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3日发(作者:文格)
水龙吟·杨花原文翻译及赏析
水龙吟·杨花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考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解释:
1.这首词大约是宋哲宗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苏轼在汴京任翰林学士时所作。次韵:用原作之韵,并根据原作用韵次序进行创作,称为次韵。章质夫:名楶,〔jié〕,浦城〔今福建蒲城县〕人。当时正任荆湖北路提点刑狱,常常和苏轼诗词酬唱。次韵:按照别人的原韵而且按照其先后次序写诗或词。
2.从教:任凭。
3.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这里反用其意。思:心绪,情思。
4.萦:萦绕、牵念。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白居易《杨柳枝》:“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
5.困酣:困倦之极。娇眼:美人娇媚的眼睛,比方柳叶。古人
诗赋中常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
6.“梦随〞三句:化用唐代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7.落红:落花。缀:连结。
8.一池萍碎:苏轼自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
9.春色:代指杨花。
翻译:
杨花像花,又似乎不是花,也没有人怜惜,任由它飘坠。离开了树枝,飘荡在路旁,看起来是无情物,细想却荡漾着情思。它被愁思萦绕,伤了百折柔肠,困顿朦胧的娇眼,刚要睁开又想闭。正像那思妇梦中行万里,本想寻夫去处,却又被黄莺啼声惊唤起。我不怨杨花落尽,只怨那西园,落花难重缀。早晨一阵风雨,杨花踪迹何处寻?一池浮萍,全被雨打碎。满园春色分三成,两成变尘土,一成随流水。细细看,不是杨花,点点全是分别人的泪。
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婉约词中的经典之作。词家一向以咏物为难,张炎《词源》曰:“诗难于咏物,词为尤难。体认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章质夫的柳花词已经以其摹写物态的精妙成为一时传诵的名作。步韵填词,从形式到内容,必定受到原唱的约束和限制,尤其是在原唱已经到达很高的艺术水平的状况下,和韵要超越原唱实属不易。苏轼却举重若轻,不仅写出了杨花的形、神,而且采纳拟人
的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奇妙地结合起来;将物性与人情毫无痕迹地融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借物以寓性情〞,“即物即人,两不能别〞。全词写得声韵谐婉,情调幽怨缠绵。反映了苏词婉约的一面。此词一出,赞誉不绝,名声很快超过章的原作,成为咏物词史上“压倒古今〞的名作。
此词约作于公元1081年〔元丰四年〕,苏轼45岁,正谪居黄州。当时其好友章质夫曾写《水龙吟》一首,内容是咏杨花的。因为该词写的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到达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因此受到当时文人的推崇赞誉,盛传一时。苏东坡也很喜爱章质夫的《水龙吟》,并和了这首《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寄给章质夫,还特意告知他不要给别人看。章质夫慧眼识珠,欣赏不已,也顾不得苏东坡的特意相告,赶快送给他人观赏,才使得这首千古绝唱得以传世。
这首词的上阕主要写杨花的飘忽不定的际遇和不即不离的神态。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开头一韵,非同凡响,道出了杨花的性质和际遇。“似花还似非花〞:杨花即柳絮。看着柳絮像花又毕竟不是花。艺术手法上显得很“抽象〞,但认真品味琢磨,这“抽象〞超出了具体形象,一语道出了柳絮的性质。这一句与欧阳修的“环滁皆山也〞可谓异曲同工。一般来讲,艺术要求用形象反映事物。而苏东坡却“反其道而行之〞,匠心独运,以“抽象〞写出了非同反响的艺术效果。因此,在艺术描写上,“抽象〞有“抽象〞的妙用。“也无人惜从教坠〞,则言其际遇之苦,没有人怜惜这像花又毕竟不是花的柳絮,只有任其坠落,随风而去。“无人惜〞是诗人言其飘零
无着、不被人爱怜的际遇,也正说明了唯独诗人惜之。一个“惜〞字,实在是全篇之“眼〞,妙不行言。
“抛家傍路,思考却是,无情有思。〞这一韵承接上一韵中的“坠〞字展开,给予柳絮以人的性情。“抛家傍路〞说杨花的飘忽无着,认真思考,那柳絮坠离枝头,“抛家〞而去,不是很无情吗?可是柳絮“傍路〞飘零,却又依依难舍,恋“家〞之情跃然纸上。真是“道是无情却有情〞!“有思〞言其不忍离别的愁思和苦痛。其实,这是诗人的想象,“思考〞是“惜〞的进一步的深入,使杨花飘忽不定的形态具有了人的情感。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一韵承接上一韵的“有思〞,采纳拟人的手法,以极其细腻独到的笔致,尽写柳絮飘忽迷离的神态,让人柔肠百转,思绪万千,叹为观止。从上阕“无情有思〞开始,诗人便展开想象的羽翼,把杨花比方为一个思亲少妇,将“有思〞具体化、形象化,活脱脱地展示出她的完好形象。这里,“有思〞成为思亲少妇的“愁思〞。因“愁思〞而“萦损柔肠〞,因“愁〞而“柔〞,因“柔〞而“损〞;“愁思〞煎熬则“困〞,“困〞则“娇眼〞“欲开还闭〞。思亲少妇的情态被诗人描写、刻画地极其细腻,从而把柳絮随风而坠、时起时落、飘忽迷离、勾魂摄魄的形态,生动地呈如今读者面前,真乃神来之笔。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少妇“有思〞,“有思〞的情态也描摹出来。那么少妇为何而思?上阕的最终一韵作了回答:她在思念远方的夫婿。这一韵化用了“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过辽西〞的诗意。“梦随风万里〞既写少妇之梦,又关合柳絮飘忽迷离,轻快若梦。愁中入梦,梦里与远在万里的君郎相逢,却被莺儿的啼声惊醒,怎不让人愁更愁,简直让人恼恨了!
纵观上阕是以人状物,虽然是在咏柳絮,却叫人难分诗人是在写柳絮还是写思妇。柳絮与思妇到达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貌似神合的境界,不禁令人想起了庄子做过的一个梦:“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词的下阕与上阕相呼应主要是写柳絮的归宿,感情色彩更加深厚。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在上阕“惜〞和“愁〞的心情基础上,诗人下阙的头一韵直抒胸腻,“愁〞化作“恨〞,倾注惜春之情,也是在更深的层次上写柳絮“也无人教坠〞的际遇。这一韵应和上阕首韵“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外表上看,因为柳絮像花又毕竟不是花,所以不必去“恨〞,应当“恨〞的是西园遍地落英,“零落成泥碾作尘〞,春去无奈,最可怜惜。然而,细细斟酌,“落红难缀〞更反衬出柳絮的“无人惜〞的遭际,诗人用这种手法进一步写出了对柳絮独“惜〞的情愫。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拂晓的一场春雨过后,那随风飘舞、“抛家傍路〞却“无人惜〞的柳絮上哪儿去了呢,为何无踪无影,荡然无存了?“一池萍碎〞即是回答。看到满池细碎的浮萍,诗人蓦然清醒——原来那沸沸扬扬,满天的飞絮都化作了水上的浮萍。这里,“遗踪何在〞是问题,“一池萍碎〞是结果,而“晓来雨过〞是
柳絮化为浮萍的客观条件。柳絮化为了浮萍,用如今的科学观点来看,是不行能的。但诗人“惜〞柳絮又不忍看到它凭空消逝的伤感却得到慰藉。何况柳絮坠落,化为浮萍也是当时的“公认〞。“遗踪何在〞一句写得极好,把诗人对春雨过后,柳絮消失后的心理情态尽写出来,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实属难得。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一韵从柳絮的“遗踪〞荡然无存生发,以简洁洗练的句子写出了春光易逝的伤感。虽然花落无情,好景不长,然而春去有“归〞:一部分归为尘土,一部分归为流水。即使如此,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柳絮不复存在,大好的春光也随着柳絮的消失一去不复返了。“惜〞柳絮,进而“惜〞春光,诗人的情感袒露无遗。“春色三分〞一句很是别出心裁。把光景分为若干份并不是苏东坡的创造。诗人写这首词之前,很多骚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类似的句子,如“天下三分明夜月,二分无赖是扬州。〞、“三分春色两分愁,更一分风雨。〞等都是经典名句。但是读者认真玩味,推敲比较,却不难看出,上述名句都不如苏东坡的语意蕴藉、含蓄、奇妙。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这最终一韵,是具有归结性的震撼全篇的点睛之笔。那沸沸扬扬,飘忽迷离的柳絮在诗人的眼里竟然“点点是离人泪〞!这一韵照应了上阕“思妇〞“愁思〞的描写,比方新颖脱俗,想象大胆夸张,感情深挚饱满,笔墨酣畅淋漓,蕴意回味无穷,真是妙笔神功!
前人对苏东坡的这首“和词〞与章质夫的“原唱〞孰优孰劣,曾有
过争吵。归纳起来,观点有三。一说“原唱〞优于“和词〞,“曲尽杨花妙处〞;二说“和词〞优于“原唱〞,“幽怨缠绵,直是言情,非复赋物〞;三说“原唱〞与“和词〞均为绝唱,“不容妄为轩轾〞。到底如何?先不必妄下结论,还是先来看看章质夫的“原唱〞。词曰: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杨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兰帐玉人睡觉,怪青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很多,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黏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面对一件艺术珍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观点,不同的审美观点获得不同的审美享受,这是正常的。但是当两件同类艺术珍品摆在人们面前的时候,就有了一个审美价值比较问题,“不容妄为轩轾〞是不成立的',必定有个孰优孰劣的评价和选择问题,非此即彼。前面说过,章质夫的这首《水龙吟》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是一篇难得的佳作。然而,只要与苏东坡的这首“和词〞加以比较,章质夫的“原唱〞就相形见绌了。
大凡诗词,“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因此,只做到形神兼备还不够,必需做到“有境界〞。观章质夫的“原唱〞,虽然描写细腻生动、气质神韵非凡、“潇洒喜人〞,但终归是“织绣功夫〞,“喜人〞并不感人,因此较之“和词〞在“境界〞上就大为逊色。苏东坡的“和词〞“先乎情〞,“以性灵语咏物,以沉著之笔达出〞,不仅写了杨花的形、
神,而且写景“言情〞,在杨花里倾注了自己的深挚情感,产生了剧烈的艺术感染力,到达了高超的艺术境界,从而获得了永久的艺术生命。这是章质夫的“原唱〞望尘莫及的。
“和词〞胜于“原唱〞,也突出表如今艺术构思上。“原唱〞在总体上没有跳出咏物写景的园囿,而“和词〞却别有洞天,采纳拟人的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有机地、奇妙地结合起来,活灵活现地刻画出一个完好的思妇形象,写柳絮的际遇,绾合着思妇的际遇,情景交融,物我一体。这也是“原唱〞无法相比的。
在语言艺术特色上,“原唱〞虽然精致灵动,但也不过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令人诧异和感动的好句子不多。诗词无好句如登山无胜景,终归有些缺憾。而“和词〞的语言却新颖特别,舒放自如,并且好句比比皆是。如“似花还似非花〞、“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点点是离人泪〞等,都是可圈可点、令人称颂的佳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东坡杨花词,和韵而似元唱;章质夫词,元唱而似和韵。〞步韵填词,从形式到内容,必定受到原唱的约束和限制,尤其是在“原唱〞已经到达了很高的艺术水平的状况下,“和韵〞要超越“原唱〞实属不易。但苏东坡却举重若轻,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写出了这首“和韵而似元唱〞的杰作,真可谓旷世奇才。
从《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这首经典作品中,读者不仅可以领会豪放派词人的婉约风格的一面,体验到苏东坡感情丰富的内心
世界,而且这首词独具的艺术魅力,给予读者不尽的审美享受。
水龙吟·杨花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旋满,香球很多,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译文
燕儿忙忙,莺儿懒獭,繁花芳残。柳堤上,杨花飘飘坠落,轻轻伸展,曼舞婆婆,在绿色的林木中点画渲染,使人忆起韩愈“杨花榆荚无才思〞的诗篇。杨花她悠然地趁着春日的游丝,悄悄地进入了深深的庭院。此时正是日长门闭,依傍着珠帘四散。缓缓地想飘入闺房,却又一如从前,被风儿扶起。
秀丽的玉帐里少妇正在入睡,杨花沾满了少妇的春衣,像飞雪一般地沾附,像琼玉一般轻缀。秀丽的绣床上也很快就沾满了很多的香球,才圆了,很快又破裂。少妇无法入睡,不时有蜂儿,身上沾着花粉在飞,池水里,有鱼儿戏水欢会。望望那夫婿游荡的长满柳树的章台路,路杳杳,无消息,不禁涌出了热泪。
解释
水龙吟:词牌名,又名“龙吟曲〞、“庄椿岁〞、“小楼连苑〞等。
双调一百零二字,前后片各四仄韵。
柳花:柳絮。
全无才思:指没有争奇斗艳之心,任性乱飞。
依前:照旧。
游丝:柳条随风舞动,像游动的丝线。
兰帐:燕香的帷帐。玉人:美人。
雪沾琼缀:落满了柳絮。雪、琼,均指白色的柳花。
绣床:绣花床。
鱼吞池水:鱼儿在水中打闹。
章台路杳:汉代长安有章台街。《汉书·张敞传》:“时罢朝会,过走马章台街,使御吏驱,自以便面拊马。〞颜师古注谓其不欲见人,以扇自障面。后世以“章台走马〞指冶游之事。
赏析:
这首咏柳花的词曾被苏轼赞为妙绝,但词史上,人们多欣赏东坡的和柳花词,而对这首原作却颇多微词。事实上,这首词清丽和婉,不失为词中精品。
首句“燕忙莺懒芳残〞开篇点题,写燕忙于营巢,莺懒于啼唱,繁花纷纷凋残,说明季节已是暮春:“堤上〞,指明地点:“柳花飘坠〞,点明主题。
破题之后,用“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紧接上句,把柳花飘坠的样子作了一番渲染。它为下文铺叙,起了蓄势的作用。韩愈《晚春》诗云:“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
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意思是说:“杨花〔即柳花〕和榆荚一无才华,二不工心计;不愿争芳斗艳,开不出千红万絮的花。韩愈外表上是贬杨花,事实上却暗寓自己的形象,称许它洁白、洒脱和不事奔竞。章楶用这个典故,自然也包含这层意思。
“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写到此,词人竟把柳花虚拟成一群天真无邪、爱嬉闹的孩子,悠然地趁着春天的游丝,象荡秋千似地悄悄进入了深邃的庭院。春日渐长,而庭院门却成天闭着。柳花活似好奇的孩子一样,想探个到底。这样,就把柳花的形象写活了。
“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柳花紧挨着珠箔做的窗帘散开,缓缓地想下到闺房里去,却一次又一次地被旋风吹起来。这几句深得南宋黄升和魏关之的观赏。黄升说它“形容居〞〔《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五评〕;魏庆之说它“曲尽杨花妙处〞,甚至认为苏轼的和词也“恐未能及〞〔《诗人玉屑》卷二十一〕。当然,把这首词评苏轼和词之上是未免偏爱太过;但说它刻画之工不同寻常,那是的确不假。这几句除了刻画出柳花的轻快体态外,还把它拟人化了,给予它以“活灵活现〞的神情,真正做到了形神俱似。
下片改从“玉人〞方面写:“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旋满,香球很多,才圆却碎。〞
唐圭璋等《唐宋词选注》称此词为“闺怨词〞,估计就是从这里着眼的。到这里,“玉人〞已成为词中的女主人公,柳花反退居到陪衬的地位上了。但通篇自始至终不曾离开柳花的形象着笔,下片无非是再通过闺中少妇的'心眼,进一步摹写柳花的形神罢了。柳花最终
钻入了闺房,粘少妇的春衣上。少妇的绣花床很快被落絮堆满,柳花象很多香球似地飞滚着,一会儿圆,一会儿又破裂了。这段描写,不仅把柳花写得神情酷肖,同时也把少妇惝恍迷离的内心世界显现出来。柳花少妇的心目中竟变成了轻薄子弟,千方沾惹,万般追逐,乍合乍离,反覆无常。
“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这几句既着意形容柳花飘空坠水时为蜂儿和鱼所贪爱,又反衬幽闺少妇的孤寂无欢。
“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借两个典故,既状写柳花飘坠似泪花,又刻画少妇望不见正“章台走马〞的游冶郎时的苦痛心情。章台为汉代长安街名。《汉书·张敞传》:“时罢朝会,过走马章台街,使御吏驱,自以便面拊马。〞颜师古注谓其不欲见人,以扇自障面。后世以“章台走马〞指冶游之事。唐崔颢《渭城少年行》:“斗鸡下杜尘初合,走马章台日半斜。章台帝城称贵里,青楼日晚歌钟起〞,即其一例。至于柳与章台的关系,较早见于南朝梁诗人费昶《和萧记室春旦有所思》:“杨柳何时归,袅袅复依依,已映章台陌,复扫长门扉。〞唐代传奇《柳氏传》又有“章台柳〞故事。
这首词若有缺乏,当是上下片主题不一,从而造成了形象的不集中。然而瑕不掩瑜,此词仍值得专心玩味。
水龙吟·杨花原文翻译及赏析3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考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译文及解释
译文
特别像花又似乎不是花,无人怜惜任凭衰零坠地。杨花离枝坠地,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娇柔的柳枝,就像思妇受尽离愁折磨的柔肠,那嫩绿的柳叶,犹如思妇的娇眼,春困未消,欲思还闭。正像那思妇梦中行万里,本想寻夫去处,却又被黄莺啼声惊唤起。
不恨杨花飘飞落尽,只是愤怒西园满地落红枯萎难再重缀。早晨一阵风雨,又去哪里查找落红的踪迹?早化作一池翠萍。假如把春色姿容分三份,其中的二份化作了尘土,一份坠入流水了无踪影。细看来那全不是杨花啊,是那离人苦愁的眼泪。
解释
水龙吟:词牌名。又名“龙吟曲〞“庄椿岁〞“小楼连苑〞。《清真集》入“越调〞。一百二字,前后片各四仄韵。又第九句第一字并是领格,宜用去声。结句宜用上一、下三句法,较二、二句式收得有力。
次韵:用原作之韵,并根据原作用韵次序进行创作,称为次韵。章质夫:即章楶〔jié〕,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时任荆湖北路提点刑狱,常与苏轼诗词酬唱。
从教:任凭。
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用唐韩愈《晚春》
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这里反用其意。思:心绪,情思。
萦:萦绕、牵念。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
困酣:困倦之极。娇眼:美人娇媚的眼睛,比方柳叶。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
“梦随〞三句:用唐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落红:落花。缀:连结。
一池萍碎:苏轼自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
春色:代指杨花。
赏析
苏词向以豪放著称,但也有婉约之作,这首《水龙吟》即为其中之一。它藉暮春之际“抛家傍路〞的杨花,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直是言情,非复赋物〞,幽怨缠绵而又空灵飞动地抒写了带有普遍性的离愁。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实为显志之笔,千百年来为人们反复吟诵、玩味,堪称神来之笔。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这首词思头两句是说,特别像花又好像不像花,无人怜惜任凭衰零坠地。
首句出手非凡已定一篇咏物宗旨:既咏物象,又写人言情。即人与花、物与情当在“不即不离〞之间。唯其“不离〞方能使种种比兴想象切合本体,有迹可求。唯其“不即〞,方能不囿本体,神思飞越,展思想象。这一句精确地把握了杨花那似花非花的独特风流标格。说
它“非花〞,它却名为“杨花〞,与百花同思同落,共同装饰春光。说它“似花〞,它色淡无香,形态碎小,隐身枝头,向不为人注目爱怜。次句“也无人惜从教坠〞。一个“坠〞字,赋杨花的飘落;一个“惜〞字,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无人惜〞,是说天下惜花者虽多,但惜杨花者却少,然细加品味,乃是反衬法,词人用笔之妙,正是于“无人惜〞处,暗暗逗出缕缕怜惜杨花的情意,并为下片雨后觅踪伏笔。
“抛家傍路,思考却是,无情有思。〞这三句是说,把它抛离在家乡路旁,细细思考仿佛又是无情,事实上则饱含深情。
这三句承上“坠〞字,写杨花离枝坠地,飘落无归情状。不说“离枝〞,而说“抛家〞;貌似“无情〞,实质“有思〞。咏物至此,已见拟人端倪,也为下文花人合一张本。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思还闭。〞这三句是说,柔肠受损,娇眼迷离,想要思放,却又紧紧闭上。
这三句紧承“有思〞而来,咏物而不滞于物,大胆驰骋想象,将抽象的“有思〞的杨花,化作了具体而有生命的人——一位春日思妇的形象。她那寸寸柔肠受尽了离愁的苦痛折磨,她的一双娇眼因春梦缠绕而困极难思。此处明写思妇而暗赋杨花,花人合一,无疑是苏词有别于章词的一种新的艺术创造。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这数句是说,梦魂随风把心上人寻找,却又被黄莺儿把无情叫起。
这数句妙笔天成,既摄思妇之神,又摄杨花之魂,二者正在不即不离之间。从思妇方面来说,那是由怀人不至而牵引起的一场恼人的
春梦,她神魂飘扬,万里寻郎;但这里还没有到达情郎的身边,那边早已啼莺惊梦。这两句苏轼写来倍觉缠绵哀怨而又轻灵飞动。就咏物象而言,描绘杨花那种随风飘舞、欲起旋落。似去又还之状,堪称生动真实。篇首所言“似花还似非花〞,正可于此境界中领会。
下阕思头“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在这里以落红陪衬杨花,曲笔传情地抒发了对于杨花的怜惜。继之由“晓来雨过〞而问询杨花遗踪,进一步烘托出离人的春恨。“一池萍碎〞即是回答“遗踪何在〞的问题。
以下“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是一种想象奇异而兼以极度夸张的'手法。这里,数字的妙用传达出的一番惜花伤春之情。至此,杨花的最终归宿,和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交融,将咏物抒情的题旨推向高潮。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一句,总收上文,既洁净利索,又余味无穷。它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妙趣横生。这一情景交融的神来之笔,与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相呼应,画龙点睛地概括、烘托出全词的主旨,达成余音袅袅的效果。
创作背景
这首咏物词约作于宋神宗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时为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居黄州的第二年。
句解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苏轼的这首词题为“咏杨花〞,而章质夫词则为咏“柳花〞,二者看起来互相抵牾,实则不然。隋炀帝思凿运河,命人在河边广种柳树,并御赐姓杨,故后来便称柳树为“杨柳〞。柳花亦被叫作杨花,它事实上是柳絮。
杨花虽然以花为名,但是和人们普遍接受的花的印象不一样。它细小无华,既无绚目的色彩,又无醉人的芳香,实在很难真的被当成花来看待。所以说它似乎是花,却又不像花。词以摹写杨花的形态思篇,并非直接描写,却特别传神。它写出了杨花的独特物性,同时又不仅限于此,仿佛在设身处地体验杨花的命运和际遇。意味深长,空灵飘忽,奠定了全词的风格基调。正如刘熙载《艺概》所说:“此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离不即也。〞
落花总会令多愁善感的人们伤感怜惜,可是这同样负着“花〞之名的杨花,任凭它怎样飘零坠落,也没有谁在意。“从〞,任。“教〞,使。一个“惜〞字,有着浓郁的感情色彩。“无人惜〞,反衬独“惜〞。
抛家傍路,思考却是,无情有思
杨花随风飘飞,离思家园,落在路旁。认真思考,虽说无情,却也有它的情思。
杨花飘零,本是习见的自然现象,但不说“离枝〞,而言“抛家〞,不仅将其拟人化,更给予丰富的内心世界。杨花“抛家〞远行,看似“无情〞;而“傍路〞又显出内心沉重、恋恋不舍之意,是为“有思〞。
苏轼信中说作此词的缘由是因为章质夫出任外官,远离家人,自己“闭门愁断,故写其意〞。因此写杨花也就是写宦途漂泊的章质夫,
写千千万万离家远行的游子。一生辗转各地,对此有着真实而深刻的体验。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思还闭
假如说杨花有思,那么所思为何?应当是和游子一样,思念的是家。对杨花来说,家便是它离思的那棵柳树。由杨花引发的联想,因此变为对柳树的想象。你看,那纤柔的柳枝,就像思妇受尽离愁折磨的柔肠;那嫩绿的柳叶,犹如思妇的娇眼,春困未消,欲思还闭。“萦〞,愁思萦回。“柔肠〞,柳枝柔细,故取以为喻。“娇眼〞,柳叶初生时,如人的睡眼初展,故称柳眼。
从杨花写到柳树,又以柳树的风姿隐喻思妇的神态,可谓想象奇怪,咏物而不滞于物。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这几句既摄思妇之魂,又传杨花之神。游子远去,思妇怀人不归,常引起恼人春梦。柳树也许也如此吧。在梦中,她追寻千万里,似乎寻到了夫婿——那游子一样的杨花,只是刚要相逢,却又被黄莺的啼叫惊醒。
唐人金昌绪《春怨》诗曰:“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化用其意。从外表上看,这几句几乎都是在写人,一个女子的无限幽怨,呼之欲出。但细读之,又不能不说是在写杨柳。随风飞舞、欲起旋落、似去又还,不正是柳絮飘飞的情景吗?至于黄莺儿,也应当经常栖息在柳梢头。落笔轻灵,以自己的内心体验抒写杨柳,使之成为人的思想情感的载体。物性耶?人情耶?已经
浑然不行分割了。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不必遗憾杨花飞尽,叹只叹西园里百花凋零,难以连缀。笔锋一转,由杨花的情态转而为人的惜春伤逝之感。“此花飞尽〞,是一花之事;而“落红难缀〞,是一春之事。待到杨花飞尽时,正是暮春时节,灿烂春光,不复重来。正如杜甫《曲江》诗云:“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这里照应思篇“似花还似非花〞,又一次将它与花,即“落红〞作了对比。杨花即使飞尽,照旧不是伤春者怜惜的对象。“不恨〞,是承上片“非花〞、“无人惜〞而言。其实,这是曲笔传情。写他人对杨花的看法,表达的仍是自己对杨花命运的关注,看似无情,实则有心。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前面既然已经写到“杨花飞尽〞,这首咏物词到这里好像难以为继了。但别思生面,将词意拓展到又一境界。早晨一场风雨过后,杨花已不见了踪影。它在哪里呢?已化为一池浮萍,花残身碎。
“一池萍碎〞句,苏轼自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这是古人的一种说法,并不科学。但作为文学特殊是作为抒情诗词,倒也无须拘泥。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此时的春色,假如可以三分的话,那么两分归于尘土,一分归于流水。“尘土〞,是说落花飘零;“流水〞,则指杨花落水。总之,春色已尽。由惜杨花,进而惜春光,诗人的情感袒露无遗。
“春色〞竟然可以分,这是一种想象奇异而又高度夸张的写法。苏轼曾多次使用,如《临江仙》“三分春色一分愁〞,《雨中花》“不如留取,十分春态,付与明年〞等。在苏轼之前,已有人这样写。如唐代诗人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宋初词人叶清臣的“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等,都是经典名句。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细细看来,那水中的浮萍,哪里是什么杨花;一点一滴,分明是离人难过的眼泪。唐人诗曰:“君看陌上梅花红,尽是离人眼中血。〞化用其意。比方新颖脱俗,想象大胆夸张,感情深挚饱满,蕴意回味无穷。
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情景交融。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赞之“煞拍画龙点睛〞。
本文发布于:2024-03-23 16:15: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23051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