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的漂泊——浅谈《亚细亚的孤儿》的“孤儿意识”

更新时间:2024-03-05 15:36:49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5日发(作者:刘国雄)

灵魂的漂泊——浅谈《亚细亚的孤儿》的“孤儿意识”

鬃中国当文学硼

灵魂的面,示泊

一一

浅谈亚细亚的孤儿》的"孤儿意识"

o吴松

摘要:((.-It~.-It的孤儿》是吴浊流的代表作.对胡太明的形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他有鲜明的

孤儿意识,也有人认为他有孤儿意识但最终被克服.笔者认为,对胡太明的形象应该根据具体的历史情境来判断,

不能盲Iii拔高,也不能被贬抑,要充分认识到其复杂性.

关键词:孤儿意识殖民地

《亚细亚的孤儿》是台湾作家吴浊流的代表作,自诞生

之后广受好评,这与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有密切的关系.评论

者时这部作品的主题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其借胡太明的

形象,表达了一种"孤儿意识",也有人认为本文借胡太明

的形象表达了抗日斗争的爱国主题.但不论怎样,作品的主

题是通过胡这个典型形象反映出来的.因此,试图理解作品

的途径就在于如何理解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清朝时设置台湾省,刘

铭传任首任巡抚.1895年,腐败的满清政府因甲午战争的失

败,=,被迫将其割让给日本,从此使神圣的宝岛遭受了异族的

'

凌辱.身为炎黄子孙的每一个中国人,都永远不能忘记这段

屈辱史.以上是每个人的共识,无须多说.但遗憾的是大陆

人很少或几乎没有想到过身在日本侵略者统治下的台湾人民

的众生相.而《亚细亚的孤儿》就是为我们认识台湾人民在

特定历史时期的尴尬处境提供了很好的场景.正如作者自己

所说:"《亚细亚的孤儿》这篇,是透过他的一生,把日本

统治下的台湾,所有沉淀清水下层的泥污渣滓,一一揭露出

来了.登场的人物有教员,官吏,医师,商人,老百姓,保

正,模范青年,走狗,不问日,台人,中国人的各阶层都网

罗在一起,不异是一篇日本统治社会的反面史话."①

任何一个具体的时代,具体的社会,我们无法将所有的

人一律划等号,视作具有相同的生活态度和思想追求的一类

人,就像在这部作品中,我们也无法将所有的人都视作具有

抗日精神和反帝爱国主义精神的高尚者一样.毕竟,人物之

间是有差异的.因此,我们分析作品时,应该从"这一个"

出发,不能用某种意识形态来对人物形象对号入座,而应该

用动态的眼光和发展的思路来进行考察.作为理解本文的关

键,胡的形象就应该如此对待.正如前文所述,对这个典型

人物的主要特征,这部作品就是倾吐这种痛苦的孤儿意识的

哭诉状.钟肇政认为"浊流先生在《亚细亚的孤儿》里,以

孤儿意识为具体表征,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极为鲜明的殖民地

性格",胡太明是个"悬在太空中的人"②,其内心是异常寂

寞的.黄渭南认为,这部小说通过胡太明的命运遭遇,"述

及台湾人在本土,既不获得日本养母之爱护„„是书之作,

因为讽刺日本人之无量,亦在叹诉祖国之寡眷,更可将亡国

滋味,永留人间,作后世之殷鉴."③

上了抗日救国的正确道路.这个典型人物的主要特征在于他

反抗殖民统治的爱国主义精神.江春男认为:"胡太明虽然

成为被历史遗弃的孤儿,然而历史的教鞭并没有放过他„„

胡太明胜利了,他战胜了孤儿意识,肯定了自己."④封祖盛

认为:"小说所着重描写的是胡太明在现实的教育下,通过

克服孤儿意识走上抗日救国的思想历程."⑤

两种看法的差别在于胡太明是否在经历了人生的磨难和

经历后拥有了反帝爱国的情怀,而两种"孤儿意识"的相同

之处是从历史的全局观来考察的.曾镇南则认为"两种看

法,各自看到了胡太明这个典型人物的思想特征的一个侧

面,部分地反映了作品的实际.但从总体上看,却都圄于对

'孤儿意识'的同情或贬抑,而缺乏对胡太明这一个典型性

格及其所由产生的典型环境的全面细致的分析."表面看,

曾的观点似乎综合各家之长,实际上这种过于琐细的探究无

益于对胡太明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我们认为,胡太明具有

的"孤儿意识"不是他自己感觉到的,而是客观存在的.也

就是说,这是由他所处的环境和时代所决定了的,不论其承

认与否,我们对胡太明的理解切不可脱离这样的实际情境.

但是在理解"孤儿意识"是切不可死板,将之视为人物的全

部,即它仅蕴藏于人物内心深处,成为其复杂思想的组成部

分,而并非就是其唯一的思想特征.或曰,"孤儿意识"是

胡太明自始至终的拥有,作为其内心的障碍存在,这个障碍

就是历史情境给胡太明造成成长和生存痛苦和矛盾的根源.

可能他直到后来才明确地知道如此.从这个角度说,曾的观

点较前两者更能突出人物的鲜明个性特征,不至于将人物贴

上具体的标签,这也有助于我们了解人物的真实面貌.

我们不妨将胡太明漫长的人生分成三个阶段,在这三个

阶段中思想矛盾是不同的.从童年到决意到大陆去寻找"一

个可以自由呼吸的新天地"为止,可以说是胡太明生活道路

的第一阶段.此时胡太明思想的主要矛盾,是日本帝国主义

的殖民地教育给予他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和他实际上所处的

奴隶地位给予他的心灵的种种刺激与创伤之间的矛盾.云梯

书院的学习,国语(日语)师范部教学之中的困惑,恋爱的

失败,日本留学,农场生活,使胡太明原先比较美好的憧憬

变成失望.这些经历无一不是由于他作为一个台湾知识分子

所必然面临的遭际.当然其中与其个性也有密切的关系.这

里可视为孤儿意识的最初表现.他时刻感受到自己作为„个

台湾人的内心困惑,矛盾和不平.这时的他没有也不可能达

到所谓反帝的高度.

从在赴大陆的海轮上赋诗抒怀到他摆脱大陆当局的幽禁

回到台湾为止,是胡太明生活的第二阶段.这时的他从海上

抒怀到眼见国民党统治下的社会现实,到对朋友和妻子的鄙

视,无不透露出他的性格和大陆社会环境的格格不入.这时

的"孤儿意识"表现为一种孤独,是在客观上遭受误解,主

观上又很茫然的孤独感.而澡堂子的安逸和古都的景观只能

使他局限于个人的天地中,虽然"历史的动力会把所有的一

切卷入它的旋涡中",胡太明却似乎处在漩涡中丝毫不动.

胡太明生活的第三个阶段,是从他回台湾和家人团聚到

他最后陷入精神的崩溃.这时他处于日趋叛逆的内心世界与

身不由己的助逆处境的矛盾.抗日战争的爆发使他从感觉麻

木的状态走出来,并且随着战争的发展他的思想发生了较大

的改变.但是他的心灵始终处于孤独无依的状态.他没有坚

定的人生追求,只有如浮萍一般飘零.书中描述了胡太明的

这样一段想法:"太明合上《墨子》,心中思索着知识分子

的悲惨的共通性„„太明又想:从前的老庄陶潜等人也许还

可以避免卷入历史的洪流,但现代人却不可能.在现代这种

总体战的体制下,个人的力量几乎等于零,无论心中愿意与

否,在国家至上的命令下,任何人都难逃卷入战争旋涡的命

运„„"⑥这从他被强征入广州当日军翻译可见一斑.终于,

他终于承受不住心灵的打击而精神崩溃,被遣送回台湾以

后,目睹了所谓"全民化运动"粮食局的黑暗,应佐藤之邀

参与编刊,见识了官场的黑暗,说服了侄儿达雄.这些都是

胡太明思想进步的表现,表明他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正

如他自己所说:"我只知道必然的事实是必然的,真确的事

实是真确的,把必然的事实看作必然,和有勇气承认事实,

至少是知识分子应有的能力."@这就说明他最终是有了自己

的坐标系的.然而庶弟志南的死又给予他极大的精神刺激,

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乃至于发疯.作者又为他安排了去大陆的结局,即"佯

疯".这应是光明的结尾,给人以希望和亮色.不过我也怀

疑这是作者单纯的理想化的设计罢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

批判的力量.

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我个人认为对胡太明形象的分析应实

事求是,不能随意拔高或贬低.固然,胡太明在成长中有思

想上的进步,但也只是对事实的确认,多出自于良心和道德

的层面来对现实进行观察和体验,并没有上升到所谓意识形

态上的高度.他身上因袭太多的心理负担,是特定历史情境

所形成的典型形象.胡太明受到古文思想的启蒙影响,这在

他以后有很多表现.墨子的反战,陶,庄,老的隐逸在他的

思想中影响太深,而儒家的出世,入世又给予他做实事的动

力.这是受到旧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又生活在殖民地环境

之下的特有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具有现实主义的典型意义.

注释:

①吴浊流.本篇概略[A].亚细亚的孤儿[C].华夏出版社,

1996:221.

②钟肇政.风雨忆故人[A].

远行出版社.

③黄渭南.阅后的感想[A].

远行出版社.

吴浊流作品集(一)[C].台湾

吴浊流作品集(一)[C].台湾

④江春男.谈(亚细亚的孤儿)[A].吴浊流作品集(一)

[C].台湾远行出版社.

⑤封祖盛.台湾小说主要流派初探[M]

⑥吴浊流.亚细亚的孤儿[M].华夏出版社,1996:155;

212—213.

(吴松,安徽大学中文系)

儒学研究的盛况

随着以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为标志的"知识时代"

的到来,二十世纪初,中叶受到严酷冲击,批判而一度"花

果飘零",衰极一时的儒学,到世纪末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

建,复兴的良机.1980年起孔子研究进入拓展阶段,并逐渐

形成高潮.相较之前的儒学研究有了一些新的特点:首先,

研究孔子的学术机构和团体相继产生.在1984年以前此类专

业机构只有曲阜师范大学孔子研究所,到如今,成立了国际

儒学联合会,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华孔子学会,山东省孔子

学会,湖南省孔子学会,山西孔子学会,四川省孔子研究

会,云南省孔子学术研究会,广西儒学学会,苏州市子研究

会等学术团体,建立了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儒学研究所,复旦

大学孔子研究所,四川社会科学院中华儒学研究中心等研究

机构,尤其是1996年国务院批准在曲阜成立了中国孔子研究

院,以期成为孔子及儒学的现代化综合资料中心,学术研究

中心,信息交流中心,人才培训中心和展览教育中心.其

次,各种类型的孔子思想学术讨论会不断召开,而且规模越

来越大."文革"后第一次全国性的孔子学术讨论会是1980

年由曲阜师院发起召开的,以后每年都多次举办各种类型的

学术活动.中国孔子基金会1987年与新加坡东亚研究所在曲

阜联合举办第一次国际儒学讨论会,1988年与德国阿登纳基

金会在波恩联合举办了第二次儒学国际学术讨论会,1989年

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召开了孔子诞辰2540周年纪念暨国

际学术讨论会,1993年在韩国召开了第五次儒教思想国际学

术会议.再次,孔子研究的论着以及学术专刊,专栏相继问

世.1984年以前,每年发表孔子研究的文章不足百篇,而到

了1987年后每年都在300篇以上,1986年还创办了《孔子研

究》专刊.另外,研究领域不断扩大.除哲学,史学,教育

学,政治学,语言文学仍是研究的主流外,经济学,法律

学,管理学,美学,逻辑学,人才学,心理学,军旅学,宗

教学,音乐舞蹈学,饮食卫生学,旅游学等方面也都开展研

究.在新的形势下,更加开放,更加现代化的研究环境下,

儒学研究将会愈来愈活跃,成果愈来愈丰硕.

本文发布于:2024-03-05 15:36: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2114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研究   儒学   台湾   思想   认为   历史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