六年级抽屉原理评课稿

更新时间:2024-03-24 21:33:18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24日发(作者:章循)

六年级抽屉原理评课稿

六年级抽屉原理评课稿

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抽屉原理评课稿 ,欢迎大家分享。

六年级抽屉原理评课稿1

这节课不同于六年级的其他课型,与前后知识点没有联系,比较孤立。抽屉原理很抽象,依靠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教学。对于师生而言,这节课比较难上。

王老师的这节课是起始入门课,并未讲复杂情况。而且为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这个原理,王老师除了使用课本的例题外,还增加了三个对比的由易到难的例题,如鸽飞笼就是简单的,而扑克与花色就是复杂的。通过这种有坡度的安排,使学生通过对比,掌握规律就容易多了。

这节课导入环节是非常有效的。学生对抽屉原理这个题目完全不理解。老师用三支铅笔放在两个文具盒里会出现什么现象,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拉近了与课题的距离。

新课部分,王老师安排了两次小组合作探究。第一次是对例题进行交流。学生通过摆一摆的实验法和推理的办法对结论进行验证和阐述。由此引出了列举法和假设法。然后老师,顺势抛出了“余2的情况”,将这一规律的应用范围进行了扩展。之后顺理成章的推出了抽屉原理的模型“把M个物体平均分到N个抽屉里……”。使学生对抽屉的原理的认识得到了升华,上升到了理论层次。这个理论在书中是没有的。但在讲这节课中若没有了原理的理论表述是不完整的。

整堂课也有瑕疵:

1、当学生经过操作、讨论得出结论后,教师应尽量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将结论总结出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当学生经过讨论得出“总有一个抽屉要放“商+余数”本书时,老师又及时通过实例推翻了这一结论,在此,如果能留给学生更加充分的时间,引导学生自己通过寻找实例来推翻刚才的结论,这样,教师做到的不仅是教给学生数学知识,更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不能通过个别例子就总结仓促的总结出结论,同时也交给了学生学习数学、思考数学、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真正的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3、当学生的见解独特时,教师应给与鼓励性评价,更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然瑕不掩玉,课是一堂好课。以上仅是就课论课的一点分析,并不全面。

六年级抽屉原理评课稿2

上午,再一次听了明敏的课,总体来说,她的课有了很大的进步。不管是教态、教法、评价语言还是对整堂课的流程设计,进步还是满喜人的。因为我从来没有上过高段,对高段知识不是太了解,所以昨天问来了上课内容后,临阵磨枪找来教本和教师用书熟悉了一下教材。《抽屉原理》一课,是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本课与课前后知识点没有联系,比较孤立,惟一可以联系的是有余数的除法。抽屉原理很抽象,依靠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教学,对于师生而言,这节课比较难上。虽然不是很了解内容但是整体上说明敏的课在以下几方面做的很好。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课始明敏通过学生比较熟知的扑克牌入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明敏说如果我拿出5张牌,我不用看也可以肯定其中至少有两张牌的花色是一样的,其实这个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有经验的只是无法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罢了,这个时候明敏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王老师为什么能做出如此准确的判断?道理是什么?这其中是不是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引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为学生学习抽屉原理作了很好的铺垫。

2、用具体的操作,将抽象变为直观。

本节课明敏组织的教学结构紧凑,实施过程层层推进上的扎实有效,教师通过4支铅笔3个杯子,先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把所有情况摆出来,运用直观的方式,发现并描述:理解最简单的“抽屉原理”,举例后学生感知理解“铅笔比杯子多1时,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有2支铅笔”。再让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简便方法,即“平均分”的方法,在这节课中,由于明敏提拱的数据较小,为学生自主探索和理解“抽屉原理”提供了很大的空间,特别是教师设问:到底是“至少数=商1”还是“商余数”?引发学生思维步步深入,并通过讨论,说理等活动,得出“至少数=商1”。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初步的.数学证明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魅力。

“抽屉原理”这一知识点,明敏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思考、推理的基础上理解和发现的,整堂课在她的精心安排和指导下,学生学的积极主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当然,不管是谁上的课总是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更何况是一个刚走上工作岗位不足一年的新教师。整堂课下来,看起来气氛非常的好,学生讨论积极,发言大胆似乎都已经理解了这个抽屉原理,但是深究一下,不难发现其实这堂课的难点还是没有突破。学生对“至少”一词的理解还显得有些欠缺,学生仅仅理解了字面上的意思,对“至少”一词的指向性还不明确,就我理解,“至少”应该是指的在每一种情况中出现的最大数中的最小数,而学生对这个词语的理解非常的模糊不清。所以感觉孩子们对所学的知识像是没有根的浮萍不是很扎实,那么如何让学生的理解更准确,更深刻,还需要我们共同去探究的。

六年级抽屉原理评课稿3

今天上午第三节课,代老师执教的《抽屉原理》一课,给我整体的感觉是教师教得扎实,学生学得有效。抽屉原理很抽象,依靠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教学,对于师生而言,这节课比较难上。数学广角主要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升思维水平。虽然小学阶段的抽屉原理的内容比较简单,但是学生建立抽屉原理的一般化模型是比较困

难的。

本节课代老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采用自己的方法“证明” 。 本课最大的亮点是简化了知识结构,梳理了教学内容。教师首先出示:“把3本书放进两个抽屉里,可以怎样放?”让学生叙述分法,感知:不管怎么放,至少有两本书在同一个抽屉里。本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初步感知抽屉原理的特点,至少等关键词非常重要,同时也渗透了解决抽屉原理的可行性方法——枚举法。本环节初步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接着出示:“把4枝铅笔放入3个文具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这正是本课的难点内容。代老师用导学提纲,引导学生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和理解“抽屉原理”的最基本原理。然后交流展示,为后面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做了铺垫。此处设计注意了从最简单的数据开始摆放,有利于学生观察、理解,有利于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在有趣的类推活动中,引导学生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当物体个数大于抽屉个数时,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2个 物体。这样的教学过程,从方法层面和知识层面上对学生进行了提升,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在评价学生各种“证明”方法,针对学生的不同方法教师给予针对性的鼓励和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验成功,获得发展。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比较优化,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

六年级抽屉原理评课稿4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首先非常感谢两位执教的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两节非常精彩的教学观摩课。听了这两节课,我受益匪浅。接下来,我想对廖老师执教的“抽屉原理”这一节课,谈谈自己几点初浅的体会和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我认为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教者善于找准教材切入点,从学生熟悉的“抢凳子”游戏引

入,让学生初步体验不管怎么坐,总有一张椅子上至少坐着两个人。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开门见山地揭示出课题,又较快的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疑而不惑,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这是进入本节课学习的良好开端。

二、教者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中,经历探究过程,感知理解抽屉原理。本节课中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结构紧凑,实施过程层层推进,在学生一次次的操作、观察、猜测、总结、归纳中一步步地探寻规律,建立数学模型。整堂课,教师不是直接将公式抛给学生,让学生套用公式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经历了数学学习过程,上得扎实有效。

三、教者能注重学生“说课”过程,能充分的让学生来说,提高了学生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数学观点的能力,也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语言的逻辑性与严密性,感受了数学的魅力。

四、能深入挖掘教材,拓宽了知识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如巩固练习部分“扑克牌”、“生日”那两题的设计。

最后,提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在得出结论“商+1”时,是否再简要地强调说明一下为什么是“商+1”,而不是“商加余数”,那将会让学生更清楚探讨的问题是“至少数”,因此,当有余数时,应再将余数一一分配。

本文发布于:2024-03-24 21:33: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2320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学生   抽屉   原理   数学   理解   教师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