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望洞庭的诗意]望洞庭刘禹锡

更新时间:2024-03-07 16:57:02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7日发(作者:杨大峥)

[刘禹锡望洞庭的诗意]望洞庭刘禹锡

望洞庭刘禹锡一:《望洞庭》刘禹锡唐诗赏析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两:指湖光和秋月。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也作“山水色”。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白银:一作“白云”。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拭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螺。

《望洞庭》作于长庆四年(公元824年)秋,刘禹锡被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一次,刘禹锡转任和州经过洞庭湖,观望洞庭湖的景色而写下了此诗。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

第 1 页 共 4 页

见。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其用词也极精到。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第二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此句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

望洞庭刘禹锡二:望洞庭刘禹锡古诗赏析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9—10题。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第 2 页 共 4 页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注]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9.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刘寺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10.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 )

A.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诗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山青黛色的螺髻。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参考答案:

9.B.刘诗始句创造了湖光月色交相辉映和谐的意境。接着“潭面无风”句写了明月披照,湖上风平浪静,水汽缥缈、朦胧的景象。月色中的千里洞庭湖宛如一面未加磨试的巨大的铜镜,写出了月下洞庭湖朦胧、静谧的美。雍诗只写了洞庭湖中山的倒影。起句“烟波不动影沉沉”写洞庭湖风平浪静,看见

第 3 页 共 4 页

君山在水中的厚重深沉的倒影,下句写因凝视倒影,所以只见翠山不见碧水。颜色浓淡相宜。这些景象只能在白天才能见到。况且雍陶的这首诗并无一词半语提出月夜,所以“烟波不动”句没写月光下的景象。

10.D.刘禹锡的《望洞庭》与其他写洞庭湖的诗文相比不同,它选择了月夜远望的角度,别开生面、超俗。这首诗高瞻远瞩,视野高旷,千里洞庭尽收眼底,写了湖光山色美景。雍陶的《题君山》超世人写洞庭之处,是他别出心裁的以纤细精妙之笔写了湖中君山倒影的精美之图。但这首诗描写点只侧重于君山水中的倒影,还不能说“高旷”。刘、雍的这两首诗,确属工笔之作,描写细腻,引人入胜。但从它的意境和气势的角度与《岳阳楼记》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如果说这两首诗的感染力,能与《岳阳楼记》有同样“宠辱偕忘”的效果,有些勉强

[望洞庭刘禹锡古诗赏析及答案]

第 4 页 共 4 页

本文发布于:2024-03-07 16:57: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21323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洞庭   洞庭湖   诗人   君山   表现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