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堂语文课引发的思考

更新时间:2024-03-06 21:45:58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6日发(作者:索维东)

由一堂语文课引发的思考

摘要:每位语文教师都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好课?”对此,许多专家学者都作过深入浅出的探讨,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近日,笔者看了一堂观摩课的光盘(李天芳的《种下一片太阳》),对此,想就这次观摩课谈一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关键词:语文课;多媒体;课堂教学

Abstract: each language teachers want to such a question: “what kind of

language lesson is good lesson?” To this, many experts and scholars have discusd

simply, is anyone’s guess. Recently, the author had a look at the criticism of the CD

(LiTianFang “of a piece of the sun”), to this, want to talk about their criticism this

point experience.

Keywords: language lesson; Multimedia; Classroom teaching

一、如何看待公开课、观摩课、评优课必用多媒体的现象。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越来越普及于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公开课、观摩课不用多媒体往往被视作是没档次,评优课不用多媒体则被预先淘汰。确实,多媒体在节省时间、帮助理解课文、拓展容量方面是板书所无法企及的。但是,在课堂上过多地运用多媒体课件,也会产生一些弊端。教师上课时.要用电脑演示教学内容,便很少有时间顾及教材,甚至一些老师为了使用不太熟悉的多媒体,而手忙脚乱,更有甚者,有时操作不当,导致课堂秩序被打乱。而学生眼睛得盯着屏幕,思维得跟着老师的操作而变化,语文课本便成为桌子上的摆设了。多媒体可谓图文并茂,声色俱全,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在多媒体教学的课堂上,教师用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替代了学生自己的思考,使学生失去了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的过程。学生便很少有兴趣、有时间去关注课文本身、去理解和体悟语言文字,留在学生知识库存里的是被教师“咀嚼过了的面包”。“一干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读者就应有一千个贾宝玉、林黛玉,语言文字的魅力,不是多媒体所能取代的。我们在阅读文本时,可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感性的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多媒体都把它具体化了。比如我们读到“回眸一笑百媚生”时,脑海里尽可以去想象杨贵妃的形象,如果推给我们一个具体可知的人物,很多人可能会不以为然。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该不该用多媒体呢?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是时代所趋,形势所逼,但要因地制宜,因课制宜。此次展示课的课件都是十分精美复杂的,采用FLASH动画技术,这显然非一般的语文教师能力所及。教师上课的既定环节都被教师隐蔽地设计在课件中,摁鼠标代替了写粉笔字。教师既要一个劲地引导、启发学生向他的既定思路行进,又要及时地摁鼠标,还要制造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教师实在是不轻松。再说,由于要用多媒体,窗户都拉上了窗帘,在这样幽暗的光线下,学生很少有时间、有兴趣去阅读接触课本上的文字。

二、如何看待人文精神的熏陶与思想品德教育。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语文的课程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于是语文课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涵养成为语文课中最重要的一个教学目标。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可惜的是,所谓的人文精神的涵养走样了,成了思想品德教育。《种下一片太阳》的教学设计中也有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说说读了“开完的太阳花并不消沉,并不意懒。在完成开花之后,它们将腾出空隙,把承受阳光的最佳方位,让给新的花蕾,自己则闪在一旁,聚集精华,孕育后代,把生命延续给未来”后得到的启示,经过讨论、点拨,最后教师教育学生竞争要公平、合理、科学,当自己不行的时候就该让出你的位置来。后面又有一个独立的思想品德教育环节,教师让学生说说这篇课文对以后学习语文、学习做人有什么启示。可以想见,面对这样的指向性十分明确的问题,学生会有什么样的回答。

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过分地强调了语文的“人文性”,把“人文性”等同于思想性,设计了专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环节。这样的语文课在高扬思想性的同时抹杀了语文学科的独特性,语文课的“语文味”没有了,其实质是跟“人文性”背道而驰的。就好像作文教学中,有些学生在结尾往往喜欢刻意的拔高,高呼口号,效果也不佳。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怎样理解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的涵养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该如何在语文课堂上体现人文性呢?它应该通过什么途径,采用什么方法来进行训练昵?我认为,对于人文精神教育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和体现这样两个字:感染。首先,教师不能忘了文本的感染作用。人文精神不是“水中之花”,它首先是以文本为载体的,以文本为依托的,学生在自主、独立的阅读中自然能体悟到其中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不能授予,人文精神只能体悟和感染,让文本自身去感染学生。教师不能架空文本作出指向明确的分析、理解,学生基于个体的因素,对文本的人文意义的解读是多元的。其二,教师不能忘了教师的感染作用。教育者本人必须先具备人文精神的素养。一个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师,他的课是洋溢着他的民主、自由、宽容的思想和情怀的。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自然而然地感染到了这种人文精神。这样的教师,他能容忍学生的“异端”,容忍、鼓励甚至引导学生冲破思想的牢笼;他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力,让他们勇于质疑、追问和探索;他提倡学生“心口如一”,提倡“我思故我在”。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精神世界中本身潜藏的自由精神也就被唤醒了,探索、思考、想象、创造的天性被唤醒了。因此,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并不是给学生什么思想和精神,而只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与众不同”,诱导他们心灵深处自由因子的复活,鼓励他们张开思想的翅膀,让他们看到一个独一无二的我。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教师的人格魅力。我们要用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三、如何看待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阅读训练。

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拓展阅读训练讲得很多,凡公开课一般都有拓展阅读训练,而且这种趋势是每况愈甚。《种下一片太阳》的执教者,她先用近半节课的时间分析完了课文(这是一篇还不算短的文章)后,就开展了拓展阅读。她先播放

一个很美的动画片段—朵又一朵美丽的太阳花迎着太阳盛开了,又迎风跳起了欢乐的舞蹈;然后让学生谈谈对这个动画片的看法和感受(经“讨论”得出文字的魅力是隽永的,动画的魅力是短暂的);接着她又问学生,这篇课文的学习对以后学习语文、学习做人有哪些启示(并指出这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进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观念):此后,她又在大屏幕上出示刘墉的作品《画马》,进行拓展阅读训练;最后又在大屏幕上出示一篇短文(华盛顿小时候砍伤樱桃树,后来向父亲主动承认错误的故事),又一次进行拓展阅读和语段训练。

这堂语文课的容量实在不小,在学完一篇不短的课文后进行了四次拓展训练,其中两次是拓展阅读;这样的课堂教学看起来学生思维活动似乎也十分活跃,但效果如何,笔者认为值得商榷。短短四十五分钟,这样的课堂容量学生断然接受不了的。有时“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已被理解为“向课堂教学要容量”了!

语文课的阅读教学要不要拓展?当然要。但拓展必须要注意拓展的时间,还得注意阅读的量和阅读的质的问题。大容量的拓展阅读最好放到课外,要想在45分钟内让学生既完成课文的学习,又进行大量的拓展阅读是不可能的,课内还得强调字词句篇章的教学。

确实,“语文课该怎么上”是一个长久的话题,笔者认为,还是让课堂多一些自然,多一些本真,多一些务实!也许,这样更适合我们一线语文教师的做法和追求!

本文发布于:2024-03-06 21:45: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2124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学生   教师   语文   多媒体   拓展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