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7日发(作者:简文舒)
读文心雕龙神思读书笔记
文心雕龙神思 读后感1000字
自己的内心越来越朦胧,以至于我都无法读懂。
这些以别人美丽的段落堆积出的文章,往往不能带给我久违的成就感。
挥起笔,终于不懂该如何去写。
不去用他人的句子,笔下只是几句乱七八糟的话。
那些风华,不舍舍弃,亦不敢舍弃。
想起幼时,笔下如此朴素。
里面开出了小花,长出了小草,有我为买来兔子的快乐欢呼,也有我为松鼠死去的嘤嘤哭泣—这才是真实的自己。
对比,我不禁掩面叹息,这又是何苦,何苦?变的不是笔下,而是自己
求 楚辞章句序 和 文心雕龙神思篇 的原文
要完整的原文,不要注释和翻译
急
谢谢
楚辞章句序<后汉>王逸昔者孔子叡圣明哲,天生不群,定经术,删《诗》《书》,正《礼》《乐》,制作《春秋》,以为后王法。
门人三千,罔不昭达。
临终之日,则大义乖而微言绝。
其后周室衰微,战国并争,道德陵迟,谲诈萌生,于是杨、墨、邹、孟、孙、韩之徒,各以所知著造传记,或以述古,或以明世。
而屈原履忠被谮,忧悲愁思,独依诗人之义,而作《离骚》,上以讽谏,下以自慰。
遭时暗乱,不见省纳,不胜愤懑,遂复作《九歌》以下凡二十五篇。
楚人高其行义,玮其文采,以相教传。
至于孝武帝,恢廓道训,使淮南王安作《离骚经章句》。
则大义粲然。
后世雄俊,莫不瞻慕,舒肆妙虑,缵述其词。
逮至刘向典校经书,分为十六卷。
孝章即位,深弘道艺,而班固、贾逵复以所见改易前疑,各作《离骚经章句》。
其余十五卷,阙而不说。
又以壮为状,义多乖异,事不要括。
今臣复以所识所知,稽之旧章,合之经传,作十六卷章句。
虽未能究其微妙,然大指之趣可见矣。
且人臣之义,以中正为高,以伏节为贤。
故有危言以存国,杀身已成仁。
是以伍子胥不恨于浮江,比干不悔于剖心,然后忠立而行成,荣显而名著。
若夫怀道而迷国,详愚而不言,颠则不能扶,危则不能安,婉娩以顺上,逡巡以避患,虽保黄耇,终寿百年,盖志士之所耻,愚夫之所贱也。
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
而班固谓之露才扬己,竞于群小之中,怨恨怀王,讥刺椒、兰,苟欲求进,强非其人,不见容纳,忿怼自沉,是亏其高明,而损其清洁者也。
昔伯夷、叔齐让国守分,不食周粟,遂饿而死,岂可复谓有求于世而怨望哉
且诗人怨主刺上曰:“呜呼小子,未知臧否。
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讽谏之语,于斯为切。
然仲尼论之,以为大雅。
引此比彼,屈原之词,优游婉顺,宁以其君不智之故,欲提携其耳乎
而论者以为露才扬己,怨刺其上,强非其人,殆失厥中矣。
夫《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义焉。
“帝高阳之苗裔”,则“厥初生民,时惟姜嫄”也。
“纫秋兰以为佩”,则“将翱将翔,佩玉琼琚”也。
“昔揽洲之宿莽”,则《易》“潜龙勿用”也。
“驷玉虬而乘鷖”,则“时乘六龙以御天”也。
“就重华而陈词”,则《尚书》《咎繇》之谋谟也。
登昆仑而涉流沙,则《禹贡》之敷土也。
故智弥盛者其言博,才益多者其识远。
屈原之词,诚博远矣。
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
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矣。
文心雕龙·神思篇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
神思之谓也。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
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
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何则
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
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
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
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
人之禀才,迟速异分,文之制体,大小殊功。
相如含笔而腐毫,扬雄辍翰而惊梦,桓谭疾感于苦思,王充气竭于思虑,张衡研京以十年,左思练都以一纪。
虽有巨文,亦思之缓也。
淮南崇朝而赋《骚》,枚皋应诏而成赋,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似宿构,阮之速也。
若夫骏发之士,心总要术,敏在虑前,应机立断;覃思之人,情饶歧路,鉴在虑后,研虑方定。
机敏故造次而成功,虑疑故愈久而致绩。
难易虽殊,并资博练。
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闻。
是以临篇缀虑,必有二患∶理郁者苦贫,辞弱者伤乱,然则博见为馈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博而能一,亦有助乎心力矣。
若情数诡杂,体变迁贸,拙辞或孕于巧义,庸事或萌于新意;视布于麻,虽云未贵,杼轴献功,焕然乃珍。
至于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
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后通其数,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其微矣乎
赞曰∶神用象通,情变所孕。
物心貌求,心以理应。
刻镂声律,萌芽比兴。
结虑司契,垂帷制胜。
梅岭三岭阅读笔记
梅岭三章 陈毅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馀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
禹据案而制书,祢衡当食而草奏,虽有短篇,亦思
旋围解。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陈毅《梅岭三章》赏析
〔注释〕
梅岭:即大庾岭。
五岭之一在江西省大庾县和广东省南雄县交界处。
诗前小诗中所谓梅山系岭主要山系之一。
泉台:同泉下、泉壤、泉路。
迷信传说中的阴曹地府、地狱。
明代黄宗羲《万充宗哀辞》:岂知此别,便隔泉台
阎罗:梵语译音。
佛教称管地狱的神,也叫阎罗王、阎王、阎王爷。
这里比喻 -、蒋介石。
南国烽烟正十年:是说在南方坚持武装斗争正好十年(1926年北伐战争时到四川作策动兵运的工作至1936年游击战争)。
南国:祖国的南方。
烽烟:烽火之烟。
古时边防设烽火台,外敌入侵时,举烽火报警。
这里指战争。
姚合《送李廓侍御赴西川行营》诗:从今嵩州路,无复有烽烟。
此头须向国门悬:陈毅表示自己即使牺牲,也要头悬国门,眼看 -反动派的最后灭亡。
据《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春秋时吴王夫差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买通吴国太宰,谗言子胥,夫差赐子胥剑自杀.伍子胥临死前说:
抉吾眼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
后九年,越国灭吴。
《史记·吴太伯世家》亦有记载.
国门:即城门.
取义成仁:南宋末年丞相文天祥抗击南下元军,兵败被俘,不屈不挠。
死前,写《自赞》诗世藏在衣带中,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陈毅诗中借以表现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和为革命献身的伟大精神。
[史事]
赣粤边区游击队在陈毅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像一把利剑 插进敌人的心脏。
-反动派为了消灭游击队,在实行残酷的军事 清剿和经济封锁的同时,还到处追捕陈毅和项英,并张贴布告,声称捉到陈毅 赏洋三万元。
1936年,两广事变结束后,蒋介石又于八、九月份起调遣其嫡系部队46师对赣粤边游击区发起新的清剿。
该师师长戴嗣夏被蒋介石称为碉堡专家。
他在进攻游击根据地时使出拿手好戏,让碉堡上山口、进山坑,进逼游击根据地。
赣粤边区军民在粉碎 -军的清剿中取得了胜利,保住了革命根据地,但也付出大量血的代价,许多军民包括游击队和边区的一些主要领导人在战斗中由于叛徒告密而英勇献身。
陈毅自己也多次遭遇不测。
1936年冬天,敌军对陈毅的驻地梅山,大举清剿一个多月。
白天放警犬 追踪,晚上用探明灯搜索。
陈毅因腿部负伤又加罹病行动不便,在梅岭被敌人围困于丛莽间达到20天之久,在苦虑不得脱身的生死关头,他慷慨陈辞,写下了《梅岭三章》藏于衣底,作为自已的绝命 诗。
诗前的小序是陈毅以后补写的,这段小序简要交代了作诗时的处
境。
小序中的旋围解是指:在他留下绝笔诗的当天,敌人未进山搜剿,第二天山里也很平静。
派人下山打探消息,原来发生了西安事变。
-46师急急忙忙从游击区周围撤走了,一些地方武装也龟缩在碉堡里不敢出来,梅山由是而得解围。
[鉴赏]
人生之两大端在于生和死。
在生死存亡关头的抉择,最能显出一个人的精神和气节。
有人畏死远难,求生害仁,苟且偷生,遗臭万年;有人视死如归,杀身成仁,尽道取义,流芳百世。
后一种选择,是我国自古以来志士仁人遵行不移的道理。
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又说: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
(《孟子·尽心上》)。
正是这种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尽到死命的道德理想鼓舞着无数民族英雄为国家、为人民舍生就死,赴汤蹈火,留下了无数惊天动地泣鬼神的英雄业绩。
苏武渴饮雪,饥吞毡的坚贞气节,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勤勉精神,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夏明瀚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铮铮铁骨,这一切构成了中华民族浩荡不息的历史河中最为崇高壮美的景观,民族之魂就在这洋洋大观中闪烁出永远灿烂的光辉。
《梅岭三章》也是陈毅在生死存亡之关头所写下的一曲气壮山河的无产阶级正气歌。
这是由三首七言绝句构成的一组诗。
三首诗虽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可单独成篇示人,但在基本题旨上
又具有内在统一性,它们从不同侧面表现了作者坚定革命的信念及甘愿为人类美好事业献身的革命生死观。
二首诗都以小序中虑不得脱四字自然生发出来,以断头为基本意象,但显示出的却无一丝一毫悲切伤感的情调,而是一派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的慷慨豪壮之气。
吟咏之际,不觉使人热血沸腾,斗志倍增。
第一章着重表现作者对革命事业生死不渝的坚贞气节。
断头今日意如何
诗一开篇就径直将死亡问题提了出来,以如何面对断头之危自问,这充分显示出陈毅勇于面对死亡的英雄无畏气概。
生命对于人生只有一次,面临 断头 的时刻,任是谁也会有一些想法即 意 涌入头脑之中的。
此时此刻,陈毅想到了什么呢
他首先想到的是创业艰难百战多。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为了开创革命大业,我已经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的战斗生活,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了,今日断头也是死得其所,实在没什么可顾虑的。
这一问一答,问得率直明快,答得慷慨豪壮,一下子就将陈毅视死如归,甘于为革命赴汤蹈火的英雄形象矗立在我们的面前,令人怦然为之心动。
面对死亡的危险,诗人想到了革命大业尚未完成,理想未遂,今日断头实在是死不瞑目。
于是他驰骋想象,以富于革命浪漫主义的手法,续写了豪情四溢、气贯长虹的壮言: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泉台,犹言泉下、地下、泉路、泉壤等。
在古诗文中,泉台一词一般是与悼念、哀挽相联的,如潘岳《寡妇赋》中有句曰:上瞻兮遗像,下临兮泉壤。
骆宾王《乐大夫挽词》之五有诗为:忽见泉台路,犹疑水镜悬。
岑参《河南尹岐国公赠工部尚书苏公挽歌》中有夜色何时晓,泉台不是春的诗句,孟郊《悼亡》诗中也有泉下双龙无再期,金蚕玉燕
空销化 的诗句。
陈毅以泉台比喻蒋介石 -统治下的人间地狱,以阎罗喻指祸国殃民的罪魁蒋介石,表示自已一旦牺牲,就要到黄泉之下去招集先前死难的战友,组织起十万浩浩荡荡的大军,直捣阴间地府,去斩下阎罗的首级。
这两句诗壮怀激烈,笔墨酣畅,惊天地,泣鬼神,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坚定的革命斗志,豪迈的英雄气概。
真如著名诗人臧克家所说的,堪称意气冲天,拍案叫绝
胸中有万丈正气,笔下有万钧之力
第二章着重写对 后死诸君的期待,勉励生者为人民解放的未竞事业继续奋斗下去。
南国烽烟正十年,是诗人参加革命武装斗争历程的概括。
从1926年8月离北京回四川做北伐兵运工作到1936年冬,十年中陈毅一直战斗在烽火连天的南国。
为工农红军的创立、苏区根据地的建立和赣粤边游击区的创立与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此句可与第一章中创业艰难百战多 结合起来读解。
创业句着重写斗争的艰难,南国句着重点出斗争的时间地点。
而今,在中央苏区已失,南国大地处于反动派更加凶残统治、蹂躏之下的时候,自己却有可能告别这片十几年为之浴血奋战的南国大地,这不能不使诗人感慨万端,深以为憾。
于是,诗人将满腔激情喷涌笔端,写下了此头须向国门悬 的绝生之语。
《史记·伍子胥列传》里记载有春秋时期吴国功臣伍子胥受人惨害被吴王夫差赐剑自杀,临死时要求把自已的头颅悬挂在吴国都城(今苏州)阊门上,以便看到越国军队来把吴国灭掉的故事。
中国历代的反动统治阶级在镇压人民反抗运动时,也往往把他们杀害的反抗者的头颅悬挂于城门楼上 示众 以儆效尤。
-反动派在围剿红色根据地和游击区时,也常常采用类似的凶暴手段。
但这种恐慌手段吓不倒真正革命者,对他们来说砍头当风吹帽。
作者借用伍子胥头悬国门的典故,表现了不亲眼看到敌人彻底灭亡而死不瞑目的精神。
一个 须字,使诗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节和为革命殉难的光荣感跃然纸上,撞人心扉。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是前一句诗的自然引申。
诗人暗用了陆放翁《示儿》诗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亡告乃翁的名句,勉励活着的战友努力奋斗,多打胜仗,用频频飞来的捷报当作奠自已的纸钱,以使头悬国门、魂归泉台的自已得到慰藉。
这一期望,同样表现了诗人对革命事业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念。
战争是流血的政治。
诗人将活着的战友称为后死诸君,意在提醒战友们要做好牺牲的准备,希望他们能够像先行赴难的十万旧部及行将断头的自己一样,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地战斗下去。
第三章进一步正面抒发自己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念和甘愿为之献身的人生理想。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这是说自己从参加革命之日起就把革命事业当作自己的家,并决心为之奋斗终身;虽然一直处于艰难创业之中,眼前祖国大地还处于反动派的血腥残暴之中,但黑夜即将过去,黎明必会到来。
中国古代积极的人生观素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而国家和家国恨等词也说明家与国都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无家不能有国,国破亦难有幸福完美的家。
将革命事业当作自己的家,这是一个年轻时代即怀忧国忧民之情的共产主义战士革命人生观的生动写照,显示出诗人高尚广阔的胸襟。
而血雨腥风总有涯 则传达出诗人对国家命运和革命前任的辨证认识,这与他同年稍早所作之《三十五岁生日寄怀》中的物到极时终必变,天翻地覆五洲红,及与《梅岭三章》作于同期的《无题》中的莽莽神州叹沉陆。
魂兮归来大地红,表达的是同样的信念。
正因为对未来抱着这样的信念,所以诗人不仅处变不惊、临危不惧,而且从容泰然、义无反顾地咏歌道: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为了人类解放的美好未来早一天到来,诗人甘愿将自己和无数烈士的鲜血流入一道,在祖国的大地上浇灌开自由之花。
在这里,诗人将一个 -人的崇高共产主义理想注入中华民族取义成仁的传统美德之中,对全诗起句中所提出的 断头今日意如何
的问题,作了最具体也最完美的回答。
在这雄沉重泰岱,绚烂比彩霞的回答中,凸现出一个革命家崇高博大的胸怀和精神境界,这样的境界是那些蝇营狗苟之徒、苟且偷生之辈永远连想也想不到的。
革命为生不为死,但勇于向死而在,正是生命光辉的另一种闪耀。
人间遍种自由花,这是作者对革命之胜利未来的美好畅想,也是作者甘愿取义成仁、头悬国门的生命追求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梅岭三章》是陈毅临危之际不假雕饰、一气呵成的一组足以流芳千古的黄钟大吕之作。
诗作雄浑豪放,格调高昂,句句璀璨,字字珠玑,情文并茂,铮铮有声是诗人崇高情怀的抒发,也是诗人伟大人格的写照。
将汹涌的激情、崇高的理想注入出人意料的想象之中,是此诗艺术运思上的一个突出特点、那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的想象何其雄壮;那头向国门悬、捷报飞来当纸钱的意象何等奇特;那洒血死道义、浇灌人间自由花的心愿又是多么魅力
而这些雄奇魅力的想象意象又总是与对敌人的深恨和对人民的大爱,与个人的志向和革命的理想水乳交融在一起的。
刘勰《文心雕龙》论艺术神思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之说,此其谓也
不仅如此,在短短的84个字里,诗人的思绪舒卷自如流转无碍,由人间的断头之危到泉台的招、斩壮举,由往昔的百战艰难到死后的捷报纷飞,由古代忠良的头悬国门到今日自己的取义成仁,由个人的
十年征程到未来的自由花开,真可谓古往今来任驰骋,地上阴间纵逍遥,有虚有实,虚实相生,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称得上是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恢万里而无阂,通忆载而为津(陆机《文赋》)了。
这体现出了作者非同一般的艺术想象能力和高超的结构技巧。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
伟大的作品总是与作家的伟大思想、伟大人格和伟大的人生经历分不开的。
陈毅诗作丰富大胆、出人意料的想象来源于他年年戎马、万死千伤的战斗经历、革命激情和取义成仁的革命决心。
这84个字,是他生命追求的凝聚。
古典的创造性转化是这组诗章的又一引人注目的特点。
诗中写到的泉台、阎罗、烧纸钱等,本都是封建迷信中的传说和行为。
而诗人将阎罗和阴间地府比作祸国殃民的蒋介石和蒋介石反动 -统治下的人间地狱,用纸钱 来代指革命军队的胜利捷报,赋予并传达出一种全新的含义。
伍子胥受谗被害时的临终遗言,表现了他对吴王夫差不听忠言、自取灭亡的谴责和自己尽忠而忠不被纳的愤懑。
而陈毅借用这个头悬国门的典故则不仅表现了他不亲眼目睹 -反动派的彻底灭亡死不瞑目的精神,更表现了他坚信革命必胜,希望在胜利之日能够亲眼看到捷报分享胜利喜悦的心愿。
此外,取义成仁...
繁体字文心雕龙 神思篇
《文心雕龙》这本书的书名是什么意思
书名的意思,“文心”谓“为文之用心”,“雕龙”取战国时驺奭长于口辩、被称为“雕龙奭”典故,指精细如雕龙纹一般进行研讨。
合起来,“文心雕龙”等于是“文章写作精义”。
单就这句刘勰对书名的解释: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
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
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
都会有相反的理解和看法。
仅举一个不同说法,我认为也言之成理:有的研究者认为刘勰在“援古以证今”的做法上是有保留的。
他举“驺奭”为例,只是用作反面教员,实际上是要摆脱与他的联系。
例如郭晋稀《文心雕龙注释》中将上文译作:
从古以来的文章,都是雕章琢句文采纷披,因此书名又叫“雕龙”,难道只是由于驺奭的绰号叫做“雕龙”,所以采用了它吗
刘勰的态度似乎很微妙,一方面以为文章贵修饰,一方面又坚决与驺奭划清界限,以为没有受其影响。
(我赞同李庆甲的这个说法)如果串讲,“文心雕龙”四个字的意思就是:用雕镂龙文那样精细的功夫去分析文章写作的用心。
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认为《文心雕龙》的书名翻译为现代汉语则是:《文术精说》。
(出处:《文心雕龙》书名辨――中国文学网)PS李庆甲《〈文习雕龙〉书名发微》,这篇文章也值得参考。
最后,如果题主真的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建议:第一,精读《文心雕龙》一书,只有熟悉这本书的内容以及各个章节的关系,才能更好理解该书名;第二,上知网,输入《文心雕龙》书名几个关键字,浏览各家说法,或者择善从之,或者从中得到启发,形成自己的看法。
由于本人对也只是泛读过这本书,只能列举一些说法供你参考。
作者:鱼丸陈小俊
链58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ps:混知乎的果然都不是一班的
谁能给我介绍一下《文心雕龙》这本书。
接:https:stion19631406answer26380
《文心雕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自成体系的文学批评著作,南北朝时期刘勰撰。
《文心雕龙》共10卷,50篇,分上、下两编,每篇25篇。
全书大体可分为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等四个主要部分。
全书体大思精,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著作中是空前绝后的。
《文心雕龙》的理论基础的核心是原道、征圣和宗经,形成了系统的文学批评观点,对唐以后历代文学批评和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陈子昂革新诗歌“风骨”“兴寄”,杜甫、白居易论诗重视“比兴”,韩愈论文主张尊儒和复古,清章学诚倡导“战国文体最备”的议论等,都直接或间接受到刘勰文学理论的影响和启发。
《文心雕龙》体大思精,言深论广,更受到刘知几、黄庭坚、谢榛、胡应麟、章学诚、刘熙载等著名作家的推崇和赞赏,并吸引一大批学者为之注释,评点,并进行深入的研究,至今不衰。
《文心雕龙》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对中国古代文章学和修辞学的研究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刘勰(466
520
字彦和,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世居系品(今江苏镇江)。
《文心雕龙》的作者、主要表述内容及历史意义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
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
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文心雕龙》提出的“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隐之为体义主文外”,“文外之重旨”,“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等
说法,虽不完全是刘勰的独创,但对文学语言的有限与无限、确定性与非确定性之间相互统一的审美特征,作了比前人更为具体的说明。
刘勰还看到,诗文的内容不是一般经典的道与理,而是和理、志、气相联系的“情”,其形式不是一般的言,而是和“象”与“文”相结合的有“采”之言。
两者的关系是:“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
它们相辅相成,形成质文统一的完美的艺术。
而这种统一在创作过程中是通过“神思”达到的。
“神思”是刘勰继《文赋》之后,对形象思维的进一步探索。
刘勰看到了它本质上是一种自由的想象活动,对之作了生动的描绘,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在他看来,“神思”虽受理的支配,但不象抽象的逻辑思维那样受着概念的规定,而是“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与物、象、言相结合,始终在感性形象中运动,并伴随着主体情感的体验和自由抒发。
书中说:“夫神思方远。
万涂竟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认为语言文学既再现着客体的物貌,又抒发着主体的情与理、志与气。
所以,刘勰侧重从“体性”来划分文学的风格,即所谓“才情异区,文体繁说”。
刘勰对文学的形式也给予了极大的重视。
从语言文学的角度总结了平衡、对称、变化统一等形式美的规律。
儒家中庸原则是贯穿《文心雕龙》全书的基调。
刘勰提出的主要的美学范畴都是成对的,矛盾的双方虽有一方为主导,但他强调两面,而不偏执一端。
文中提出“擘肌分理,唯务折衷”,在对道与文、情与采、真与奇、华与实、情与志、风与骨、隐与秀的论述中,无不遵守这一准则,体现了把各种艺术因素和谐统一起来的古典美学理想。
刘勰特别强调同儒家思想相联系的阳刚之美,表现出企图对齐、梁柔靡文风进行矫正的倾向。
他关于“风骨”的论述集中地体现了这一点,对后世发生了重要影响。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文心雕龙》中虽然也有某些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但构成它的文学思想纲领及核心的﹐则是儒家的思想。
它并不否认物质世界存在的真实性,却认为在客观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先天地而生的“道”或“神”。
这个“道”或“神”是决定客观世界一切变化的无形的、最终的依据。
刘勰认为“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原道》),正是圣人著述经典的根本原则。
“神道设教”语出《易·观·彖》:“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把超自然的﹑人格化的“神”及其在现实中的代理人帝王﹐视作理所当然的最高权威。
根据这一见解﹐《文心雕龙》不仅进一步发展了荀子、特别是扬雄以来的“原道”、“宗经”、“征圣”的观点﹐并且将它贯穿到《文心雕龙》一书的一切重要方面﹐成为他立论的根本依据,给他的理论染上了一层经学色彩而且带来了许多局限性。
例如,他认为一切种类的文章都是经典的“枝条”。
对当时的各种应用文都设有专目论述,却对正在形成的小说不屑一提。
但是,《文心雕龙》在论述具体的文学创作活动时﹐却抛弃了经学家的抽象说教﹐表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文学观﹔而且﹐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文学的特点和规律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精湛透辟的见解,富于独创性。
因此它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刘勰《文心雕龙·原道》的道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文学观念
1)从本篇的立论和与创作论诸篇的联系看,刘勰的“道”是古老的“天道自然”,既不是儒家的“仁义”之道,也不是道家的“无为”之道。
刘勰所标举的“自然之道”的文学观,基本上是来源于远古先人的“自然崇拜”观。
2)把刘勰对“人文”或艺术美的理解化为剑盟的公式—
道
道 心-心-言-人 文(刘勰的原意)
自然
自然规律-情志-语言文字-作 品(文论的解释)
自然美-美感-形式-艺术美(美学的解释)
从这里可以概括出 刘勰的以天道自然为根基的文学观。
文学源于天道自然及其律动,它激发人的情志,于是人就用“言”来表现,这样就有了作为艺术美的文学。
刘勰《原道》篇和《明诗》篇的思想是相似的。
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文学作为一种人文,它是人心在自然中获得感动,通过语言而传达出来的文化形态。
这是刘勰在《原道》篇和《明诗》篇给我们提供的真理性的东西。
《文心雕龙》共有多少篇
主要有那几个部分
《文心雕龙》五十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个主要部分。
总论五篇,论“文之枢纽”,是全书理论的基础。
文体论二十篇,每篇分论一种或两三种文体,对主要文体都作到“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
其分体的详细,论述的系统周密,远远超过曹丕和陆机。
创作论十九篇,分论创作过程,作家个性风格,文质关系,写作技巧,文辞声律等类的问题。
其详密深刻,也远远超过陆机。
批评论五篇,从不同角度对过去时代的文风,作家的成就提出批评,并对批评方法作了专门探讨,也是全书的精采部分。
最后一篇《序志》说明自己的创作目的和全书的部署意图。
这部书内容虽然分为四个方面,但理论观点,首尾一贯,各部分之间又互相照应。
正像他《附会篇》说的:“众理虽繁,而无倒置之乖;群言虽多,而无棼丝之乱。
其体大思精,在古代文学批评著作中是空前绝后的。
文心雕龙.神思的主要内容
关龙艳译《神思译文》
古人说:"身在江湖之上,心却在朝廷中。
这就是被为"神思"的精神活动了。
文章在构思时,精神活动的范围非常广阔。
所以静静地凝神思索,思绪可以上接千年;悄悄改变了表情,视线好像已通向了万里之外。
吟咏之时,似乎发出了珠圆玉润般的声音,眉目之前,仿佛舒卷着风云变幻的景色:这些都是构思的结果吧。
所以构思的妙处,在于使精神随外物而运行。
精神存在于胸臆之中,情志意气统辖着它的活动关键;外物依靠耳目来感受,语言掌管着它的表达枢纽。
枢纽畅通,外物的形貌便能刻画无遗;关键阻塞,精神的活跃便会消失。
因此酝酿文思,贵在内心虚静摆脱杂念。
疏通心中的阻碍,洗涤净化精神,像储藏珍宝一样积累学问,斟酌事理以丰富才情,研读群书以求透彻理解,从容玩味他人作品以寻绎文辞。
然后使深得妙理的心灵,按照写作的规则审定绳墨;让见解独到的匠心,依据意象中的形象进行创作。
这是写与文章的首要方法,谋篇布局的重大端绪。
构思时精神活动一展开,各种念头纷至沓来。
按写作规则对未成形的思绪加以整理。
想到登山,情思里便充满着山的风光,想到观海,意念中又翻腾起海的波涛,不管作者的自我才情有多少,此时的思绪似与风云一起任意驰骋。
当他开始动笔时,文气激荡(觉得有很多东西可以写,等到文章写成,效果却仅及预想的一半,什么原因呢
这是因为:凭空运意,容易显得奇妙,而语言是实实在在的,就难以工巧了。
因此,文意来自于构思,语言又受文意支配。
三者紧密结合,就能天衣无缝,疏远了就会相去千里。
有时道理就在心中,却反而去极远之处寻求;有时意思就在眼前,而思路却为山河所阻隔。
所以要控制思维、掌握法则,无须苦苦思虑;依照一定的规则,表现美好的事物,不必徒劳情思。
就人的禀赋才情而言,写作有快有慢,因为天分不同;就文章的体制而言,篇幅有长有短,所用功夫不一样。
司马相如构思时口含毛笔,写成时笔毛已烂,扬雄写作赋后便做噩梦,桓谭因写作苦心积虑而得病,王充潜心著书气衰力竭,张衡精心构思《二京赋》花了十年时间,左思精心雕琢《三都赋》用了十二年:虽说是创作长篇巨制,也因文思之缓慢。
淮南王刘安一个早上就写成《离骚赋》,枚皋一接到诏书就写成了赋,曹植写作就象口诵旧作一样流畅,王粲一提笔就象事先早已构思好了一样,阮能在马鞍上写成书信,祢衡可在宴席间草拟奏章:虽然写的都是短篇,也因文思之敏捷。
那些文思敏捷的人,心里掌握着创作要领,反应灵敏,无须反复考虑便能当机立断;而构思迟缓的人,情思繁富,而思路多歧,几经疑惑才看清楚,深思熟虑才能下决断。
灵敏机断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写成作品;疑虑不决所以要费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创作。
写作的难易虽然不同,但都依靠博学精练。
如果学问浅陋而只是写得慢,才识粗疏而光靠写得快,从没听说象这样而在写作上能有所成就的。
文章的情思是复杂多变的,文章的风格也是变化不定的。
拙劣的辞句有时出于巧妙的构思,平庸的事例有时来自新颖的人命意。
就如麻布由麻织成,虽说质地未变,但经过加工制成了布,变得光彩鲜明而可珍贵,至于思虑以外的微妙意旨,文辞外的曲折情致,语言难以表述,笔墨自然应该到此为止。
只有懂得了最精微的道理才能阐发其妙处,穷尽一切变化才能通晓其规律。
就如伊挚无法说明调味的奥妙,轮扁不能讲清用斧的技巧一样,其中的道理实在精微极了。
总之,精神因与外物沟通,才孕育了变化多端的情思。
外物靠形貌求得表现,而内心则据情理作反应。
然后运用声律,产生比兴的手法。
用构思掌握规则,博学精炼才能成功。
(提示:《神思》是探讨创作时的构思问题,对创作构思广阔丰富的特点作出了具体生动的说明,并指出为了使构思富有效果,须注意平时要有良好的积累和学养,写作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虚静的精神状态,做到"神与物游。
回答者:进北人-举人 五级 5-23 18:57
本文发布于:2024-03-17 07:28: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2233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