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试题(四套)

更新时间:2024-03-06 15:12:08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6日发(作者:卓人月)

物理课程标准试题(一)

一、填空题(30分,每题3分)

1、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所研究的是物质的基本结构、最普遍的_相互作用_、最一般的_运动规律_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

2、高中物理课程有助于学生继续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_科学探究_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_创新意识_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终身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

3、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_科学素养_,从知识与技能、_过程与方法_、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4、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在课程评价上强调_更新观念_,促进学生发展。课程应体现评价的内在激励功能和诊断功能,关注_过程性_评价,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通过评价还应促进教师的提高以及_教学实践_的改进。

5、高中物理课程由12个模块构成,学生完成共同必修模块的学习后,可获得_4_学分,接着必须再选择学习一个模块,以便完成_6_个必修学分的学习任务。

6、高中物理课程的总目标包括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_自主学习_能力,养成良好的_思维习惯_,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

7、物理学是一门以_实验_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高中物理课程各个模块中都安排了一些典型的科学探究或物理实验。科学探究的要素包括提出问题、_猜想与假设_、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8、选修课程是在_共同必修_的基础上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设计的。在选修课程中既考虑了学生的基本学习需求,又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空间;既为学生设计了适合其兴趣爱好和能力倾向的不同模块,又考虑了不同模块的_相互联系_和共同要求。

9、_观察实验_、抽象思维与数学方法相结合,是物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10、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物理课程提供了丰富的_课程资源_。将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既有利于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_处理信息_、传递信息的能力。

二、判断题(10分,每题2分)

1、学生完成共同必修模块的学习后,接着必须再选择学习一个模块,考虑到必修学分中尽量让学生学习物理主干知识,因此后来的这个必选模块只能在选修1-1,选修2-1,选修3-1中选择,因为这三个选修模块都与电磁学内容有关。( √ )

2、高中阶段应给学生更多的空间,让学生较独立地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 )

3、课程标准中的“认识”“了解” “阐述”“解释”等行为动词属于体验性要求的目标动词。( × )

4、《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要求”、“共同必修模块”、“选修模块”并列,作为内容标准的三大部分,这表明科学探究、物理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 )

5、教学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过程,教师只有把《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目标、理念和要求,把教科书的教学内容和所体现的教学方法,转化为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设计,才能有效地达到课程目标。( √ )

三、简述题

1、简述高中物理课程选修系列1、选修系列2和选修系列3各自的侧重方向

答:选修系列1侧重物理学与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融合,强调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选修系列2侧重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展示物理学,强调物理学的应用性、实践性。

选修系列3侧重让学生较全面地学习物理学的基本内容,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较为深入地认识物理学在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2、简述共同必修模块中物理2的主要学习内容及地位作用

答:在本模块中,学生通过机械能、曲线运动的规律和万有引力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体会高中物理课的特点和学习方法,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为后续模块的选择做准备。

3、简述《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四个方面的教学建议

答:(一)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过程;

(二)提高科学探究的质量,关注科学探究学习目标的达成;

(三)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四)突出物理学科特点,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4、简述中学生的科学探究与科学工作者的科学探究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

答:相似之处在于中学生的科学探究与科学工作者的科学探究都是科学认识活动,具有方法论上的相似性。

不同之处在于科学工作者的科学探究其目标侧重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科学探究是在丰富的知识积累和经验水平上展开的,科学探究活动经历问题提出、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实验、收集数据、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全过程。

中学生的科学探究目标是侧重于将前人经验有效地转化为自我经验,其探究过程指的是科学学习过程中的探究。由于受其知识和经验、技能的制约,大多数探究活动不可能进行“全过程”探究,而更多的是“片段式”探究,有的探究侧重于设计,有的探究侧重于数据的分析处理等。

四、论述题

1、发现问题是提出问题的前提,只有发现了问题,才可能提出问题。然而,怎样才能发现问题?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对伦琴发现X射线的过程加以分析,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这个例子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1895年11月8日,伦琴用克鲁克斯管做实验,克鲁克斯管用黑纸板包着,离管子不远的凳子上放有一张亚铂氰化钡纸。伦琴给管子通电时,偶然发现亚铂氰化钡纸上出现了一条特殊的荧光。伦琴认为,荧光要靠光线照射才能激发,荧光是在克鲁克斯管通电时才发生的,而克鲁克斯管被黑纸板包着,不可能有光照射在亚铂氰化钡纸上,因此引起了伦琴的疑问:荧光效应究竟是不是来自于克鲁克斯管?如果是,它到底是什么?伦琴的进一步研究导致发现了X射线。

答:我们来看伦琴发现问题的过程:第一,伦琴发现了亚铂氰化钡纸发出荧光的现象(此时,只存在着一个现象,还没有形成问题);第二,亚铂氰化钡纸的荧光效应的产生不符合原有的认知,被黑纸板包着的克鲁克斯管不可能有有光线射到亚铂氰化钡纸上,事实和原有认知发生了矛盾,伦琴在分析了这一矛盾后提出了问题。伦琴提出问题的过程包括了两个环节:发现现象和对现象的质疑。在科学探究中,一个有价值的提问都应该由这两个环节构成的,或者说具有这两个特征。上述分析提示我们,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善于捕捉新现象;二是不断地把新现象和自己的认知相联系,增强质疑的意识。

2、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谈谈你对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认识和理解。

(回答要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突出学科教师的创造性思维,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

天津市咸水沽第一中学《新课程标准》理论测试卷

高 中 物 理

一、填空题 (本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所研究的是、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 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

2. 《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指出:高中物理课程有助于学生继续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 ;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发展 ;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终身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

3. 所有学生要达到高中毕业水平,都必须完成物理1、物理2的学习,必须

从 中选学一个选修课程模块, 即完成 学分的物理课程学习。

4.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提到,为保证评价的真实、准确、全面,必须要把 评价与 评价结合起来。

5. 课程资源包括:文字教学资源 、 、实验室资源和 。

6.课程总目标之一是: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

成 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

7.“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要素,高中课标对此能力的基本要求是

(1)能 的问题。

(2)从 表述这些问题。 (3) 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义。

8. 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要素有: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 、 、 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9.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 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 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10.“STS”是 、 和 。

二、请判断下列各题。正确打 √ 错误打×。(每题2分,共20分)

1. 随着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深入,物理学一方面带动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推动了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近代物理学奠定了两次工业革命的基础;经典物理学推动了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生物技术等的迅速发展,继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变化。( )

2.一个好的习题,就是一个科学问题。在设计练习和习题时,应多选择有实际科技背景或以真实物理现象为依据的问题。( )

3. 教科书编写要为全面落实课程目标服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 。( )

4. 知识与技能目标中要求学生 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知道一些与物理学相关的应用领域,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物理知识与技能解决一些问题。( )

5. 教科书和其他参考书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 。( )

6. 学生学习评价对于课程实施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在评价的内容和形式上,应该注意强调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 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 )

7.物理教材的编写的依据是《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 ( )

8.学生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

9.物理必修1模块划分为运动的描述、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两个二级主题。( )

10.在《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

三、简答题 (本题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

1.新课程对教学提出了三维的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同的学科对三维目标的解释是不同的,你从物理学科的角度,从以上三个方面中任选一方面,谈谈对学生要求所达到的目标。

2. 物理课程标准强调通过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你是怎样做的 ?

3.《课程标准》提出的本学科的课程理念有哪些?

4.评估和交流是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你是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评估和交流的?

一、填空题

1、.物质的基本结构 、运动规律

2.科学研究方法 、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

3. 选修1-1、选修2-1、选修3-1系列 、 6个必修

4.形成性 、 终结性

5.多媒体教学资源 、社会教育资源

6.自主学习 、良好的思维

7.发现与物理学有关 、 能从物理学的角度较明确地

8.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9.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 、被动接受知识

10. 科学、社会、技术

二、请判断下列各题。正确打 √ 错误打×.(每题2分,共20分)

1. × 2.√ 3.√ 4.√ 5.× 6.× 7.× 8.√ 9. √ 10.√

三、简答题 (本题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

1.(一)知识与技能

1. 学习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了解物理学的基本观点和思想。

2.认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物理实验的一些基本技能,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能独立完成一些物理实验。

3.初步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关注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以及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4.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知道一些与物理学相关的应用领域,能尝试运用有关的物理知识和技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2.通过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能计划并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些物理问题,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4.参加一些科学实践活动,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5.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2.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

3.具有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的意识。

4. 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具有团队精神。

5.了解并体会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并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6. 关心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2. 答: (1)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2)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和发现知识。 (3 )重视科学方法的学习和应用。 (4)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5)

引导学生尝试着应用实验探究、资料查询、调查访问等方法学习知识

(6) 使学生发展多方面获取信息的能力。 (7)在学习的一定阶段由学生自己进行小结,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编写自问、自答、自解题。

3. 答:

(一)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共同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

(三)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与基础性

(四)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五)在评价上强调更新评价观念,促进学生发展

物理课程标准试题(二)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6分)

1、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从课程基础性、实践性、时代性等方面提出了课程基本理念,从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提出了课程目标。

2、课程内容由科学探究、科学内容两部分组成。

3、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 、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

4、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的重要途径。

5、评价的方法有作业评价、测验,作品评价、成长记录。

6、根据物理实验的形式进行分类,物理实验可分为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边学边实验、课外实验等类型。

7、实验报告的项目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原理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器材、实验记录及数据处理、实验结果。

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取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根据这一要求,可将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分为 他评、自评两类。

9、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自我评价可参照“义务教育物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针对

教学基本功、学生活动、师生互动、媒体应用、教学效果、目标达成、教学特色等方面进行。

10、表现性评价的实施包含的步骤有根据教学目标,确定评价内容;制定评价标准;确定评价工具;收集资料,实施评价;给出评价结论。

11、即时评价的方式包括言语式评价和非言语式评价,言语式评价包括赏识性评语和激励性评语进行评价。

12、课程资源概括来说包括:文本课程资源 、 实验室课程资源,多媒体教学资源和 社会教育资源

13、 科学内容标准中一级主题的“物质”有四个二级主题,分别是:物质的形态和变化、 物质的属性、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新材料及其应用。

14、物理课程标准包括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四部分内容。

15、物理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质、 相互作用 和 运动规律 的自然科学。物理学不仅含有人类探索大自然的知识成果,而且含有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 和科学精神等。

16、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17、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提到,学习评价要重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为改进教学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18、“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要素,初中课标对此能力的基本要求是:

(1)能 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

(2)能书面或口头表述发现的问题 、表述这些问题。

(3)了解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19、课程内容由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组成,其中科学内容包括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个部分。

20、“STS”是科学、技术、社会。

21.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 以及科学探究能力

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历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从从生活到物理,社会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 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22.物理学由理论和实验两部分组成。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物理学理论则是人类对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规律的认识和概括。

23.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从 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

(2)通过基本知识与学习技能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使学生能逐步客观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

(3)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4)通过科学想像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分析概括能力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5)通过展示物理学发展的大体历程,让学生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24.《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将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由此,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由科学探究、科学内容组成。

25.在《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26.课程资源包括各种形式的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科技图书、录像带、视听光盘、计算机教学软件、实验室,以及校外的工厂、农村。科研院所、科技馆、电视节目等。可以总结为:文字资料;多媒体资源;实验室资源;社会教育资源。等4种形式的资源。

27.关于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育目标,用最简单的一句话表示就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

1、物理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质、( )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A、相互运动 B、物质变化 C、物质状态 D、相互作用

2、( )评价是一种体现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综合性评价。

A、实验 B、作业 C、作品 D、考试

3、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可分为三个维度,即了解、认识和( )。

A、掌握B、理解C、灵活运用D、知道

4、即时评价是一种( ),具有低起点、勤评价、小目标、快反馈的特点。

A、量性评价B、质性评价C、言语式评价D、非言语式评价

5、( )是对学生某一阶段学习情况的评价。

A、作业评价 B、测验 C、作品评价 D、成长记录

6、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 )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A、科学素养 B、实验能力 C、实践能力 D、综合能力

7、( )是教学过程中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教学现象做出的实时评估。

A、即时评价B、言语式评价C、非言语式评价D、量性评价

8、( )学习方式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在设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内容时,将其纳入“课程内容”。

A、自主 B、合作 C、科学探究 D、传统

9.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 A )

A. 科学素养 B.知识储备 C.道德品质 D. 探究能力

10.下列属于课程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是( C )

A.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B.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C.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能通过实验收集证据,会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D.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

11.下列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是( A )

A.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有判断大众传媒信息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意识,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勇于放弃或修正不正确的观点

B.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C.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D.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12.下列不属于探究活动中“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的要求的是 ( D )

A.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 B.尝试选择科学探究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

C.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意识

D.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要求进行操作

13.下列不属于探究活动“交流与合作”环节的基本要求是( B )

A.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 B.能关注探究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

C.能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有团队意识 D.能听取别人的意见,调整自己的方案

14.下列不属于“提出问题”这一探究环节的是 ( C )

A.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B.能书面或口头表述发现的问题 C.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

D.了解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15.科学内容分为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及能量三大部分,我们将其称为一级主题,其下又分解为二级主题。下列各项中属于“运动和相互作用”的二级主题的是 ( B )

A.机械能 B.电和磁 C.电磁能 D.能量守恒

16.有关科学内容的二级主题,a机械运动和力;b内能;c声和光; d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e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f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g机械能;h电磁能,属于能量主题下的二级主题有( B )

A.e、f、g、h B. b、d、f、g、h C.a、b、c、d D. a、c、e、h

17.下列行为动词,不是用来表示认知性目标的是 ( A )

A.独立操作 B.认识 C.理解 D.了解

18.下列行为动词,不是用来表示体验性目标的是( D )

A.经历 B.认同 C.内化 D.计算

19.以下不属于评价学生学业成就和发展状况的四大方法的是( B )

A. 作业评价 B. 实验评价 C. 作品评价 D.成长记录

20.在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时,主要从课前准备和教学过程中的组织教学这两个方面进行考查的是( C )

A.教学内容 B.教学方法 C.教学态度 D.教学效果

21.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下列科学探究能力不属于猜想与假设要素的是:( A )

A.能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

B.能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探究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C.了解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D.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可能答案提出猜想

22.不是评价应注意的问题的是( C )

A.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B. 注意多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

C. 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D. 重视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23.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 D )

A.自主学习 B.合作学习 C.探究学习 D.含A、B、C

24.下列行为动词,不是用来表示体验性要求和目标的是( c )

A.经历 B.反应 C.认识 D.领悟

25.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使学生“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的课程目标属于( a )

A.过程与方法目标 B.知识与技能目标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D.知识与价值观目标

26.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下列科学探究能力属于猜想与假设要素的是:( b )

A.能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

B.能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C.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D.能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

27.当前我国义务教育课程的设置应该是( a )

A.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分科课程为主。

B.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分科课程为主。

C.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高中分科课程为主。

D.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中学分科课程为主。

三、简答题

1、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10分)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

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发展

2、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教师应注意哪几个方面?(6分)

重视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倡导多主体参与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3、物理课程中构建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一般要从哪四个方面进行?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重视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注重多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

实现有效的评价反馈

4、新课程标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哪些建议?(8分)

重视文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实验室课程资源的开发

发挥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优势

社会教育资源的利用

5、新课程对教材的编写提出了哪些建议?

第一、教材要为全面落实物理课程目标服务。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倡导科学探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第二、内容的选择。有利于促进探究活动的开展,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反映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具有时代性,有一定弹性一,为不同的学生发展提供空间

第三、内容的组织。为实施科学探究提供便利,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便于学生建构知识、提高能力

第四、内容的呈现。形式生动活泼,传递多种有教育价值的信息

第五、教材的编写要有特色

6.根据你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说说一节什么样的课是“好课”。

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1)一堂好课应该是一堂有意义的课(2)一堂好课应该是一堂以学生为主体的课

(3)一堂好课应该是一堂有气氛和谐交流充分的课(4)一堂好课应该是一堂有效率的课

(5)一堂好课应该是一堂有生成性的课(6)一堂好课应该是一堂常态下的课

(7)一堂好课应该是一堂有待完善的课

7、课程资源包括哪些?请列举10条。

1)教科书(2)教师教学用书(3)学生课外用书(4)科技书刊(5)音响资料(6)教学软件(7)互联网(8)图书馆 (9)实验室(10)校外的博物馆(11)科技馆(12)工厂(13)农村等

四、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1分,计5分。正确打 “√” 错误打“×”)

1.在《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 )

2.教科书和其他参考书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 。(× )

3.物理教材的编写的依据是《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 。( × )

4.学生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 √ )

5.“物质的属性”的内容标准之一是:(1)知道质量的含义。(2)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其中第(2)点是关于基本技能方面的要求。( √ )

1.在《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 )

2.教科书和其他参考书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 (× )

3.内容标准中的样例是对标准进一步的解释和扩展,是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 。 (× )

4.一个好的习题,就是一个科学问题。在设计练习和习题时,应多选择有实际科技背景或以真实物理现象为依据的问题。 (√ )

5. 教科书编写要为全面落实课程目标服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 。 (√ )

6.课程总目标是判断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学习是否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的标准 。√

7. 学生学习评价对于课程实施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在评价的内容和形式上,应该注意强调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 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

8.物理教材的编写的依据是《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 。 (√ )

10.“物质的属性”的内容标准之一是:(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2)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其中第(2)点是关于基本技能方面的要求。 (√)

五、诊断并提出改编建议

例:声音特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知道影响响度的因素,并掌握振幅与响度的具体关系。

病因诊断:“让学生”反映了目标的实施主体不是学生而是教师,没有从学生学的角度来编制目标。另外探究问题振幅与响度的因果关系出现颠倒。

改编建议:通过手拨钢尺等实验的探究,学生知道振幅是影响响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并认识到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标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知识与技能: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

1.病因诊断:缺乏可以测量与观察的行为动词。

改编建议:通过观察音叉敲击和鼓面振动等具体的实验,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观察真空铃声实验,认识到声音传播需要一定的介质(条件),即真空不能传声,并初步认识到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2.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会设计、连接串、并联电路有画了电路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病因诊断:将技能目标混淆为过程与方法目标

改编建议:运用对比的方法,区分串、并联电路的异同,并能识别和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串、并联电路和实例。能利用电路图来表示电路的组成和电路元件的连接情况。

3.液体的压强

课标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会用液体压强公式进行计算。

病因诊断:课标中没有液体压强的目标要求,液体压强的探究属于能力提高性的要求,课标中更没有利公式计算液体压强的要求,此处要求过高,背离了课标要求。

改编建议: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能利用液体压强的特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现象。

4.汽化和液化

教学目标:体验蒸发现象,通过实验探究液体在蒸发过程中需吸热的物理本质,了解其应用。通过对坎儿井的了解,激发民族自豪感。

知道蒸发和沸腾统称为汽化现象,汽化时吸热;与之相反的过程称为液化,液化时放热。

了解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观察水的沸腾,记录数据,描绘图象,体会物理实验的魅力。

病因诊断:物理三维目标没有分类陈述,各条目标中三维目标有交叉,层次不清。如第1条知识与技能目标包含情感目标,第3条知识与技能目标中包含了过程与方法目标。三维目标之间相互嵌套,层次混乱。

改编建议: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从生活实例中,知道蒸发和沸腾均为汽化现象,汽化时及热,液化时放热。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汽化现象,学生了解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

(2)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能认识液体在蒸发时需要吸热,同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观察水的沸腾现象,准确记录数据,会用图象描述水沸腾过程和特点。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通过介绍坎儿进等实例,学生初步了解生活中物态变化的利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5.声音的特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能领悟声现象,培养尊重自然规律的态度;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病因诊断:行为动词选择不恰当,采用动词“领悟”过于含糊,不能确定“领悟”要达到的学习程度和学习水平。

改编建议:通过介绍我国古代编钟等声学成就,渗透一定的中华文明史教育,初步民族自豪感。

6.液体压强与流速关系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液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病因诊断:没有行为条件,也汉有学习水平的描述。

改编建议:根据纸条、气球、硬币三个液体实验,学生能了解到生活中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完成习题正确率达90%(学习水平或表现程度)。

五、案例分析

案例一:物态变化

在学习九年级物理第十一章第三节《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时,季老师根据“迷你实验室”提供

的用蜡自制玩具的过程材料,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否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自制一个你喜欢的玩具?课前设计这一个问题时,他猜想学生恐怕不会做得太好,也许少数提前预习的学生能回答出用蜡自制玩具。接着有学生说用冰做一个玩具。听到学生这一回答他的眼睛为之一亮,因为这一想法是他课前没有料到的。因此,他马上追问一句:“现在是初秋,你用冰怎么做?”学生回答:“放到冰箱里冻。”季老师又追问了一句:“你是不是想冻一块冰,再雕刻成玩具?”“不,我用泡沫一个模子,把水倒进里面冻,等冻好了再拿出来修理,就像咱们学校工厂的翻砂(铸造)车间那样干。”“你对铸造程序的了解不是一般的水平啊!”旁边有学生插话说:“他爸就是干翻砂的。”轮到后面的班级时,我立即调整了上课计划,就自制玩具的问题展开讨论:1.所用到的物理知识;2.都准备哪些材料;3.你打算怎样做。经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收到了比预想要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一分析:我们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这些经历与体验具有不重复性。当教师将其作为课程资源时,在恰当的时候,这些经历与体验就会被调动,重新形成新的生命体验。本节课,在物态变化学习中,用蜡自制玩具时间,学生能想到利用水的凝固性制作玩具,而且能将已有的铸造知识主动应用到学习中,这样就把生活资源用于学习中,把课堂知识用用于生活中,教师充分把握了学生的经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这一认识,并及时地把学生学习过程中反馈出的知识内容,作为独特的资源加以运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案例二:水资源危机与节约用水

在学习水资源危机与节约用水时,教科书中介绍了用明矾粉和实验室过虑水两种净化水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季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题供学生探究:请自选器材,制造一个简易的滤水器,可画图表示并加以说明。学生的设计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照搬实验室过滤水的方法,(见教材图11-43);另一种是从参考资料上学到的用大饮料瓶,在瓶底扎一个小孔,瓶里装有纱布、细沙和石子过虑的方法(见图一)我将两种设计画在黑板上,让学生们讨论,学生马上指出:第一种方法不实用。第二种设计不方便,因为瓶口太小,过虑物质不好往里装,倒水时容易洒出来。最后讨论的结果是:将饮料瓶倒过来,瓶口朝下,将底部截去,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既方便又实用的滤水器,同时还想到了最下层是纱布,第二层是细沙,最上面是石子的安排方法,(见图二)石子在上面能压实下面的过虑物质,过虑效果好。

就这两个案例结合物理学科的课程改革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谈一谈你的看法。

案例二分析:物理学科的课程改革有两个鲜明的亮点,一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二是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其目的在于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要达到这一目的,单凭一本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大力开展新的课程资源以弥补和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打破一本教科书包打天下的局面已势在必行。这节课,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净化水的学习过程中,先引导学生制作滤水器,通过瓶,各种过虑物质的选用等课程资源的开发,引导学生合理并创造性地使用生活中常见物品、廉价的材料进行物理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身边处处有科学的思想理念。体现了师生在物理学习中课程理念得以实验,更体现了课程资源的甄别与筛选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师生的创造性学习,来原于师生的互动。

案例三:温度计

在一堂“温度计”教学课堂中,付老师让学生分组实验,她是这样设计的:

(1)体验自己对温度的感觉是否可靠;(2)观察体温计和实验室用温度计的构造并找出异同处;(3)学习用实验室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并理解操作规则。

(2)(在学生的实验桌上付老师提前准备有:一杯热水,一杯温水,一杯冷水。)

实验前付老师提醒学生:不能用体温计去测水温。结果还是有一个学生忍不住好奇地把一支体温计插进了热水中,玻璃泡破了!同桌举报,她心中有些不悦。从杯中取出了那只破损的体温计,发现那薄薄的玻璃泡只剩了半截,泡中的水银全流到了杯中。以前付老师也只知道玻璃泡很薄,但具体薄成什么样我也不确定,这还是她第一次看得如些清楚。她突然心生一计,把它拿上了讲台,像是什么也没发生一样,课照常进行。当进行到分组实验(2)时,学生观察后的汇报如竟有如此说法:实验室用的温度计,液体是装在一个玻璃泡里的,而体温计里的水银是装在一个金属圆筒里的。付老师诧异并下意识地再看手中的体温计:它的玻璃泡让人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太薄了!看上去真是银白色(里面水银的颜色)的,确实像是一个银色的金属圆筒。她算是“增长了见识”。付老师不置可否,让学生继续汇报……最终,她将那支破损的体温计用实物展台展示给学生看,学生不仅见识到那玻璃泡的薄,而且对“不能让温度计的玻璃泡碰触容器底或侧壁,不能将温度计当搅拌器使用”的规则也都很容易理解了。快下课时,付老师对损坏一事作了这样的处理:“这支温度计是由于一位同学不遵守操作规则而损坏的,但它使老师和同学们对温度计的了解更深入和具体了,所以就由老师来赔偿吧。”话音刚落,那名学生就站了起来说:“对不起,老师,是我错了,应该我来赔。”付老师赞许地对他笑了,没再说什么。

结合你所掌握的教育理论,该案例凸显教者怎样的设计理念,我们在教学中应如何借鉴?对付老师这堂课进行分析评价。

案例三分析:机智不可能事先计划。在教学中常常是那些不稳定的、不连续的、变化不定的时刻需要某种无法计划的机智行动。这些不稳定的时刻并不是教学中的偶然事件,它们从本质上是教

学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教育机智是一种教育学上的机智和天赋,它使教育者有可能将一个没有成效的、没有希望的、甚至有危害的情境转换成一个从教育意义上说积极的事件。付老师通过学生损坏温度计一事,做了高明的处理,不仅增长了知识,更增进了师生关系。

物理课程标准试题(三)

1、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所研究的是物质的基本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

2、高中物理课程有助于学生继续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终身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

3、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4、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课程应体现评价的内在激励功能和诊断功能,关注_过程性评价,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通过评价还应促进教师的提高以及教学实践的改进。

5、高中物理课程由12个模块构成,学生完成共同必修模块的学习后,可获得_4__学分,接着必须再选择学习一个模块,以便完成_6__个必修学分的学习任务。

6、高中物理课程的总目标包括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 自主学习 能力, 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

7、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高中物理课程各个模块中都安排了一些典型的科学探究或物理实验。科学探究的要素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8、选修课程是在共同必修的基础上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设计的。在选修课程中既考虑了学生的基本学习需求,又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空间;既为学生设计了适合其兴趣爱好和能力倾向的不同模块,又考虑了不同模块的相互联系和共同要求。

9、观察实验、抽象思维与数学方法相结合,是物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10、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物理课程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将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既有利于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

1、学生完成共同必修模块的学习后,接着必须再选择学习一个模块,考虑到必修学分中尽量让学生学习物理主干知识,因此后来的这个必选模块只能在选修1-1,选修2-1,选修3-1中选择,因为这三个选修模块都与电磁学内容有关。( √ )

2、高中阶段应给学生更多的空间,让学生较独立地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

3、课程标准中的“认识”“了解” “阐述”“解释”等行为动词属于体验性要求的目标动词。( × )

4、《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要求”、“共同必修模块”、“选修模块”并列,作为内容标准的三大部分,这表明科学探究、物理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5、教学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过程,教师只有把《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目标、理念和要求,把教科书的教学内容和所体现的教学方法,转化为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设计,才能有效地达到课程目标。(√)

1、简述高中物理课程选修系列1、选修系列2和选修系列3各自的侧重方向

答:选修系列1侧重物理学与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融合,强调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选修系列2侧重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展示物理学,强调物理学的应用性、实践性。

选修系列3侧重让学生较全面地学习物理学的基本内容,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

方法,较为深入地认识物理学在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2、简述共同必修模块中物理2的主要学习内容及地位作用

答:在本模块中,学生通过机械能、曲线运动的规律和万有引力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体会高中物理课的特点和学习方法,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为后续模块的选择做准备

3、简述《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四个方面的教学建议

答:(一)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过程;

(二)提高科学探究的质量,关注科学探究学习目标的达成;

(三)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四)突出物理学科特点,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4、简述中学生的科学探究与科学工作者的科学探究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

答:相似之处在于中学生的科学探究与科学工作者的科学探究都是科学认识活动,具有方法论上的相似性。

不同之处在于科学工作者的科学探究其目标侧重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科学探究是在丰富的知识积累和经验水平上展开的,科学探究活动经历问题提出、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实验、收集数据、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全过程。

中学生的科学探究目标是侧重于将前人经验有效地转化为自我经验,其探究过程指的是科学学习过程中的探究。由于受其知识和经验、技能的制约,大多数探究活动不可能进行“全过程”探究,而更多的是“片段式”探究,有的探究侧重于设计,有的探究侧重于数据的分析处理等。

1、发现问题是提出问题的前提,只有发现了问题,才可能提出问题。然而,怎样才能发现问题?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对伦琴发现X射线的过程加以分析,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这个例子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1895年11月8日,伦琴用克鲁克斯管做实验,克鲁克斯管用黑纸板包着,离管子不远的凳子上放有一张亚铂氰化钡纸。伦琴给管子通电时,偶然发现亚铂氰化钡纸上出现了一条特殊的荧光。伦琴认为,荧光要靠光线照射才能激发,荧光是在克鲁克斯管通电时才发生的,而克鲁克斯管被黑纸板包着,不可能有光照射在亚铂氰化钡纸上,因此引起了伦琴的疑问:荧光效应究竟是不是来自于克鲁克斯管?如果是,它到底是什么?伦琴的进一步研究导致发现了X射线。

答:我们来看伦琴发现问题的过程:第一,伦琴发现了亚铂氰化钡纸发出荧光的现象(此时,只存在着一个现象,还没有形成问题);第二,亚铂氰化钡纸的荧光效应的产生不符合原有的认知,被黑纸板包着的克鲁克斯管不可能有有光线射到亚铂氰化钡纸上,事实和原有认知发生了矛盾,伦琴在分析了这一矛盾后提出了问题。伦琴提出问题的过程包括了两个环节:发现现象和对现象的质疑。在科学探究中,一个有价值的提问都应该由这两个环节构成的,或者说具有这两个特征。上述分析提示我们,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善于捕捉新现象;二是不断地把新现象和自己的认知相联系,增强质疑的意识

物理课程标准试题(四)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新课标提出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 )自信

A.信仰 B.理想C.文化D.信念

2.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理解物理模型的适用条件,“模型建构”是属于哪一类核心素养( )

A.物理观念 B.科学思维 C.科学探究 D.科学态度与责任

3.新课标课程方案中选择性必修课程要求所有学生( )

A.必修B.必考C.选修选考D必修选考

4.新课标中关于学科课程标准:更新了教学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 ),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A.科学化B.社会化C.情景化D.生活化

5.物理学是自然科学领域的一门基础学科,研究自然界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 )

A.发展规律B.运动规律C.变化规律D.作用规律

6.高中物理课程在结构上注重为全体学生打好共同基础,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 )和科学实践作为必修模块内容。

A.基础知识B.科学知识C.核心素养D.核心概念

7.高中物理课程重视以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重视评价的诊断

功能和( )

A.激励功能B.检验功能C.反馈功能D.惩罚功能

8.物理课程目标一共提出了( )条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

A.2 B.3 C.4 D.5

9.选择性必须课程有( )个模块

A.2 B.3 C.4 D.5

10.必修1模块的主题是:( )与物理模型和相互作用与运动定律

A.机械运动B.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C.万有引力定律D.曲线运动

11.选修1模块的主题为( )

A.物理学与技术应用 B.物理学与社会发展

C.近代物理学初步 D.物理学与环境

12.物理必修课程共( )学分

A.4 B.6 C.8 D.10

13.物理选修课程共( )学分

A.4 B.6 C.8 D.10

14.学生要参加高中毕业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需要( )学分

A.4 B.6 C.12 D.18

15.学生如果要参加高中毕业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需要( )学分

A.4 B.6 C.12 D.18

16.新课程标准关于培养目标的表述是( )

A.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需求

B.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C.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科学素养

D.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

17.新课程标准关于课程内容的表述是( )

A.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关注科技进步

B.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关注科社会发展

C.体现课程的选择性,关注科技进步

D.注重课程的时代性,关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18.下列不属于物理核心知识的是( )

A.核心概念B.核心规律C.重要物理实验D.主要的物理学史

19.下列不属于物理核心能力的是( )

A.理解能力B.推理能力C.模型建构能力D.分析、综合的能力

20.关于培育高中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以下做法错误的是( )

A.物理教学要把身心健康放在首要目标

B.物理教学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C.物理教学要为学生打下走向社会的基础

D.物理教学只需在知识结论的应用上下工夫

21.高中物理核心素养中科学态度与责任包含了( )的方面内容

A.2 B.3 C.4 D.5

22.新课标提出的学业质量标准的主要维度是( )

A.知识的掌握程度

B.技能的掌握程度

C.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

D.能力的表现水平

23.高中物理学科学业质量水平共分( )级

A.3 B.4 C.5 D.6

24.“了解所学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及其相互关系,能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属于水平( )

A.3 B.4 C.5 D.6

25.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的命题依据是学业质量水平( )

A.2 B.3 C.4 D.5

26.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命题依据是学业质量水平( )

A.2 B.3 C.4 D.5

27.学生通过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学习及运用可以培养的核心素养是( )

A.物理观念 B.科学思维 C.科学探究 D.科学态度与责任

28.教师引导学生经历物理概念的建构过程和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可以培养的核心素养是( )

A.物理观念 B.科学思维 C.科学探究 D.科学态度与责任

29.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如实记录、客观对待所获取的实验数据可以培养的核心素养是( )

A.物理观念 B.科学思维 C.科学探究 D.科学态度与责任

30.新课标中有关评价原则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目的明确 B.可信有效 C.全面深入 D.奖优罚劣

二、简答题(共5个小题,每题5分,共25分)

1.简述新课标中关于课程方案的主要变化

2.简述新课标中关于学科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是?

3.简述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4.简述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

5.简述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有关科学思维的内涵及具体描述

三、案例分析题

1.试题案例(6分)

研究“蹦极”运动时,在运动员身上装好传感器,用于测量运动员在不同时刻下落的高度及速度。如图2甲所示,运动员及所携带装备的总质量为60 kg,弹性绳原长为10 m。远动员从蹦极台自由下落,根据传感器测到的数据,得到如图2乙所示的速度—位移图像。

(1)运动员下落过程中在什么位置动能最大?试从运动和力的关系讨论运动员在该位置受力有什么特点。

(2)运动员下落动能最大时和落到最低点时,绳的弹性势能分利为多大?请陈述运用相关定律解决问题的条件。

请分析此题的第一问及第二问的考核目标。

2.教学设计(9分)

材料:《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磁通量”部分内容标准如下:

具体内容

通过实验,了解电磁感应现象,了解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活动建议

查阅资料,了解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过程

请你据此材料以“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为主题,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

过程设计(只需要写出要点)。

本文发布于:2024-03-06 15:12: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21207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学生   科学   探究   物理   实验   课程   学习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