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3日发(作者:龚建章)
古代汉语近义词同义词及其辨析
一、古代汉语同义词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陶渊明《杂 诗》二)徒结千载恨,空负百年怨。(鲍照《代东 武吟》) 1、同义词的定义 同义词就是彼此可互训,在某一个意义上 相同或者相近的一组词。
偷、窃:
“偷”在古代汉语中的常用义是苟且,得 过且过,又有刻薄、不厚道义。如张衡 《东京赋》“示民不偷”;窃,古代常作谦 词,表私自、私下,又用作副词,表暗中、 暗暗地,但从两汉以后,在“暗中盗取他 人财物”上,它们是相同的,《孔乙己》 “窃书不算偷”。
学习同义词应注意问题
A、同义词是相对的,古汉语同义词是随着 词汇的历史发展而变化的,因而它具有一 定的时代性。有些词可能在上古同义,到 了中古或近古则不同义,反之,有些词在 上古可能不同义,到了中古或近代却变成 了同义词,因此对于古汉语同义词,既要 从共时的方面去考查,又要从历时的角度 去考虑。好、美
好:上古两义:美,特指女子貌美;良、 善、优义。《国策· 赵》“鬼侯有子而好”; 《陌上桑》“秦氏有好女”;《列子· 杨朱》 “贤愚好丑,成败是非”;但后来“美丽” 这个意义消失了,只剩下“良、善、优” 义,跟“坏、劣、差”相对,不再与“美” 构成同义关系了。
徐、慢
徐的本义是慢走,慢的本义是怠慢、傲慢。 从本义来说,不是同义词。后来慢引申为 缓慢,在这个意义上与徐构成了同义词。 白居易《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苏 轼《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徒、步 本义是步行,《易· 贲卦》“舍车而徒”;《庄 子· 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后由于 引申,两词意义越来越远,“徒”由“步行”引 申为名词步兵、徒众、门徒:《左传· 宣2》“倒戟 以御公徒”;《论语· 微子》“是鲁孔丘之徒与?” 又为形容词空:《孟子· 离娄上》“徒善不足以为政, 徒法不能以自行”。“步”由“步行”引申为 “脚步”:《东京赋》“驾不乱步”(驾:驾车的 马);量词,举足两次为一步:《荀子· 劝学》“不 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六尺:《史· 秦始皇本纪》 “六尺为步”。于是两词各自与别的词构成同义。
B、古汉语词汇自古至今真正同义的不多, 一般只是在某一点上相同或相近,只要在 某一个意义上相同或相近,其它方面无论 有多少差异,都可以看作是同义词。
2、同义词的形成 A、语词所反映的事物特点、本质的相似性:世 界上的事物虽然千差万别,各具个性,但它们之 间又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这些联系进入语词 以后,就导致了同义词的产生。这是同义词产生 的本质原因。如完、备: 两词都具有“全”的意义,但侧重点不同;“完” 着重在形体上,指形体的完整、不残缺,杜甫 《石壕吏》“出入无完裙”;“备”着重在数量上, 指应有尽有、没有遗漏:《孟· 滕下》“牲杀器皿衣 服不备”。
B、词义引申
有些同义词原本意义都不相同,但一经过引申阶 段,变得意义相同了。如: 经 / 缢:原来均无“吊死”义,《说文· 纟部》经, 织纵丝也(织布的纵线,横叫纬);缢,绞也 (两股绳拧在一起,两绳相交而紧)。经由纵丝 引申为悬挂:《庄子· 刻意》“吐故纳新,熊经鸟申 舒展、伸直”(熊经:象熊一样悬挂在树枝上)。 由悬挂引申为吊死:《论语· 宪问》“自经于沟渎而 莫之知也”;《史· 田单列传》“遂经其颈于树枝”。
治 / 理:治的本义是治水,理的本义是理 玉,二字本义不相同,后经引申,在治理、 管理意义上形成了同义词。唐代避高宗讳, 以理代治,正是同义相代。
C、方言形成 自古以来,汉语就有方言和标准语的差别, 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一些方言词汇进入通语, 其中有的方言词就和通语中的相应的词构 成了同义关系。 坟、丘:《方言》十三“秦晋之间谓之
坟„„自关而东谓之丘”。在“坟墓”这 个意义上,坟、丘是方言同义词,关东 (函谷关以东)把坟墓叫做丘的有:楚昭 王墓叫昭丘;赵武灵王墓叫灵丘;吴王阖 闾墓叫虎丘。
舟、船:《方言》九“自关而西谓之船, 自关而东谓之舟”。《说文》“古曰舟,今 曰船”段注:“古人言舟,汉人言船”。 这不对,汉以前也有言船的:《墨子· 小取》 “船,木也”,经传中船字不常见,因为它 是方言词,而关中地区的这个方言词随着 汉代政治中心转移到关中也就进入到通语 中来了。
D、与社会发展有关,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 阶级性。语言虽没有阶级性,但社会发展 到一定阶段,作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就 一定要在
词汇中有所反映,由于我国封建 等级制度,为了褒贬善恶,或者区别贵贱, 同一概念就用不同的词来表示。
区别贵贱: 死:《公羊传· 隐3》“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 曰不禄”;《礼记· 曲礼上》“~~ 庶人曰死”。 赠送东西:平辈间:遗、赠、馈;下级给上级:奉;君给臣: 赐;臣给君:献 到什么地方去:一般人说往、至;皇帝则说幸、临; 妻妾:一般人的妻妾称妻妾;帝王的妻妾则称后、妃。 《礼记· 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 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清代亲、郡王妻叫福晋。 一般人称墓,皇帝的坟叫陵。一般人棺材叫棺,皇帝称梓 宫。 娶一般人的女儿叫娶,娶皇帝的女儿叫尚。 官吏的命令叫令,皇帝的叫诏、旨。
褒贬善恶
杀、戮、弑、诛:杀、戮是中性的,指一 般的杀死,弑有对杀人者的谴责,只能用 于下杀上的特定场合;诛指杀死有罪的人。
当政、执政、当道、当途、当路、用事: 中性;弄权、窃命:特指坏人执政。
谦称和尊称 我余予吾:寡人、不谷、孤仆愚走、小人、 不才、奴、妾 尔汝若:陛下、阁下、足下、君子、先生、 卿、公、君 家父/母:家严/慈、舍弟/妹—— 令尊/堂/ 兄/弟/妹;令爱/郎——小女/儿、犬子。 己妻:内子、贱内、拙荆——人妻:令正、 令夫人,亲近而平辈的叫嫂夫人; 丈夫:夫子/君——对外人称:外子(诗词 中是“良人”)
表示委婉 居官:待罪、窃位、忝守、备员 死:不幸、捐馆舍、归丘、
填沟壑、百岁后。不 可为讳 避讳 汉高祖邦(国),惠帝盈(满),文帝恒(常), 景帝启(开),武帝彻(通)、宣帝询(谋), 哀帝欣(喜)。唐高祖渊(深),太宗世民(代 人)。晋人为避郑太后阿春(元帝妻、简文帝母) 讳,凡“春”均改为“阳”,《春秋》叫阳秋, 如《晋阳秋》、《续晋阳秋》,成语有“皮里阳 秋”。
比喻:手足指兄弟,苏辙《为兄轼下狱上 书》“臣窃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故为冒 死一言”。骨肉为亲人,《韩非子· 五蠹》 “非疏骨肉而爱过客也”。股肱指大臣, 《汉书· 苏武传》“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 人于麒麟阁”。肺腑指心腹,《史· 魏其武 安侯列传》“蚡以肺腑为京师相”。
借代:杜康为酒,曹操《短歌行》“何以解 忧?唯有杜康”。春秋指年龄,贾谊《治 安策一》“天子春秋鼎盛,行义未过,德泽 加焉”。管弦指音乐,白居易《琵琶行》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口 舌指言语,《史· 留侯世家》“此难以口舌争 也”。
3、同义词的类型
根据同义词中各个词在意义上相互差异的 情况,可将同义词分为三类: A、意义完全相同的同义词,也叫绝对同义 词,或等义词,如犬:狗;妻:细君;迎: 逢:逆;豕:彘:猪。这一类极少。 B、意义在某一点上交叉的同义词,也叫相 对同义词:黎庶烝丑师旅众。
C、意义近似的同义词,也叫近义词
根柢木株:根指植物须根;柢指植物主根 (根深柢固);株指暴露在
土层外面的根 (守株待兔)木指树干下部靠近土层的 那一部分。
陵山岭丘:山指石头大山;岭指小而尖的 山;陵指大土山;丘指夹在大山中间的小 土山。二、同义词的辨析
A、所指事物微殊。
坟、墓:坟的本义是高大的土堆,引申指坟墓, 在“埋葬死者的地方”这个意义上,坟、墓是同 义词,但在上古,同是埋葬死者的地方,坟、墓 是有差别的:墓指埋下土后上面不垒土堆,而坟 则要在上面垒一个高大的土堆,墓平而坟高, 《礼记· 檀弓》“古者墓而不坟”。 锐、利:均有锐利的意思。但锐本指锋芒尖锐, 着重在尖;利本指刀口快,着重在快;锐的反面 是挫,即折,锋芒折断即不锐;利的反面是钝。
B、范围大小有别 听表示耳朵接受声音这个一般的动作,而 不考虑听到还是没听到;闻不但指听的动 作,还包括听后已经领会或掌握的意思。 如《礼记· 大学》听而不闻。/ 《论语· 里仁》 朝闻道,夕死可矣。 树、木:树只指树木,木既指树木,还指 木材制成品及木材,还指与树木有关的东 西。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张炎 《绮罗香· 红叶》万里飞霜,千山落木,寒 艳不招春妒。(树叶)
C、程度轻重不同 疾、病:疾指一般的病,病指重病。《左· 宣15》
初,魏武子有嬖妾,无子。武子疾,命颗曰: “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
饥、饿:均指肚子饿,但饥指一般的饿,程度轻。 陶渊明《饮酒》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饿 指饿坏了,程度重。《论· 季氏》伯夷、叔齐饿于 首阳之下。《孟子· 梁上》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莩:饿死的人)。《淮南子· 说山》宁一月饥, 无一旬饿。(宁可一个月吃不饱,也不愿十天没 饭吃。)
D、适用对象各异 琢、磨:均指雕刻玉石,使成器物,但 “玉谓之琢,石谓之磨。” 口、嘴:都指嘴,但口指人,嘴本作觜, 指鸟。
皮、肤:皮指兽,肤指人。“肤如凝脂 / 相鼠有皮”。
E、感情色彩不同 征、伐:均指军事进攻,但征为褒义词,一般指 上攻下,有道进攻无道。伐在上古是中性词,用 于诸侯之间,不限于上对下使用武力,也不限于 有道对无道,只表示一种公开的军事进攻。 《孟· 尽心》征者,上伐下也。/ 《左· 襄25》齐崔 杼帅师伐我北鄙。 周、比:都有结合义。《论· 为政》“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孔安国:忠信为周,阿党为比。 (偏袒一方)旧注:周、比:皆与人亲厚之意, 但周公而比私耳(周:以义结合,比,以利结 合)。
F、语法上的差异
畏、惧:均表怕,同为动词,但组合功能不同。畏一般带宾语,《论· 季氏》“君子有 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惧在一般情况下用作不及物动词,有时也 用作及物动词,作及物动词时,惧往往作 使动。《孟子· 滕》一怒而诸侯惧。/ 孔子 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左· 昭26》 众可惧也,而不可怒也(可使之惧)。/ 《老子》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三、辨析同义词的一般方法
1、利用工具书及古书注释 古代编纂的工具书,如《尔雅》、《说文》等, 对某些同义词的注释已经注意到了分辨: 《尔雅· 释器》鸟罟谓之罗,兔罟谓之罝,麋罟谓 之罞,彘罟谓之羉,鱼罟谓之罛。//金谓之镂, 木谓之刻,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 谓之磨。 《说文》园:所以树果也;圃,所以种菜曰圃。 // 凡草曰零,木曰落。 《说文· 言部》论,议也。// 议,语也。// 语, 论也。
2、依靠古书原文,体会上下文意 《左传· 桓2》嘉偶曰妃,怨偶曰仇。 《礼记· 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 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要理解原文的意义,就必须区别出这两组 同义词的差异,视、听只表示耳、目的感 觉动作,而见、闻除了表示耳、目的感觉 动作外,还附带有结果的(看到、听到) 的含义(看了,但是没看见什么;听了, 但是没听见什么)。《论语· 颜渊》非礼勿 视,非礼勿听。/ 《孟· 梁》见牛未见羊也。
3、考察各自的本义和引申义 亟、骤、数:多次、屡次义同,《左传· 隐
元》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 弗许。/《宣2》犹不改,宣子骤谏。/《三 国志· 吴· 吴主传》数犯边境。但是它们的引 申义不完全相同,“数”有命运、规律、 密等引申义,是亟、骤所没有的,骤有疾 速这个引申义,是亟、数所没有的。
潜、间:悄悄地、秘密地义同。《蹇叔哭 师》潜师以来。/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 入夜。/《鲁仲连义不帝秦》魏王使客将军 辛垣衍间入邯郸。/《聊斋· 红玉》卫故田舍 翁,生呼出引与间语。但两
词的本义与引 申义不同:“潜”的本义是“藏在水底”, 引申为“隐蔽”、“埋藏”、“秘密”, 它的特点是掩藏;而“间”的本义是“缝 隙”,引申为“间隔”、“隔离”,“秘 密”义是由“隔离”引申来的,它的特点 是隔开众人,单与一个人说,或只有少数 人知道,大家不知道。
4、探寻同义词各自的反义词
贫、穷:贫指缺乏衣食金钱(生活困难),与之 相对的富;穷指没地位,不显贵,与其相对的是 达。《庄子•德充符》死生存亡,穷达贫富。 死、亡:死的反义词是生,亡的反义词是存。 《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荀子 •致士》得之则存,失之则亡。《荀子•礼论》事 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死的本义是死亡,亡 与存相对,所以它是消亡、灭亡,不在了之意, 再由这些意义引申出死亡义,是一种委婉说法。
坚、刚、强:都有牢固义。但 “坚”专指 土一类的东西,硬而不易碎叫“坚”,它 的反义词是“脆”。“刚”专指金属一类 的东西,韧而富有弹性叫“刚”,它的反 义词是“柔”。“强”本指弓的拉力大, 不易断,它的反义词是“弱”。 “单”的反义词有“复”,与“单层”相 对;有“偶”,与“奇”相对;有“双”, 与“单一”相对。
古代的训诂家在同义词的运用上,提出一个条例, 叫作“对文则异,散文则通”,又叫“浑言”和 “析言”。 一求其同,一求其同中之异——这是训 诂学上关于同义词辨析的的重要概念。就是说,同 义词有相同的义项,也有相异的义项,人们在语言 运用特别是词义解释中,在承认其同的基础上往往 要辨析其异,辨析其异往往也是拿不同的语境(即 相对立的适用环境)来分析。解释同义词的时候, 如
果注重它们相同的一面,那么两个词的意义就完 全一致,这叫“通”,又叫“浑言”,在求“通” 或用“浑言”时,摒除了同义词各自的特点,只取 它们笼统相同的一面。如果注重它们相异的一面, 突出它们彼此不同的特点,这叫“异”,又叫“析 言”。
“语”和“言”,在承认其同义的基础上,往 往要辨析其异,所以,《说文· 言部》:“言, 直言曰言,论难曰语。”这就是“对言则
异”,也是“析言(则异)”。如果不放在 对比的语境,而是平常笼统地用,这两个词 可以相通,这就是“散文则通”(“散文”, 两个词散开在不同的地方用,不是放在一处 对比),也叫“浑言(则通)”(“浑言” 即混为一体,笼统地说)。
本文发布于:2024-03-23 13:37: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2303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