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2日发(作者:逄奉建)
小学语文说课稿范文5篇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黄河的主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一篇含义深刻、震撼人心的优美散文。课文描写了波浪汹涌的黄河及河上羊皮筏子的艄公驾驭黄河的风采,赞扬了艄公凭着勇敢、智慧、镇静、机敏,战胜惊涛骇浪的黄河精神。
__没有直接描写羊皮筏子及艄公,而是浓墨重彩写黄河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险恶气势,极力渲染黄河气势之大,筏子险情重重,乘客从容淡定,为下文描写黄河主人的品格做了铺垫。艄公的沉着稳健,深深地震撼了作者的心灵,震撼了读者的心灵,让人感到人类的伟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读懂揭示课文中心的重点句:“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这句话。
难点:让学生明白只要勇敢、智慧、沉着、机敏就能战胜艰难险阻的道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感悟黄河的险恶,感知羊皮筏子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的景象,感受驾驭羊皮筏子的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敏;能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学会上查看资料。
2、情感和态度目标: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让学生领悟只要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就能战胜艰难险阻的道理。
四、教学准备
关于黄河、艄公、羊皮筏子的图片、文字资料及黄河、艄公驾驶着筏子漂流在黄河上的视频。
五、设计理念
1、力求体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络阅读教学,计算机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工具,走向了人机对话的形式。课堂上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上查看有关资料,感受黄河,认识筏子,认识艄公,使学生从络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学生走进了络,络与学生的心灵在课堂上呼应起来,使得课堂络变成学生的精神家园。
2、力求体现“球形教学特色”。__的“球心”是体会艄公为什么能成为“黄河的主人”,所以在教学中我大胆取舍文本,紧紧扣住文中的中心句,通过情境展示、拓展阅读、自悟讨论、情感朗读等方法,使学生从黄河的磅礴气势,羊皮筏子的小而轻,乘客的谈笑风生等方面来理解和感受艄公的勇敢和镇静的风采。
六、教学过程
(一)多管齐下,感受黄河的壮美
首先让学生在初学课文的基础上,讲出自己心中黄河的印象。(板书黄河)
接着引导学生点击黄河的视频,一边欣赏,一边引导学生用文中的词句赞美眼前的黄河。
紧接着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作者心中的黄河,指导学生读出黄河的气势,读出黄河的壮观。
(二)赏读结合,体验筏子的惊险
这个环节分三步进行:
1、认识筏子。引导学生点击筏子的图片,一边看筏子,一边说筏子,从而认识水上这一交通工具。
2、文字感受筏子。学习2-5小节,要求学生边读边画出作者看到筏子后感受的句子,体会作者第一次看到羊皮筏子的心情。
3、欣赏筏子。让学生欣赏艄公驾着筏子漂流在黄河上的视频,亲眼目睹筏子在黄河上的惊险。
(三)自读自悟,内化艄公的形象
首先要求学生描述自己心中艄公的样子,之后出示图片再认识艄公,原来梢公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饱经风霜的老人呀,这样一位普通的艄公又怎么能成为黄河的主人的呢?自然的引导学生找出并出示文中最为关键的`中心句。
引导学生紧紧围绕这一句话,深入到文本,自读自悟,互论互品,用自己的话谈谈梢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敏分别表现在哪里?读相关的句子,适当地点拨、评价,让学生读中有思,有感,有悟,之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再一次走进艄公,深入艄公的内心世界,去发现艄公能战胜黄河的其它原因。
(四)延伸拓展,升华艄公的精神
1、学生从外到内认识了艄公,认识了这样一位看似普通却不普通的人物,内心定有千言万语,指导学生点击梢公的视频,让学生再一次面对滚滚的黄河,面对滚滚黄河上的艄公,让学生尽情吐露自己 的心声,表达出想要对艄公说的话。
2、 再通过教者的总结加以升华:黄河是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哺育了中华民族,养育了无数个像梢公一样的中华儿女,生活在黄河边的儿女们,在黄河母亲的孕育下,变得勇敢,智慧,镇静,机敏,终于成了这黄河的主人。
3、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其他的挑战生活的主人,要求学生上收集有关他们的资料。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新型玻璃》是四年级第七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分别介绍了夹丝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它们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课文一共有6个自然段。这篇课文语言浅显,通俗易懂,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了解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了解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成就及其在现代工业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自学性。
四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向高发展的关键的阶梯,语文教学,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且大纲明确要求:“能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是怎样观察事物,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根据大纲目的要求,语文教学的规律以及《新型玻璃》这一课的特点,
我设计了以下3大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了解课文介绍的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及作用。
能力目标:
1、体会作者介绍玻璃的表达方法,进行说话训练、创新设计,发展语言及创新思维。
2、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拓展科学知识的意识及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迅速发展的当代科技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及作用,学习作者介绍玻璃的表达方法进行说话训练。
教学难点:能正确区分特点和作用。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新型玻璃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真正的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运用电教手段,采用情境教学法。
三、说学法
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要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把课堂这一个广阔的舞台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素质,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学生采用:看、听、读、品、演的方法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它应该是一种享受。
四、说教程:(第二课时)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我所思考的新的语文教学应该是这样的:
构建新的课堂模式。让课堂成为学生思想碰撞的场所;让课堂成为学生激情燃烧的火场;让课堂成为学生智慧的加工厂;让课堂成为学生梦想开始的地方。改变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大占天下的局面,把活动引入课堂,把训练贯彻课堂,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活化课堂教学。
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的语文课我们将举办新型玻璃展销会。你们看,我们的展销会吸引了这么多的客商。那么,你们就是展销会上的
厂长、经理或者是推销员,你们的任务就是将你们公司生产的新型玻璃推销给在场的每一位客商,大家有信心吗?
二、确定目标,自主阅读
1、师:我非常相信你们,你们的推销一定会非常精彩,非常成功的。不过,要把你们公司的新型玻璃推销出去,你得首先学好课文,熟悉新型玻璃。你们都想学习了解有关新型玻璃的哪些知识?(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学什么?名称、特点、作用……)
2、师:怎样才能了解新型玻璃的这些知识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怎么学?读课文、想、勾画、圈一圈、收集资料……)
3、学生根据自己确定的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采取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自主阅读。
三、交流讨论,互相补充
1、同桌或四人小组或自己找小伙伴,交流自学情况,互相补充,相互释疑。
2、全班交流:通过自学交流,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教师适时点拨,强调结合实际和收集到的资料谈)。
3、师:最近,老师家里要装修房子,请你帮老师的忙,我该用那种玻璃?为什么?
4、你们推荐的玻璃除了家里可以用,还有哪儿可以用?(练习句式:可以……可以……可以……还可以……)
5、你们推荐了这么多的玻璃,请用“可以……可以……可以……还可以……”说给老师听。
四、发挥潜能,创造设计
1、过渡:你们的建议真好!老师谢谢你们。同学们,我们人类真了不起,研制了这么好的新型玻璃造福于人类。你能联系生活实际的需要,自己也研制设计一种新型玻璃吗?
2、同学们设计新型玻璃。
五、抓住重点,训练说话
1、过渡:让我们随着轻快的音乐走进展销会场,把你们设计的新型玻璃展示给客商吧!
2、学生设计展销形式,展销词,要求形式多样,语言生动,富有创意。
3、汇报推销,师生点评。
六、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1、总结评价:你觉得今天的语文课你自己学得怎么样?(学生自我评价)
2、布置作业:将自己最喜欢的新型玻璃(可以是自己设计的,也可以是课文中介绍的)的特点、作用等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3
说教材:
本课是小语S版一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第二课的内容,这是一首儿童诗,通过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作比,形象地讲述为什么说“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渗透了热爱地球就是热爱自己的家的教育。全诗共五行,1至4句按从上到下顺序分别指出“蓝天、土地、树林、大海”是“白云、禾苗、小鸟、鱼儿”的家。第5句是总结,又是升华,告诉我们世界上万物虽然都有自己的家,但都生活在地球的怀抱里,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说学情:
在本课之前学生已学过一些儿童诗,对诗的结构和诵读已有初步的了解。从本课内容看,学生对本课文中所提事物都比较了解,也比较有兴趣,但对“共同的家”的理解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需要通过多读多体会来突破难点。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借助形象的图画,理解课文内容。练习用“()是()的家”句式说话。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我们美好的家园,增强保护地球的意识。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说教学思路:第一,本课以读为基调,借助形象的画面,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激发学生保护地球、热爱地球的情感。第二,练习用“()是()的家”句式说话,分组讨论作诗,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延伸了课文内容。
说教学过程:
教具准备:课件、字卡、图片、头饰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我精心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如下:
一、图画导入,激趣揭题
创设情境,自编小故事:孩子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伙伴,想不想认识他们?(随机贴上白云、禾苗、小鸟、鱼儿的图片,让学生认知),这些小家伙可调皮啦!偷偷跑出来玩,找不到自己的家了(贴上家的图卡),你能帮它们找到家吗?形象导入,迅速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出课题,为后续环节作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检测生字
首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强调把每一个字音都读准,尤其是平翘舍音和前后鼻音。然后利用字卡开火车检测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学生积极性很高,几乎都会争着大声朗读生字。再让学生读喜欢的句子,乃至读整首诗,师生共同评议纠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善于倾听的能力,又从另一个角度检测了生字,一举两得,一箭双雕。
三、指导朗读,理解感悟
新课标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当代著名教育学者支玉恒老师也曾说情感朗读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整堂课我设计大部分时间指导学生朗读感悟,采用多种朗读形式:个别读、分组读、男女生比赛读、全班齐读等,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一年级孩子比较感性,教师语言要贴近孩子的心灵。课间我频频用儿童化的语言“小白云”“小禾苗”“快乐的小鸟”“活泼的小鱼”“谁来夸夸你的家”激励学生朗读的欲望,尽力使平时不敢举手的孩子都积极参与到朗读中来,切身体会家的温暖和甜蜜,感悟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幸福、自豪与骄傲。
一节课成功与否,问题的导向性尤为重要。课中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白云的家怎么样”“禾苗怎样生长”“小鸟、小鱼的家在哪儿,它们的家怎么样”帮助学生想象感知,使课堂变得生动而活跃。
巧用过渡,“首先,我们去看看白云的家”引导学习朗读第一句“蓝天是白云的家”;“看,地上长起了绿绿的禾苗”体会第二句“土地是禾苗的家”,深情赞美土地的伟大;“蓝天的家很美丽,禾苗的家很温暖,那么小鸟和鱼儿的家怎样呢?”自然过渡第三第四句“树林是小鸟的家,大海是鱼儿的家”;“孩子们,咱们忽而是蓝天上的白云,忽而是土地里的禾苗,忽而是树林里的小鸟,忽而是大海里的鱼儿,分别体会了家的美好。那么,我们共同的家在哪呢?”引导学生着重理解“我们”指谁,“共同”是何意,以及为什么说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一年级学生有很强的表演欲,我抓住这一特点,鼓励学生用形象的动作配合朗读以及背诵,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自然
升化主题:即如何爱护地球。学生会纷纷言说“不要乱摘花”“不要乱扔纸屑”“要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等达到了情感目标。
四、说话练习,活动拓展
1、安排学生小组合作作诗,用“蓝天是()的家,()是羊群的家,()是()的家”,分层次练习,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课内走向课外,让课堂回归生活。
2、让学生戴上蓝天、白云等头饰,表演朗诵,巩固课文。
五、总结全文,烘托气氛
动物植物都有家,地球又是我们共同的大家,我们要热爱地球、保护地球,鼓励学生做地球的小卫士。
说板书设计:
板书力求新颖,一目了然。我采用形象的图片,把板书设计成地球的形状,更加直观地再现了本课的主题“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穷人》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12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小说。
这篇课文主要讲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淦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教学__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行动、语言、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并从中学习__的表达方法。难点是通过朗读感悟,理解桑娜的矛盾的心理活动,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
二、说教学思路及教程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习桑娜抱回孩子和渔夫同意抱养孩子的部分。
上课开始,引导学生回顾旧知:通过两个问题:“这篇课文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回顾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之间进一步明确课文思路及桑娜一家的贫穷,为引出下文和理解下文奠定了基础。
新课程十分强调“感悟”,强调悟性的培养,强调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悟读”需要支架,所以教学这部分内容是我所抓的支架就是桑娜抱回孩子后的心理活动描写和渔夫提出抱养孩子的语言描写。
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悟读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的:
首先让学生通过课件出示的“学习向导”,明确了学习的方法,“找一找后品读”。待学生找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后,重点指导学生品读了两处句子。
第一个句子是“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指名读后,让学生围绕这句话提一个问题,“桑娜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觉得非这做不可?”然后小组交流解决。让学生明白桑娜抱回孩子并不为什么,完全是发自桑娜淳朴善良的本质。并让学生读出这种体会。设计意图是使阅读更加自主,体现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
第二个句子是“她忐忑不安的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首先让学生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然后让一位同学试着有感情地把这些语句朗读给大家听。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评读的方式,加深了对这些语句的理解。同时,指导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了学生语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对这一处的心理活动描写有了更完整的认识和更加深入的体会,学生明白了桑娜哪些有担心、害怕、坚定的复杂心情及这些心情产生的根本原因----桑娜一家很穷。再一次让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并要求
学生读出桑娜紧张、担心、害怕、后悔到下定决心的心理变化。学生自由练读后,再次指名读,教师加以评价。使朗读经历了由“初读到品读到感情朗读“的过程。通过悟读,进一步体会到了桑娜善良的美好心灵。
我又是这样引导学生悟读描写渔夫语言的句子的:
首先让学生找一找能够体现渔夫善良品质的句子。然后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个句子的含义。把思维的方向指向关键词“熬”,让学生思考“熬”字还可以换成什么,为什么用“熬”不用别的?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了一个“熬”字,表明了渔夫收养孤儿的决心。通过这个熬,让学生想象将来渔夫和桑娜的生活将怎样?(生命受到威胁,流落街头。)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了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品质。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再读一读渔夫说这句话时的动作、神态。让学生围绕描写渔夫神态的语句提问,(想一想渔夫严肃什么?忧虑什么?)再一次地体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接下来,又让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名分角色朗读后,在全班内评读,在评读的过程当中,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在课文结束的时候,引导学生谈学了这篇课文之后的最大收获,目的在于教育学生学习穷人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品质,并付诸于实际行动;同时学习本课的表达方法,即
通过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待学生谈完感受,教师也交流了自己的感受,主要目的是通过一段富有哲理性的话,使学生受到人生启迪。
最后,通过“作业超市”这一新型的家庭作业方式,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业,三项作业的设计均于本课的主题思想有关,意在于通过灵活的作业形式,使课堂内所学的知识延伸到课外,加强了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5
【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这儿真好》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一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发人深思、情境性很强的童话故事,描写了居住荒岛的小熊感到孤单,寻找朋友,在天上云朵的启示下营造树林,终于迎来许多朋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必须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建设可爱的绿色家园的思想感情。告诉我们改善环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课文共6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小熊住在荒岛上很孤单。
第二段(第2、3自然段)写小熊向云儿请教后,开始在岛上种树。
第三段(第4~6自然段)写小熊找到了朋友。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及学段要求和学生认知特点,第二教时的教学目标为: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⒉了解小熊是怎样找到朋友的,知道“这儿”好在哪里。使学生懂得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建设可爱的绿色家园的重要。
⒊学会7个生字,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两个偏旁部首。
教学重点:
⒈读书感悟小熊是怎样找到朋友的,知道“这儿”好在哪里。
⒉写好“象”、“空”二字。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读书感悟到找朋友和种树之间的联系,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说教法、学法】
一、情境教学法
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由境生情。这种教学方法尤
其适宜运用在低年级教学中。一方面,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占有明显优势,用此方法,让儿童从感觉形象入手,以情激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另一方面,《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教材充满童趣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创设了“小熊找朋友”、“小熊种树”、“小动物来做客”等学生乐于接受的、能享受其间的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和浓厚兴趣,营造鲜活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点燃思维的火花,开启心灵的智慧,感受成功的快乐。
二、朗读感悟法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本课教学中,教师灵活运用语言渲染,引导想象,媒体创设画面,表演等多种教学策略,鼓励学生读书、发现。教学中注重朗读训练的方式方法,如挑战读、比赛读、表演读等,不断激发学生情感,从学生阅读实际出发,在读中体会,读
中激情,读中感悟,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受到美的熏陶。
本文发布于:2024-03-22 20:35: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22958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