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0日发(作者:陈锡联)
对联的来历和故事
对联的来历和故事 对联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以工整、对偶、简练、精致的文字描画时期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仍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对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
听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独树一帜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第二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转变,这不仅表此刻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 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中国最先的一副对联。
到了宋朝,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的盛况。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
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对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昔时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行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公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对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观察对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对联,他就超级高兴,赞不绝口。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对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尚未来得及请人书写。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信写了一副对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后就继续巡视。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庭时,又途经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尚未贴上他写的对联,就问是怎么回事?这家主人很恭顺地回答道:这副对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咱们高悬在中堂,要天天焚香供奉。朱元璋听了超级高兴,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由此可见, 对联的得名和推行,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公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行开来的。
春节,是中华民族百节之首。在中国历史文明中,庆贺春节的习俗很多,至今在民间尤其是农村中保留最广的习俗当是帖对联和贴门神。
贴对联,是民间庆贺春节的第一件事情。每当春节快要
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大门两边贴上崭新的对联,红底黑字,稳重而鲜艳。表达一家一户对新年的美好愿望,诸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之类。一些对联还注意反映不同行业、不同家庭不同的幸福观。因此,认真研究春节时人们张贴的对联,无疑是观察民间风情的一个成心义的途径。
贴对联的习俗究竟起于何时,至今无准确的材料可资查证。不过,大约可能始于一千连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可以在史籍中证明的。另外,按照《王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高作记载,对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早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座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茶、郁垒。若是鬼魂在夜间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茶、郁垒就会当即发现并将它抓住,用芒苇做的绳索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此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茶、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样子,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茶、郁垒的名字,以为这样做一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到了宋朝,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
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良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许多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听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魅何都会望而却步。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所以,中国的门神永远都瞋目圆睁,手里拿着各类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勇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老是成双成对。唐朝以前,有无门神目前尚不得确知,若是有,可能就该是神茶、郁垒。这两位神人貌相十到怪异凶狠一一前人以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非凡的本领。他们虽然相貌狰狞,可是心地正直仁慈,捉鬼擒魔不仅是他们的责任,而且是他们的本性。许多人都知道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形相。
唐朝以后,除神荼、郁垒之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朝武将看成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整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春节,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是农历年中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来临,千家万户写对联、贴对联,是上千年来流传下来的象征吉祥、表达人们向往美生活的民族风俗。这活着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依照今世艺术大师周汝昌
先生的话说,对联是举世罕有伦比的最伟大、最瑰奇的文艺活动。
早在两千连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清朝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对联》记载:对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对联,以图润笔,祭灶以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面目一新。从传统对联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象更新和宋王安石诗句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也看出对联与桃符的关系。
什么是桃符呢?据《淮南子》说,这种桃符是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做的。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两旁。或还画上这两个神象左神荼、右郁垒。前人是以桃符上书画此二神来压邪的。这也就是民间俗称的门神。到了公元七百连年的五代,蜀后主孟昶亲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中国最先的一副对联。自孟昶题桃符以后,文人学士便群起效仿,把题对联视为雅事,于是题对联之风便逐渐流传。
可是,到时了宋朝,对联仍是称之为桃符的。联语却不限于题写在桃符上,推用在楹柱上,后人名曰楹联。宋朝以后,宜春帖多用联语,且把粉红笺写出。有些人集诗经古语,有的集唐宋诗句。相传可考的,有王沂公皇帝阁立对联:北陆凝阴尽,千门淑气新。这是对联中挂人齿颊的。
桃符真正称之为对联。那是明代的事。据明代文人陈云瞻记载,对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勿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对联一副,,帝微行出观。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游,观赏笑乐,他还亲笔给学士陶安等人题赠对联。帝王的提倡,使对联日盛,终于形成了至今不衰的风尚。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至宝。对联的种类约分为对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对联文字犬牙交错,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无论何类对联,利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需具有以下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成心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需相同,不多很多。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需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需彼此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另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需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倒置。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彼此补充的作用。
本文发布于:2024-03-20 17:46: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2269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