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0日发(作者:刘瑞林)
科学普及实践关于辽宁地区工业文化的文献综述温 婧摘 要 辽宁地区是我国首批工业发展地区,具有独一无二的工业背景和工业文化,其工业文化对辽宁地区的经济转型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有关辽宁地区工业文化的著作及文献进行整理分类,发现辽宁地区对工业文化开发不全面,还存在形式老旧、传播力度不够等问题。关键词 辽宁地区;工业文化;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辽宁地区是我国最早开始工业化的地区之一,在其工业上升发展期间创造了上百个全国第一的成果,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工业发展的典型代表。但在以第三产业为支柱产业的现阶段,辽宁地区表现出对当前发展阶段的极不适应性。由于辽宁地区具有丰富的工业背景,其工业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研究价值,可将工业文化成为辽宁地区工业转型的重要突破口。1 著作我国在改革开放之际,走上工业化正常发展道路,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工业文化的正常发展阶段,但经过40年,工业文化仍处于发展不平衡、发掘不全面的阶段。究其原因是关于工业文化没有进行过系统梳理。王新哲、孙星、罗民的《工业文化》是第一本对工业文化进行较为系统梳理的著作,该书将工业文化的定位分为广义、中性和狭义,而对于辽宁地区的工业文化研究,是对其狭义的定义的研究,是指对辽宁地区“工业与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文化,与工业生产活动紧密联系”。王新哲等在书中将工业文化具体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仅从工业文化方面来说,该著作为辽宁地区工业文化研究提供定义和研究方向。在检索过程中发现关于辽宁工业文化的著作少之又少,仅了解到由王开以散文笔法讲述辽宁工业历史的《辽宁工业文化》,该书意在介绍辽宁工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关键地点和关键人物,其重点是在展示辽宁工业发展过程中工人所表现出的精神文化,仅为了解辽宁地区工业文化的发展和形成脉络提供可靠的史实依据。作者简介:温婧,渤海大学。2019·8(下)160文章编号 1674-6708(2019)241-0160-022 文献以“辽宁工业文化”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维数据知识平台中进行全文检索所得到的相关研究文献被笔者大致分为对辽宁地区工业文化的理论研究、对辽宁地区工业文化的开发、对辽宁地区工业文化的重塑和对辽宁地区工业文化的传播这四个
方面。2.1 对辽宁地区工业文化的现状研究当前学者对于辽宁地区工业文化多从现状研究层面延伸到问题层面的分析和措施研究。如王莉的区工业文化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对未来发展进行预测来丰富辽宁地区的工业文化观念。王莉在文章中直接指出辽宁地区在工业文化方面的系统的研究基本属于空白,工业文化的观念也较为落后,并存在认识误区。2.2 对辽宁地区工业文化的开发对于检索所得的关于辽宁地区工业文化开发的文献大致可又分为工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工业文化品牌的开发两个部分。2.2.1 工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在辽宁地区工业文化的开发方面,旅游资源的开发占主要部分,其中又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对现代工业文化旅游的探讨。以邱瑛的《辽宁工业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为例,她认为辽宁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是融合发展的,提倡发展工业文化旅游,传播企业文化,开拓企业经济增长点。邱瑛所提出的主要措施是针对仍在发展中的工业,提倡与其他旅游形式的组合、旅游线路的合理规划等。另一类是对工业遗址的保护与开发,这个类别在工业旅游资源开发中占绝大多数。其中李晓萌在《辽宁工业文化理论和实践研究》借助分析辽宁地《科技传播》
《关于辽宁工业遗产开发利用的思考》中分析了工业遗址的重要性以及辽宁地区关于遗址保护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方式。李晓萌的观点是对工业遗址中文化的发掘和利用,增强旅游资源的观赏性和记忆点,其中提及到开发“工业遗产文化旅游产品”体现出其对工业遗址文化的传播意识。2.2.2 工业文化品牌的开发对于工业文化品牌的开发是辽宁地区工业文化开发中最缺乏的部分,这意味着辽宁地区的工业文化研究的品牌意识较差。部分学者提及到工业文化品牌开发仅作为对工业文化发展的主要措施,如李静提出打造辽宁特色工业文化遗产品牌,但对于品牌的传播提及较少。而将工业文化品牌作为主要研究的是徐畅的《辽宁工业文化品牌打造和传播研究》,其中分析了打造辽宁工业文化品牌的意义、细化了打造辽宁工业文化品牌的类型并提出了辽宁工业文化品牌的传播策略。其文章立足于辽宁工业文化传播,表现出强烈的品牌开发意识。2.3 利用辽宁地区的工业文化为城市建设服务对于利用辽宁地区的工业文化为城市建设服务是当前学者对工业文化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多在提倡利用工业遗产进行特色城市的建立。在《工业遗产与沈阳城市旅游形象塑造》中,范晓君和张萍是聚焦在工业遗产和旅游城市形象上,他们认为地方特色文化和形象是城市辨别程度高的基础,也是城市发展壮大的重要资源优势。而“我国文化城市类型丰富,特征鲜明,因此每个文化城市建设都应紧紧围绕自身的特色文化来进行。辽宁工业城市均具有深厚的独特的传统工业文化,工业遗产十分丰富,因而应努力建设工业特色文化城市”。吕思达借用“城市名片”来对比沈阳的新旧形象。他认为辽宁老工业基地经过两次转型正在努力打造“新名片”,需要对沈阳的“新名片”进行重新定位以及传播。他认为沈阳的城市风貌和特点是其拥有独特的工业文化。进行特色工业城市建设就是指利用工业文化帮助辽宁地区工业转型,不再是重工业基地,而是成为工业特色文化城市。2.4 关于辽宁地区工业文化的传播对于辽宁地区工业文化的传播包括媒体关于辽宁工业文化的报道内容和文献中关于辽宁地区工业文化的传播研究。2.4.1 媒体传播内容媒体报道是传播的主要手段,通过对地区媒体——北国网和全国媒体——人民网进行以“工业文化”为关键词的检索发现北国网的相关资讯仅有29条,最早一篇是在2018年6月,最新一篇是在2019年5月,其中有效报道为19篇;人民网的相科学普及实践关资讯有107篇,最早一篇是2012年8月,最新一篇在2019年4月。从报道时间上看,人民网上的相关报道在2016年开始明显增多,到2019年有明显下降趋势。这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中提出“2020年东北地区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①和《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印发和实施有直接关系,媒体本能将工业文化的开发关注点放到老工业基地。而北国网上的相关报道是2018年出现,并在2019年明显增加,这意味着辽宁地区在近几年才关注到自身的工业文化的旅游开发,但在开发过程中明显没有使其作用和价值发挥到极致,在文化传播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从报道内容上看,人民网和北国网上的相关报道主要分为工业遗址保护与开发、工业文化传播平台建设和传播工业文化相关活动三类,其报道重点在工业遗址文化的开发,这说明辽宁地区的工业文化意识才刚刚崛起,工业文化开发仍处于初期阶段,这显然不能与辽宁地区“共和国长子”的文化内涵相匹配。2.4.2 传播方式研究在所有关于辽宁工业文化的文献中,关于传播方式的研究文献仅检索到一篇徐畅的学位论文《辽宁工业文化品牌打造和传播研究》。该篇创新在对传播学和品牌学相关理论的应用,提倡系统打造辽宁工业文化品牌,从而进行品牌传播,是对辽宁工业文化的整合管理,但并未涉及辽宁地区工业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所用的传播方式存在的问题。3 总结综上,通过对关于辽宁地区工业文化的相关文献整理发现:对辽宁地区工业文化的开发研究居于多数,且以旅游开发为主要方式,对于工业文化品牌开发占于少数,而对于辽宁地区工业文化传播方向的研究几乎属于空白,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注释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参考文献[1]王新哲,孙星,罗民.工业文化[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2]王开.辽宁文化工业[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3.[3]徐畅.辽宁工业文化品牌打造与传播研究[D].沈阳:沈阳师(下转第180页)1612019·8(下)《科技传播》
科学普及实践说过去主要是物质需求,现在更多的是文化需求。教育教学与科技传播是典型的文化,而判断这两者高低的标准,更多的是受众的心理感受、获得感、幸福感。组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组织科技传播,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领导者。领导者当然负有更大的责任。然而教育教学与科技传播的特点与物质生产有极大的不同,这两方面对从业要求更高,一位优秀教师、一位优秀科技传播者本身自带流量、自带热量、自带光量。一位从业者能够直接影响一批人。所以,我们要充分尊重自己、充分发挥自己、充分挖掘自己,立“美”之言,成“美”之功,厚“美”之德。战略部署要美。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顶层设计,教育界和科技传播界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做出各自的安排。如教材编写、课堂组织、教学手段、各种辅导如何配合,如何选题策划、采访编辑。再如大数据等现代技术与传统手段如何融合,如何建立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与传播。“教育+互联网”“科技传播+互联网”如何加持。数字校园与数字媒体如何为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学生、受众提供优质资源,加快缩小城乡教育教学与科技传播差距。执行落实要美。战略靠战术实现。教育教学与科技传播的特征就是难以像物质生产一样量化和标准化。这确实成为考核的难点,也使某些稀松不作为找到搪塞的借口。天使在细节,魔鬼也在细节。一般意义的受众是抽象概念,我们面对的可不是概念而是一位具体的个性化的人。比如我们一直努力重视乡村教育,努力关心乡村教师,党的十八大后出台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就是一个精彩的执行落实范例。2013年9月启动的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覆盖中西部708个连片特困地区县,惠及130多万乡村教师,人均月生活补助近300元,少数地区最高人均月补助达到2 000元,出现城镇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的可喜现象。适时调节要美。任何战略任何战术,都是相对而言。万物皆流,万物皆变。正确的办法是因流对流,以变应变。教条主义要不得,经验主义也要不得。我们科技传播曾经对“50后”“60后”有效的方式,千万不要自以为是地用于“80后”“90后”,如果我们自以为是,难免适得其反。比如,我们为强调某方面的迫切性,过去喜欢用某某“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时候了”的句式,对年轻受众如此表达,或者让人家一头雾水,或者让人家指为逻辑不通。怪谁呢?不能说年轻受众喜欢“挑刺”,只能反思我们自己墨守成规。注释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②广东教育出版社《语文必须四》。③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世界知识产权指标2019年报告》。④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⑤毛泽东1957年11月17日在莫斯科接见中国留学生时的讲话。⑥东方出版社《蒙哥马利元帅回忆录》。⑦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⑧罗素《幸福之路》。(上接第161页)范大学,2018.[4]李晓萌.关于辽宁工业遗产开发利用的思考[J].兰台世界,2010(12):25-26.[5]张洁.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时期工业文化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2(11):140-142.[6]生奇志,窦邃.我国辽宁地区工业文化源地发展策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28(11):110-112,130.[7]王莉.辽宁工业文化理论与实践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6):206-207.[8]鹿磊.城市文化特色建设视角下辽宁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研究[J].消费经济,2011,27(5):37-39,44.[9]邱瑛.辽宁工业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2):35-37.[10]李静.加强辽宁工业文化遗产再利用,打造城市特色文化研究[J].价值工程,2013,32(2):287-288.[11]侯爽,林江.创意工业遗产 提升城市魅力——文化创意视角下辽宁工业遗产开发利用探析[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2):147-149.[12]韩福文,王芳.工业遗产保护视角下的工业特色文化城市建设——以辽宁工业城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3,33(6):66-72.[13]卢骅.沈阳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及开发研究[C]//沈阳市委、沈阳市人民政府.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沈阳市委、沈阳市人民政府,2011:4.[14]郭秀慧.工业文化自信——沈阳工业强大的基础和支撑[J].沈阳干部学刊,2017,19(1):34-35.[15]范晓君.老工业基地振兴背景下辽宁工业遗产与地方记忆塑造[J].辽宁经济,2017(11):60-61.《科技传播》2019·8(下)180
本文发布于:2024-03-10 16:58: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2161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