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9日发(作者:朱昌权)
1. 唯名论:早期经院哲学内部的斗争主要是唯名论和实在论的论战。这场争论的焦点是关于一般(概念)或贡献个是否是在的问题,或者说究竟“一般”(共相)是实在的,还是“个别”(殊相)是实在的。
唯名论者认为,真是存在的只有给别;没有一般,一般仅仅是人用来表示个别事物的名词或概念。唯名论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极端唯名论,认为不仅客观上不存在一般,而且人的思想中也没有一般的概念,所谓一般只不过是一个名词,甚至说是一种声音。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罗瑟林,另一种唯名论叫做概念论,认为一般不单是一个词,而且是人心中的一个概念,是人用来表示许多事物的相似性或共通性的概念,代表人物是阿伯拉尔。
2. 实在论:实在论者认为,一般先于个别而存在,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客观“实在”。它们是上帝创造个别事物时所依照的原型,这些原型也就是上帝所具有的“理念”。这种观点叫做“极端实在论”,实际上是柏拉图理念论的翻版,其代表人物是安瑟伦和生于香蒲的威廉。还有一种“温和实在论”,主要代表是托马斯.阿奎那,它们歪曲亚里士多德关于“形式”的说法,把一半说成是一种“实体形式”或叫隐蔽的质,它既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又存在于上帝和人的理性之中。这种说法虽然比较巧妙,最终还是认为一般先于个别,比个别更实在。
3.中世纪唯名论、实在论之争的实质
在中世纪,唯名论与实在论的斗争,绝不是一场纯思辨的争论,而是同当时社会的政治斗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的。
首先,唯名论认为,一般不过是声音、符号或概念,只有个别才是真实的存在。这就意味着否定渗透于各个国家的罗马“大公教会”(即天主教会)具有无上的权威,并表现出拥护各国君王的意思。显而易见,根据唯名论的学说,普遍的“大公教会”只是一个名词,而非实在的东西,各个个别的国家才是真实的。
其次,唯名论的观点意味着被教会认作是具有普遍性的教条或教义也是不真实的。既然只有个别的实体是真实的,那么,圣父、圣子、圣灵就只能是三个实体,三个神,而不可能是三位一体的上帝;如果只有个别的人是实在的,那么就只有个别的人犯的罪,而无所谓人类共同负责、需作共同偿赎的“原罪”。
第三,唯名论的观点意味着个别人的信仰可能比教会的信条更可靠,人的救赎不一定要通过教会,因而这就具有夺取教会握有的通向天堂的钥匙的可能性。
最后,既然个别事物是真实的,那么,人们的眼光应从虚幻的彼岸世界,转向活生生的现实世界,重视个人对现世幸福的追求,这就同教会宣扬的禁欲主义发生了矛盾。因此,唯名论往往成为反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异教”运动的理论武器。
实在论的观点同基督教的一些基本教义是密切相关的。比如,圣餐仪式中的“实体转化”说,就是与实在论一脉相通的。实在论者利用自己的观点,为“三位一体”、“原罪”等正统教义都进行了论证。最重要的是,实在论的观点
特别适合于为罗马教会的绝对权威作辩护。既然一般比个别更实在,一般高于个别,那么,愈是普遍的东西就愈高、愈实在。上帝的观念是最普遍的,所以上帝是最高的实在。罗马天主教会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遍及世界各国,因此,比各个王国更具有实在性。教权对于王权正如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教权高于王权,国王要服从教皇。
综上所述,唯名论和实在论虽然同属于经院哲学,但是,这两者之间的斗争实际上是封建社会政治斗争的反映,是以王权和教权之争为其政治背景的。唯名论具有唯物主义倾向,代表着进步的力量;实在论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代表了落后的势力。
3、奥卡姆剃刀:奥卡姆猛烈地攻击托马斯所谓的“隐蔽的质”的学说。奥卡姆认为,这种说法,正如亚里士多德在批评柏拉图的理念论时所说的,不但没有把多样性的事物说清楚,反而增加了比原有事物多一倍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本身还有待于说明。因此,奥卡姆主张,托马斯提出的所谓“隐蔽的质”、“形式”等普遍观念,都是不必要的,能用较少的东西说明各种问题,那么用较多的就成为无益之事,若无必要就不应该增多实在的东西的数目。为了节省时间和经历,就应该把“隐蔽的质”这类累赘的东西,用经济原则这把剃刀,统统剃掉。这就是哲学史上人们所谓的“奥卡姆剃刀”。
4、伯罗丁,一译普罗提诺)太一
5、 普罗提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所谓“太一”或“元一”,也就是“神”。“太一”是绝对的一,它排除杂多、运动和区别;“太一”也不是思想或意志;它超越于一切存在,也超越于思想;它超越于一切对立面、一切规定性,它是绝对超验的。我们不能说“太一”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说“太一”是一个“这个”或一个“那个”,因为这样都会限制了它或把它与其它东西对立了起来。我们只能说“太一”就是“太一”,不能说别的什么。所以,“太一”是语言文字所不能名状的,极其神秘的。但是,“太一”是唯一的实在,是万物之源。“创造万物的‘太一’本身并不是万物中的一物。所以它既不是一个东西,也不是性质,也不是数量,也不是心智,也不是灵魂,也不运动,也不静止,也不在空间中,也不在时间中,而是绝对只有一个形式的东西,或者无形式的东西,先于一切形式,先于运动,先于静止。因为这些东西都属于存在,存在创造了繁多的东西。”
普罗提诺认为,世界万物都是从“太一”那里流溢出来的。根据普罗提诺的说法,这个“流溢”的过程大体如下:首先从“太一”中流出来的是“奴斯”,意即宇宙理性,相当之余柏拉图的理念世界;然后从“奴斯”流出世界灵魂,从世界灵魂流溢出个别灵魂;最后由“灵魂”流溢出物质世界。“物质世界”离“太一”最远,是与“太一”相对立的,与其说它是存在,不如说它是存在的否定;它是杂多体,是最卑贱的,是邪恶的根源。因此,人生的目的便是要“赶快脱离这个世界上的事事物物”,挣脱“把我们束缚在这些事物上的锁链”,回到“太一”那里去。
1、高尔吉亚
智者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芝诺以“多”和“运动”的悖论,为巴门尼德的存在是惟一的和不动的思想进行辩护。高尔吉亚则正好相反,他的论点的主要是否认事物的存在及其可能性,具体来说有这样三条:第一,无物存在。第二,即使有物存在,也不可认识。他从两个方面予以论证。首先,我们所思想的东西并不因此而存在。其次,如果我们所思想的东西是真实的存在,那么,不存在的东西就思想不到了。这个命题的实质是:思想和存在不同一。第三,即使能认识存在,也无法把它说出来告诉别人。人呢是存在要靠各种感觉,而告诉别人则要靠语言。感觉不能互相替换,语言更不能和存在替换。早期智者学派中的怀疑论和不可知论在高尔吉亚这里更加明显了,诡辩色彩更加严重,并对后世哲学家产生了很远影响。
二、简述英国经验论的发展
经验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弗兰西斯.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和休谟,其中培根哲学具有较强的过渡性质,霍布斯也不是纯粹的经验论者,因而我们主要讨论三位经验主义哲学家:洛克、贝克莱和休谟。
洛克哲学的目的是探讨人类知识的起源、确定性和范围。他认为在知识领域存在种种问题的情况下,“如果要满意地解决人心所爱好的各种研究,其第一步就是考察我们自己的理智,看看它们适合研究的事物是什么东西。”而洛克考察理智的方式是把知识归结为观念,把观念归结为感觉经验。
贝克莱是英国经验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继承了洛克的经验论思想,意识到了其哲学中所蕴含的内在矛盾,认为如果坚持心外有物的唯物论立场,必将导致怀疑主义和无神论的后果,不仅会动摇宗教信仰的基础,也对科学不利。所以他便对洛克的经验论思想进行了一番改造,而且别出心裁地试图从经验论的立场证明上帝的存在。在贝克莱看来,洛克哲学中的矛盾为怀疑主义和无神论留下了可乘之机,不仅对宗教信仰,而且对科学也产生了极大的威胁。因此他的目的十分明确,那就是清楚洛克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以经验论的方式论证上帝的存在,为信仰而服务。
休谟是英国近代哲学中经验论的最后一位代表,他与贝克莱一样是从洛克的经验论出发的,不过他在经验论上比洛克和贝克莱更彻底,合乎逻辑地得出了怀疑主义的结论。罗素称他是英国经验论的“逻辑终局,”康德则认为“自从有形而上学依赖,对于这一科学的命运来说,它所遭受的没有什么能比休谟所给予的打击更为致命。”休谟的怀疑论思想不仅使经验论的理想破灭了,而且也使唯理论的理想陷入了困境。
休谟哲学所面临的问题域洛克甚至于笛卡尔也是一致的,那就是在知识真假难辨的情况下如何为止确定可靠的基础。他继承了洛克的思路,并且比洛克更加深入,主张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人性”的研究。在休谟看来,哲学就是研究人性的科学,因为人性乃是一切科学的“首都或心脏”。所有的科学都或间接
或直接地域人性有关,在不同程度上依赖于人,因而“在我们没有熟悉这门科学之前,任何问题都不能得到确实的解决。”至于如何来研究人性,休谟明确指出:“关于人的科学是其他科学的惟一牢固的基础,而我们对这个科学本身所能给予的惟一牢固的基础又必须在经验和观察上”。《人性论》有一个副标题---“在精神科学中采用实验推理方法的一个尝试”,这表明休谟贯彻的是经验主义的方法和原则。
休谟的怀疑论不仅使唯理论而且使经验论陷入了绝境。他把直至划分为两类:一类是观念之间的关系,一类是事实的只是。观念之间关系的知识是先天的知识,因为它们与外部事物无关,因而只要符合逻辑就不会有问题。事实的只是却必须建立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上,这类知识所依据的是因果观念,由于因果观念不能来源于理性本身而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但是经验却也不可能告诉我们因果之间的必然联系,所以因果观念不过是事物之间的某种关联多次重复之后在我们心灵里引起的主观联想,我们永远也不可能知道因果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关于事实的知识是或然的。这样一来,唯理论的理想---从理性固有的原则推演人类的全部知识---终于破灭了:理性自身中的知识只与自身有关而与外部事物无关,因而这样的知识虽然具有普遍必然性,但是被限制在了极其狭小的范围之中。同样,经验论的理想也终于破灭了:从培根开始,经验论者的目的是通过经验归纳法为科学知识寻求根据,然而休谟却证明,经验的确是关于外部事物的只是的基础,然而这类知识由于以经验为基础,所以归根到底是或然的---感觉经验是个别偶然的,即使重复一万次,经验也是经验,不可能产生普遍必然性。
经验论与唯理论在认识问题上的争论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正是在休谟怀疑论的启发之下,康德走上了批判哲学的道路。
6、
本文发布于:2024-03-09 22:37: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21543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