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3日发(作者:邵觫)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编写:仇兆云 审核:程如顺
【考点】
1、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矛盾,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
(1)含义: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①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1)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是矛盾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①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指导意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1)含义: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
(2)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1)含义:每一个矛盾中有两个方面,力量是不均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另一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6、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1)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①区别: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过程中,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②联系: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
(2)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均衡论、一点论。
7、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都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不同事物包含的不同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1 / 8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论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含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意义: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练习】
一、判断题(判断对错并改正)
1、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即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2、矛盾就是构成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3、“对立”就是斗争性,是相对的。“统一”是同一性,是绝对的。它们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B
4、矛盾双方互为前提或者相互转化体现的是矛盾的斗争性。
5、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6、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无条件的。
7、日常生活中的所说的“斗争”,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
8、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9、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普遍性也离不开特殊性。
1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包含、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1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2、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没有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
13、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14、主次矛盾的转化决定着事物性质的变化。
二、单项选择题
1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是指
A、事物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关系
B、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C、事物运动过程中的本质的必然有联系 D、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16、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①同一性 ②斗争性 ③普遍性 ④特殊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7、下列包含对立统一观点的有
①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②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③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④一分为二,合二为一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8、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说明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和事物 D、矛盾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19、下列选项中,符合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原理的有
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②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③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④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0、目前,废旧家电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其实,经过分门别类、集中处理后,废旧家电可以变成铜、铁、铝和塑料等资源。这表明
A.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B.看问题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C.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D.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
21、毛泽东说“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这说明矛盾具有
A、特殊性 B、普遍性 C、多样性 D、主观性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说的是家家都有矛盾,但每一家的矛盾各不相同,同一个家庭在不同的时期也会面对不同的矛盾。据此回答22—23题
22、“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说明矛盾具有
A、主观性 B、普遍性 C、多样性 D、特殊性
23、“每一家的矛盾各不相同,同一个家庭在不同的时期也会面对不同的矛盾。”
A、复杂性 B、普遍性 C、多样性 D、特殊性
2 / 8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4、矛盾的普遍性,是指
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②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③事事有矛盾 ④时时有矛盾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5、世界上没有两粒相同的砂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两只相同的手掌。这说明
A、矛盾具有普遍性 B、矛盾具有客观性 C、矛盾具有特殊性 D、主次矛盾不同
26、中医上的“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最突出的共同点是重视
A、整体和局部的统一 B、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C、意识的能动作用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27、异病同治是有条件的,而某些江湖“神医”声称可以用一种药包治百病,这违背了
A、对立统一的原则 B、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则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D、意识具有能动作用的原理
28、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发展的无限性,所以,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而在另一场合则变为特殊性。这表明
A、矛盾是客观的,是固定不变的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会相互转化
29、病人拒吃苹果、香蕉、桔子,并且喊道:“我要吃水果!”这一病人的错误在于
①否认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 ②夸大了共性和个性的联系
③忽视了共性与个性的联系 ④不懂得共性不能离开个性而存在
⑤否认了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⑤ C.③④⑤ D.②④
30、__________原理,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A、矛盾特殊性 B、规律的客观性 C、联系的普遍性 D、矛盾普遍性
31、承认____________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A、物质决定意识 B、矛盾普遍性 C、实践观点 D、矛盾特殊性
32、_____________________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B、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
33、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是
A、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 B、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34、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其原因在于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特殊性 C.矛盾的客观性 D.事物是变化发展
35、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和重要原则是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求真务实 D.创新
36、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解决矛盾的关键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矛盾分析方法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37、“牵牛要牵鼻子”,在工作中要善于抓中心、抓关键。从哲学上说,这是指
A. 要抓主要矛盾 B. 要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C. 要坚持两点论D. 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38、只有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说明
A.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我国的所有制结构
B.主要矛盾规定或影响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C.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
D.看问题、办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9、在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主要力量应放在西部地区,放在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和特别贫困地区。这告诉我们做工作应
A.弄清问题的主流和支流 B.抓重点、抓关键、抓主要矛盾
C.把握了矛盾的主要方面 D.体现了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40、“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对党的性质和宗旨与各种消极腐败现象的论述主要体现了
3 / 8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A.事物的主、次要矛盾的关系 B.矛盾的主、次要方面的关系
C.事物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D.事物的质变与量变的关系
41、在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是阶级斗争,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说明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不平衡、不稳定的 B.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
42、“总的看,当前经济形势是好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经济生活仍然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如猪肉、油价上涨过快。”因而我们的一切工作仍然应该是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进行。上述材料没有体现
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 B.抓主要矛盾
C.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 D.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
43、毛泽东说:“我们必须时刻记得列宁的话:对于具体的事物作具体的分析。”这是因为
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②离开了对矛盾特殊性的具体分析,就无法区分事物,也就谈不上正确地认识事物
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④只要正确认识事物就能正确解决矛盾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4、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
①统一的,两者没有任何区别 ②对立的,讲两点就不能讲重点
③对立统一的 ④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45、下列能体现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做法有
A.想问题、办事情既要抓住重点,又要统筹兼顾
B.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
C.在生产方面,既抓速度和数量,又抓效益和质量
D.只要自由,不要纪律,只讲民主,不讲法制
46、下列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哲学观点的成语或俗语有
①因地制宜 ②唇亡齿寒 ③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④东施效颦 ⑤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⑥邯郸学步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③ D、④⑤⑥
47、下列说法中,蕴涵着“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A.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与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B.趋利避害、扬长补短与量力而行、积极而为
C.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与量体裁衣、对症下药
D.统筹兼顾、适当安排与抽薪止沸、人乡随俗
48、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规模、综合国力和国民收入水平的重要指标。它是分析和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正确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依据,但是它的局限性在于难以反映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这反映了
①矛盾有主要和次要方面 ②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③矛盾有主要和次要之分 ④事物都是表里如一的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49、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但世界并不安宁。这体现了
①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②变化发展的观点 ③抓主要矛盾的道理 ④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道理
A、②④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50、(2011各地调研卷)2010年9月22日,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友好团体欢迎宴会上强调:中美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俱伤;互信则进,猜忌则退。这体现了
A.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B.矛盾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
C.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D.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
51、(2011各地调研卷)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萧伯纳说过,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这对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要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 B.办事情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
4 / 8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C.要善于把握时机促成质变 D.人生是否幸福取决于人的态度
52、(2011各地调研卷)在社会生活中,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别人。这一观点体现了
A.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 B.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
C.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对立统一 D.运动和静止的对立统一
53、(2011各地调研卷)“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体现的哲理是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D.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54、(2011各地调研卷)权威人士指出,中国作为美国“债主”,拥有巨额美元储备,在面对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的问题时,会陷入“两难”:如果抛售美元债券,中国外汇储备就会大量缩水;如果不抛美元债券,中国会缓慢赔钱。权威人士的观点说明
A.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 B.矛盾双方总是相反相成的
C.看问题要分清主流与支流 D.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55、(2011各地调研卷)右图漫画启示我们
A.认识事物取决于客观事物本身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真理和谬误没有严格的界限
D.联系是多样的,无条件的
56、(2011各地调研卷)一个渔夫从海里捕捞到一颗大珍珠,他欣喜若狂。可拿到手一看,发现了珍珠上有一个小黑点。渔夫觉得很不舒服,他想,如能去掉小黑点,珍珠将变得完美无缺,成为无价之宝。渔夫便开始去掉黑点,可剥掉一层黑点仍在,再剥一层,黑点还在,剥到最后,黑点没了,珍珠也不复存在。下列俗语中与该寓言寓意一致的是
A.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B.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C.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D.一叶障日,不见泰山
57、(2011各地调研卷)生活中和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这说明
A.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B.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C.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D.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8、(2011各地调研卷)当金融危机刚刚爆发,国内经济受到严重冲击的时候,温家宝总理鼓励国人“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当中国经济出现积极变化的时候,温总理激励国人“希望像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当中国经济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的时候,温总理告诫国人“胜非为难,持之为难”。温总理引用的三句名言启示我们
A.要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B.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C.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事物发展不同阶段的矛盾 D.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59、(2011各地调研卷)“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起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这个故事表明,我们在处理和解决问题时要注意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在运动中把握事物
C.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立足整体统筹全局
60、(2011各地调研卷)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可俗话又说“往前一步是幸福,退后一步是孤独”。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B.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
61、(2011各地调研卷)2010年12月10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在世界经济仍面临不确定性、国内物价上涨压力加大等背景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11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继1998年我国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转向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之后,再现“一松一稳”的调控组合。这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是
A.物质决定意识 B.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62、(2011各地调研卷)下列说法中蕴含的哲理与其他三项不一致的是
A.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B.只要遇到菠萝,盐也会发出甜蜜的味道
C.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D.当你用手指着别人时,别忘了有三个指头正对着你自己
5 / 8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63、(2011各地调研卷) 201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将从2010年的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转变到“稳经济、调结构、控通胀”上。这一工作思路的调整体现了
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③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④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③④
64、(2011各地调研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是
A.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辩证关系 B.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辩证关系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D.客观与主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65、(2011各地调研卷)在上海世博会上,有关人士聚集到一起,会诊中国的城市病。某专家提出一个视角:一个和谐、宜居的城市,应该是一个“婴儿车能在街头任意出现”的城市。原因在于婴儿车能否上街,会反映出城市的交通、环境、居民生活质量等情况。这一独特视角蕴含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A.物质决定意识 B.实践是检验真理性认识的唯一标准
C.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D.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66、(2011各地调研卷)雷锋、杨利伟、郭明义……一串串闪光的名字,虽然他们生活的年代不同、从事的工作不同、感人的事迹不同,但他们却传承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品质。由此可见
A.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B.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C.矛盾的同一性是斗争性的前提 D.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67、(2011各地调研卷)“安全第一”这幅漫画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运动是事物固有的属性
B.联系是具体的、无条件的
C.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
D.矛盾的次要方面也会影响事物的性质
68、(2011各地调研卷)读漫画《吃一堑,长一智》。漫画启示我们要
A.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B.承认矛盾,分析矛盾
C.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D.不怕挫折,自强不息
69、(2011各地调研卷)国家主席胡锦涛2010年11月13日在日本横滨举行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8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指出,亚太地区总体经济发展势头较好,已成为世界经济可持续复苏和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同时,本地区经济发展也面临一些难题和挑战,维护经济发展成果仍需付出艰苦努力。上述观点的哲学依据是
①矛盾的普遍性 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
③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④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70、(2011各地调研卷)下列说法中,正确反映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的是
A.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B.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C.牵牛要牵牛鼻子 D.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71、(2011各地调研)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一要求体现的哲理主要是
A.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B.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C.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D.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72、(2011各地调研卷)下列成语体现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是
A.标本兼治 B.釜底抽薪 C.居安思危 D.金无足赤
73、(2008江苏高考卷)右边的漫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要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要坚持运动的观点
C.要坚持全面的观点 D.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74、(2008江苏高考卷)古有一父.为解决家中鼠患,买了一只猫。猫抓老鼠的同时,却也偷吃鸡,其子甚怨。父道: “宁无鸡也不能无猫,因无鸡不会挨冻受饿,而无猫,则会挨冻受饿。”遂其子不再怨。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在处理和解决问题时要注意
A.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B.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C.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6 / 8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75、(2009广东高考卷)下列选项中蕴含了矛盾的同一性的是
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②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③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④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76、(2009江苏高考卷)“5.12”汶川大地震后,温家宝总理在看望北川中学高三学生时,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多难兴邦”四个大字。“多难兴邦”一词蕴含的哲理是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 ②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77、(2010江苏高考卷)针对中小学办学中存在的偏离国家课程计划、片面追求升学指标、学生在校集中学习时间过长等问题,2009年6月江苏省教育厅颁布了深入人心的实施素质教育的“五严”规定。这表明
A制度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B 理论创新决定实践创新
C 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D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78、(2011江苏高考卷)宋朝张先《木兰花》中云:“人意共怜花月满,花好月圆人又散”。下列诗句与题诗所含哲理相近的是
A.月满中秋夜,人人惜最明 B.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D.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79、(2011江苏高考卷)当今,各地城市建设了除了追求“人文、生态、宜居”的目标,还注重展现个人魅力、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这种城建思路体现的哲理是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三、简析题
80、核能作为一种“绿色”能源,为许多国家所接受。但2011年3月份日本福岛核电站泄露引发的核能安全问题触动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我国在核安全法规体系建设上,借鉴国际原子能机构以及核电先进国家的安全标准;在核电技术利用上,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自主创新;在核电发展道路上,从“适度发展”到“积极发展”,再到现在强调“安全第一”。近期,国务院要求切实加强正在运行核设施的安全管理,全面审查在建核电站,暂停审批核电项目。
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分析我国在发展核电事业过程中是怎样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
81、江苏省在重视民族团结教育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工作:2010年4月,江苏在新疆伊宁市、伊宁县、霍城县先行试点对口支援项目;把改善民生作为对口援疆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新疆的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和江苏的产业、人才和技术优势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等。
请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江苏对口援疆的举措。
82、材料一:“包容性增长”从国内讲,首先是和谐增长、科学增长。其次是对低收入人群有利。7 / 8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财富分配应该是公平的,让大家都在增长中获得利益。第三,这种增长应该有利于社会发展、公共服务和精神文明建设。从国际讲,“包容性增长”应该是一国的经济增长不应该去损害或者抑制另一国;国家跟国家之间应该是协调、和谐的增长,是共赢和多赢的。
材料二: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努力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今后五年将更致力于全面均衡发展和收入分配改革,保持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控制收入差距扩大,在“十二五”规划中实现“国富”到“民富”的转变。
请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就实现“包容性增长”向政府提一些合理化建议。
83、材料一:“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寻常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尽管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结束,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仍待解决,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的胜利完成为“十二五”乃至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材料二:“十二五”规划建议,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提出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1)“十一五”的光辉历程给我们哪些唯物论和认识论的启示。
(2)“十二五”规划关于如何实现科学发展这一主题的建议中蕴含了哪些哲学思想?
8 / 8
本文发布于:2024-03-13 13:21: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21926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