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7日发(作者:袁液)
《文心雕龙·神思》的创作论分析
一、《文心雕龙》的成因
一部文学史,是以作家、作品、文学批评构成的,任何国家和民族概莫能外。
经过先秦两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学又到了一个空前繁荣阶段,建安以降,更走向文学的自觉时代,作家灿若繁星,作品汇如长河,各种文体兼备,风格流派彰显,一个显著的现象是文学批评论著随之大量涌现。众多的作家、丰富的作品是文学批评的基础,这其中,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堪称“双璧”。
文学的自觉也表现为作家有意识地刻意造文、雕章琢句,到了刘勰生活的时期,受时俗崇尚奢靡浮华的影响,文风“讹滥”,追求诡异新巧、浮靡艳侈,逐渐走向堕落。刘勰有意
- 1 -
纠正文风,因此写成《文心雕龙》。
按照刘勰的想法,写作《文心雕龙》的目的大致有三个方面。
一是希望留名后世。《程器》篇中有“穷则独善以垂文,达则奉时之骋绩”之语,这是儒家的传统思想。二是阐明文章的功用,目的在于拯救当时走上歧路的文风,这才是他撰写《文心雕龙》最根本的原因。三是不满于魏晋以来论文章的著作,认为它们顾此失彼,缺少追根寻源的考察。而实际上《文心雕龙》做了全面的论述,系统的考察,成为体大精思的论文专著。
关于刘勰的生卒年月,有两种代表性的说法。一种是约公元470——538或539年,这种说法认为刘勰在昭明太子萧统(501——531年)死后,感到仕途无望而出家的,代表者为南宋和尚祖琇。一种说法是约公元466——520年,这是范文澜先生考证过的,后人基本上倾向后者。刘勰出生于
- 2 -
官僚家庭,原籍山东莒县,从祖父起侨居京口。父亲刘尚,担任过刘宋朝越骑校尉,因他死得早,家道中落,刘勰20余岁离开京口,依附钟山定林寺和尚僧祐。在寺十多年,除了帮僧祐编定经藏,就是博览众书,终身未娶妻。
据清人刘毓崧考定,刘勰的《文心雕龙》成书于齐和帝中兴元年或二年(公元501——502年),这一年齐朝灭亡。书成后无人问津,刘勰装扮成小贩模样,背着装书的口袋,侯在文坛领袖梁朝的吏部尚书兼右仆射沈约的门前,等到沈约出门,上前献书。沈约命令从人收下了书,得空一观,大加称奇,认为它深得文理,常看常新,刘勰也因此受到沈约的推重,在梁朝任了几度闲职,记室、参军之类,最大做到太末(今浙江衢县)令,后来又兼任东宫通事舍人,专管呈递文书,和昭明太子萧统有过一段交往,受到器重。而后梁武帝让他重新修订经藏,完成后自请出家,在定林寺落发,改名慧地,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 3 -
自古以来,文学家不一定能成为批评家,而批评家也不一定能在文学创作上有多高的成就,所谓“术业有专攻”。刘勰的成就和贡献在于文学批评,他顺应时代的发展,也走在时代的前列,开文学批评专著之先河,被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已故南京大学教授罗根泽先生称为论文专家(罗先生称钟嵘为论诗专家),是当之无愧的。
二、《文心雕龙》的内容
《文心雕龙》共50篇,用以契合《易经》大衍之数。最后一篇《序志》实际上是全书的总序,也就是全文的总纲,按古代惯例放在最后,如司马迁《史记》的《太史公自序》。标题全由两个字组成。除《序志》外,刘勰把全书概括成四个部分,“文之枢纽”、“论文叙笔”、“剖情析采”和“时序、才略、知音”。按现代文学理论分类,可换言之“总论”、“文体论”、“创作论”和“批评鉴赏论”。
在《序志》里,刘勰首先解释书名:“文心”是作文章
- 4 -
的用心;“雕龙”指雕刻龙文。前者语出战国时代楚人环渊《琴心》、王孙子《巧心》,后者语出战国时代齐人驺奭,因他善于修饰语言,像雕刻龙文,时人称他“雕龙奭”。因此写文章既要讲究文采,又不能光顾文采。接下来讲著作本书的目的,上节已讲到了,这里不再重复。最后讲全书的结构,体现了刘勰对文学批评的全面考察而形成的理论体系,更能表现《文心雕龙》的真正价值。
“总论”包括《原道》至《辨骚》等5篇,用刘勰的原话是“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刘勰的思想,羼杂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如他所谓《原道》的“自然之道”就是从道家而来,“文体论”中《论说》的“般若绝境”又源自佛家,分说不免片面,综合来看才能自圆其说,从另一个角度显示出《文心雕龙》的博大精深。“总体论”突出成就是提出了“因文明道”,对当时文风有救弊作用,同时首先提出“变乎骚”,注意到文学必须创新
- 5 -
和变化。
“文体论”包括《明诗》到《书记》20篇,前10篇讲韵文,称为“论文”,后10篇讲非韵文,称为“叙笔”。这部分总结前人创作成果,对诗、乐府、赋等30多种文体逐一评论,各种文体都论及四个方面问题。“释名以章义”:解释各种文体的定义,说明它们的分别和相互关系;“原始以表末”,说明各种文体的产生、形成和流变;“选文以定篇”,罗列各种文体的作家和作品,是作品分类专史;“敷理以举统”,说明各种文体的特点和要求,尤其后一项最为重要。比较稍后的昭明太子编《文选》,把经、子、史都排斥在外,《文心雕龙》扩大了文的范围,经、子、史与文学不是互相排斥的,它里面也有文学,萧统编《文选》有追求辞藻忽视内容的缺陷;而刘勰把经、子、史纳入文中,又提出以情理为主、辞采为次的论点,有救时弊的作用,当然这里跟他家境贫寒,反对反映豪门世族腐朽堕落生活的文学有
- 6 -
关,也跟他要从大量的作品中探索文体论有关。
“总论”和“文体论”是《文心雕龙》的上篇,下篇《神思》至《总术》等20篇为“创作论”,是全书的重点部分。其中《总术》排在全书的第44篇,其实应该是“创作论”的序言,一开头就谈文笔问题,承接文体论而转入创作论。
创作论实际上也是方法论,是讲究怎么样做文章的,刘勰对构思、风格、继承与革新、内容和形式、篇章结构、音律和修辞都作了全面的探讨。举例来讲,在构思方面,刘勰提出“神与物游”,也就是精神活动与外界事物的关系。他提出了积学、酌理、研阅,有了学问、理论、阅历,才有利于酝酿文思。再比如,在风格上,他认为风格的形成在于才气和学习,虽然承认先天的才气,却对后天的学习极为看重。他又说明作家的个性与风格有关系,好的风格必须讲究“风骨”,“风”是“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必须是感动人的力量;“骨”是对构辞的要求,“辞之待骨,如体之树
- 7 -
骸”,有了骨,文辞才能挺拔直立。又比如,刘勰讲到继承与变革的关系,要求“文律运用,日新其业。变则可久,通则不乏”。文章的创作规律是运转不停的,每日都有新的变化,善于变化才能持久,善于会通才不会贫乏。刘勰研究前人创作,认为从淳厚质朴转向华丽,是向上发展;再由此转向夸张富艳、浮浅绮丽甚至诡诞新奇,就是走下坡路了,而当时的文风正是如此,所以刘勰强调“通变”。
《文心雕龙》的《时序》、《才略》、《知音》、《程器》等4篇属于“批评鉴赏论”,或者称作“文学评论”,也是《文心雕龙》的重要和精彩的部分。
《时序》篇指出历代文学演变的原因是“文变染乎世情,废兴系乎时序”,说明时代和世情对文学的影响。《才略》篇讲历代作家的突出成就和优缺点,是作家论。《知音》篇强调了鉴赏的困难,原因在于贵远贱近,贵古贱今;文人相轻、崇己抑人;信伪迷真,学不建文;知多偏好,人莫圆说。
- 8 -
提出了“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批评要求。在《程器》篇中,刘勰探讨了作家的品德和才干问题,从“负重必在任栋梁”的角度切入,目的是针对当时崇尚清谈的流弊。
三、《文心雕龙》的影响
《文心雕龙》主要的成就和贡献,大致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1、在论述文学发展历史的同时,把文学发展和政治的变迁联系起来,认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于时序”,符合唯物主义辩证法。他也没有忽视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提出“通”和“变”的主张,更充分地触及到文学的继承与革新的实质。
2、比较全面地说明了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主张“为情造文”,反对“为文造情”,既强调了内容的重要性,又没有忽视文学的表现形式。
- 9 -
3、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文学创作经验,特别是形象思维、艺术想象、艺术风格等问题,又谈到了风骨、情采、熔裁、夸饰等问题和修辞方面的要求。
4、阐述了进行文学批评的标准、态度和方法,确立了刘勰自己的文学批评体系。
《文心雕龙》以前,涉及到文学批评的论著已不少见,但真正含义上的文学批评始于魏晋时期,举其大端,刘勰自己提到的就有曹丕《典论·论文》,曹植《与杨德祖书》,应瑒《文质论》,陆机《文赋》,挚虞《文章流别论》,李充《翰林论》等等。
读《文心雕龙》,我不无惊奇地发现,现代的文学基础理论、文学概论等著作,众多观点与《文心雕龙》一何相似乃尔。我不敢说现代文学理论脱胎于《文心雕龙》,但是借鉴和运用《文心雕龙》内容是无可置疑的,想想一千五百年前,洋洋四万余言,伟大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已经掌握并制定
- 10 -
了文学创作规律和法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文心雕龙》的出现是空前绝后的。
正确的理论指导着正确的实践。千载之下,刘勰《文心雕龙》建立的理论体系被历代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并进一步得到发展。陈子昂在诗歌革新中标举“风骨”、“兴寄”,杜甫、白居易论诗重视“比兴”,韩愈论文主张尊儒、复古,“师其意不师其辞”,都受到《文心雕龙》的启发,至于刘知几、黄庭坚、胡应麟等辈著名作家、批评家对刘勰的赞扬更是举不胜举。
同时,我有一种感觉,我国古代文人偏重形象思维,较轻逻辑思维,即使议论也存在这种现象,这和民族的思辩习惯传统也许有关。当然以建立了理论体系的《文心雕龙》来讲,刘勰也注意到形面上和形面下的关系,处理得比较合理、全面,用今人的眼光来观察,仍然有遗珠之憾。加上刘勰生活在崇尚骈文的时代,必然受到它的影响,《文心雕龙》用
- 11 -
骈体文写成,虽辞意联贯但显局促,内涵丰富却嫌排比失当。比如每篇结尾的“赞(结论),4言8句,32字,50篇共1600字,虽言简意赅,多有警策之语,但拘于形式,有以辞害意之嫌,加上大量用典,也增加了阅读的困难,有点难为了用白话文的现代人。
《文心雕龙》毕竟离我们相隔久远了,阅读的困难造成隔膜,然而又因它的巨大影响,历来受到后人的重视,自宋代以来,不断有人为之校勘注释,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清代黄叔琳的辑注本,近人李详的《文心雕龙补注》,黄侃的《文心雕龙札记》,今人范文澜的《文心雕龙注》,杨明照的《文心雕龙校注拾遗》,王利器的《文心雕龙校正》,周振甫的《文心雕龙注释》等,可以辅助我们阅读《文心雕龙》。但是真正要理解《文心雕龙》还必须耐下心来,好好做点板凳功夫,认认真真读一读原著。
- 12 -
本文发布于:2024-03-17 07:25: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2233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