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5日发(作者:任翻)
.
记叙文阅读之伏笔和照应
一、伏 笔:
所谓伏笔,就是在记叙、描写的过程中,对将要在文中出现的与中心事件有必然联系的人物、事件预先作出提示或暗示,并在事件发展的另一阶段与之呼应的一种表现手法。
俄国作家契诃夫对伏笔的解说特别形象:“例如在前面写到客厅的墙上挂着一支猎枪,那么这支猎枪在最后一定要射出子弹。”“墙上挂着一支猎枪”就是最后猎枪射出子弹的伏笔;而最后猎枪射出子弹,是对“墙上挂着一支猎枪”的照应。
二、伏笔的作用:
1 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谨。
2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3读者在读的过程中会不断产生疑问,直到作者把伏笔揭开,才恍然明白前面写一些看似闲笔的内容原来是为此服务的。
4真正使整个文章联系起来,让人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三、伏笔的种类:
1、通过描写环境设置伏笔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在介绍志愿军潜伏部队周围的环境时写道:“前面六十多米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不但可以看见铁丝网和胸墙,还可以看见地堡和火力点,甚至连敌人讲话都听得见。敌人居高临下,当然更容易看见我们。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者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这就为故事向高潮推进作了铺垫,为“我”为什么看到亲爱的战友被烈火整个儿包住想救而不能救,邱少云为什么“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呤”埋下了伏笔。
2、通过描写人物神态、外貌设置伏笔
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这一处对妈妈的神态描写写出了妈妈内心的悲痛,是在暗示她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
3、通过描写人物言行设置伏笔
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写病床上的爸爸对“我”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这句类似于遗嘱式的交代暗示后文爸爸的病逝。
4、通过描写人物心理设置伏笔
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毕业典礼结束后, 我“催着自己,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一句简单的心理描写写出内心的一种预感,在文中也成为爸爸即将离开人世的伏笔。
5 通过反复出现或重点描写的特定物品设置伏笔
一个客人把钱还他,一个客人便去揭开桶盖兜了一瓢,拿上便吃。 那汉去夺时,这客人手拿半瓢酒,望松林里便去,那汉赶将去。 只见这边一个客人从松林里走将出来,手里拿一个瓢,便来桶里舀了一瓢。 那汉看见,抢来劈手夺住,望桶里一倾,便盖了桶盖,将瓢望地下一丢,口里说道:“你这客人好不君子相!戴头识脸的,也这般罗噪!”
四、总结找伏笔方法:
1.留意人物异乎寻常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和心理等细节描写。
2.留意文中对后文有推动或暗示作用的特定情节或背景交代。
3.留意文中反复出现或重点描写的特定物品。
'.
.
五、如何分析伏笔的作用:
在准确找到文中伏笔的基础上,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前后文和句子特殊性,分析其暗示作用;
2.对传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词语作重点分析;
3.注意答题规范性:
“摘抄伏笔原文”+分析内容特别之处或句子写出了……性格/情形/情感+为后文……埋下伏笔。
六、原题呈现:
《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
文章多处为母亲修复母子关系埋下了伏笔,请找出两处,并作简要分析。
1.“这有什么,凯瑟琳?就一条裤子嘛。”表明母亲为是否答应儿子的要求而犹豫。
2.“我知道我将要输掉这场战争了。”“输掉这场战争”暗示母亲对儿子的固执感到无奈,产生了动摇。
3.“我暗暗叹了口气,不情愿地在旧餐桌上铺开银色布料。”
“叹气”和“铺开布料”表明母亲在行动上已开始让步。
4.“一丝温柔悄悄地潜入我那赌气的心。”“悄悄地潜入”表明母亲逐渐包容、理解安东尼
七、照 应
什么是照应: 为使文章气血贯通、脉络清楚,往往对应使用的一种写作技法。又称“照映”、“后应”。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无论多巧妙的伏笔,都需要后文内容与之照应,否则伏笔就变成“闲笔”,因此常有“有伏必有应”一说。
八、照应的种类:
1)首尾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例如《紫藤萝瀑布》
2)扣题照应。围绕主题反复照应。
3)设疑照应。如,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的第1自然段:“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先设疑,然后例举了“评论《水浒传》”、“谈论‘碰壁’”、“救护车夫”和“关心女佣阿三”四件事,最后用“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一句作结,与上面提出的问题照应起来。
4)前后照应。
如:心理照应
《粜米》中写到农民“大清早摇船出来,到了埠头,气也不透一口,就来到柜台前面占卜他们的命运”。这里照应了第10自然段:“刚才出力摇船犹如赛龙船似的那股劲儿,现在在每个人的身体里松懈下来。”
如:物品照应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中提到:“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课文后面又提到了书籍和文件:“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如:人物语言、动作等照应
一般是同一人在不同条件下的语言、动作等变化形成照应,也有不同人物之间的类似言行举止形成照应。
'.
.
'.
本文发布于:2024-03-05 12:41: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21135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