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精读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

更新时间:2024-03-17 05:44:32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17日发(作者:田间)

15. 落花生

这篇精读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

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在表达上颇具匠心:其一,语言浅显平实,简明精当,却旨趣深远,寓理于物;其二,布局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文章的主要意思是从花生的品格领悟出做人应该不求虚名、默默奉献。根据这一意思,作者把种花生、收花生作为次要内容,写得比较简略;把在过收获节时谈论花生作为主要内容,写得比较详细。正是由于围绕主要意思主次分明,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

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初步学习分清文章主次的阅读方法。这两点,也是选编本课的主要意图。如何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联系起来,进而悟出深刻的做人道理

许地山(1893—1941年)名赞,字地山,笔名落华生。祖籍台湾省台南市,落籍福建龙溪(今龙海)。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早年就读于燕京大学,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研究文学、宗教和哲学,回国后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执教。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合办《新社会》旬刊。抗日战争开始后,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他的创作虽不丰硕却独树一帜,作品具有爱国、进步

的思想倾向。他以“落华生”为笔名(在古文中,“华”同“花”),表明了他的人生态度和高尚品格。

《落花生》是一篇现代优秀散文,比较真实地记录了许地山小时候所受到的家教。许地山的父亲叫许南英,曾是清朝政府驻台湾筹防局统领。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许南英率部奋起抗击侵略军,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终因寡不敌众,台湾遭致陷落,并沦为日本殖民地。

许南英出于爱国之心,毅然抛弃全部家产,携带家眷在福建龙溪定居,过着清贫的生活。许地山小时,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要求子女们为人做事要脚踏实地,不求虚荣,给许地山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许地山以后不仅写了《落花生》一文追忆父亲的教诲,而且以“落华生”为笔名勉励自己。著作有《许地山选集》。

花生花生开花受精三四次,子房柄(果针)就

开始迅速生长,向上长到5至10毫米时,即向下弯曲,使尖锐的子房插入土中。通常开花、受精后的10天至15天,子房柄深入土中5至10厘米深处就停止生长。这时,平卧土中的子房就开始胀大,最后形成荚果。因为它是地上开花、花落以后在地下结果的作物,所以也叫“落花生”。

花生的结果过程一、开花二、形成子房柄三、子房柄钻入土里四、形成果实花生的老家在南美洲的巴西、秘鲁一带。早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花生才开始了国际性的长途旅行。它最先来到非洲的几内亚,以后又由葡萄牙人把它带到亚洲、欧洲等地。大约在15世纪末或16世纪初,花生传到了中国。

1、这篇课文以议花生的可贵之处,来说明做人的道理——告诉我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借物喻人、主次分明、有详有略、重点

突出。

以“落花生”为线索,按“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谈花生”的顺序写。

3、父亲借花生来告诉我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本文发布于:2024-03-17 05:44: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22328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花生   许地山   子房   父亲   品格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