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8日发(作者:管锡仁)
带一本书去旅行同题作文三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暑假,我们可以放下课本,背起行囊,行走四方,过一种别样的生活——读一本自己想读的书,去自己想去的地万。努力实现“读万卷书,行百里路”的愿望。
请以“带一本书去旅行”为题写一篇文章。
1.带一本书去旅行
脚蹬“安踏”,头戴遮阳帽,背起行囊,带着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骑一辆“老凤凰”,向乡村出发。
转过曲曲折折的道路,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终于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呼吸着自由而清新的空气.拥抱着绿色的大地。
初三的时间走得太过匆忙,总喜欢这样停下自己的脚步,给心情放个假,算是一场心灵旅行吧。
“老凤凰”在弯弯曲曲的小路上缓缓前行,路旁参差不齐的树木苍翠欲滴,以自己的方式生长着。树上偶尔传来无名鸟儿的鸣叫声,那声音像山涧的清泉汩汩流过幽深的山谷,像淅渐沥沥的雨丝轻轻落在黛黑的砖瓦上。这是来自内心对快乐的追求,这是来自灵魂对自己的坚守,方会唱出如此美好的歌声!田野里茁壮生长的庄稼.在蓝天、白云、黑壤的衬托下,色彩相间、层次分明,仿佛是大地孕育的精灵,载着沉甸甸的喜悦,空气中飘荡的是那种满足的味道。我感叹大自然的无限魅力,它让我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在身心疲惫不堪的时刻,找到了一个给心情放假的地方,痛并快乐着。
路向远方延伸,车轮滚向前方。我累了,停下“老凤凰”,躺在绿油油的草地上,柔软的草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后背。我静静地闭上眼睛,野花的幽香夹杂着泥土的芬芳,随着微风吹来,像远处高楼上飘来的歌声。我从包里取出那本《痛并快乐着》,倚着树坐下,淡淡的墨香在空气里弥漫。虽然现在流行电子书,然而我还是喜欢这样看书的感觉。虽然《痛并快乐着》已看了十多遍,但我还想看,特别是在独自旅行时,静静地坐着看书,更能感悟到人生的哲理。
平日里戴着世俗的面具,紧闭心门,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自己,却变得越来越不像自已了。来到这里,不是为了躲避现实,而是寻找生活的答案,为了追求真实的自我,回到生命最初的美好。这里的一花一草,一叶一木,都以自然的状态生长着,实实在在的原生态,让我回到了生命初始的时候,找到了生命的本真。在这里,我的心平静而真诚,渐渐感悟到每一种人生都是快乐的,也是痛苦的,都是一种心灵的交融。
纸页在指缝间翻转,从清晨到黄昏,该整理行装回家了。远方传来厚重的歌声,一
个老汉一头牛由远而近,歌声里没有对生活的抱怨,也没有对贫穷的哀叹,只有简单而
真实的快乐。他一定和我一样得到了心灵的洗礼,痛并快乐着。
夕阳的余辉照在返回的小路上,洒在我的脸上,也洒在《痛并快乐着》上。带一术书去旅行,温馨而美好……
点评:
本文作者带着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到乡村去旅行,拥抱自然,回归绿色,痛并快乐着,从这一角度切入,选材新颖而独特。作者追求的是心灵的洗礼,精神的升华,中心明确而深刻。尤其值得称道的是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手法,文中着重写了乡村小路、田野之美景,描写了“我”读书的情态与心情的变化,令人称妙;叙写乡村旅行的途中,用简短的议论反复点题,加之字里行间充满了浓浓的情意,使文章文采飞扬,感染力极强。
2.带一本书去旅行
曾不只一次拜读过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捧起又放下。总是对那充满诗意的作品产生了无尽的困惑:先生为何称旅行为苦?既然是苦旅,先生又缘何一次次地踏上旅程?
循着先生的脚步,我展开了我的西行。旅行很快乐,我看见了封尘千年的兵马俑,我看见了大漠深处的月牙泉。我快乐,因为浩瀚的秦史就展现在我的面前;我快乐.因为渺无人烟的大漠深处竟有如此一片绿洲。我的快乐是视觉上的。
翻开文集,游于文字之中,再借先生的眼睛观察,我却感到了一丝苦。我用心灵与秦俑对话.听到了繁华不再的咸阳城的一声叹息;我用心灵与月牙泉窃语,感受到风吹狂沙中小泉可能在弹指间埋没的恐惧。我感到苦,这苦是心灵上的。
我惊异,用心灵去旅游,竟能在快乐的游程中
品出一丝哀伤!
在西行途中,我再次翻开秋雨先生的著作,便越发地了解了他。他游敦煌,历兰州,攀沙山,览咸阳,他看到的不仅仅是表面的乐景。一次次思想的游历,使他一次次接触到人世间的真谛,虽有苦感,咽下却觉甘甜。我想这大概就是先生一次又一次展开文化苦旅的原因吧?
我不停地行走在西行旅途中,带着《文化苦旅》边行边思:王安石的褒禅山之行是苦的,但他的心灵旅行是有成果的,因为明白了以“志”、“力”、“假于物”达到人生目标的道理。东坡先生的石钟山之行也是苦的,但他的心灵之旅也是充实的,因为他找到了石钟山得名的真正原因。
而今我的西行之旅既快乐,又疲劳,不过,也有了自已独特的感受——读起《文化苦旅》时,旅途的疲惫渐已消失;读起《文化苦旅》时,孤独的感觉离己而去;读起《文化苦旅》时,更是找到了心灵的慰藉。我的心灵随着《文化苦旅》而置于阳光下,卸下了阴霾,换上了温暖与明亮。我的心灵来到了阳光下、大漠上,充满了希望,满眼是生命的光彩。我在前人的心灵旅行中,终于找到了一边行走一边读书的轻松,终于悟出了只有心灵的苦旅才能越来越接近思想天堂的道理。
说得不错!带一本书去旅行,尽管是一次“苦旅”,但又是人生的一种享受,一大乐趣……
点评:
这篇考场作文的最大亮点是内容厚实,立意深刻。以《文化苦旅》为全文的线索,构思精巧,情节安排曲折生动,引人入胜。作者由对《文化苦旅》的“苦”起颖,继而惊先生“竟能在快乐的游程中品出一丝衰伤”,明白先生的成就正在于他“心灵的苦旅”。由“我”带着《文化苦旅》“旅行很快乐”,也“十分疲劳”,继而“边行边思”,从而悟出“只有心灵的苦旅”才能让人“接近思想天堂”的道理。文章写得含蓄,富有哲理,显示了作者清晰的思路以及深刻的思想。文章写得有“波澜”,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致,牵动读者的情感神经,是一篇难得的考场佳作。
3.带一本书去旅行
小宅虫:
你好!
你一定很诧异我俩天天见面,为什么还写信给你。
是的,我们是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套用老班给咱俩起的绰号,叫“形影不离”。进考场之前,咱俩还趁老师不在意时“咬耳朵”(说悄悄话)。你说,l8日考完后,就可以“宅”在家里,哪里也不用去了,那种生活颇为自在。
说实话,我对你这种生活观念与方式有些担忧,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一直不知道怎样去劝你,直到现在坐在考场中.看到这道中考作文题——带一本书去旅行——这也应该是我们假日里的生活方式。
九年寒窗,你我就像钟摆,天天周而复始地在学校与家中摆来摆去,鏖战题海,攀援书山,想畅游山河而不可得。中考结束,我们可以支配大把时间。此时,何不携一卷书前去旅行?
你一定会说,何必去旅行?电脑一开,网线一接,什么样的精彩风光不能看到?海最的美图、视频涌潮而来,网游天下,岂不更便捷?诚然,我不能说你说的没道理,但我要说,这正是如今的“宅人”们的可悲之处。
看几张风光图片,便以为是游览天下了。岂不知行万里路最重要的是在于那一份身临其境的感觉。我曾夜营草原,夜色中极目四望,见满天星斗,对“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对古人驰骋甚至苏武牧羊,都有一种真切的体会;我曾坐轮船沿江而下,暮色消退后,站在甲板上纳凉之时,见东方一轮金黄的圆月从大江中喷薄而出.脑海里蓦然现出那句“星垂平野闰,月涌大江流”的诗,那幽暗之中见雄浑的意境,是任何一个不亲临现场者都无法体会的。入其乡,问其俗,景色可以凝聚于一刻的画面之上,而迥异的民风民俗又岂是一幅幅图画所能涵盖与折射的?
再说说你所嗤之以鼻的旅游购物。不能否认,我们身边有以购物为目的的旅游,甚至景区政府还提出了旅游经济一词。这不是我提倡的“带-本书去旅行”。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就是旅行,就是观名山大川,就是睹文化风物,就是访民风民俗.就是行动;而携一卷书,则是对旅行的引领,是指导,或者验证。求学者带一卷书访民风民情,治学者带一卷书稿以作求证。譬如司马迁,譬如徐霞客,譬如李时珍。我们向来不乏读万卷书者,而是缺乏携一卷书行万里路者。古时如此,今尤为甚。
再过两日,我们便迎来一个长长的暑假。何不走出空气混浊的空调房,我们一道,做一名无疆的行者,携一卷诗书去旅行,去访山问水。
此致
敬礼!
你的铁杆兄弟
6月16日于中考考场之中
点评:
本文构思巧妙在这实际上是一篇驳论文。文章先说对方观点,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学生九年寒窗无法旅行为观点,作第一层立论,进而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来反驳对方所持的“网游天下”的错误观点,论证了“旅行”之必要,可谓一针见血,切中肯綮。随后又论证“携书”于旅行之必要,至此,形成了完整的观点——假期应带一本书去旅行。全文层次分明,论证有力,语言老练、干净、流畅,描写性的语言,使论述更具美感。
本文发布于:2024-03-08 20:57: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2141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