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更新时间:2024-03-13 13:31:38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13日发(作者:许寒冰)

一.基本概念:

1.矛盾——

2.矛盾的同一性:

3.矛盾的斗争性: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的精髓

①什么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 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 ,并找出 的正确方法。

②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 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要求。是马克思主义 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活的 。第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 的基础。第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 的关键。

③怎样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第一,要客观地如实地 矛盾;第二,要 地分析矛盾;第三,要在 中把握矛盾;第四,要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五,要反对形而上学的“一刀切”和“一风吹”。

5.内因:

6.外因:

7.矛盾的普遍性:

8.矛盾的特殊性:

二.主要观点、原理和方法论:

一、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①含义:A、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②关系: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二者共处于统一体当中,不可或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方法论〗

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即既要看看矛盾双方的对立关系,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的关系;既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又要在统一中把握对立;既要看到矛盾的这一方,又要看到矛盾的另一方;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变。

〖反 对〗

反对片面看问题(一点论),割裂对立统一关系,离开对立谈统一或离开统一谈对立。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矛盾的客观性是指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

要求我们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还要坚持一分为二,两分法。

〖反 对〗

反对回避、否认和掩盖矛盾,遇见矛盾绕着走的做法,又要反对片面地看问题的观点(一点论,绝对化,片面化)。

三、矛盾的特殊性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

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反 对〗

反对对具体事物不作具体分析,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反对把理论当成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

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①两者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方法论〗

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补充:这一原理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坚持这一原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有助于学会“解剖麻雀、抓好典型,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科学的工作方法。)

〖反 对〗

注意既要反对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忽视矛盾的特殊性,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差别;又要反对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忽视矛盾的普遍性,看不到万事万物的联系

五、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

办事情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统筹兼顾。

〖反 对〗

既要反对办事情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又要反对只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的“单打一”

六、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

唯物辩证法认为,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

看问题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反 对〗

反对把矛盾双方同等看待,甚至颠倒主次,混淆事物性质的反对

七、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辨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

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处于支配作用,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1.(2011高考北京卷34)2010年以来,我国物价上涨较快,稳定物价和增加就业是宏观调控的两大目标,但在短期内,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图9所示的关系。基于图9所示的通货膨胀率失业率之间的关系,政府在当前宏观调控中应当

A.把握重点,保持二者的动态平衡

B.遵循规律,促进二者的协调增长

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

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反 对〗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八、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① 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② 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③ 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④ 两点论与重点论是密切联系的。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三.易混易错点:

1. 矛盾就是构成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2.矛盾分析的方法就是指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3.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4.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

5.只要解决了主要矛盾,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6. 事物的性质主要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决定

7. 抓住了主要矛盾,就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四.以矛盾为中心构建知识结构:(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普遍性、特殊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内因外因的关系等)

C.立足整体,防止二者的循环往复

D.创造条件,避免二者的相互制约

2.(2011高考安徽卷9)茶叶因生长环境的差异而带有不同的味道,一些

品茶专家根据多年的经验品一品便知茶叶的产区在哪里。这表明

①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就在于矛盾的特殊性

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自觉反映的特性

③人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的深化和发展的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后不在人的意识之外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3.(2011高考安徽卷11)在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宝库中,有许多言简意赅的成语,凝结着深

刻的生活智慧。下列对成语的哲学寓意理解正确的有

①刻舟求剑——静止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②画龙点睛——重视解决主要矛盾

③见仁见智——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④胸有成竹——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2011高考福建卷35)

徐悲鸿的《八骏图》以

中国的水墨为主要表现手

段,参用西方的透视方法,

用笔刚健有力;毕加索的

《斗牛》似中国的写意画,

用笔奔放洒脱。以下选项

最符合题意的是

A.两幅作品成功实现了中西文化和艺术的融合

B.两幅作品以不同风格表达了共同的审美感受

C.艺术的创作具有独特的创造性因而不可承袭

D.艺术的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因而不可复制

5.(2011高考广东卷34)观察图8(改编自陈耶门《沉默集》),请你从矛盾同一性的寓意出发选择漫画标题,最贴切的是

A.目标:奋斗的方向 B.信念:勇者的利器

C.障碍:跨越的支点 D.天才:勤奋的结晶

6.(2011高考天津卷7)“太极图”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是由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图” (见图2),该图看似简单,却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其内涵主要有

①一分为二的观点

②绝对同一的观点

③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观点

④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的观点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7.(201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23)民间谚语寓意深远,代代相传。凝聚着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到什么山上唱什么

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这两句谚语的哲学道理是

①矛盾的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②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矛盾的重要前提

③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离开对具体矛盾的具体分析就不能正确解决矛盾

A.①② B.①④ C. ②④ D.③④

8.(2011高考上海文综卷23)崇尚“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这一观念发端于我国古老的典籍《易

A.把握主要矛盾才能抓住问题关键 B.从整体着眼才能把握局部的性质

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依存 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16、(09北京-38-32分)某班以“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为主题,展开探究性学习。老师给出了一张柱状图,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

经》。《易经》认为,阴阳和谐是宇宙运动变化的基础,阴阳变易,整体和谐,化生万物。这体现了

A.事物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无条件的 B.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不可分割的

C.事物的变化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D.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发展

9、(2010北京27)孔子对不同问“孝”的人回答不同。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上述问答表明:

①“孝”的内涵不具有共性 ②“不孝”的表现大体相同③“孝”的要求要体现个性 ④“孝”的方式应因人而异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0、(09全国卷I)29.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磨难,同时又促使人类更加自觉地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从灾难到进步,其中体现的深刻哲理是

①“灾难”和“进步”作为矛盾双方,包含着向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②“灾难”向“进步”转化是无条件的,体现了矛盾双方的互相贯通。

③“灾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进步”转化,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

④“灾难”促进“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某些外因的决定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1、(09国卷II)29.人可以避免“青蛙效应”在于能居安思危,并因“思所以危”而“安”,其哲学道理是:

①认识“危”的条件、根源和前景是实现“安”的必要前提

②认识“危”的必然性,则可以安之若素、泰然处之

③认识“安”与“危”的依存、贯通关系,顺应和迎接安危转化的趋势

④认识“安”与“危”的包含、转化关系,努力实现转危为安的趋安避危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2、(09江苏卷)27.“5.12”汶川大地震后,温家宝总理在看望北川中学高三学生时,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多难兴邦”四个大字。“多难兴邦”一词蕴含的哲理是:

①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 ②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③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3、(09四川卷)32.今天,麻醉剂已经广泛运用于外科临床手术,但据医学统计,仍有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二的病

人麻醉失败。这表明

A.矛盾双方的统一是无条件的 B.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

C.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 D.矛盾的特殊性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

14、(09上海卷)26.上海“两个中心”的建设,有助于上海突破资源,环境承载力方面的制约,是实现上海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契机,而且可以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及其他中心城市经济发展。从哲学家的角度讲,着重抓上海“两个中心”建设以带动其他工作,符合辩证法的

A.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观点 B.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的观点

C.矛盾特殊性质是造成事物存在差别的内在原因的观点 D.认识和改造世界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观点

15、(09安徽卷)9.中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一是“取类”,把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经验集中起来,发现事物之间的相类性,“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二是“比象”,在对“类”有了认识之后,“因而伸之,触类而长之”。中医“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包含的哲理是

丙组同学讨论图时发生了争论:部分同学认为“经济建设更重要,国家应该把有限的财力投入到经济建设上来”;部分同学则提出“社会建设更重要,应该加大社会建设投入”。

(3)你如何看待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对立统一关系?(11分)

17、(2011高考江苏卷35)2011年博鳌会亚洲论坛年会的主题是“包容性发展:共同议程与全新挑战。”国家主席

胡锦涛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推动共同发展,共建和谐亚洲》的演出。他指出,亚洲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

经济结构性矛盾、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还存在,如何处理好发展问题依然摆在亚洲人民面前。会议还探讨了“包容性

发展”的内涵和具体策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呼吁亚太地区的国家要加入到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巴西总统罗

塞芙主张各国应创造条件实现经济增长和包容性发展,南非总统祖马提出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合作、共赢机遇和挑战

等。

(2)“包容性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个道理?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6分)

18、(2011•海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973年,某企业生产的玩具产品“芭比娃娃”由于式样陈旧、价格昂贵等原因而严重滞销,企业濒临破产。很多员工建议放弃生产“芭比娃娃”而转产,但一位年轻人极力反对并建议为“失败产品”创办博物馆。“这绝对不行,这不是自曝家丑吗?”企业 总裁立即明确表示反对。但这个年轻人据理力争并最终设法说服了总裁。不久,陈列200多件不受消费者欢迎的“失败产品”的博物馆,迎来了络绎不绝的参观者。

21、(2011高考广东卷3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在此后的3个月里,年轻人全身心地“泡”在博物馆里,听取参观者对“失败产品”的意见。他收集的500多条意见反映了消费者的需求,令企业总裁惊喜不已。相关部门根据这些见改进产品设计式样,调整产品价格,提高产品质量,开拓新的市场,企业很快打了一漂亮的翻身仗。此后的12年间,公司年业绩从4 200万美元飙升到10亿美元。

今天,“芭比娃娃”已不仅是一种玩具产品的商标,而且是流行时尚、成功品牌的代名词,那位“研究失败的花朵而赢得成功的芬芳”的年轻人也被誉为“芭比之父”。

(2)结合材料,运用对立统一观点说明“芭比之父”通过“研究失败的花朵而赢得成功的芬芳”的原因。(6分)

19、(2011海淀期末)材料二:“公推直选”得到了党员群众的认可,但“公推直选”如何操作?程序如何设置?这一选举方式的评议、质询和考核等监督制度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增强可操作性,确保真正把这种权利交给基层党员。

(2)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的观点,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完善“公推直选”这一选举方式。(9分)

20、(2011顺义一模)2011年的“一号文件”首度聚焦水利,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极端灾害天气增加,我国现有的水利设施落后,全国一半以上的耕地缺少基本灌溉条件,现有灌溉条件存在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等问题,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影响。据估计每年旱灾和涝灾造成的粮食损失超过千亿斤,可以说,农田水利设施落后是影响农业稳定和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文件明确指出要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出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3)运用主要矛盾的原理,分析中央“一号文件”首度聚焦水利的决策依据。(6分)

材料二: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科学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当前,我国正着力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并把振兴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截至2010年

转企改制,据此,有人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

3)结合材料二,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谈谈你对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解。(10分)

上半年,全国大多数经营性文化单位基本完成(

22(2011高考四川卷3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废水排放量占全国废水总量的40%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约为52%,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水平;工业水费

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足1.5%,也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3)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工业用水量快速增长,受水资源短缺制约,供水难以同步增加,工业用水矛盾

突出。运用矛盾主次方面相关知识。分析我国为什么在“十二五”规划中强调既要提高工业部门用水效率,又要提

高水资源储备能力。(10分)

24、(2011顺义一模)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政府实施财政政策时,要采取得力措施,要保持适度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要优化税制结构,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要有

注:投资率是总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消费率是最终消费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投资、消费、出口被喻为

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与消费为内需,出口为外需)。据世界银行统计,目前全球的平均投资率约

23%,消费率约75%。

材料二 近年来,国家对“促销费”工作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着力解决制约消费需求扩大的矛盾和问

题。“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逐步提高消费率,加快形成消费、投资、

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材料三 国务院制定的十二五”规划纲安明确要求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某市政府结合本地实际.为促

进居民消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要求干部深入基层,了解群众消费需求;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高城镇化率:积

极培育家庭服务、信息服务等消费新热点;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提高本市最低工费标准;加大教肓、医疗、

社会保障和廉租房建设投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依法打击市场违法行为。

(2)联系材科一和材料二,运用主次矛盾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的认识。(10分)

23、(2011高考重庆卷38)我国水资源短缺,合理用水,提高用水效率意义重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2年-2010年,国务院职能部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组织编制了《全

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并在全国实施;2010年10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

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发布第三十九号主席令予以公布,该法自2011年3月1日起施行。

材料二 我国工业用水量从1980年的508亿m2增长到2010年的1397亿m2,其中60%以上的工业用水集中在火力

发电、钢铁、石化、纺织和制造等行业。2010年,我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116m2,约为发达国家的3-7倍;

保有压,把钱花在刀刃上,保证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的资金需要。

(2)分析政府采取的措施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8分)

25、(2011高考福建卷39)材料三 福建是海洋大省,大陆海岸线长达3051公里,约占全国的1/6,居全国第二。“十二五”期间,我省将坚持陆海统筹,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福建省海洋经济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从2000年的31:16.7:52.3转变为2010年的9.53:41.15:49.32,但与2010年我国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5:47:48相比,第一产业的比重仍然偏大。

材料四

(4)在分析材料三、四所反映的经济信息的过程中,你运用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知识?并说明你是如何运用的。(12分)

26、(2011高考山东卷29)汉阳铁厂的兴衰和武汉钢铁厂的建设见证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

问题。

材料一 1899年,湘广总督张之洞筹划在湖北设铁厂,考虑的厂址是大冶或省城武昌附近的汉阳。1893年,铁厂最终在汉阳建成投产。

材料二 张之洞认为,若铁厂设于大冶,“厂在省外,实缺大员,五一能到厂者,岁糜巨款,谁其信之?若设再

省,则督、托、司、道皆可常往阅视,局务皆可与闻。”

——据《张文襄公全集》

(3)现代企业在建厂选址时同样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运用矛盾的相关知识,说明在权衡这些因素时应当坚持哪些方法论原则。(6分)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考点扫描】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知识梳理】

1、了解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2、理解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

1.矛盾的含义: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关系哲学范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3.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统一的:①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②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3、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1)辩证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2)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4、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①含义: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②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方法论: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必须抓重点、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①含义: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②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该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既要全面,又必须分清主流和支流。

(3)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①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②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④两点论与重点论是密切联系的

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5、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重要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3)反对对具体事物不作具体分析,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反对把理论当成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

【要点透析】

1、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1)矛盾的含义。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简言之叫对立统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关于事物矛盾运动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是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2)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为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而矛盾的斗争性则是无条件的。

①什么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②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矛盾特殊性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第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第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③怎样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第一,要客观地如实地承认矛盾;第二,要全面地分析矛盾;第三,要在运动中把握矛盾;第四,要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五,要反对形而上学的“一刀切”和“一风吹”。

【名师心得】

误区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相对立的。

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3)矛盾的普遍性

①原理内容:矛盾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②方法论意义: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4)矛盾的特殊性。

①原理内容:矛盾具有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也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②方法论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时,必须从实际出发,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点,寻找解决特殊矛盾的办法,即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5)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①原理内容: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与同类事物中的其它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②方法论意义: 学习这一原理要求我们,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为指导,努力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特殊规律的过程,它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二,认识事物、研究问题时,要遵循从特殊(个别)到普遍(一般),再从普遍(一般)到特殊(个别)的认识秩序,不断地提高和深化认识。 第三,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科学工作方法。

重要提示:正确理解矛盾概念要澄清的几种错误观点。①不能将对立和统一分别理解为矛盾的双方。事物包含两个方面,是指事物的两个因素,这两个因素不应称为矛盾,两个因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才称为矛盾。而“对立”和“统一”则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不能认为“统一”是矛盾的一方,而“对立”就是矛盾的另一方。②不能把具体矛盾等同于矛盾概念。矛盾概念是对万事万物所具有的对立统一关系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矛盾则是矛盾的具体表现。两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③不能把哲学上的斗争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斗争”,这两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2、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1)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及其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一原理要求我们,首先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其次,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②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无论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又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个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一原理在方法论上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分析方法的精髓

相互转化。

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误区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与同类事物中的其它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误区三:矛盾的双方就是对立与统一

事物包含两个方面,是指事物的两个因素,这两个因素不应称为矛盾,两个因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才称为矛盾。而“对立”和“统一”则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不能认为“统一”是矛盾的一方,而“对立”就是矛盾的另一方。所以不能将对立和统一分别理解为矛盾的双方。

误区四:具体矛盾就是哲学上的矛盾。

矛盾概念是对万事万物所具有的对立统一关系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矛盾则是矛盾的具体表现。两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③不能把哲学上的斗争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斗争”,这两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所以不能把具体矛盾等同于矛盾概念。

16.①对立: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是有区别的,它们的目标、和途径不同。在财政用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支出一定的情况下,经济建设支出和社会建设支出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②统一: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是相互依存的,前者为后者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后者是前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② 片面强调经济建设或片面强调社会建设的重要性都是错误的。要全面地看待二者关系,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实现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17.(2)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世界各国的发展既是不平衡的,有自身特色和历史传统,又是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的;

世界各国在差异和包容的对立统一中向前发展。

18(2)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从而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2分)失败与成功作为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分)“芭比之父”通过给失败产品办博物馆,找到了产品滞销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使企业起死回生。(2分)

19(2)①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2分)既要看到“公推直选”的优点,也要看到它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不完善的地方。(1分)

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2分)虽然“公推直选”这一选举方式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但促进社会主义民主的作用是主要的,因此需要坚持和完善。(1分)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分)对 “公推直选”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问题作具体分析,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1分)

20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是主要矛盾。(2分)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和解决矛盾时要善于抓住重点,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2分)

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其中突出的问题是农田水利设施落后影响农业稳定和国家粮食安全。解决农田水利设施落后问题不仅可以促进农业发展,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也可以有力促进农民生活水平和农村其他各方面工作的发展,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提纲挈领的意义。(2分)

21(3)①坚持两点论就要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文化体制改革中,既要看到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也要看到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

②坚持重点论就是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改革中,要着重把握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抓住振兴文化产业这个主流;

③ 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在坚持两点论的同时,把握关键、抓住主流。

23(3)①事物的矛盾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在水资源供给有限的情况下,工业用水快速增长,凸显了工业用水需求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工业用水供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②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解决事物的矛盾需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我国政府提出提高工业部门用水效率,相对压缩用水需求,就是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来缓解工业用水矛盾。

③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解决事物的矛盾也不可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我国政府强调提高水资源储备能力,就是要处理好矛盾的次要方面,促进工业用水矛盾的解决。

24①保持适度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体现了坚持适度原则; (2分)

②优化税制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体现了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2分)

③财政支出方面有保有压,体现了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分)

④把钱花在刀刃上,体现了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2分)

25. 答案(4)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既考虑福建海洋经济自身的发展.又立足福建经济建设的全局。

②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看到福建海洋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也看到它在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曲折。

③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分析福建省情,制定建设海洋强省的发展规划。

26【答案】(3)①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④ 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具体分析各种因素。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только 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For personal u only in study and r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本文发布于:2024-03-13 13:31: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21926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事物   发展   建设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