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记读后感600字(5篇)

更新时间:2024-03-12 23:56:16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12日发(作者:邱荪)

昆虫记读后感600字(精选5篇)

昆虫记读后感600字(精选5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的昆虫记读后感600字(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我和妈妈去了图书馆,在一个角落的书柜找到了一本书,名为《昆虫记》。回到家后我和妈妈出于好奇,在网上大致了解了一下这本书。《昆虫记》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作家让·亨利·法布尔毕生的著作。法布尔的《昆虫记》有十卷,直到1910年才出齐。由我国作家周作人第一次翻译引入中国。

一开始我看到这本书,以为是以一个小昆虫为第一视角的故事,类似于历险记那样展开描写的,但当我翻开第一页时,我才知道这是一本以作者为第一视角,观察动物生活习性的记录笔记。但你其实仔细一看,你会发现,他虽不是冒险故事,却胜似冒险故事。作者笔下的小昆虫是那么的栩栩如生,一个比一个有趣、可爱、生动的小昆虫跃然纸上,多种拟人描写手法让“小虫子们”活灵活现。看着看着,书中的树木、小草、星空就在眼前,仿佛还能闻到那种独属于大自然的味道……

作者的写作感情色彩很平淡,清如水,通俗易懂,有时还会幽默一下,我和家人分享时,都听的捧腹大笑。里面的故事奇特,充满了微妙,昆虫们一个个的登场,让我对书的热爱只增不减。情节曲折新奇,如果可以把里面的昆虫全部换成人,我敢说,绝不比科幻大片逊色!

看着昆虫像人一样的生活,我也学到了不少知识,例如屎壳郎是如何滚粪球;蚂蚁是怎样去吃蚜虫的分泌物的;禅是怎样脱壳的

等等。是作者认真记录昆虫的每一天每一夜将我带进了这个出不去的科学“怪圈”。

同时作者也告诉我,科学不仅仅有机械电子,还有很多很多人们意想不到的东西。在生活中细心观察就可以看到很多不曾发现的有趣的东西,它让我对枯燥的生活又充满了热爱。这次活动让我再次深刻领悟了读书是多么的重要!

《昆虫记》真的是一本十分有趣的书!让我发现了很多我不曾了解的世界!

看了《昆虫记》后,这本书使我十分着迷, 原来昆虫世界有这么多的奥秘,我知道了:凌晨,蝉是怎样脱壳;屎壳螂是如何滚粪球的;蚂蚁是怎样去吃蚜虫的分泌物。还弄清了:蜂抓青虫不是当成自己的儿子养,而是为自己的后代安排食物。

第一次读《昆虫记》,不知怎么的它就吸引了我。这是一部描述昆虫们生育、劳作、狩猎与死亡的科普书,平实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表达,惹人捧腹……人性化的虫子们翩然登场,多么奇异、有趣的故事啊!法布尔的《昆虫记》,让我没有梦幻感,那些详细而详细的文字,不时让我感觉到放大镜、潮湿、星辰,还有虫子气味的存在,仿佛置身于现场一样。被我无视太久了的昆虫的身影,及它们嚣张的鸣叫,一下子聚拢过来,我屏住呼吸,然后,凭它们穿透了我心灵的幽暗。是法布尔,让我看到了昆虫跟我们人类在许多问题上都有着惊人的相似。

当我继续阅读《昆虫记》时,我看到法布尔细致入微地观察毛虫的旅行,我看到他不顾危险捕捉黄蜂,我看到他大胆假设、慎重实验、反复推敲实验过程与数据,一步一步推断高鼻蜂毒针的作用时间与效果,萤的捕食过程,捕蝇蜂处理猎物的方法,孔雀蛾的远

间隔联络……一次实验失败了,他收集数据、分析原因,转身又设计下一次。严谨的实验方法,大胆的质疑精神,勤勉的作风。

昆虫学家法布尔以人性照顾虫性,千辛万苦写出传世巨著《昆虫记》,为人间留下一座包涵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散文宝藏。它

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在作者的笔下,一个个小动物被刻画的那样美妙。多么可爱的小生灵!难怪鲁迅把《昆虫记》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我叹服法布尔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让我感受到了昆虫与环境息息相关,又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和细微的观察。我觉得 《昆虫记》是值得阅读的好书。

轻轻合上《昆虫记》,我们仍然沉浸在法布尔引领我走进的昆虫王国,一只只可爱的昆虫在我脑海中嬉戏。是什么让法布尔获得众多名人的赞许?是什么让他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如此活灵活现的昆虫世界?难道仅仅是因为他对生命的敬畏之情?不,这是还包含着法布尔对科学的热爱与执着。法布尔消耗其一生的光阴,为这重多平凡的自然界子民一一昆虫谱写了一部精彩的生命乐章。

法布尔为了写这本《昆虫记》去仔仔细细地观察了每一种昆虫,然后写成了一本书,从中我们可以学习的是他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他没有半途而废,而是认认真真的写完了。当然,能使他写成《昆虫记》的还有他对昆虫的感兴趣,他选择了自己喜欢并且感兴趣的事做了,我们还可以学习他那种对梦想的执着,不放弃,一直为自己的梦想努力。

法布尔用他"哲学一般的思,美术家一般的看,文学家一般的感受与抒写”为我们谛造了一个昆虫的乐园。让我们字里行间中深深

地法布尔对生命的敬畏,以及他相信科学,注重考察和尊重真相的'精神。想到这里,有一种深深的敬仰之情从我心底蔓延开来。

刚翻开这本书时,我坚决地认为它一定是枯燥乏味的,可读着读着,就觉察这本书比无聊的小说有意义有趣味多了。我尤其喜欢的是描写雄性蟋蟀的那部分:它把自己扮成顺从的美男子,它手指一钩,把一条触须拉到大颚下,涂上涶液作为化装品。多么形象可爱的比喻呀!此时我们仿佛看到了带累了一天的法布尔正在灯光下己,记着些什么有趣的昆虫,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可见他是有多么喜爱这毫不起眼却又在自然界有着极大作用的昆虫了……是什么让法布尔如此专注认真?每个细节都不疏忽?我苦苦思索着,哦!是他对科学和自然的喜爱,因为这个,他执着研究,写下了世界名著——《昆虫记》。

合上《昆虫记》,望着窗外明媚的阳光,我似乎又看到了法布尔低着头,弯着腰认真研究昆虫的情景。此时,柔柔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桌上。

国庆节里,我读了一本叫《昆虫记》的书。《昆虫记》是昆虫学家和文学家的法布尔的传世佳作。这本书主要讲昆虫的习性、种类、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它至今还令我记忆忧新,久久不能忘怀。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迷宫蛛,现在我就给你们介绍一下吧。

迷宫蛛产卵的时候,它会舍弃它那完好的网,因为它的网太容易引起寄生虫的注意,对宝宝的平安非常不利,所以只好忍痛割爱了。你看,它是一位多么细心的妈妈啊!

当我读到“迷宫蛛一般会把巢建在一个比较隐蔽的地方,把卵产在那儿。然后,就寸步不离地守候着孩子们,尽心尽力地保护它

的孩子们,并一直操劳到死。在死之前,它会用剩下最后的一点儿力气替孩子们咬破巢。”我很受感动,觉得迷宫蛛真伟大!

现实生活中我的母亲也和迷宫蛛妈妈一样伟大,并且还关心我保护我。有一次,那是在晚上,我对妈妈说我不舒服,妈妈摸了摸我的头,然后,用体温针帮我量了一下,结果发现已经烧到38度半了。妈妈二话不说背起我就往医院跑,汗水浸透了她的衣服。过了好一阵子我们才来到医院。医生为我打了针,吃了药,我就迷迷糊糊的睡着了,当我醒来的时候发现妈妈正坐在我旁边,她的两只眼睛布满血丝,看得出来妈妈整夜未睡一直在守候着我。我很感受,为有这样的妈而感到骄傲,现在我要努力学习,长大之后好好的孝敬母亲,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法布尔的《昆虫记》将我引入到了一个昆虫的世界,使我懂得了不少关于昆虫的知识。在法布尔的笔下每一只小昆虫都被它描写得栩栩如生,所以我读完这本书毫不费力气,就好似在听故事一样。我想:如果在生活中我们人类也能像一些善良的小昆虫一样相处,那这个世界一定会很和平。

我喜欢昆虫,也曾饲养过昆虫,在草丛中寻觅,在谷物中翻找那些蹦跳的、蠕动的小家伙是我的一大乐趣。起初只是出于好玩,为了满足好奇心,而把虫子作为自己的宠物。自从看了法布尔的《昆虫记》以后,我对昆虫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再也无法把这些小生灵纯粹当做小宠物来看待了。

曾在草丛深处捕获了绿蚱蜢,关在玻璃瓶中,放入几根草饲养着,但没过多久它就绝食自尽了。对此我纳闷了好久,实在想不出这是为什么。看过《昆虫记》后,我知道了原因,法布尔写道:“一个休息日,我正在门外散步,突然有什么东西从树上落下,还

不停地叫着。我跑过去一看。原来一只蚱蜢正在贪婪地撕咬一只蝉得腹部。蝉徒劳地叫着,不断挣扎,蚱蜢那么死咬住不放,把头深深扎在它的内脏中,一小口一小口地拽下来。”原来,蚱蜢是食肉昆虫呀!

有了养蚱蜢的经历,我对于饲养昆虫更加慎重了。在了解到蝉吃树叶的汁后,我事先放入了几片树叶,再把“囚犯”关入牢房,满心欢喜地等待着它的变化。大约过了20个小时,当我再去观察它时,却发现这可伶的小蝉“六脚朝天”地躺着。我拉开纱窗,想借光细看它时,这小囚犯竟然“死而复生”,飞走了。看来这小昆虫也会骗人啊!

在《昆虫记》中,作者法布尔告诉我们许多昆虫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从圆网蛛到圣甲虫,这两位看似冷酷的妈妈实那么是不惜用尽自己最后的精力为儿女毫无保存地献出所有的丝,所有精致的食物;总被人认为温柔可爱的萤火虫竟会以闪电的速度猎食蜗牛;看着笨拙的“大孔雀”蛾幼虫会织出构造巧妙的茧……这些事例都说明了昆虫拥有人类难以想象的智慧。

记住虫子并不渺小,虫子也有值得我们人类尊重的大智慧。如果大家有时间,建议大家也去看一看《昆虫记》这本书,你一定会受益匪浅的!

本文发布于:2024-03-12 23:56: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21875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昆虫   法布尔   昆虫记   看到   妈妈   作者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