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得令人窒息的唐诗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更新时间:2024-03-20 18:58:31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20日发(作者:顾印愚)

美得令人窒息的唐诗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目录:

第8章 梦游天姥吟留别 (2)

第9章 梦游天姥吟留别 (3)

第10章 水槛遣心

第11章 枫桥夜泊 (1)

第12章 枫桥夜泊 (2)

第13章 长恨歌

第14章 琵琶行

第15章 问刘十九

第16章 遣悲怀

第8章 梦游天姥吟留别 (2)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诗人小传

刘长卿(709—约780),字文房,开元二十一年进士。他因为恃才傲物,所以仕途一波三折,甚至被人诬陷入狱。刘长卿擅写五言诗,自诩为“五言长城”。当时的人们将他和钱起、郎士元、李嘉祐一并推崇,但他说:“郎士元、李嘉祐怎配和我齐名呢?”刘长卿每次题诗,在落款处从来只写“长卿”二字,他说天下人哪有不知道他姓名的呢。

今人读刘长卿之名,一般读作刘长(cháng)卿,其实应该读作刘长(zhǎng)卿,其中有个故事: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之所以取名相如,是因为仰慕战国名人蔺相如。蔺相如在赵国为相,相乃众卿之长(zhǎng)(卿是高级官员,众卿之长就是所有高级官员里职位最高的那个)。而在古人的习惯里,名与字在含义上一定有所关联,所以司马相如取名为相如,取字为长卿。刘长卿之所以取名长卿,是因为仰慕司马相如,故而以司马相如的字做了自己的名。刘长卿字文房,“文房”比喻掌帝王制诰。于是,名与字相配,长卿为名,文房为字,

相得益彰。

听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人小传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西晋大将军、大学者杜预的后人。其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代的著名诗人,但到了杜甫这一代已然家道中落。杜甫年轻的时候,因为家贫无法维持生活而流落各地,后来进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落榜后便困在了长安。直到天宝三年,杜甫向唐玄宗进献三大赋,才华才得到赏识。但他未及被重用便赶上安史之乱,唐玄宗入蜀,杜甫逃到三川避难。唐肃宗即位后,杜甫急于投奔肃宗,途中却被安史叛军抓获。唐肃宗至德二年,杜甫逃到凤翔,终于找到了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其后杜甫流落剑南,投靠剑南西川节度使严武,度过了相对安定的一段日子。其后,杜甫又三番四次地携家逃难,最后病逝于行往岳阳的舟中。杜甫为人旷达,性颇自负,喜欢纵论天下大事,在诗歌创作上特别擅长今体律诗,法度森严,将律诗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杜甫的诗歌多写现实题材,故有“诗史”之誉。杜甫虽然饱经战乱,仕途坎坷,一生郁郁不得志,但他的诗中总是透着纯纯的忠君报国之心,这一特点深受历代诗家的褒扬。

杜甫23岁时科举落第,于是漫游齐鲁,并去看望当时在山东为官的父亲杜闲,翌年途经泰山而作此诗。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杜 甫

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歘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韦左丞丈:韦济,当时任尚书左丞,故称韦左丞。韦济是杜甫的尊长,故而称丈。此诗作于天宝七年(748年),杜甫时年37岁。是时杜甫困居长安已有十年之久,作此诗投赠韦济,请求韦济予以提携。虽然诗只是干谒诗而已,却佳句迭出,气象宏大。

第9章 梦游天姥吟留别 (3)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后,唐玄宗入蜀避乱,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只身去灵武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虏,带到长安。翌年,即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杜甫在长安作此诗。

佳 人

杜 甫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败,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此诗作于乾元二年(759年),即安史之乱的第五年,写一位在战乱之时失去父兄并被夫家遗弃的豪门女子,以这位女子的高贵品格喻指诗人自己的人格。

蜀 相

杜 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江 亭

杜 甫

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

故林归未得,排闷强裁诗。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年),杜甫其时居住在成都草堂,生活相对安定,于是在江亭之中享受野趣。但他随即想到国乱未平,故乡仍然归不得,心中不免又生忧愁。

第10章 水槛遣心

杜 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杜甫落脚在成都草堂后,颇花了一些心思经营自家的住处,还修了水槛(jiàn),即临水的槛屋(围有栏杆的房子),可供垂钓或赏玩风景。这首诗便是描写诗人在水槛所见的风光。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这一联说: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不 见

杜 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近无李白消息。”不见:取首句前二字为题,相当于“无题”。此诗当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为思念李白之作。李白第二年便卒于当涂。

匡山:四川大匡山,李白少年时曾经在此读书。杜甫此时正客居成都,希望李白能在垂暮之年返回故乡,或可樽酒论文。

登 楼

杜 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杜甫其时客居成都。

广德元年(763年),安史之乱方告平定。但吐蕃军队突入长安烧杀抢掠,为唐朝另立新帝,唐代宗仓皇出逃。待郭子仪刚刚收复长安,吐蕃军队又连连攻破四川诸州。唐王朝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旅夜书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首诗大约是杜甫离开成都草堂后,经乐山、重庆到忠州的途中所作。

咏怀古迹

杜 甫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大历元年(766年),杜甫在夔州写成《咏怀古迹》五首,借夔州和三峡一带的古迹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怀、家国之忧。其中最优秀的是第二、第三首,分别吟咏宋玉与王昭君。

咏怀古迹

杜 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首诗吟咏王昭君的身世,不是把昭君作为一个饱受委屈的小女子来写,而是要将她写得惊天动地,写出深刻的家国之思。至于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的高明之处,清人李子德有过一段中肯的评语:“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

阁 夜

杜 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阁夜:即阁中之夜。这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冬天杜甫在夔州西阁夜中所作,是时四川一带战乱方歇,杜甫的好友李白、高适,以及他在四川所依附的严武均已去世。这首诗从表现手法上看,八句诗构成了四组对仗,章法森严,但读起来气势磅礴,一点儿都不觉得呆板。胡应麟《诗薮》认为杜甫的七律有几首可称“千秋鼻祖”,这

首《阁夜》便是其中之一。

登 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杜甫最有名的一首七律,把这种体裁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所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因而被前人推崇为古今七律第一。诗歌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登高,眺望长江景物。

春 梦

岑 参

洞房昨夜春风起,故人尚隔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诗人小传

岑参(715—770),官宦家庭出身,因为长期做节度使的幕僚,所以对边塞生活非常了解,边疆的城堡、要塞没有他没去过的,所以写出来的边塞诗歌别具一格。岑参在当时就很有名,杜甫还向朝廷推荐过他,说他见识高远,希望朝廷能够让他出任谏官。岑参在55岁那年做到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故而世称岑嘉州。岑参的诗歌由于风格过于独特而备受推崇,比如陆游就推崇岑参是继李白、杜甫之后的第一人。

岑参之名,今人一般读作岑参(shēn),其实应该读作岑参(cān),因为古人诗词里韵脚处提到岑参的“参”押的都是an韵,如孔平仲《子瞻子由各有寄题小庵诗却用元韵和呈》有“二公俊轨皆千里,两首新诗寄一庵。大隠市朝希柱史,好奇兄弟有岑参”。

参以边塞诗成名,但那些作品今天读来过于佶屈聱牙,所以本书特地选取了这样一首清新的小品。唐诗写梦的作品虽多,但基本都是抒发客愁与闺怨的,这首《春梦》的主题则相当独特。

第11章 枫桥夜泊 (1)

张 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人小传

张继,生卒年不详,字懿孙,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进士。张继很有道家之风,并未在仕途上认真发展,官职不过做到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的盐铁判官。张继出身于文学世家,颇有家学渊源,诗写得很好,只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多,几乎仅以《枫桥夜泊》一首诗名垂千古了。

省试湘灵鼓瑟

钱 起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诗人小传

钱起(720—782),字仲文,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年)进士,活跃在唐代宗大历年间,是“大历十才子”之一。钱氏一门多出才子,钱起的儿子钱徽也擅长作诗,草书大师怀素则是钱起的外甥。钱起和郎士元齐名,并且有趣的是,他们都是以应酬诗备受时人的称赞。然而在今天看来,应酬的套话太多却成了钱起诗歌最大的毛病。钱起做官做到尚书考功郎中,所以世称钱考功,文集叫做《钱考功集》,《省试湘灵鼓瑟》是他最出色的诗作。

朱光潜曾说这一联写出了中国诗歌里罕有的静穆境界,就连屈原、阮籍、李白、杜甫都不曾达到。按朱先生举的例子来想,那几位诗歌巨擘的作品在情绪上实在大起大落了一些,喜则狂喜(如杜甫“漫卷诗书喜欲狂”),怒则暴怒(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距离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理论尚且有些距离,和“静穆”之境就更加远了。

寒 食

韩 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诗人小传

韩翃,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唐玄宗天宝末年进士及第,“大历十才子”之一。韩翃的知名,主要是因为他成为了传奇小说里的主人公,演绎了一场极尽凄美的爱情故事。故事是这样的:韩翃在京城与柳氏相恋,后来进士及第,回乡省亲,没想到这一去正赶上安史之乱爆发,京城陷落,一对有情人从此天地悬隔,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再见。滞留京城的柳氏担心美丽的容颜招惹祸端,便削发为尼,躲进了法灵寺。终于等到安史之乱平定了,韩翃已经做了淄清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的书记,终于有机会请人前去寻访柳氏。使者不负所托,找到了柳氏,把韩翃的书信交给了她。那是一首小词:章台柳,章台柳,颜色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短短几句,有关心,更有焦虑;有担忧,更有恐惧。柳氏一介弱女子,飘零在这波诡云谲的乱世上,就像颜色青青的柳枝陷入了无边无尽的狂风暴雨,当好不容易挨到风收雨住,那柳枝还能够存活下来吗?那青青的颜色不曾凋谢吗?纵然容颜依旧,是否早已经属于别人了呢? 乱世之中,平凡小男女的平凡幸福已经成为多么大的奢望。柳氏读着这首词,呜咽不止,也以一首词来作答,请使者带回给韩翃:“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足足八年的动乱,芳菲时节的柳枝已经挨到了秋天,纵使有情人终于重逢,青春也已经变成了沧桑。

但重逢是那么的令人期待,终于,韩翃随着侯希逸入朝见驾,眼看着有情人历尽劫难而终成眷属。但命运仍嫌对他们的捉弄不够,就在这个时候,作为平定安史之乱的外援功臣,藩将沙吒利抢走了法灵寺里的柳氏,青青的杨柳枝有惊无险地躲过了动乱,却在和平刚刚降临的时候“攀折他人手”了。

这样的一个逆转让韩翃忧愤交加,就在这个时候,侯希逸部下的一名叫许俊的将领任侠仗义,代韩翃出手,硬是从沙吒利的府邸里把柳氏抢了出来。这可不是一件小事,连朝廷都为之惊动。好在代宗皇

帝既感叹韩翃与柳氏的这段多灾多难的乱世因缘,又赞赏许俊的侠义,判定给沙吒利以额外的赏赐,让柳氏复归韩翃。

寒食在清明的前两天,从这天开始,人们禁火三日,只吃现成的冷食,等到了清明节再重新开火。这也正是郊游踏青的时候,新的火种象征着新的生活开始了。而在唐代,官场上更有一种风俗,清明取新火的时候,由皇帝派人在日暮时分手持蜡烛,把火种传播到各位朝臣的府第里。而这个景象,正是韩翃诗中的“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汉宫:即唐宫。唐人每每以汉喻唐,把唐皇说成汉皇,把唐宫说成汉宫。五侯:一说是指东汉梁冀一门五侯,一说是指单超等五名诛灭梁冀有功的宦官被同日封侯,这里泛指达官显贵。

当时的唐朝,刚刚经历过安史之乱,国计民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在上者连皇帝都避难流亡,在下者无论小官小吏还是平民百姓,过的都是命如草菅的颠沛流离的日子。在这样的日子之后,那传入五侯家的所谓“轻烟”,不正是清清淡淡的一点儿太平的萌芽吗?

寒食禁火,清明传播新火,年年如此。但只有这一年,在这场巨大的社会动荡之后,这春城,这飞花,这东风,这御柳,这轻烟,突然具有了一种崭新的象征意义,象征着动乱结束了,新生开始了,天下太平了,人们迎来的不仅是季节的春天,更是生活的春天,政治的春天。对于这样的诗歌含义,经历过沧桑的德宗皇帝自然感慨系之。有一次制诰的职位有了空缺,德宗钦点韩翃担任。当时的江淮刺史也叫韩翃,宰相不知道圣意谁属,德宗皇帝批道:“'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翃也。”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诗人小传

韦应物(737—约791),出身于关中望族,官宦世家。当时的高官子弟一般会在年轻时出任郎官,也就是做皇帝的侍卫,韦应物也不例外。他任侠仗义,放浪形骸,是典型的浪荡公子做派,甚至于“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这是晚年韦应物回忆少年生涯时写下的诗句)。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去世,韦应物大受触动,从此折节读书,变成了一名恬淡闲雅的诗人。他把陶渊明当做偶像,无论写诗还是生活,处处都向陶渊明看齐。尤其在卸任之后,韦应物闲居于寺院之中,清心寡欲,不理俗务,生活得如同自己诗中的情调一般。

此诗是韦应物在滁州刺史的任上所作。滁州:今安徽滁县。

写 情

李 益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诗人小传

李益(746—829),大历四年(769年)进士,才华横溢而恃才放旷,难免会遭人诟病。也许是因为这个缘故,李益在任职之后久久得不到升迁。而眼看着当年的同榜进士纷纷飞黄腾达,李益的心里越发不能平衡,终于忍无可忍辞官而去,在燕赵大地纵情漫游,两度受到节度使的聘任。李益相貌英俊,风流不羁,以诗歌才华著称当世。他每写完一首诗,宫廷乐师们就争着送上财物以求取,然后谱以雅乐,演唱给皇帝听。唐宪宗听说了李益的诗名,便召他入朝做官。但他恃才傲物的性情不改,谏官们便从他的诗作里搜罗了一些可供引申的句子,指证他对皇帝不敬。李益因此被降了职,但不久又官复原职,终于以礼部尚书的高级官衔退休。

传说李益年轻时猜忌心很重,总是用严苛的手段防范妻妾出轨,甚至有撒灰拴门的传闻。蒋防以李益为主角写了一部传奇小说《霍小玉传》,内容是说李益与妓女霍小玉相恋而同居,但在李益做官之后,聘表妹卢氏为妻,与小玉断绝了来往。小玉相思成疾,后来得知李益负心,悲愤欲绝。临死之前忽有豪侠挟持李益而至,小玉誓言死后必为厉鬼报复。李益娶卢氏之后,很快便因猜忌而休妻,后来续娶、三娶,也都是一般的结局。《霍小玉传》是唐传奇的经典之作,但它究竟真的是以李益的私生活为蓝本的,抑或传闻中李益的私生活是在《霍小玉传》的基础上被人繁衍加工的,我们便无从得知了。无论如何,《霍小玉传》给李益带来了极大的名声,使他成为“大历十才子”当中最著名的两人之一。而另一人——韩翃,也是因为一则传奇逸事而名声大噪的,事见本书《诗人小传·韩翃》。

这是一首描写失恋者夜不能寐、苦苦相思的诗,尤其描写失恋之后万念俱灰,从此之后,无论是清爽的夜色还是美丽的月色,都打不起精神来欣赏了。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诗人小传

常建(708—约765),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同榜的还有大诗人王昌龄。常建在仕途上很不顺利,于是索性放弃了仕途发展,整日里听琴饮酒,游山玩水。据说常建在仙谷中采药的时候遇见过一个浑身长有绿毛的女子,自称是秦朝宫女,从皇宫逃到山里来的,一直以松叶为食,并不感觉饥寒。这位女子将服食松叶的办法教给了常建,后来常建邀请王昌龄等人一同隐居,在当时影响很大。常建擅写山水田园诗,构思精妙,时有警句。

欧阳修深爱这一联,很想效仿其语境创作新的一联,却始终写不出来。后来他在青州的一处山斋歇脚,亲身体会到这一联所描述的佳境,但提笔要写的时候,却依旧写不出来。

节妇吟

张 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诗人小传

张籍(约767—约830),字文昌,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进士,做过水部员外郎,世称张水部。张籍做官做得不高,但名望很高,常与名士们交往赠答。张籍和韩愈关系最好,可谓推心置腹。但张籍脾气急躁,性格张狂,常常责备、讥讽韩愈,幸好韩愈并不介怀。在唐诗的发展史上,继李白、杜甫之后,在唐宪宗元和年间,张籍和元稹、白居易以风格明快的乐府诗歌扬名天下,成为诗坛宗主,他们

的乐府诗歌被称为“元和体”。

这首诗虽然字面上是吟咏一位贞洁的女子,其实却是一封婉拒节度使李师道邀请自己去幕府供职的书信。当时,藩镇李师道四处笼络人,渐成与中央政府分庭抗礼之势,张籍因为名望很高,也在李师道的笼络之列。于是,张籍便写了这首诗作为对李师道的婉拒,借节妇的口吻表白心志:您的好意我心领了,但我这一生还是要忠于中央政府的。这便是诗词自《离骚》以来的一个重要传统:以男女情事寄托别样情怀。

第12章 枫桥夜泊 (2)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人小传

王建(约767—约830),字仲初,唐代宗大历十年(775年)进士,只做过一些低级官职,有时候穷到连基本的衣食都要忧心。王建有若干年的边塞从军经历,那时候弓与剑从不离身。从这些经历来看,王建似乎应该擅写边塞诗,然而他是以乐府和宫词成名的。王建的乐府诗在当时与张籍齐名,合称“张王乐府”,宫词则细致地描写了宫廷女子的生活与怨情。

王建之所以能够把宫词写得独步天下,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与当

时气焰万丈的宦官王守澄是同宗兄弟,王守澄给他讲了很多深宫内幕。后来在一次相聚饮酒时,王建说了宦官的一些坏话,王守澄很不愉快,语带威胁地说:“你写了那么多宫词,而深宫内院之事你又是如何得知的?你今天得把这件事向皇帝奏明。”王建以诗向王守澄致歉,而诗的最后两句是“不是姓同亲说向,九重争得外人知”。王守澄怕把事情牵连到自己身上,这才作罢。但也有人怀疑这个故事的真伪,认为唐代诗人一向描写宫禁之事无所忌讳,王建那首诗只不过是夸耀自己和王守澄关系密切罢了,并没有要挟对方的意思。

牡 丹

薛 涛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诗人小传

薛涛(约770—832),字洪度,出身官宦之家,幼年随父亲入蜀。父亲死后,薛涛无依无靠,最终落入乐籍,做了成都的一名乐伎。薛涛八九岁的时候便知晓音律,颇显诗才。一天,父亲在庭院里指着一棵梧桐树吟出“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让薛涛把诗续完,薛涛接口便说:“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 虽然诗句工整,才思敏捷,诗意却暗含着“迎来送往”。父亲为此愀然良久,担心这是否预示着女儿未来的命运。

待薛涛长到16岁时,颇具姿色,诗才也已经闻名遐迩。她在成都浣花里操持乐伎的营生,果真迎来送往。她院落的东北就是通往京城长安的大道,而来往之人到了这里都舍不得离开。元和年间,诗人元稹到蜀地公干,秘密寻访薛涛,当地节度使知情之后便把薛涛送去侍奉元稹。诗人武元衡也是薛涛的仰慕者之一,当他入朝为相之后,还曾奏请朝廷授予薛涛校书郎之职,蜀地之人从此将妓女雅称为“校书”。

薛涛在成都和当时的许多文人名士如白居易、元稹、杜牧等多有诗歌唱和。这种诗歌唱和,多是在一张纸上写一首律诗或绝句。但当时的纸张尺寸较大,以大纸写小诗,不够精美。薛涛便让造纸工匠特地改小尺寸,做成小笺,自己又发明了新奇的染色技法,能染出深红、粉红、明黄等十种颜色,这就是所谓的“十样变笺”,不是普通的信笺,而是专门的诗笺。在这十样变笺之中,薛涛独爱深红色,而且除染色之外,还以花瓣点缀,更添情趣。韦庄专门写过一首《乞彩笺歌》,把它比做出自神仙之手的天上烟霞:“人间无处买烟霞,须知得自神仙手”,但这种纸也贵重得很,贵重到“也知价重连城璧,一纸万金犹不惜”。人们把这种特殊的红笺称作“薛涛笺”,认为这是一种风雅至极的事物。直到清代,诗人们提及雅致的信笺时,还是习惯以“红笺”或“薛涛笺”称之。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 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诗人小传

韩愈(768—824),字退之,幼年父母双亡,靠嫂嫂抚养读书,19岁进京参加科举考试,考了六年才考中。唐朝制度,科举及第之后还要通过吏部考试才能授官。韩愈考了三次都没考中,只好向宰相写信求助,写了三封信,一封比一封言辞恳切,但每一封信都是泥牛入海。所以韩愈久久得不到官做,困居京城,以至于穷愁潦倒。后来几经辗转,韩愈终于入朝任职,但仕途也总是蹭蹬坎坷,尤其因为劝谏唐宪宗迎佛骨几乎被杀。

韩愈死后声名鹊起,如同泰山北斗一般被学人仰望,他当年的主张也越来越被人奉为圭臬。韩愈曾与柳宗元共同提倡古文运动,提倡为文质朴,标榜散文而反对骈文,反对六朝以来的浮艳文风。苏轼说他“文起八代之衰”,明朝人把他推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诗歌并不像散文那么杰出,但很有特色,尤其是以散文笔法入诗,用字古拙,几乎因此没了诗味。

元和十四年正月,唐宪宗欲将法门寺所藏的佛陀指骨舍利迎入皇宫供奉,引发了京城百姓的信仰狂潮,而韩愈素来反对佛教,写了一篇《谏佛骨表》劝谏宪宗皇帝,言辞十分激切,说应该把佛骨彻底销毁。唐宪宗震怒,要杀韩愈,宰相裴度等人极力救援,才将韩愈贬为潮州刺史。这首诗是韩愈离京赴潮州途中所作。左迁:古人以右为尊,故称升职为右迁,降职为左迁。蓝关:蓝田关,在长安附近。侄孙湘:韩愈的侄孙韩湘,即民间传说“八仙”中的韩湘子,他此时赶来为韩愈送行。

汝:指侄孙韩湘。好收吾骨瘴江边:唐人视潮州为荒蛮瘴疠之地,认为中原人在那里很难活得下去,所以韩愈此去潮州是抱

着必死之心的。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诗人小传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进士,任监察御史。当时朝廷上有改革派和保守派,刘禹锡是改革派的一员大将,和另一位文学名家柳宗元一起热心支持改革领袖王叔文。王叔文最终在政治斗争中失败,改革派遭到灭顶之灾,重要人物连番被贬官外放,刘禹锡也在其中。

正史向来对改革派颇多微词,于是传统上常常把刘禹锡看成一个才高而德薄的人,不像今天总是把他看做坚毅不屈的改革家而赞美。刘禹锡在中国思想史上也有一席之地,因为他写过著名的论文《天论》,探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唯物主义倾向很重,这在当时来说颇不一般。

刘禹锡以严谨的学者态度来写诗,认为诗歌语言虽然可以有些生僻,但字字须有出处,不能臆造。他甚至不敢把“糕”字写进诗里,因为儒家经典里没有这个字。但刘禹锡除了这学究气的一面之外,还

有完全相反的一面:当他被贬为朗州司马的时候,发现当地人虔信鬼神,祭祀的时候要唱一种叫做“竹枝”的歌曲,吹鼓作乐,歌声粗野。刘禹锡说当年屈原写了《九歌》,让楚人用它来迎神送神,所以自己绍述前贤,依当地的曲调来写《竹枝词》,供朗州人在祭祀时歌唱。刘禹锡的《竹枝词》在文学史上很有名,充满清新可喜的民歌气息。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的时候,发现当地人虔信鬼神,祭祀的时候要唱一种叫做《竹枝》的歌曲,鼓吹作乐,歌声粗野。刘禹锡说当年屈原写了《九歌》,让楚人用它来迎神送神,所以自己绍述前贤,依当地的曲调来写《竹枝词》,供朗州人在祭祀时歌唱。刘禹锡的《竹枝词》在文学史上很有名,充满清新可喜的民歌气息。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分别吟咏金陵五处古迹,这组诗合称“金陵五题”,《乌衣巷》是其中之一。乌衣巷:在今南京东南,是东晋王、谢两大世家的居处。王、谢子弟多穿乌衣,此地故名乌衣巷。

第13章 长恨歌

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诗人小传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年)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当时的唐朝已经呈现出藩镇割据的势头,中央政府不能有效地控制藩镇。唐宪宗时期,宰相武元衡打算以强硬手段加强对藩镇的控制,结果在元和十年,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派刺客入京,在上朝的路上刺杀了武元衡,令京师震恐。在朝廷大员人人自危的时候,白居易首先上疏请求捉拿凶手,但大臣们嫌他越职言事,想把他贬出京城。于是有人罗织罪名,说白居易的母亲明明是在赏花的时候不慎坠井而死,白居易却毫无避忌地写有《赏花》和《新井》之诗,言辞浮华,品行不端,应予贬斥,于是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这一公案,据宋人高彦休《唐阙史》记载,白居易的母亲因为悍妒而患有心疾,忧愤发狂,曾以苇刀自杀,被人救起,后来因为看护人的不慎而死于坎井。而白居易的《新井》诗则是在母亲去

世之前写的。

后来,白居易做过杭州、苏州刺史,颇有政绩,但他对朝廷有些心灰意冷,忠君体国之心渐渐被明哲保身之意冲淡。唐武宗会昌二年,白居易以刑部尚书致仕,过了几年散淡而不忘公益事业的退休生活,悉心整理自己的诗文集,于会昌六年辞世。

白居易的诗歌以语言通俗著称,传说他每写一首诗都要先读给不识字的老婆婆听,如果老婆婆有听不懂的地方,他就会加以修改。这个传说虽然很不可信,但它的确说出了白居易诗风中极尽通俗的特点。即便如《长恨歌》这种长篇巨制,用典也仅仅不过小玉、双成两处。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白居易时任盩厔县(今陕西周至)县尉,一次和好友陈鸿等人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而作此诗。当时,陈鸿作了传奇小说《长恨歌传》,白居易作七言长诗《长恨歌》,这是唐代文人流行的一种创作方式。只是陈鸿的《长恨歌传》后来流传不广,使白居易的《长恨歌》独享盛名。

连理枝:李冗《独异志》记载,宋康王夺走了韩凭(又作韩朋)的妻子,派韩凭修筑青陵台,然后杀死了他。韩凭的妻子请求临丧,跳下青陵台自尽身亡。《太平寰宇记》对此事也有记载,说韩凭的妻子事先把衣服做了腐化处理,在青陵台上突然投身下跳,左右的人急忙拉住她的衣角,谁知衣服触手即碎,化作片片蝴蝶。宋康王愤恨不已,把韩凭夫妻分别埋葬。结果两座坟墓上各生出一棵大树,枝条互相接近,终于缠绕在一起,是为连理枝。

第14章 琵琶行

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元和十年,子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元和十年,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派刺客入京,在上朝的路上刺杀了武元衡,令京师震恐。白居易首先上疏请求捉拿凶手,触怒当政者,被贬为江州司马(参见“诗人小传”)。这首诗写的便是白居易在江州司马的任上所发生的故事。

青衫:唐朝八品、九品的低级官员穿青色朝服,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从九品,故称青衫。

名句

①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②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③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第15章 问刘十九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这首诗是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白居易在江州司马任上

所作。刘十九身份不详,十九是他的排行。唐人喜欢以排行称呼好友。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人小传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进士。柳宗元是王叔文改革的坚定支持者,当王叔文在政治斗争中落败之后,改革派纷纷落马,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为此不断向朝中大臣们写信求情,但人们嫉妒他的才干,没人愿意帮他。十年之后,柳宗元改任柳州刺史。柳州即今天的广西柳州,在唐代是中原人眼中的蛮荒瘴疠之地。同为改革派的刘禹锡当时被贬为播州刺史,播州即今天的贵州遵义,在唐人的眼里是一个猿猴居住之地,境况远远不如柳州。柳宗元怜惜刘禹锡母亲年迈,便请求和刘禹锡对调。恰恰朝中也有为刘禹锡说情的人,于是刘禹锡被改任为连州刺史,柳宗元仍然就

任柳州。柳宗元在柳州颇有德政,在他去世之后,柳州百姓为他建祠祭祀,香火不绝。

在中国思想史上,柳宗元以强烈的唯物主义倾向而著称,他的著名论文《天对》认为物质性的所谓元气才是天地的本源。在文学上,柳宗元和韩愈一起提倡古代的散文,反对六朝以来繁丽的骈文,被后人推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亦长于写诗,文论家司空图有一句极著名的文学评论:“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而其美常在酸咸之外。”这句话就是评论柳宗元的诗歌的。

这首诗描写江畔大雪的一片寂静之中,一位老人孤独地垂钓。这似乎是纯粹的景物描写,但细品之下可以体会出诗人在百般挫折与举世的非难之下仍然不屈不挠的坚守之情。这首诗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传统绘画,后世很多江雪题材的绘画就是从这首诗里获得灵感的。

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柳宗元

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

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花不自由。

首诗是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所作,当时一位曹姓侍御史路过与柳州相距不远的象县,寄诗给柳宗元,柳宗元以此诗作答。酬:酬答。曹侍御:一位曹姓侍御史,具体情况不详。象县:唐岭南道柳州象县,

今广西象县。

自柳宗元之后,“采花”便因为这句诗而有了“投身政治”的比喻义。陈寅恪曾反用其意,以“春风无限潇湘意,不采花便自由”的诗句来表明自己超然物外、醉心学术的心迹。

赠去婢

崔 郊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诗人小传

崔郊,生卒年不详,史料上只说他是唐宪宗元和年间的一名秀才。在唐代初年,秀才曾与明经、进士并设为举士科目,但不久之后便废除了秀才这一科。此后“秀才”一词的含义发生了转变,人们仍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人称作秀才。唐代惯例,将参加进士考试但没有考中的人称作进士或举进士,通称秀才,对参加进士考试而考中的人称作进士第或前进士,称谓全与后世不同。在崔郊生活的时代,秀才科已经废除,所以从秀才这个称谓推测,崔郊应该是一名参加过科举考试但

未曾及第的书生。

关于崔郊的生平事迹,史料上仅有一条记载,说他曾经寓居在襄州(今襄樊)姑母家,姑母家有一名婢女,姿容秀丽,与崔郊互生爱恋,没想到姑母却将婢女卖给襄州司空于(dí)。崔郊对这名婢女念念不忘,但身份悬隔,无法互通音信。终于在一个寒食节,在大家纷纷出门踏青的时候,崔郊在于的府邸之外等到了外出的恋人,崔郊以一首七绝相赠:“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于后来读到此诗,感慨万千,既感动于这一对青年男女的情意,又很欣赏崔郊的才华,便召来崔郊,请他将婢女领回,并以万贯钱财相赠,这件事于是传为唐代诗坛中一段感人的佳话。崔郊在《全唐诗》当中仅存诗一首,就是这首以真实爱情为背景的《赠去婢》。崔郊是仅仅因为一首诗,一个故事,而在唐代诗歌史上留下美丽一笔的人。

萧郎:崔郊自谓。传说春秋时代有萧史擅长吹箫,秦穆公把女儿弄玉嫁给了他。夫妇二人一同修仙,终于乘鸾引凤,升天而去。后人以萧郎代指年轻俊逸的男子或女子的如意郎君。

白牡丹

裴 潾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诗人小传

裴潾,生年不详,卒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历仕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以忠信道义著称。裴潾的文学成就并不很高,不过他曾经主持编修过一部30卷篇幅的《大和通选》,意在延续著名的《昭明文选》,但该书甫一修成便饱受非议,时人议论裴潾编选失当,这部文集很快因此而湮灭无闻。裴潾亦不以诗歌著称,只有这首《白牡丹》堪称佳作。

诗题一作《裴给事宅白牡丹》,裴给事不详何人。唐人对牡丹充满狂热,如刘禹锡诗中描绘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因为这份狂热,上品牡丹在唐代可以卖出天价,甚至有侯王之家因为爱牡丹、买牡丹而破产。牡丹以黄色与紫色为贵,白牡丹并不被时人所重。

遣悲怀

元 稹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诗人小传

元稹(779—831),字微之,是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的后裔。元稹9岁时就能写一手漂亮的文章,15岁时明经及第,28岁时应制策第一,任左拾遗,历监察御史等职。元稹有一次离京公干,归途中在驿站住宿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大大影响前程的事情。元稹在住宿的时候率先占了正房,这本来符合朝廷的规定,没想到太监仇士良半夜也来这里住宿,要元稹让出正房。当时的太监群体很有权势,仇士良更是一众太监的首领。纵观仇士良的一生,前后共杀二王、一妃、四宰相,几乎无人可以撄其锋芒。在和元稹发生龃龉的时候,仇士良虽然大恶之迹未彰,但已经目中无人,骄纵跋扈得很。元稹依据朝廷规定,不肯让出正房,仇士良恼羞成怒,痛殴元稹,打伤了元稹的脸。事情上报朝廷之后,唐宪宗偏袒仇士良,宰相也认为元稹年纪不大却乱树官威,有失大臣体统,将他贬官外放。幸而元稹的诗写得很好,朝廷里的乐师和妃嫔们都爱读他的诗,认为他是才子;唐宪宗也喜爱元稹的诗,终于还是把他调回了朝廷。回朝之后,元稹屡屡升迁,甚至做到了宰相,但他素来举止轻浮,缺乏威信,大臣和百姓们都不服他,因此没过多久他就卸任改做节度使了,最后死于节度使的任上。

元稹和白居易交情最好,又有一致的诗歌主张,世人将他们并称“元白”。论到新乐府的创作,元稹的成就不及白居易。但元稹的悼亡诗(共三首)堪称独步古今,向来受人称赏。编纂《唐诗三百首》的蘅塘退士称:“古今悼亡诗充栋,终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者。”悼亡诗是悼念亡妻的作品,如此看来,元稹和妻子应当是琴瑟好合、如胶似漆才对,然而考察元稹的一生,却始终让人感到他对男女之事不免轻薄。他写《会真记》记述自己始乱终弃的初恋,后人据此改编为《西厢记》,主人公张生的原型就是元稹。陈寅恪讥讽元稹“巧婚”“巧宦”,这与悼亡诗里那个痴情丈夫的形象实在大相径庭。元稹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的确很难说清。

这首诗是元稹著名的悼亡之作,共有三首。悼亡诗在传统诗歌中专指为悼念亡妻而作的诗歌。元稹所悼念的是自己的妻子韦丛,诗歌作于韦丛去世的当年。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幼女,20岁时嫁给元

稹。元稹其时尚未发迹,娶韦丛颇有政治投机的意味;韦丛自豪门下嫁元稹,在婚后的艰难处境中淡然自若,无怨无悔,却不幸在七年之后早逝。从元稹这一组悼亡诗的语气来看,二人的感情似乎至诚至坚,然而考察史料,就在韦丛辞世之前卧病在床的时候,元稹正以赴成都公干为名,秘密寻访著名乐伎、女诗人薛涛,地方官得知此情之后,安排薛涛去侍奉元稹。待元稹辞别薛涛,回到长安之后,又以“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的诗句思念薛涛,这不由得使读者对他悼亡诗的真诚抱有几分怀疑。

第16章 遣悲怀

元 稹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本文发布于:2024-03-20 18:58: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2270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时候   诗歌   朝廷   长安   进士   首诗   生活   京城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