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0日发(作者:高家忠)
农民教育培训理论和方法
省农广校 李青彦
一、农民培训含义
农民培训是指农村成年人为了提高所从事职业的技能而进行的有组织的学习过程。通过这个学习过程学习者达到在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上的改变。特点 :对象是成年人、内容针对性、组织专题性、作用是能听懂用得上。培训四个要素:培训方法、培训内容、培训者和受训者,四个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农民培训的过程:一个完整的培训过程从开始至结束分为培训计划,培训实施和培训评价三个阶段。(附农民培训操作流程)
现阶段农民培训三大工程:一是绿色证书工程:绿色证书培训是我们国家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的一项基本制度,我们国家借鉴国外的经验和一些成功的做法,农业部90年开始试点,94年国务院转发了农业部的关于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的意见,97年又发了一个部长令,公布了一个绿色证书的制度管理办法。二是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以前叫跨世纪农民培训工程,1999年开始,截止到2009年 ,2000年整合为基层农技推广示范县建设项目,省级现保留,每年360万 。三是阳光工程:是由政府的公共财政支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受训农民转移到非农业领域就业为目标开展的转移前的职业技能培训。阳光工程是2004年开始实施 ,09年开始转型,今年全面转型,调整培训内容和方向(涉农实用技能培训,七大类45小项),云南培训10万,培训不少于7天,每人补助400元。创业培训800人,
培训20天,补助2500元。
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农民更具有活力、创造力,把农村建成具有知识型、技能型、管理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从而实现“农业振兴,农村繁荣,农民致富”的宏伟目标。
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作用:开展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是提高农民素质、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是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是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总抓手,全面提升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搞好农村人才培养、劳动技能培养、思想观念培养。必须创新培训思路,创新培训机制,创新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全面开展现代农民致富技能培训工作,不断摸索现代农民技术培训的新模式。新型农民培训项目原则: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进村办班指导、发展一村一品。基本要求:基本学员50人(妇女)、培训15天、指导15次。资金管理办法:(食宿、教材各30%,课时费20%,管理费、其它各10%),开展绩效评价。
二、了解农民需求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农民的科技培训工作,特别是近年来,国家财政对农民培训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并设立了财政专项,开展有组织
的农民培训工作,可以说我们国家农民培训工作已经迎来了一个大好的发展时期。我国的农业推广和农民培训有着很辉煌的历史,曾经是世界许多国家学习的楷模。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替代计划经济的步伐加快,农业推广和培训的工作方式方法呈现出滞后甚至缺失。集中体现在农业推广与农民需求存在很大差距。具体表现为:在时间精力上,过去是、现在仍然是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了完成试验而做试验,为了推销产品而观摩交流,很少深入农村开展参与式的农民需求调研,很少花精力结合农民的生产问题和农民需要的品种和技术设计试验与观摩;在推广方法上,以技术为本,培训就是告诉农民我有什么技术,不考虑农民需求什么、能否接受、是否适用,以及用后的效果和反应,缺少田间地头的现场指导与实践;在推广层面上,多数技术传播停留在区县和乡镇层面,没有深入到农村、农民的生产过程中,技术入户最后一公里仍没有解决;在推广效果上,缺少农民评估和效果考核,缺乏推广活力和创新动力。
农民培训工作思路是三“主”,也就是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体培训。主导品种就是说,我们主要推广的一些品种,主推技术,就是每年要选择一些大的技术,对从事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开展培训。
农民科技培训要达到两个目标:一个是通过培训要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综合生产能力,就是说你培训到最后落脚点在我们国家农业生产综合能力到底提高没有。第二是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否得到了根本的提高,这就是我们农民科技培训要达到的目标。
培训需求:简单地说,一个人的培训需求是目标行为表现与目前
行为表现的差值。一个人目前的行为表现是现有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具体反映。一般来说,培训需求始于组织或个人对目前的行为表现的不满足。由于不满足现状,就要有一个比现在好的目标或与之比较的参照物,这就是目标行为表现,换句话说,只有目标行为表现的要求或者吸引,才可能产生对目前行为表现的不满足。所以,目标行为表现是培训需求产生的动力。培训需求分析的最终结果的表现形式是在明确知识与技能间距的基础上确定培训题目。
目前全国5亿农村劳动力中,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8年,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而小学及以下的占40%。云南省是一个贫困的边疆、山区、多民族农业大省,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5年,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年,文盲半文盲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7倍,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比全国低5个百分点。
2008年我们开展了农村务农劳动力现状专题调研。调研采取普遍调研和重点调研相结合方式进行。普遍调研采用全省129个县各选1个行政村进行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每个市(州)选定1个县,每个县选择3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随机抽取10户农户进行入户重点调研。调查显示的农村务农劳动力性别结构、文化结构:一是受教育程度低。农村务农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不利于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和学习,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建设。我省留乡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到6%。二是留乡务农的劳动力中以妇女居多。2008年农业部组织的万户调查,留乡务农的劳动力中男女比例约为0.76:
1,留乡务农的劳动力当中以妇女居多,外出打工的农民当中,有65.8%是男性,34.2%的是女性。我省调查显示由于大部分青壮年男子都外出打工,村里牲畜屠宰、老人丧葬等事务都由妇女操持。农村妇女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实践者、推动者和受益者,她们既主内又主外,她们承担着农村的生产生活、孩子教育、赡养老人等诸多工作。三是年龄上有老龄化的趋势。农村新一代农民正在积极进入城市务工,农村白叟耕田进一步加剧,甚至导致人口老龄化出现城乡倒置现象,即在经济发展水平农村远低于城镇的情况下,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脚高于城镇。部分村出现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只有老人和儿童在家的现象。留乡务农的农民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其中从事农业为主的劳动力,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 四是农民对教育培训需求日益多元化。随农业功能的拓展,农民群体不断分化,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农民对教育培训需求日益多元化。目前农村务农劳动力人均每年能参加的农业技能培训次数很少。调查显示:每年参加培训三次以内的占45.6%,三次以上的占17.9%,一次没有参加的占36.5%。农民最愿意接受培训是短期培训占72.1%,农民最愿意接受培训方式是现场面对面占70%,最希望培训内容是传统种养业实用技术,最愿意接受培训的时间是2—3天,地点是本村。
全国调查情况:农业劳动力群体征:A:农业劳动力以男性为主,占82.8%,平均47岁,女性44岁。B:40—60岁是农业生产的主力。C:农业劳动力以初中文化为主占54.3%,30%小学以下,高中15%,大学1%。D:以从事种植业生产为主。占农户总数85.9%。E:家庭收
入以养殖户为最高41819元,种植农户最低23833元。受训情况和培训需求:农业劳动力受训比例平均值46.5%(西部46.6%,);农业劳动力持证全国平均值26%(西部28.8%),培训需求以现场指导和集中短期培训为最多占80%,远程教育培训最低占1.9%,培训方式上选择集中培训和一对一指导相结合的最多占67.3%,培训地点选择本村最多占82.3%,培训层次上只有18.3%选择中职以上,81.7%喜欢短期培训。
2010年12月21日,国务院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分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的大局出发,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重点建设以“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产品主产区。(附规划)
2011年云南主推技术和品种:
粮油作物高产创建:按照统一整地播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化作业、统一技术培训的“五统一”要求,重点抓好以下技术措施:一是示范优质高产品种:水稻:楚粳27号、楚粳28号、滇杂31号、滇杂32号、云光14号、云光16号、云光17号,德优16号、云粳12号、云粳21号、云粳26号(云粳优15)、Ⅱ优63、Ⅱ优6078、岗优39、岗优725、宜香3003、D优527等。玉米:云瑞6号、云瑞8号、云瑞21号、云瑞47号、会单4号、路单8号、路单10号、宣黄单2号、宣黄单4号、宣黄单6号,兴黄单892,海禾2号、罗单3号、罗单5、保玉7号、扎单202、曲辰3、长城
799、白玉2号等。麦类:云麦42号、云麦47号、云麦51号、云麦53号、云麦39、云麦24、川麦107、凤麦27、宜麦1号、楚麦6号、楚麦10号、临麦6号、临麦11号、绵阳28、绵阳19、绵阳20、绵阳26、绵阳29等;云大麦2号,V43,S500等大麦品种;长黑青稞、短白青稞、云青1号、云青2号、玖格、青海黄青稞等。 马铃薯:合作88,会-2,威芋3号,丽薯1号,云薯201、301,五选2号,中甸红等。油菜:花油3号、5号、6号、8号,云油杂2号等。大豆:中品661,滇丰1号,滇86-4,滇86-5,滇豆4号、6号等品种。二是集成高产栽培技术: 水稻:①育秧:旱地育秧,应用旱育壮秧种衣剂—旱育保姆、壮秧剂等简化育秧物化技术,培育适龄壮秧;②栽培方式:单双行条栽、蜂巢式栽培、免耕带土抛(摆)秧和生物多样性混栽;③水稻精确定量栽培。 玉米:①玉米种子包衣,育苗、湿直播或“三干”播种;②集中育苗移栽;③合理密植;④规范化间套种;⑤地膜覆盖;⑥玉米免耕栽培。麦类:①旱地抢墒播种、蓄水保墒栽培;②多样性混种;③地膜覆盖栽培;④免耕、半免耕栽培。 马铃薯:①选用脱毒良种;②高垄双行栽培;③规范化间套种;④地膜覆盖;⑤稻草覆盖免耕栽培;⑥晚疫病综合防治。 大豆:①适时播种;②合理密植;③科学施肥,增施钼肥。杂粮:①精细整地、适时播种;②规范化种植、合理密植;③科学施肥。 油菜:①打塘直播或育苗移栽、培育壮苗;②规范种植,合理密植;③少免耕直播;④增施锌肥、硼肥、喷施多效唑等。三是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做好示范片病虫害监测与预报,科学制
定防控预案,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提高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四是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按照土壤养分构成和作物需肥规律,开展肥料品种、施肥数量、施肥时期、施肥方法等技术服务,提高施肥效果和利用效率。五是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按照“抓得早、抓得紧、抓得实”的要求,成立农业防灾减灾工作组,及早制定防灾减灾工作预案,研究提出防灾减灾技术对策。六是 推进机械化生产:大力推广农机作业技术,促进农机农艺结合,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提高粮油生产的综合机械化水平。
粮食作物间套种:麦、豆、油等作物间套种 ;麦类品种多样性混种 ;甘蔗套种马铃薯、玉米、豆类等 ;冬玉米套种豆类、蔬菜等 ;经济林果间套种粮食 ;玉米、烤烟套种马铃薯 ;蔬菜间种玉米 ;玉米间种豆类等 ;水稻品种多样性混种 ;陆稻、玉米、红薯、荞麦、杂豆等作物间套种 。关键技术:合理搭配品种;适时播种,合理安排共生期;垄作播种技术;地膜覆盖,适时破膜;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
地膜覆盖推广:示范推广适宜密植的优质、高产、抗病玉米专用品种和脱毒种薯;加快新型膜、功能膜、降解膜等的应用,降低成本和发挥地膜覆盖的增产潜力。大力推广新型育苗、抢墒覆膜、盖膜集雨播种、膜侧栽培、垄沟种植、追肥枪、健壮素等技术。
三、创新培训方式
典型示范模式:指政府、培训单位通过兴办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示范基地,树立区域农业科技发展的典型,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平
台,形成农业科技培训基地,引导广大农民自觉自愿地进行科技学习的一种农民培训形式。科技示范园里新品种、新技术等一目了然,实例鲜活,学习直观,可以直接说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农民易于接受。
现场传导模式:指在农村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讲解、示范、操作和解答等活动的培训形式。直接面对农民,以从事农业生产的一线农民作为培训对象,指导人员与农民零距离交流,这样对于文化程度偏低的农民学员最为适宜。直接在现场开展培训,着重解决当前实践生产和工作中的问题与推广运用新技术,针对性与操作性强。培训内容紧密围绕实践生产和工作中所需的知识,如种植、养殖、追肥、灭草、防虫、治病等,有针对性地答农所问、释农所疑、解农所惑。
媒体传播模式:指通过传统的电子媒体,大喇叭广播、电视、音像材料和印刷媒体(明白纸、科技小报)等技术手段对农民进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培训的一种形式。
包干责任制模式:培训单位与县农业局签订培训合同,根据全县的培训村(班)数、主导产业情况、任课教师水平状况,在全县农业系统范围内聘请农业科技人员担任专职和兼职教师,按一村2-3名老师组成教学指导组,教学组与培训单位签订培训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任务。由培训单位组织业务培训后,按培训单位制作的实施方案进村包干培训。
讲师团巡回讲课模式:培训单位与县农业局签订培训合同,根据全县的培训村(班)数、主导产业情况、任课教师水平状况,在全县
农业系统范围内聘请农业科技人员担任专职和兼职教师,组成讲师团,明确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任务。由培训单位组织业务培训后,以乡镇为单位划片,进村培训。
五个一培训模式:即“一个教学组、一个村子、一个产业、一个基地、一个协会”。一个教学组进入一个村子,围绕一个产业,依托一个基地和一个协会开展培训。这种方法主要在农业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采用。基地主要是某一个在培训村周围最具有代表性的种养大户的生产平台。同时还根据需要和可能聘请基地的主人和村里某种专业协会人员充当授课老师,现身说法,提高培训效果。
能人培育模式:指立足当前,放眼长远,紧密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培养一批科技、经济和管理能人,再通过这些能人影响和带动一方百姓共同富裕的培训形式。要求培训对象是农民中的精英,善于抓住机遇,刻苦学习,富于创造与实干的农村青年、农业科技示范户、科技致富能手等。在培训内容上要按照农业结构调整和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标,设置相应专业课程,开展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科学文化知识、农村实用技术的系统教育与培训,以求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
项目推动模式:指以高科技农业科技项目为载体,以服务于农民致富、提高农民素质和产业经营能力、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目的,采用现场指导、课堂教学、广播电视、参观考察等多样化的培训途径和方法进行项目培训,并提供产、供、销配套综合服务的培训样式。一是项目组合:把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与绿证培训、科技直通车培训、科
技入户培训、科技示范场培训、阳光工程培训组合进行。二是教师组合:综合利用教师资源,交叉进行各个项目的培训,项目不变,内容不乱,经费不岔,各施其力。三是产业组合:在培训中把相同产业的任课老师进行教学编组,充分发挥培训资源作用。四是内容组合:把相同、相近的内容组合在相应的时间范围内,提高培训效率。
田间学校模式:让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奠定坚实的基础。农民田间学校这一新型培训模式,让农民和专家辅导员形成了良性互动,使新技术、老经验能够得到有效结合和统一,其宗旨是,将技术人员思路与农民想法紧密结合、将技术和产品与农民需求紧密结合、将田间试验与农民问题紧密结合、将技术成果转化与农民增收紧密结合。
“一帮一培训”模式:即一个农业科技人员固定长期联系一个村。根据全县和培训村的主导产业情况,在全县范围内聘请资深农科员,以帮助培训村发展主导产业为标准,一村固定一名能帮助该村可持续发展主导产业的农业科技指导员,长期联系。在培训项目实施中,主要起协调、直接授课、面对面、手把手指导作用。
四、绩效评价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以下简称绩效评价)是指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单位)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
被列入财政改革的议事日程是近几年才明确的。但近年来,伴随“廉洁、高效”政府和公共财政的建设,财政支出的绩效问题越来越引起重视。从中央到地方,对绩效评价、绩效预算和政府绩效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逐渐成为关注热点。
评价目的:了解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和取得的效果,总结项目管理经验,发现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项目资金管理,完善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指导预算编制和申报绩效目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供决策参考和依据。
评价原则:(一)坚持真实、科学、公正的原则;(二)坚持综合绩效评价的原则;(三)坚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原则;(四)坚持绩效评价与项目支出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五)坚持绩效评价贯穿于事前、事中、事后的原则。
评价方法:绩效评价采用自评与抽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一)项目管理情况。包括项目立项前期准备、项目实施、项目建设以及管理措施、制度建设等;(二)资金到位及核算情况。包括资金到位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包括拨付是否及时、使用是否专款专用、制度是否健全、执行是否有效等;(三)任务完成及效益情况。主要包括项目任务完成数量情况、项目质量情况等;项目效益情况及取得的效果。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及其他效果。
培训评价:指对培训的指导思想、培训设计、培训方案的执行、培训产生的效果和培训对受训人员及其组织机构产生的影响进行的分
析。回答两个问题,一是此项培训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二是今后这类培训是否有必要再进行。
农民教育培训是一项光荣的事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不懈努力。实践证明,做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需要依靠四个方:一是党和国家的惠农政策 ,二是各农业部门的密切配合,三是先进的教育培训手段,四是优秀的办学队伍。
本文发布于:2024-03-10 12:21: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2159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