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3日发(作者:纪僧猛)
2011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点评
写作佳苑
2011-07-28 0602
2011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点评
汲安庆 苏宁峰
【真题回放】
1.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2.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
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相关个人信息。
作文的材料出自王元化写于1987年的一篇文章《“一切都不会白白过去”》(收于《思辨录》)
【优秀作文】
1、理性的声音永远不会沉默
德国总理默克尔最近显然未能躲过一场风波由于她在得知本·拉登被击毙后当众表示“十分”高兴,而惨遭德国知识界的集体质疑。尽管她已多次道歉以希望这场风波快点过去,但这似乎依旧难平众怒,甚至还有法官准备为此起诉她。
作为德国基督教民主党领袖的默克尔理应知道根据基督教教义,任何生命都是等价的,都应该被尊重,哪怕是罪犯。正因为犯了这样一个看似微小的常识错误,即使她是权威的领袖,在涉及德国知识分子的底线问题时,她也最终无法过去。
依旧是在德国,依旧与默克尔有关。前不久,德国前国防部长的博士论文涉嫌抄袭一事引起德国国内一片哗然,为了保护这位将大有作为的政治新星,默克尔以“我们需要的是政治家而非学术研究人员”为之辩解,但是德国两万名教
授联名上书反对,直截地表达了德国知识分子的态度。因为他们担心这将会成为日后学术不端的借口,他们又一次没有给默克尔面子,再一次让她“一切都会过去”的计划继续泡汤。
我感动于这样一群理性声音的存在,也欣然于确实因为这些知识分子对于任何权威都能以这种“一切都不能过去”的态度才最终成就了德国学术圈严谨的优良传统。
然而,如此理性的声音又何曾仅仅嘹亮于德国?它又何曾沉默于经历过五千年光辉、五千年昏暗的华夏大地?
尽管受到当时政治的压力,梁思成“拆掉北京的一座墙就等于扒掉我的一层皮”掷地有声,时至今日仍在我们耳边余音缭绕。当我们面对现在的北京已与其他城市毫无区别,当我们眼睁睁地看到古老的北京城只活在文字上、照片里、记忆中的时候,我们终究不禁感叹先生的先见之明,敬佩先生不顾一切的理性呐喊。也许政治的压迫一度埋没了先生的呼喊而让一切都过去了,但是历史的拷问却永远不会让错误过去。
回望历史,多少统治者以权威的姿态、以“一切都会过去”企图将真理掩埋的时候,又是多少知识分子毅然决然地站出来,以一句“一切都不会过去”来回答而绝对不容置疑。
“一切都不会过去”,这是理性的声音,永远不会沉默;“一切都不会过去”,这是知识分子的呐喊,永远不会沉默!
作为一名社会的准知识分子,当我们面对祖国日新月异变化发展的同时,倘若我们对于社会的阴暗面置之不理而臣服于表面的和谐,不勇于揭开那些隐藏在这表面和谐底下更多不和谐的元素,这又何尝不啻为一种真正的悲哀呢?
真心希望有识之士在听到“一切都会过去”时,都能异口同声地以一句“一切都不会过去”来捍卫真理,以坚守住最后的底线。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而我们必须坚守的是——社会的良心。
【点评】本文引证的材料十分鲜活德国知识界集体谴责默克尔得知本·拉登被击毙后当众表示“十分”高兴,为德国前国防部长的博士论文涉嫌抄袭一事歪理辩护,梁思成不顾政治高压,坚决反对拆除北京古城墙,没有一件材料是炒课本的冷饭。
更为可贵的是,将三种材料与“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一历史的“理性声音”联系起来,并上升到知识分子对抗荒谬现实的勇气、责任和良心,堪称卓尔不群之论。没有对历史、现实的敏感,没有放眼世界、人类的自觉,没有独立思索、判断的磨练,无法达到这一境界。
然而,并不满足眼光向外看,他而开始检视自我,以及同辈——准知识分子,坚定地认为不能对社会的阴暗面置之不理而臣服于表面的和谐,要“勇于揭开那些隐藏在这表面和谐底下更多不和谐的元素”,这就真诚而自然地接续了传统知识分子的敢于面对现实的传统。
不知道博览的是化用了法国哲学家朱利安·班达的思想“知识分子是一群才智出众,道德高超的哲学家——国王,他们构成了社会的良心。”还是凭着不羁的才情、追求真理的勇气,实现了一次蔚为壮观的精神对接,但不管怎样,这种虎虎有生气的论述已经超越了常规的辞章之文,进入了学问之文的境地,并直逼“道之文”,小小年纪,竟有如此深刻的思辨力,由不得人不惊叹。
2、风中的余香
那辉煌的盛唐早已过去,但诗歌仍千百年来在人们心间流淌;古希腊的城邦早已覆亡,而那自由民主的星火却依旧蔓延,在更深广的土地上,燃烧了几千年。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是的,没有什么可以永存,最宏伟的大厦最终也不过化作历史风尘中的一把碎土,但我们创造过的思想与美,却在它们的载体与躯壳湮灭后,化作历史风沙中的一抹余香,缠绕亘古,永不逝去。
当年左光斗被魏忠贤杀害后,他的喉骨被命令磨成粉,随后魏忠贤一饮而下。连喉骨也彻底地碎了,魏忠贤才彻底放心了,如此,你还如何再上书、进言?他却不知,自己饮下的,是一生的恐惧。那东林党人的傲骨不灭,他们的灵魂成为奸恶之人永远的噩梦,也幻化成为历史一曲永恒悲壮的绝响。
是的,一切都不会过去。形式的过去预言着内涵的永存。
而今,在这个身边风景迅速变化的时代里,你是否曾闻到,那风中的余香?
古龙曾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有生活的地方,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传承与遗留。有那么多人感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丧失,于是他们迫切地想重建,想发扬光大。如此并没有错,只是有许多的文化,它随着历史的云烟,早已很难在当今世界坐上一把辉煌的交椅。它们的位置,应当成为风中的淡淡香气,人们精神家园的盆景,在无声中滋养与温润我们的感情。那些遗忘是必然的啊,传统的审美,或是略带迷信色彩的习俗,它们其实从未在我们身边消散,只是硬性地想换回轰轰烈烈的纪念形式,我们才反会感觉到,它们逝去的姿态。
并且一切都能,都值得成为那风中的余香。逝与留的辩证正是自然与历史最智慧的斟酌。当表面随着风沙渐渐融化,那内核也正缓缓显露它的精华。时光逝留的沙漏,更能让我们看清一样事物它真正的价值。大西北的敦煌,曾经
的飞天完整而清晰,但对画上它的人,它只是壁画;如今的它虽干涸百孔,却更能承担历史的厚重,真正的杰作,必是经过历史风霜的淘洗,然后逝去了一些,却更余留了真和美。
我们这个时代,是否想让后世回望的时候能找寻到如此一些不灭的精魂?那就让文学的泡沫,让市场的包装淡去些吧,它们,只会在风中逸散。
一直难忘的一次画展,是新兴的画家自办的。朋友看到一幅画问我,那究竟是传统画风,还是后现代的?我看着那幅画,很温暖。
那一刻,我仿佛闻到了风中的余香。
【点评】本文表达的思想,有不少地方是比较偏激而含混的。
比如对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竟然觉得这样“硬性地想换回轰轰烈烈的纪念形式”,反而会让人感觉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逝去的姿态”,主张任其自然,因为“逝与留的辩证正是自然与历史最智慧的斟酌”,颇有佛家随缘自适的味道。
在眼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成为风中的淡淡香气,人们精神家园的盆景,在无声中滋养与温润我们的感情”,可是他忽略了一个事实“淡淡香气”“精神盆景”正是建立在物质性存留的基础之上的,如文字、图片、音乐、雕塑„„无此,香气再浓也会散逸,盆景再温润,也会凋枯。
再如“形式的过去预言着内涵的永存”,这对盛唐去而诗歌存、古希腊城邦毁而自由民主存,左光斗身体亡而傲骨存是成立的,但是对敦煌飞天并不合适,因为这二者恰恰是并存的,甚至可以说是因为有了飞天的线条、明暗、姿态、动作这些形式因素,才保存了敦煌壁画艺术的内涵,使我们得以较为顺利地一窥彼时艺术家们的创作风格和审美情趣。
文章的结尾谈到某画家的传统画风令他温暖,似乎闻到了“风中的余香”,却无形中贬低了“后现代画风”,要知道后现代绘画艺术中依然有“不灭的精魂”啊,这已经由历史“斟酌”而出了呀!
好在以“风中的余香”这一意象统摄,并旗帜鲜明地将之定格为人们“创造过的思想与美”,盛唐诗歌是美,古希腊的自由、民主是美,左光斗不屈的人格是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精魂是美,甚至不忘针砭一下追求泡沫、包装,却精魂沦丧的文学现实。于是,我们蓦然发现原来是借“风中的余香”这一美丽的比喻,盛情讴歌人类文化中有价值的精神元素,只是文胜于质,反而使想表达的思想没有强劲、有力地绚丽绽放。
得68分,偏高。
本文发布于:2024-03-23 19:47: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2307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