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中央苏区文化公园规划设计方案说明

更新时间:2024-03-11 17:29:22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11日发(作者:路石瞻)

龙岩中央苏区文化公园

规划设计方案说明

前言: .............................................................................................................................................. 3

1.公园的开发背景 ............................................................................................................................ 3

1.1龙岩城市概况 ..................................................................................................................... 3

1.1.1区位 .......................................................................................................................... 3

1.1.2城市发展概况 .......................................................................................................... 4

1.1.3龙岩市自然资源特征 .............................................................................................. 4

1.1.4龙岩市人文资源特征 .............................................................................................. 5

1.2区位、地块规划及设计范围 ............................................................................................. 7

1.2.1区位 .......................................................................................................................... 7

1.2.2地块规模 .................................................................................................................. 7

1.2.3与周边地块关系 ...................................................................................................... 7

1.2.4地形地貌 .................................................................................................................. 7

1.2.5景观体系 .................................................................................................................. 8

2.客源市场分析 ................................................................................................................................ 8

2.1龙岩市旅游客源市场现状 ................................................................................................. 8

2.2客源市场分析 ..................................................................................................................... 9

2.2.1本地居民出游意愿强烈 ........................................................................................ 10

2.2.2根据2009年1-5月份统计数据........................................................................... 10

2.2.3本地及周边存在强劲的高端消费市场 ................................................................ 11

2.3市场总体定位 ................................................................................................................... 11

3.公园主题定位 .............................................................................................................................. 12

3.1总体功能定位 ................................................................................................................... 12

3.2公园主题定位 ................................................................................................................... 14

4.规划设计依据与原则 .................................................................................................................. 15

4.1规划设计依据 ................................................................................................................... 15

4.2规划设计原则 ................................................................................................................... 16

5.规划设计理念及其构思 .............................................................................................................. 17

5.1设计定位——城市中央文化休闲区 ............................................................................... 17

5.2设计愿景 ........................................................................................................................... 18

5.3规划结构构想 ................................................................................................................... 18

5.4结构主题 ........................................................................................................................... 19

5.4.3红色文化景观轴 .................................................................................................... 19

5.4.2环山路 .................................................................................................................... 20

5.4.1滨水休闲体验带 .................................................................................................... 20

6.规划设计布局 .............................................................................................................................. 21

6.1滨水休闲区 ....................................................................................................................... 21

6.1.1公园主入口 ............................................................................................................ 21

6.1.2滨水商业休闲街 .................................................................................................... 23

6.1.3滨水时尚休闲街 .................................................................................................... 23

6.1.4滨水生态休闲区 .................................................................................................... 25

6.1.5水公园 .................................................................................................................... 26

6.2游乐场 ............................................................................................................................... 27

6.3旅游度假休闲区 ............................................................................................................... 28

6.4红色文化景观轴 ............................................................................................................... 32

6.5户外运动体验区 ............................................................................................................... 35

6.6植物园 ............................................................................................................................... 37

6.7动物园 ............................................................................................................................... 39

6.8生态农庄休闲区 ............................................................................................................... 40

7.基础设施规划设计 ...................................................................................................................... 42

7.1道路系统规划 ................................................................................................................... 42

7.2给水规划 ........................................................................................................................... 43

7.3排水规划 ........................................................................................................................... 44

7.4供电能源规划 ................................................................................................................... 45

7.5环境保护规划 ................................................................................................................... 46

7.6植物种植规划 ................................................................................................................... 48

7.7综合防灾规划 ................................................................................................................... 48

8.经济发展引导规划 ...................................................................................................................... 49

8.1引导原则 ........................................................................................................................... 49

8.2确立公园经济发展引导思路 ........................................................................................... 49

8.3经济发展结构 ................................................................................................................... 49

8.4管理措施 ........................................................................................................................... 50

8.5建议公园管理模式 ........................................................................................................... 51

9.规划项目建设年限和目标 .......................................................................................................... 54

9.1规划项目建设年限 ........................................................................................................... 54

9.2分期规划项目目标 ........................................................................................................... 54

9.3重点项目的分期规划目标 ............................................................................................... 55

10.经济技术指标与投资估算 ........................................................................................................ 58

前言:

根据龙岩中心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龙岩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绿、亮、美”工程建设的要求以及竞标说明,我司对西湖山、大锦山、黄邦山公园进行景观概念设计,以期创造出符合自然生态发展规律、展示国际一流园艺水准、体现景观优美的城市综合性公园和城市绿肺,形成园区自身可循环经济体系,并赋予一定地方历史文化内涵的风景园,充分满足龙岩城市居民及旅游者集中爱国教育、休闲度假娱乐文化需求的生态公园,成为城市中央文化休闲区。

1.公园的开发背景

1.1龙岩城市概况

1.1.1区位

龙岩市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福建省西部,通称闽西,地处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汇处,东与福建省泉州、漳州两市接壤,西与江西省赣州

市交界,南与广东省梅州市毗邻, 北与福建省三明市相接。随着漳龙-龙长高速、龙赣铁路的贯通,永武高速、漳永高速、寻乌-东山高速、永安-华安高速、漳平-永定高速、龙梅铁路、长永铁路、杭梅铁路、龙厦高铁等的规划修建,龙岩的区位和交通优势日益凸显,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前锋区域。

1.1.2城市发展概况

龙岩市区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距厦门142公里、泉州216公里、福州376公里。

改革开放以来,2007年,龙岩市区启动了商务、物流、人居三大板块规划建设,中心城市面积扩展到33.6平方公里。龙岩市城区获得长足发展,城市区域不断扩大,未来规划向东北、西南及南方方向发展。

1.1.3龙岩市自然资源特征

气候:龙岩市气候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2005年,平均气温18.7℃-21.0℃,平均降水量1031毫米-1369毫米,日照时数1804小时~2060小时。全年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雨量充沛,适宜亚热带作物和林木的生长。

绿化系统:龙岩中心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为1181.5公顷,

绿化覆盖率达36.62%;拥有城市园林绿地总面积1105公顷,建成区绿地率达34.97%;公共绿地面积250.7公顷,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64平方米,龙岩市区现有中山公园街心广场、烈士陵园、登高公园、莲花山公园等城市公园,但存在公园数量少、面积小、公园建设水平低问题,绿化总体质量水平还不够高。

山城:龙岩市属沿海省份的内陆山城,山地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95%,森林绿化率居福建省前列,境内武夷山脉南段、玳瑁山、博平岭等山岭沿东北—西南走向,大体呈平行分布,全市平均海拔652米,千米以上山峰571座,最高峰1811米。拥有得天独厚的山林环境和地质特征。

1.1.4龙岩市人文资源特征

在龙岩“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水中,分布着大大小小串珠状的山间盆地,在悠长的历史里,他们孕育了丰富多彩地域文化。客家文化、河洛文化、红色文化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熠熠生辉,构成了龙岩的特色城市文化。

1.1.4.1客家文化

龙岩是客家的发祥地和客家人的聚集地。土楼、围屋、民俗是客家文化的符号。永定土楼2007年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客家神山”冠豸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启动,成功举办世界客属垦亲大会、纪念胡文虎先生诞辰125周年等活动有力地弘扬了客家文化,龙岩的

“客家民居”建筑特色不但是排“老大”,而且是“人类建筑的奇葩”,可立足于世界民居建筑之林,有其“全球的唯一性”。但客家语言、民俗、服饰等文化受外来经济文化冲击大,保护力度不够。

1.1.4.2河洛文化

河洛文化是龙岩市非主流文化,地方特色民俗文化有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收录的民间音乐采茶灯舞曲,及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龙岩山歌戏、龙岩静板、适中盂兰盆盛会等。

1.1.4.3红色文化

闽西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和中央苏区,是建党建军的主要发源地。在这里,留下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事伟大革命实践的深深印记,毛泽东写下了《古田会议决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才溪乡调查》等光辉著作,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发祥地。著名的红四军第九次党代会(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纲领,可以说,新型人民军队从这里走来,成功从这里开始,胜利从这里开始。

这里是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当年十万闽西儿女踊跃参加红军,中央主力红军8万6千多人的长征队伍中,有1/3是闽西儿女。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闽西人民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全市在册革命烈士2.36万名,占全省烈士人数的一半多。1955—1965年间,闽西有68人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占福建省籍将军总数的82%,成为全国著名的“红军之乡”、“将军之乡”。

1.2区位、地块规划及设计范围

1.2.1区位

本案位于龙岩市区西南郊区,位于城市主干道华莲路正西侧,根据龙岩市2008-2020年城市发展规划可知,未来这一区块将处于城市中心。

1.2.2地块规模

本案辖西湖山、大锦山、黄邦山三座主峰,山明水秀,规划用地面积约1168公顷,其中水域面积8.3公顷。

1.2.3与周边地块关系

本案东边临近龙岩新城,主入口和城市主干华莲路相连,有较成熟的社区形态,西边是红坊工业区以及正在规划的社区。

东:厦蓉高速公路以西,西陂镇、曹溪镇、龙岩经济技术开发区;

南:东肖镇、省道203线以北;

西:省道203线以东,红坊镇;

北:厦蓉高速公路以南。

1.2.4地形地貌

西湖山、大锦山、黄邦山坐落在龙岩市城区西南方向,三座山体

以丘陵山地及河流盆地为主要地形。北部西湖山为低矮丘陵,与大锦山之间有红坊溪蜿蜒而过,自西向东流向市区, 形成河流宽谷地貌,大锦山666米主峰为三座山体最高峰,向南黄邦山海拔逐渐降低。区内有西湖岩、乌仔山、土隔山、纱帽山(红碳山)、黄邦山、牛轭岭等山体。西湖山及大锦山多煤,开采后遗留众多次生地貌特征,但也对山体造成了破坏,局部山体存在安全隐患。

红坊溪的周边局部形成一些比较平缓的地块,尽管目前存在石灰厂和大量的养猪场,但随着它们的拆迁,滨水一带形成自然的可供利用的建筑空地。

1.2.5景观体系

西湖山、大锦山、黄邦山山体为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林、针叶林植被体系,以松树、杉树、毛竹、乔木灌木为主,还有少量的油桐、茶树、果树等,地被植物主要以杂草为主。目前植被生态存在人工砍伐焚烧、矿产开采破坏及林相单调的问题。

2.客源市场分析

2.1龙岩市旅游客源市场现状

龙岩市今年一季度旅游接待人数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接待过夜旅

游人数27.82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42.37 %;其中接待国内过夜旅游人数27.55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42.23 %;接待港澳台旅游者2066人次,同比增长81.82%。境外游客与上年同期比较基本持平,且以亚洲地区为主,其中马来西亚旅游者234人次、日本旅游者116人次、新加坡旅游者105人次。截止到3月末,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08.55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6.42 %;旅游总收入为9.7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14 %。

375500系列12

2.2客源市场分析

龙岩是正在崛起的旅游胜地。以“古田会议旧址”为代表的“红色之旅”和永定土楼为代表的“客家之旅”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城市交通格局基本形成,城市综合旅游功能有待进一步加快,提升中心城国内港游客澳马台游来西客亚游日客本新游客加坡游客

市形象。综合看来,该规划区旅游客源市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的特征:

2.2.1本地居民出游意愿强烈

规划区所在地——龙岩市经济实力逐渐壮大,2007年全市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128元,比1978年增长41倍,年均递增13.8%,比改革开放前29年,年均递增4.7%,高9.1个百分点。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用于娱乐文化服务消费支出804.4元,比1978年增长52.5倍,年均递增14.7%。恩格尔系数为36.05%,其中,人均用于旅游消费支出达632.58元。根据龙岩今年5月的统计数据可知,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7679元,同比增长8.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消费增长2%。这些数据说明了本地居民的旅游消费能力在增强,城镇居民的出游和休闲意愿比较强烈,具有良好的本地市场需要。

2.2.2根据2009年1-5月份统计数据

指数

月份

1月

2月

旅游总收入(亿元)

3.28

20.4同比旅游总人数同比增过夜旅游人同比增增长(%) (万人次)

0.7

10.4

68.62

226.8长(%) 数(万人次) 长(%)

4.4

9.3

8.73

49.6

33.3

21.2

6

3月 9.79 7.1

6

108.55

6.4 27.82 42.4

4月

7

5月

13.38.2

8

148.17.3 35.42 32.8

6.18 4.8 68.62 4.4 32.8 39.3

由此可见,根据龙岩丰富的旅游资源,龙岩的旅游市场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2.2.3本地及周边存在强劲的高端消费市场

规划区连接珠三角、闽三角两个经济发达区域,造就了该地区数量庞大的高端消费群体,针对当前的区位优势以及红色主题的旅游性质,该区的客源市场除了城市休闲旅游之外,企业商务旅游、会议培训旅游的市场尤其值得看好。

所以,规划区拥有旺盛的、令人羡慕的近程市场,规划应当针对这一优势市场,还应建设相适应的以休闲、商务、会议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产品。

2.3市场总体定位

根据本案所在地的资源基础和市场发展状况,旅游市场总体定位

为:

-立足本地市场,做大本地常规户外体育、商务休闲旅游;

-深挖近程市场,做强近程高端旅游;

-积极开拓闽三角、珠三角客源市场;

-顺势开发国内及海外机会市场。

3.公园主题定位

3.1总体功能定位

根据以上的市场分析可知,

从经营城镇的战略出发,拟将规划地的功能总体定位为:中央文化休闲园区。

(1)中央

配以中央二字,意指此处是龙岩的城市的中心,地段价值不言而喻。同时中央还是一个集中的概念,是具有把整个城市的文化包容、吸纳和传承开来能力,也是作为城市中心的一个功能性体现。公园纳入城市绿化系统后,城市的绿化率将呈几何增长,对城市绿化的蔓延起到示范效应。

(2)文化

龙岩作为闽西的中心城市,作为区域经济、文化的选择,承担着

创新文化的任务。首先,从国情上看,无疑要突出和弘扬红土地文化,其次,从历史传统文化上继承的角度上看,则应提倡河洛(闽南)文化,融入到环南中国海经济繁荣圈与整个河洛(闽南)民系文化之中。同时,还承担着弘扬所辖客家地域文化传统特色的任务,应是研究河洛(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互相交融的理想之地。

龙岩市的红色文化、客家文化、河洛文化等人文资源的底蕴深厚。项目规划和景观设计中。可供挖掘和借鉴的地方良多,而公园作为未来城市的中心地方,无疑为承载闽西特色文化提供了一个展示良好平台。

(3)休闲

把按照世界旅游组织提供的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大众观光游将向休闲游转化,超过5000美元,旅游发展态势表现为观光、休闲度假和体验旅游的复合。随着国家假日结构和带薪制度的调整和落实,龙岩市城镇居民的可自由支配时间不断增加,2008年龙岩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689元,增长13.5%,农民人均纯收入5800元,比上年增长14%。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龙岩市休闲娱乐需求不断升温,还先后涌现出了了诸如森林休闲度假、温泉度假等生态休闲消费热点。龙岩市基本上具备了休闲型城市的准入条件。休闲产业的成功给了龙岩市的发展一个启示:休闲,

是启动市场的新亮点,是全区旅游发展的新支点。

3.2公园主题定位

公园建设承载一个城市功能性主题——中央文化休闲园区

公园景观建设的两个核心理念——生态·休闲

对城市未来的休闲走向的思考和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是本案规划的一个本源,作为生态链顶端生命体的人类无疑需积极地参与到自然界的生态法则中,和生态环境产生和谐共鸣,规划目标是使本案成为自然蔓延出的一种城市形态,不仅提供予人户外体育休闲、娱乐、度假、爱国教育等的自然空间和景观空间,也为自然生态法则在城市中的运作提供足够的空间。

纵观规划的前景,未来主要是以休闲产业链带动整个园区的经济体制的发展,园区将立足城市经营的角度和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提供以旅游业、娱乐业、体育运动业、服务业为龙头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将涉及体育(现代户外体育运动项目的场地、客家特色体育运动项目的场地、设施设备、维修等)、交通、餐饮业、住宿业、文化创意园、娱乐业、动物园、植物园、纪念馆以及由此连带的休闲产业群,不仅满足城市的综合休闲的功能性需求,还将带动续商务、物流、人居等三大板块之后的又重大突破——休闲版块。

公园建设包含三项价值构成——观光自然山水风光、体验闽西多

元文化、享受休闲恬静生活

公园存在四类目标顾客群——以观赏自然山水风光、体验闽西多元文化和休闲娱乐度假为目的的核心顾客群,普通体育锻炼、红色文化教育和观光游赏的大众休闲顾客群,以商务会议为主的高端顾客群,以了解异域文化为目的的外来顾客群,包括国际游客。

根据以上的核心概念的归纳和提炼,拟将公园主题定位为:

针对龙岩市的顾客群:龙城公园,山水休闲

针对龙岩市以外的顾客群:龙城休闲园区,闽西多元文化

4.规划设计依据与原则

4.1规划设计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全国人大,1998年

《森林公园管理办法》,国家林业局,1994年

《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GB/T18005-1999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全国人大,198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防火条例》,国务院,1988年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修订)(GB/T17775-2003)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务院,2009年

《福建省森林资源流转条例》福建省人大,2005年修订

《福建省森林旅游发展规划》,福建省林业厅,2002年-2020年

《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国家旅游局,1994年

《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2006年

《龙岩市城市总体规划用地布局远景2008-2020》

《龙岩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新罗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龙岩市其他相关文件

4.2规划设计原则

4.2.1尊重科学,用专业严谨的态度对水系整治、植物配置、地形改造等做出合理的布局设计。充分利用现有的水资源条件,对水系和水环境做出合理的、贴近自然的处理和有效的整治。合理改造现状地形,充分考虑挖填土方工程量投入的大小,对植物做合理的规则配置。

4.2.2结合城市道路和市政基础设施,合理布置主次出入口、停车场、广场、游览交通系统以及其它旅游服务设施。

4.2.3传承历史、展时代风貌、融合地域文化。历史、文化是一个民

族的精神凝聚力,地域文化则是区域民众的共通点。本案规划过程中尊重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地域文化(客家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河洛文化)。

4.2.4遵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强调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相统一,认真研究土地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做到远近期结合,可经营、可实施、可管理的科学建设体系。一方面,以休闲园区的概念建设公园自身的循环经济体系,达到“以园养园”的经营目标。另一方面,以景观环境带动商业旅游。景观环境质量的提升,吸引人们的驻留,从而积聚人气,带动商业旅游的开发,提高经营效应。

4.2.5面向游憩活动,解决多功能需求。功能定位是规划设计方案的根本。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公园休闲健身的人本主义理念,将实用与美观两者牢牢结合,创造一个适宜的优美环境。

4.2.6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运用规划设计的手段,结合自然环境,将景观规划设计对环境的破坏性影响降低到最小,并且对环境和生态起到强化作用,同时还能够充分利用自然可再生能源,形成园区休闲经济循环体系。

5.规划设计理念及其构思

5.1设计定位——城市中央文化休闲区

基地位于城市边缘地带,城市相应功能缺失,城市绿化零碎缺乏统一性。

随着龙岩市城市经济的发展,基地周边城市功能板块相继完善,公园从一个城市边缘山地变为城市中心腹地,除了承载生态功能外还应具备城市休闲娱乐功能。以此公园应当借助海西城市经济发展的契机,充分科学的结合当地本土文化,引入现代城市生活休闲方式,打造一座集休闲、运动、娱乐教育、展览为一体的城市综合性公园,形成城市绿化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龙岩新的城市名片揭开龙岩城市发展的新篇章。

5.2设计愿景

将人们带往自然,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让人们在景观氛围和细节中感受丰富的历史与文化;

创造城与山、城与水的过渡与融合;

创造将城市活力和自然宁静融合与一体的绿色门户,创造一系列的活动和设施,使之提升人们的生活方式;

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提高人们对环境的意识,打造城市中央生态休闲区。

5.3规划结构构想

根据本案旅游资源的特点和龙岩市城市的发展态势,确立本案规划的结构为:一轴(红色文化景观轴)、一环(环山路)、一带(滨水

休闲体验带),沿规划结构构想展开公园的功能区域(八个功能分区):滨水休闲体验区、旅游度假休闲区、游乐场、红色文化体验区、户外运动体验区、生态植物园、动物园、生态农庄休闲区。以生态和本土文化相结合的景观手法,层层推进,达到功能区域节点景观化。

5.4结构主题

5.4.3红色文化景观轴

闽西红色文化作为当地优秀的文化资源之一,具有深厚的意义。结合基地内的地形延续城市轴线,与景观视线。打造黄邦山,大锦山山脊线为红色文化体验带的基准路线,线路两端分别设立景观空间。通过景观场景模式来展现红色文化,形成互动式景观空间,打造一条集观赏、休闲体验、接受革命爱国主义再教育为主的红色文化长廊。

本案力争保留大锦山峰顶原始生态之美,使人们一踏入景观轴入口处,就能感受到龙岩红色文化的气息,以龙岩开国将军为文化精髓,沿本案山脊线集中展示闽西红色文化风采,沿景观轴线拾级而上设半山红色文化休闲广场,为人们提供瞻仰前的精神沉淀空间,逐步过渡,进入到以公园山峰最高点和全园几何轴线交叉点设置的以红色瞻仰和纪念为主的建筑景观场所。使人们从游览休闲中渐渐体会红色文化的庄严和肃穆。

沿黄邦山,大锦山山脊线为红色文化体验带的基准路线,线路两

端分别设立红军台、先觉亭、将军楼、燎原阁等建筑景观场所,以红色文化纪念楼作为线路连接和控制点,形成一条集观赏、休闲体验、接受革命爱国主义再教育为主的闽西红色文化主题长廊。

5.4.2环山路

基地内沿山脚地带为山地与城市的过度地带,设计构思为一个以环山道路为主干的景观缓冲空间,将城市引入公园,让公园生长到城市,形成一个有机的过度。整个环形带状空间为一个多样化的生态景观系统,通过植物的景观色彩分区营造一个绚丽的生态五彩景观环。

本案沿等高线设计环山公路和休闲游步道,通过林相和植物的转换,强化环山的景观空间,和观赏龙岩城区美景有机结合,淡化游人视觉疲劳。环山道路有机串联全园各个功能分区,形成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公园观光休闲景观带。道路设计手法多变,坡、桥合理布局,总体路面起伏有序。

5.4.1滨水休闲体验带

结合场地内的地形,水系等环境特征设置一系列与水有关的滨水活动项目,给予场地相应的活动功能。

本案设于基地自然资源等级最高的区域,是公园连接城市东西双向的重要纽带。滨水景观带以客家土楼风格建筑为主,沿溪以梅花为主基调造势,利用小船、亲水平台、码头、生态驳岸、桥梁等营造滨

水意境的景观表现手法,强化西湖山和大锦山的空间联系,形成一道绵延5KM的美丽滨水画卷——梅花谷滨水景观带。

溯溪而上,将公园主入口区、水公园、欢乐谷、滨水特色商业休闲区、滨水时尚商业休闲区、滨水生态休闲区、旅游度假休闲区等功能区有机串连,辅以得天独厚的资源和区位优势,设计成龙岩市最璀璨的滨水明珠。

6.规划设计布局

6.1滨水休闲区

6.1.1公园主入口

6.1.1.1开发思路

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鉴于对龙岩本身的交通现状和公园可进入性的考虑,将公园主入口设置在公园的外围地带,地处龙岩市未来交通主干道的右侧。为龙岩市民和游人提供综合性服务和生态景观空间。

6.1.1.2布局设计

①入口生态广场

位于交通主干道的两侧,作为进入公园两端的缓冲空间,以较为几何的分割,划定公园左右区块,分散分流。通过景墙和绿化的景观

手法,和外界的道路及其他不利的景观因素进行隔断和美化处理。广场两侧主要通过月牙型人行天桥进游人对流,形成公园入口一道靓丽的标志性景观,可做观景平台之用。

广场主要采用耐践踏草坪的软铺装的手法,保持园区入口景观的生态和谐性,创造一个可供游人放风筝、野餐、晨练观光等功能的城市休闲空间。

②入口生态停车场

和公园主入口道路以及外部交通干道相连,设两个出入口,分设管理亭,用植树以及植草砖铺装的方式建设生态型停车场。在交通上,和公园内部以及外部主干道形成对流的关系。

③游客服务中心

根据4A级景区建设的标准,需在景区主入口设置游客服务中心。中心建筑采用半围合型的土楼风格,景观外形和细部分别提取土楼的建筑元素,配以百叶窗点缀,和亲水广场、水幕电影共同构筑主入口服务区的特色景观,主要由游客服务部、小卖部、公厕、管理处。

在服务中心前设置亲水广场,把溪流引入广场,形成半圆形的水域空间,其间设置弧形水幕电影,和土楼格调建筑交相辉映。不仅可作观赏之用,还可作为城市政策和旅游宣传的一个窗口。

6.1.2滨水商业休闲街

6.1.2.1开发思路

连接入口主服务区,为其提供相关服务配套设施,使游人在公园入口处就能够享受到综合性的园区服务。为带动公园其他功能区的发展提供平台。

6.1.2.2布局设计

建筑风格注入土楼元素,和入口服务大楼形成流线形特色建筑群,以流动的线条融入溪流的蜿蜒曲折中。通过连廊的形式使楼与楼之间有空间上的对话。以亲水平台、码头、游船、梅花群落、桥、滨水大草坪的形式营造滨水景观意境。业态定位为由品牌餐饮、品牌服饰、旅游纪念品以及当地特色小吃等构成的综合型特色商业休闲街区。

6.1.3滨水时尚休闲街

6.1.3.1开发思路

商业街位于公园湖滨的中心腹地,山明水秀,风景如画。地处于未来城市中心,是一个闹中取景的理想地段,具有独特的区位和客源优势。与滨水特色商业休闲区形成商业互补格局。将建设成为商务会谈、购物休闲等为主题的时尚商业街区。该街区和度假区、主入口服

务区形成空间上的人流对接,提供相应的休闲配套服务。植物以梅花为主基调,强化梅花坞的整体效果。建筑格调采用客家风格,突显滨水景观带的整体协调性。

6.1.3.2布局设计

①入口广场与商业街区

入口广场即是道路环岛也可作游人驻足休憩之用。采用水景和绿地交融的方式来烘托气氛以及商业街的建筑。入口处设导购牌、生态停车场等相关配套设施。

商业街区业态定位为集时尚精品、手工艺品、精品购物街等为主题的消费街区,和以咖啡、茶楼、酒吧等休闲餐饮和娱乐为主题的体验式街区。

②中心客家文化休闲广场

通过“团结”和“奋进”两大客家文化主题雕塑分割消费街区和体验街区,与周围的客家风情建筑融为一体,营造和谐街区环境。

③临水咖啡休闲区

在临水区域建设亲水休闲区域,主要以草坪绿化配与梅花点缀,利用沿溪临水木平台,打造露天咖啡休闲区。

④溪边休闲会所

在溪对岸风光秀丽处建设休闲会所,里面布置多功能厅,适宜于

戏剧演出、音乐会、演唱会等观赏性项目。

6.1.4滨水生态休闲区

6.1.4.1开发思路

跟随城市发展的脉络,在滨水景观的末端弱化人造景观的痕迹,通过生态岛屿的建设以及废旧厂房的修复利用,强调该区域人文和自然的生态原生性,植物配置延续下游主基调——梅花。

6.1.4.2布局设计

①次入口广场

鉴于周边交通系统、区位、经济水平等的限制,建议分期开发,近期对天后宫周边环境的改造工程,建设入口休闲广场,入口导游图、停车场、管理处及相关休闲配套设施。

②人造生态休闲岛

利用公园建设剩余土方量,在溪流中间制造人工生态休闲岛,以树上木栈道串联各个生态岛,使溪流两岸形成曲线性的空间链接,通过周边驳岸的生态化改造,创造区域空间上的小高潮,在生态岛上种植疏林,岛上配置休息亭、休息凳,形成溪水分流的区域特色休闲场所。

③文化创意产业园

在对旧有厂房进行改造基础上的集创意产业、休闲为一体的新型

办公园区。通过办公场地租赁或出售的形式,为公园的创收提供途径。

引进与功能区相匹配的广告创意业、信息服务业、影视文化业、动漫游戏业、设计服务业、婚庆摄影业等领域产业。以及提供餐饮、住宿、健身、展览等服务配套设施。

④野营区

营地位于生态休闲岛南部临水区域,对岸保持原生态自然景观,溪流冲刷对面河岸,根据地形条件,分组团对营地进行建设,以壕沟的形式,使营地和外部产生一条隔离带,组团营地中间设置硬地休闲广场,供表演、烧烤等休闲项目。营地以耐践踏草坪和疏林种植的手法保证景观性及遮阴效果,使其成为公众休闲野营的胜地。

6.1.5水公园

6.1.5.1开发思路

本区域以水为主要景观特征,引入红坊溪水流,和园内池塘对流,通过对驳岸的生态改造,形成水域自身净化系统,创造出一个生机勃勃的水世界。

6.1.5.2布局设计

①入口道路景观

设置水公园标识牌及导游图,入口300米长的景观大道和几何形不规则四季花圃形成第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道路中间种植遮阴树

木,起分散人流的作用。

②水世界

利用水上木栈道交通形式有机串联各分散湿地,栈道空隙栽种水生植物,形成联排生态湿地大景观。形成公园第二道特色景观。在危险水域,要及时设置红线以及危险警示标识。

在原有资源分析的基础上,规划建设标准竟技钓场,为大型垂钓比赛提供平台,创造新型休闲体验空间,助力公园整体形象提升。

③水公园休闲广场

利用公园多余土方,建设广场生态小山包,形成下沉硬地和绿地山包相互交错的休闲广场,绿地山包栽植竹林,形成若隐若现的景观隔离感觉,提供休息凳,供游人休息和野餐等休闲活动。

④管理服务区

建设管理服务楼,设置水公园管理处,建设钓鱼俱乐部和以鱼为特色的主题餐饮及其相关配套服务设施。

6.2游乐场

6.2.1开发思路

本区域临水背山,拥有建设山地和水上游乐产的自然资源优势。规划利用入口公路的边上的区位优势,建设以科技为主题的室内游乐园。利用自然山地资源,建设以高差错落的山地游乐项目,引入红坊

溪水流,建设以水为主题的游乐园。每个主题区都是一个小公园,它们既有分隔又有联系,各景区互相呼应衬托。

该游乐场为园区赢利性项目,由于建设和管理要求的专业性强,适宜招商引资,以弥补龙岩市的主题游乐园的市场空白。

6.2.2布局设计

①入口服务处

建设入口服务大楼,通过入口景观小品和巨幅霓虹灯标牌迎接四方来客。应建有休闲大广场、售票处、管理处、停车场及其相关服务配套设施。

②游乐场

科技游乐园设置以展现未来世界为主题;水上游乐区以亚热带风情水上休闲娱乐为主题项目;山地游乐区以高强度的过山车、滑草及参与性益智类项目为主。路线的设计因山就势,丰富而蜿蜒起伏的游园线路,给游人以别样的体验。

6.3旅游度假休闲区

6.3.1开发思路

龙岩市现有最好的酒店为四星级,且星级以上酒店很大一部分都是以欧式古典园林风格建筑为主,市场同质化较为严重。基于市场经

济正稳步发展,现存的酒店已经渐渐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本案拟依托梅花坞自然资源优势,以西湖山顶电视信号发射塔为中心点展开建筑,吸收公园内外客源,依山伴水建设旅游度假休闲区。

植物上,借鉴“近自然林”的理论和方法,营造生态型的自然植被群落景观。用丰富多样的乔木、灌木、地被复层搭配、疏密结合布置的自然式园林种植手法,突出自然的特点,构成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俱佳的多样性植物群落。在林间遍植遮阴、四季桂、鸡蛋花和白玉兰等香化植物,花香扑面、沁人心脾。营造亲切舒适、返璞归真的自然意境,使游客能在这里放松身心、悠闲度假,充分享受优美生态的大自然景观。

建筑以传统元素演绎现代风格,各景观节点、组群建筑围绕电视信号发射塔向下网状展开,其规划核心是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关系,用山、水、建筑相互融合的造景方法,模糊建筑与和环境的界面。构建度假休闲、健身疗养、生态环保等旅游产品,形成商务休闲、度假休闲、森林观光等三大主导旅游产品。

6.3.2布局设计

①主入口服务区

主入口服务区临近红坊溪,是整组建筑的核心,特别引用客家土楼的建筑风格,和溪流的曲折相互辉映,层高3层,是整组建筑中最

高楼层,在建筑精神上起到引领作用。为游客提供客房预定,中西餐、洗衣、购物、健康娱乐等度假休闲项目。

②商务休闲别墅群

位于新城区和工业区中间位置,有充分的客源市场可供挖掘。地处西湖山山腰,围绕中心景观亭右上方展开,接近度假区的次入口。主要从商务人士的需求进行考虑设计的别墅群,层高不超过3层,外观设计上强调和周围的自然融洽,建议分期分组团开发。近期先行开发1-2个组团,形成一次可以接待200—400人商务团队的设施规模,配备相应规模的会议设施。交通上以电瓶车道、山坡栈道,休息亭连接酒店大堂和其他服务区,同花田、葡萄园等特色景观元素一起构建商务休闲度假的环境氛围,该区设餐饮、住宿、会议、青年企业家俱乐部、健身俱乐部等商务休闲项目及其配套服务设施。

远期,随着市场的成熟和发展,在周边继续开发此类风格的2期、3期的别墅组团及其相应配套服务设施,建议开发葡萄酒庄项目,营造更加浓郁的商务休闲氛围。

③休闲度假别墅群

围绕中心景观亭左上方展开,位于度假区较纵深处,南侧有规划中的梅花坞和清澈见底的红坊溪,利用茶田、原生态植被、不规则几何花田、绿地广场等构建休闲度假的景观意境,形成区域得天独厚的

自然资源优势。建筑层高不超过2层,以1层坡地精致别墅为主,建议分期分组团开发。近期先行开发1个组团,具备一次可容纳100-120人的休闲度假旅游者的接待能力。在空间上通过靓丽的山路景观衔接酒店服务中心,通过电瓶车道、人行道和酒店其他服务区和景观点进行有效的衔接。和商务休闲别墅形成市场互补,构成度假区两大客源主体。该区设餐饮、住宿、会议、茶室等商务休闲项目及其配套服务设施。

远期,随着度假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建议开展2期、3期的休闲度假别墅区的规划建设,并与当地特色茶文化结合,建设生态休闲茶庄,形成休闲度假规模接待能力,以满足不断发展的市场需求。

④次入口商业休闲区

地处龙岩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公园的道路连接处,位于西湖山西北山脚建设入口商业购物广场,广场中央是水雾音乐喷泉,建筑围绕喷泉为中心进行展开,建筑采用客家土楼格调,利用建筑配合植物围合的方式,创造一个人流集散的大型广场。近期建设集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商业休闲街区。远期,规划建设西湖山咖啡休闲一条街,与城市休闲经济的发展协同并进。

⑤森林观光休闲区

位于西湖山山顶,主要围绕电视信号发射塔对景观节点进行展

开,利用大草坪广场、观景栈道、山地花田、山地茶田等景观建设,配合山顶原生态自然景观,营造西湖山山顶一道迂回曲折的休闲风景线。设置山顶茶寮,山顶360度观景餐厅、城市观景平台及其相关配套设施以满足人们休闲的基本需要。适宜饮茶、观光、野餐等休闲游赏项目。

6.4红色文化景观轴

6.4.1开发思路

整个区域呈“T”字型,区域入口正对城市主干道,在地脉上连接龙岩城区,两条直线分别代表红色文化景观轴线和红色文化体验区,形成一静一动两个空间格局,在两条直线的交汇处(公园最高峰),建造主控性建筑内容——红色文化纪念楼和开国将军瞻仰区,作为红色文化的景观统领中心。沿黄邦山,大锦山山脊线建设红色文化休闲体验区,丰富和补充红色文化景观轴的活动内容。

6.4.2布局设计

①红色文化景观轴线

-主入口

建设入口弧形大门,一来截取土楼元素,同时像一双展开的双臂,有一种迎接的含义,表示欢迎来休闲观光的每一位游人,弧形大门和弧形道路形成一种紧密的呼应关系,周围曲线型山林环境融成一个有

机的整体。在材质上选用青石石材,体现大门的厚重感。门的前面建设十个景观文化柱以体现龙岩红色文化的十个“第一”——1929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次统一着装、1930年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个军团、1930年建立中央苏区创办最早的红军正规学校、1933年建立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正规红军医院、1929年建立红军创办的第一所妇女夜校、1931年成立中央苏区第一个劳动互助组织—才溪乡劳动合作社、1929年创办我军历史上第一张军报、1929年成立中央苏区第一个粮食调剂局、1930年成立第一个工农银行—闽西工农银行、中央苏区第一个模范区—才溪乡。

入口大广场以几何草坡、木甲板等围合成一个内向型休闲广场,不规则的红色文化景墙效果凸显龙岩“红军之乡”的文化底蕴,多方面增强了游人休闲活动的趣味性和空间的文化内涵,揭开红色文化景观轴的序幕。入口还应设停车场、休息亭、生态厕所及其他服务配套设施。

-半山红色文化休闲广场

采用红军3D画铺地,形成视觉上的冲击力,在半山缓冲区上制造一个空间上的小高潮。建设休息亭、生态卫生间及其他相关配套服务设施。

-山顶将军楼和瞻仰区

广场中央最高点设置龙岩开国将军的浮雕群,突出龙岩中心城市文化的表征,在休闲广场硬铺地间隙栽植耐践踏草坪,其间布置LED灯,使广场展现出龙岩开国将才辈出的燎原气势。

广场左侧设红色文化纪念馆,规划建设以中央苏区革命旧址、古田会议旧址群等其他龙岩红色文化旧址为主要内容的微缩景观大观园。

-红军亭

建设红军亭,利用石碑记录的形式,简介闽西红军情缘。亭前以市树(樟树)和市花(建兰、山茶花)为主基调,突出红色文化的地缘性,建设停车场、休息亭、生态厕所及相关配套设施,适宜受教育、观光休闲等游赏项目。

-竹林小栖

地处先觉台和将军亭的过渡空间带,规划利用山体成片竹林的资源优势,开辟景观休闲道路,使游人置身于竹海之中,形成衔接两个景点的缓冲休息空间。建设包括红军茶馆、竹林小径、景观小品、休息亭等相关辅助设置。宜于学习、锻炼、品茶等游赏项目。

-先觉台

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利用山顶原有地形建设两层环形大地景观台,沿台环形路均匀布置书雕景观小品,在台的正中间铺设龙岩市地

图,在龙岩红色文化的发源地设置LED红色灯光效果,以微缩龙岩地图为中心展开周边景观建筑,由点带面凸显龙岩地域文化景观特色。周边建设停车场、生态卫生间、休息亭及相关服务配套设施。可作为户外红色文化讲座的之用,还可作为人们了解龙岩红色文化的又一窗口。

-燎原阁

位于大锦山北部,临近红坊溪,四周山明水秀,通过广场、车行道、休闲亭等布置交通网络,辅以花圃,四季林等景观手法丰富阁楼周边的景观内容。适宜休闲、体验、教育等游赏项目。

6.5户外运动体验区

6.5.1开发思路

本案基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考虑,拟在公园建设户外体育运动休闲区。规划地块位于大锦山和黄邦山北侧,是生态较为完整的一片区域,风景秀丽、野趣横生。和市体育公园遥相呼应,也是对龙岩市提出的“体育强市”的响应。户外运动体验区将规划包括户外拓展、休闲健身、自行车越野等三种类型的运动,是城市户外体育运动休闲的窗口。建设拟通过大流量休闲运动,引入高级别自行车越野赛事、建立名人体育俱乐部等形式来盘活整个区域,带动园区经济发展,助推“冠军摇篮”的城市形象,带动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

6.5.2布局设计

①主入口服务区

建设冠军之路,把龙岩世界冠军的选手的脚印刻在入口地面,创造入口空间特色景观。建立入口管理和服务处。主要设置有户外拓展服务咨询处、休闲驿站、户外自行车俱乐部、体育健身会所等其他服务配套设施。

②户外拓展训练区

建设户外拓展管理大楼,根据市场需要分期建设餐饮和住宿设施,在生态环境较为薄弱区分块建设拓展训练产地。建设网状环山行道。将设置诸如:攀岩、蜘蛛网、飞跃激流、法柜奇兵、带球赛跑、云梯、滚球运动、盲人足球赛、断桥、袋鼠赛跑、森林瑜伽等拓展项目。需引进专业管理团队或通过招商引资投入建设。

③居民休闲健身场所,

在登山路旁设立大型健身器材组,为市民在登山提供锻炼休闲场所。在生态薄弱区种植耐践踏草坪,便以游人休息、锻炼、野餐等休闲活动。公园还应提供相关的管理、培训和器械维修服务,提升城市居民的整体休闲水平。

④自行车道

根据山地的地形优势,促成自行车越野景观道路建设,建设无障

碍双人自行车道,同时建设不同形式的障碍道路(多石的地面、沙地、泥泞、杂草丛生的地形、坡路),模拟森林、花径等自然景观,结合地形、道路来组织多样化的植物景观,体现植物自然的个体美及群体美,创造出高级别的自行车越野景观道路,为适时引进高级别的自行车赛事提供场地准备。

6.6植物园

6.6.1开发思路

在景观规划上,分别从园林艺术、花卉、人文特色、地域环境特色等角度去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植物景观对游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采用植物造景,结合必要的园林建筑小品,塑造植物园的生态人文气氛,体现人类保护自然、自然孕育人类、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主题。规划总面积12公顷,基于不破坏当地物种的设计理念,根据当地的植物特色,结合实际情况,植物园规划分为乔木林区,层林尽染区,乡土复合林,乡土花卉园区。除可提供公园以及整个龙岩城市的植物供应。建设集生产、观赏、销售为一体的植物园可循环经济体系。贯彻“以园养园”的规划设计理念。

6.6.2布局设计

①入口服务区:植物园入口设计以乔木为外体架构的生态复土建筑,结合人流集散广场,整体风格简约大方。并布设有园区导游图、生态停车场、小卖服务部、导游咨询处及其他配套服务设施。

②植物专类园区:

裸子植物区:区内种植的松、杉、柏、桧等树种。栽有“活化石”水杉、金钱松、日本金松、红松等。并设有苏铁专类园,保存各类苏铁植物。

百花园:园内栽植各种珍奇花卉,一年四季花期常在。布设展览厅,可供各种展示和展览。

彩叶灌木区:该园区主要栽种观赏价值较高的彩叶灌木。例如:红叶石楠、花叶女贞、金叶假连翘、花叶柳、日本冬青、花叶锦带。

多肉植物区:栽植各种形态奇异、色彩丰富的仙人掌、仙人球、仙人柱等多肉植物。

竹类植物区:本区栽植竹类植物的各属种。有撑篙竹、水竹、巨龙竹、甜竹等。还有观赏或特种工艺用竹等。

纪念认养林区:该区可营造生日、恋爱、结婚、朋友、单位等主题的纪念林,种植主要以高山榕、小叶榕、香樟、印度橡皮树和四季桂等较易移植和成活率高的树种为主。

香花保健区:园区内栽培保存各类香化植物,如有香樟、茴香、八角、阴香、白玉兰、厚皮香、山桂花等。

配套:在林中布置生态卫生间,同时在该园中布置--茶室,可休息、赏景、品茶。设置植物铭牌,让人们在游玩葱郁林木的同时了解植物学到知识,体现了科普知识性。

③花木展销中心:

集花卉和盆景科研、展销为一体,主要对名优花卉和的引进、栽

培、展示和销售。培养有景观盆景、水培花卉以及四时草花等园林绿化和观赏植物。

④植物科研区:

是研究植物引种、驯化、培育以及濒临灭绝珍稀植物的重要基地,同时开发具有重要价值的天然药物、深加工植物产品等新型生物产品。进而有效地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宝贵的植物资源。

6.7动物园

6.7.1开发思路

目前龙岩市区仅有一个小型动物园,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已不能满足学生和市民学习、观赏的需要。动物园规划面积15公顷,建在黄邦山和大锦山北边交界处。将建成集民众游憩观赏、保育研究、教育及娱乐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动物园。形成科研、教育、观赏、领养为一体的动物园“以园养园”经济体系。

6.7.2布局设计

①入口服务区

入口建设人流集散广场,设置导游图、停车场,小卖部,动物医院及其他配套服务设施。分为人行和车行两条游览路口。

②动物园观赏区

近期,在人行道系统设置孔雀放养区、猴山、熊猫园、鹦鹉园、

车行道路系统设置华南虎山、亚洲亚热带动物区(鹿苑、黑猩猩园、鸵鸟园等),在车行和人行交汇处设科普教育室、演艺广场等参与性强的项目,在最佳观景设观景平台和卫生间及相应配套设施。远期引进美洲亚热带动物(卷尾猴、南美貘、食蚁兽、树懒等)、澳洲亚热带动物(袋貂、树袋熊、树袋鼠等)等物种。

③后勤服务配套区

包括动物育婴室、动物医院、动物园管理处等其他后勤服务配套设施。

6.8生态农庄休闲区

6.8.1开发思路

该功能区位于大锦山西部一带村落较为积聚的地块,选择资源禀赋较好且临近红色景观轴的村庄,作为其配套服务的延伸,提供餐饮、住宿等配套服务,与红色景观轴形成一个完善的红色文化休闲系统。打造以森林景观资源为主的生态农庄——森林人家。

另选一处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建设富有现代气息的山村景观,构建乡村旅游循环经济模式,通过植被改造和景观建设的方式,打造四季如春的山野生态农庄。

6.8.2布局设计

①森林人家

森林人家大门:大门用竹或木材材料制作,不求华贵只求简约特色。设置中小型停车场,应可容纳12-20辆小轿车。门口设生态卫生间和休息亭。

食:主要经营包括有农家绿色小吃、农家水果等以生态农庄为主题的餐饮产品,同时建设烧烤点和野餐点等体验型餐饮产品;

住:主要经营包括有特色家庭旅馆,森林野营、森林小木屋等以生态农庄为主题住宿产品;每个家庭旅馆修建干净的厕所,争取每一房间都有独立卫生间。

行:首先在村口建设停车场,修整农村游步道,整治杂、乱、脏等不良现象,通过骑自行车、牛车、步行等形式完成生态农庄的风景赏析过程;主要村内通道修建一至两个公共厕所。

游:设置游览路线,适当设置标识牌,有选择性地挑选农家院落形成游赏产品,并建设花田、茶田、果林等自然景观,尽可能地保护地方乡土文化特色。

购:定点设置等的购物点,采用小土楼模式修建,向游客提供农家水果、蔬菜、野味、土特产、食品、饮料、旅游纪念品等旅游商品。

娱:设置植树体验,果实采摘、农田耕作等农事体验活动;设置篮球场、农家台球室、农家麻将室等日常休闲娱乐活动;设计农家节事活动:如游人可参与游纸龙、采茶灯等体验性项目。

综合整治:整治村中小路,建设石头小路,并在路边种植花草树木,集中清理村中垃圾建立村中标示系统。

②生态农庄

基础设施布局设计参见森林人家,整个农庄的规划构思为:建设野鸡、野鸭、火鸡、野兔、野猪等野生动物和珍禽走兽养殖中心,其排泄物可用于名优花果种植和客房沼气发电等,从源头上保证了水果、蔬菜等的无污染。而水果可供游客自行采摘,牧草等又为特种珍禽的饲养提供了日常饲料,野生动物和珍禽走兽等养殖项目又带动出野味馆和动物观赏体验、标本制作、狩猎、烧烤等一系列特色体验项目,从而形成生态农庄旅游循环经济系统。

7.基础设施规划设计

7.1道路系统规划

7.1.1公园外部交通的衔接

规划道路拟利用外部较为完善的道路系统进行衔接,华莲路和公园对接方向建设主入口,主入口周边已经存在较为成熟的社区,离火车站也较近。在现行和规划的公园附近的道路口建衔接道路,和公园的规划项目对接,建造公园的次级入口,使公园的交通融入到市政交通系统中,增加周边居民以及游客的可进入性。外部通往公园的主要

城市干道上要设置明显的标识和引导系统。

7.1.2公园内部交通的衔接

公园内部的道路建设主要是依据景观、工程、生态三大原则,主要分为五个主类:五类道路的衔接共同构成公园的交通环线系统。道路规划具体详情可见道路规划图。

7.1.3道路断面

自行车道:3米(双人自行车道)

人行步道A:2米

人行步道B:1.5米

单行车道:1米(步行道)—3米(车行道)—1米(步行道)

双车道路:3米—3米

7.2给水规划

7.2.1生活用水规划

公园可游览面积达802100m2,按人均游览面积100m2算,每人平均游览时间为4小时,公园日开放时间为12个小时,得出公园的每日容量60158人。散客水量标准:15L/人·日;平均时用水量=13.00m3/h;时变化系数K时=2.5;最高时用水量=33m3/h;日变化系数取K=3.0;

则最大日生活用水量为:60158×0.015×3=2707m3,未预见用水量按15%计算,则预计总用水量为3113m3。

为园区给水管接入点可由主入口处市政给水管接入。规划给水沿

各功能区房屋、厕所及景观绿化带。

管网布置为枝状,从市政给水管网引两条管线为园区的主干给水管。主管网与支管网皆铺设DN100的主管网,以满足园区生活及消防用水量。给水管网正常供水压力要求不小于0.28Mpa。给水管道埋深大于1.0米。给水管道除可采用常规给水镀锌钢管,还可以采用塑钢复合管和硬质PVC管等新型管材。

7.2.2消防用水规划

公园内有大片森林,且山顶设有木结构建筑,因此应提高园区的防火等级。园区内室外消火栓采用地下安装方式。地下式消火栓结合园区规划,沿给水管网布置,并要求由主给水管引入建筑庭院及建筑室内,以提高建筑的防火能力。消防由给水管道供水与给水管同步实施,每个室外消火栓保护半径80-100米,以提高火灾反应速度。尤其生态保护区内,道路沿线水管管道隔500米设置出水口,有效预防道路周边森林发生火情。加强消防预防和警示措施,禁止各种明火的出现。

采用移动灭火装置能够满足消防要求的区域不铺设给水管道,不设置室外消火栓。各功能区建筑室内和重点防火单位按需要配备消火栓和规定数量的移动灭火装置。

7.3排水规划

7.3.1污水处理规划

公园内各功能区的排水规划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执行。厕所粪便污水先经过化粪池预处理再入排水管道,其它污水直接排入排水管道。排水管道采用DN300钢筋混凝土管道。公园设置中水系统,污水经处理后循环使用。污水采用沼气池、人工湿地、生态沟等技术处理。

污水处理设备主要以生物接触氧化等工艺为技术核心,辅以格栅除污及混合液回流硝化脱氮工艺及深度处理工艺,处理后水的水质达到国家标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的规定。可供冲厕、道路清扫、绿化、车辆冲洗等杂用,最大限度的

减少水资源的消耗,保护环境,并进一步为当地节约水资源,降低植被、树木维护成本。考虑园区的实际情况,可选用中型成套污水处理设备,以节约开支与工期。该净化装置采用埋地式,顶部可覆土栽植草皮与绿化,美化环境。

7.3.2雨水规划

遵循高水高排、分散就近排放的原则,并以自排为主。雨水分区的划分根据山脊线和雨水受纳水体。雨水管渠尽可能结合地形,并沿规划路顺坡敷设,以减少埋深。

根据公园特点,园区内雨水经道路雨水管汇总收集过滤后,接入中水回用管路,以补充园区用水的不足。道路雨水主干管d500,采用钢筋混凝土管。

7.4供电能源规划

预测规划区近期、中期、远期的电力负荷为5000、7000、10000KW。规划公园电源由市政电网引入公园变电所,再送至各功能区的用电负荷。

7.4.1电缆通道

规划区内的电缆全部采用埋地式。规划的电缆通道沿用电建筑的外围就近敷设。规划的电缆排管管材为塑料管或钢管,管径为150,其容量为8根或10根。架空线、开关站、开关箱、配电室、箱式变压器、分支室、分支箱的建设与改造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7.4.2照明系统

配电方式采用放射式或树干式由变电站低压配电柜直接供电,再供给各照明配电箱。室外夜景照明采用大功率高效泛光灯。正常照明按照国家有关的规范、规程及标准所要求的照度设计。照明电源电压均采用220V,灯具以配电子镇流器的高效节能灯为主。

7.4.3电讯

根据实际需要在公园各功能区及各管理处铺设电话管线,根据需

要规划电话门数,并在适宜位置分布公共电话亭,电讯电缆线路采用穿管埋地敷设。设置数据通讯网,通信数据接入以LAN为主,通过电信及有线电视网的网络接入。

7.5环境保护规划

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颁发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景区管理条例》,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地方法规,落实环保责任制,统一管理,合理地配置资源,有效地保护和利用资源。

规划在开发建设前与环保局合作进行一次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并且在公园建立环境质量监测站,把环境质量预报纳入日常管理工作中去。

7.5.1水环境保护规划

近期加强工业点和养猪场源污染的防治,严格禁止在规划区内墓葬。对规划区内的坟墓、工业点和养猪场实行有序的处理和拆迁,推进主要流域的综合整治,强化主要河流生态景观环境的建设,集中建设完成一批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工业污水处理设施。远期规划水体污染得到彻底治理,并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的能力和深度,实现水环境系统的良性生态循环和生态安全。

7.5.2大气环境保护规划

近期继续加强工业点源和养猪场污染的防治和减少各种交通运输车辆尾气污染物的排放,使之排放的主要污染物符合国家、地方的排放标准和要求。远期规划园区范围内大气环境质量好于一级标准的

天数达到99%以上。

7.5.3声环境保护规划

利用植树以及行政处罚的手段控制交通噪声、工矿企业噪声和社会生活噪音。

7.5.4固体废弃物处置规划

随地乱扔的固体废弃物是公园的主要污染物,如玻璃瓶,罐头瓶,塑料包装,胶卷盒,果皮,食物等。这些废弃物有碍观瞻且污染环境,所以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制止。

(1)做好宣传工作,在旅游手册上提醒游客注意公共卫生,保持景区有一个清洁美观的环境。

(2)在公园内游客时常停留的场所和人行道旁,设立标志统一,容易发现但不破坏景观的果皮箱,根据山地公园特点,可以设立为树桩型,由清洁工定期清理。设立标牌,提醒游客不要乱丢废弃物。

(3)建立完善的环卫机构,配备专职的管理人员和保洁队伍,保持公园各节点的清洁,定期对公园进行卫生检查和评比。

(4)公园内的所有商店,饭店严禁使用塑料袋,泡沫饭盒等不可降解物品,应改用纸袋等易处理的物品。由于玻璃制品废弃物难于回收和处理,而且易对游人造成危害,各公园小卖部应减少玻璃瓶罐的食品和饮料的出售比例,最好做到不出售。

(5)在公园主入口,动植物园区,户外体育公园区建设三个生态垃圾中转站,垃圾经中转后,送至龙岩市的垃圾处理场进行统一处理。

(6)各区内要设有足够的旅游生态厕所,建议使用流动式无水冲厕所。厕所使用集便器,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定期清理,做到厕所内无异味、无秽物。

总之,要加强公园内的环保教育,旅游地的群众自觉维护旅游环境,给游人创造一个山明水秀、鸟语花香的自然氛围,进行全天不间断保洁工作,并对各主要节点定期进行评比和检查。

7.6植物种植规划

7.7综合防灾规划

以保证居民、游客、工作人员的安全为主导,强化重要景观资源的保护;以人为灾害和二次灾害的防治作为防灾重点。逐步建立突发性事件危机预警系统和灾难应急系统,形成高效的风险防范控制系统和严格的风险预警制度,特别是要形成对旅游经营中发生的各种危机事件的信息传递和快速反应能力。

-地震灾害设防标准:Ⅵ度;

-防洪标准:近期,按20年一遇算,中期,按30年一遇算,远

期,按50年一遇算;

-森林防火应以防为主,以救为辅。加强防火管理,合理规划道路、森林分区及林木搭配,强化防火设施建设,开展防火教育,以降低火灾发生机率和火灾损失。

8.经济发展引导规划

8.1引导原则

公园发展和公园内部经济、公园周边经济和城市经济,协同发展,形成与公园环境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

8.2确立公园经济发展引导思路

本案强调在严格保护原有生态资源环境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开发,在对景源进行详细研究和分类评估,确立景观处理和维护管理措施。合理组织游线和完善服务设施,适量增加游客数目。将适度开发所增加的收入投入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中,从而构建公园的良性循环体系。

8.3经济发展结构

8.3.1优先发展生态资源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游览设施建设及各旅游配套设施。组织民间工艺品、民间艺术的品牌包装和生产开发。

8.3.2提倡发展以休闲产业为核心的会展经济、商务会议、旅游经济。通过园区自身的产业链,实现以园养园的规划目标。并通过区域间的产业互补,使园区发展为市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发布于:2024-03-11 17:29: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21732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休闲   公园   文化   建设   景观   规划   城市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