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日发(作者:祝天棋)
漂泊的人生多变的姿态——从张抗抗的人生经历谈她的创作特色
罗樱波
【摘 要】张抗抗从事文学创作几十年,她的小说创作随着年代的变迁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文章试图从张抗抗漂泊不定的人生经历,并结合她的散文创作来探究这一现象.
【期刊名称】《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00)003
【总页数】3页(P185-187)
【关键词】张抗抗;多变;漂泊
【作 者】罗樱波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I206
张抗抗在文学这条道路上辛勤耕作30余年,小说创作成就斐然,她的小说创作随着时代的变迁,呈现出多种面貌。论文先对她多变的创作历程试作一番梳理。
张抗抗从“文革”中开始发表作品,《灯》和《分界线》是她的短篇与长篇处女作,带有明显的“文革”印痕,至此已显露出她擅用象征手法的特点。
“文革”结束后,张抗抗以小说《爱的权利》蜚声文坛。同时期的《夏》、《北极光》、《淡淡的晨雾》等中短篇小说,展现了其时张抗抗与其他作家很大的区别:
她在揭露伤痕、反思历史、反省自身的时候将切入点放在“爱情”上。在文学让位于政治、爱情让位于阶级的背景下,张抗抗的这种叙述方式表现出了锐利的创新性。“夏”、“北极光”等这些意象延续了象征意味。
1986年完稿的长篇小说《隐形伴侣》,是张抗抗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她本人认为这是她创作成熟的转型之作。这部自传性的长篇力作,有张抗抗在北大荒生活的影子。小说中,张抗抗尝试了西方现代主义表现手法,如潜意识、无意识、梦境、幻觉、隐喻、心理活动等,体现出张抗抗一以贯之的探索精神。作品通过对人性本质的诘问,揭示了每个人体内都存有另一个终身无法摆脱、令人恐惧和震颤的“恶”的“隐形伴侣”,是一种无法和解、难以缓释的心理冲突。
20世纪90年代的中短篇小说《沙暴》、《残忍》、《黄罂粟》等,体现的仍是张抗抗对人性的透视,但她的写作方式做出了较大的调整:她不是凭记忆复述那段历史,而是从个人当下状况出发,对人的存在进行考问,把对历史的剖析和对人的剖析高度融合在一起,达到了向历史与人性内部探询的深度。《赤彤丹朱》与《情爱画廊》是张抗抗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表的两部重要的长篇小说,完稿仅隔一年,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创作风格,即迎合商业操作,从严肃文学向通俗文学创作转型。
200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作女》,延续了畅销书创作的风格,张抗抗完成了都市文学创作的转型。
近年出版的《鸟善走还是善飞》一书,收录的是张抗抗2000年以来写下的中短篇小说,有7篇涉及的仍是知青题材。她说:“小说写到二十一世纪,究竟还能怎么写?谁也不敢怀疑:怎么写,比写什么更重要”。经过了时间的积淀、经历的丰厚,张抗抗的眼光更为犀利,表达更加深刻。文集中《芝麻》和《北京的金山上》,关注了底层人物的生存状态。在底层文学兴盛的当下,张抗抗也适时地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在《谜面:九十九》中,张抗抗巧妙地以孩童视角来观察世界、破解人
生这个大谜语。该书以多样的风貌,体现出张抗抗在文学创作中不懈的探索与超越的精神。
纵观张抗抗漫长的创作生涯,无论是创作手法、主题思想还是叙事方式,都处于不停的变化与尝试中。究其原因,当然与她身为专业作家的自觉努力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笔者认为,张抗抗创作的多变性与她漂泊不定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的关联,下面试从这个角度进行解析。
张抗抗,祖籍广东新会,出生在有天堂之誉的杭州,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江南山水孕育了她婉约雅致的情怀,自幼父母对她的文学熏陶,培养了她对文学的浓厚兴趣。19岁远去北大荒寻找她的“广阔天地”,8年的艰辛劳作与历练,张抗抗渐渐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并崭露头角。进入第二次婚姻,张抗抗随第二任丈夫定居北京。有着四地的生命痕迹的张抗抗,身上积淀着、杂糅着得风气之先的岭南文化、婉约的吴越文化、犷悍的关东文化和既古老又开放的京都文化。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频频出访德、法、北美洲等地,以及近年来出国的游历,大大开阔了她的视野,拓宽了写作道路。
在作家的创作生命中,早年的经历往往有着深刻的影响,张抗抗的童年和少年生活在她的作品中也很显见。在自传体家族故事《赤彤丹朱》中,张抗抗还原了自己的童年生活,使小说在父母血色浪漫的悲剧故事外,流露出温婉的怀旧气息。
《赤彤丹朱》中写到“我”小时候去外婆家,要坐一夜的夜航船。夜航船这一意象,给作品增添了强烈的美感。夜航船是江南水乡苦途长旅的象征,时日缓慢的航行途中留下了无数的故事。明代张岱著有《夜航船》百科全书类的著作,鲁迅、周作人等人笔下也能寻觅到夜航船的踪迹,今人余秋雨亦著有同名散文,张抗抗自己也将它写入了散文。流长的夜航船文化,赋予了小说浓厚的艺术氛围。康·巴乌斯托夫斯基说:“对生活,对我们周围一切的诗意的理解,是童年时代给我们的最大的馈赠。如果一个人在悠长而严肃的岁月中没有失去这个馈赠,那就是诗人和作家。”
张抗抗对童年就有着不可磨灭的记忆和情怀,如《德清外婆家》、《防风神茶》、《夜航船》等散文,或直接追怀德清外婆家,或描述相关风物。
《赤彤丹朱》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慈爱、善良的外婆形象,表达了张抗抗对外婆的深切怀念。母亲并非外婆亲生,她却给予了母亲无私的爱。生活上,外婆给了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教育上,她开了让母亲去学校接受教育的先风。母亲小时候没少惹麻烦,外婆从不打骂。婚姻生活中,外婆是个失意者,她却从不摆出怨妇的丑态。母亲被国民党囚禁时,外婆携巨款赶长路解救母亲,却被母亲要求救出同伴拒绝,赶回家无怨地继续筹款奔走。外婆对我也是关爱有嘉。小时候,外婆从洛舍提到杭州的篮子里,总是装满了美食。我在离外婆家很近的村子劳动时,她常带着盛满笋烧肉的大缸子来看望我。“我”不辞而别去了北大荒,外婆怀着对我牵肠挂肚的心,郁郁而终,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与奶奶的无理、挑衅行事对比,更显出了外婆隐忍、宽容的美德。张抗抗以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个令人尊敬和怀念的外婆形象,外婆具有的中国传统妇女贤良的美德温暖了她幼小的心,给了她正面的影响力。
在《赤彤丹朱》中,还能从“我”的童年生活中找到张抗抗走上文学道路的背景。父亲张恺之曾在报社供职,母亲朱小玲当过记者,写过儿童文学,在学校当过教师,他们对“我”进行了文学启蒙。甚至在母亲隔离审查的日子里,她还给“我”讲童话故事,童话在张抗抗的作品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早在《北极光》中,就出现了冰凌花、壁炉、雪橇、圣诞树等富有童话意味的意象组,张抗抗以童话作为隐喻性的修辞手段,揭示了女主人公较为隐秘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欲求。在《隐形伴侣》中,肖潇的白日梦里常出现安徒生的《丑小鸭》故事和被打碎的天鹅蛋一事物,它们暗示肖潇内心有着强烈的丑小鸭情结,希望有一日能蜕变成高洁的天鹅,自由高翔。而她与陈旭的感情破裂,粉碎了理想之天鹅蛋。童话故事是张抗抗在人生道路上聊以自慰的精神食粮,也是张抗抗小说创作中的重要元素,使她进入到以童年为视角进行创作的作家队伍中来。在她近年的短篇小说《谜面:九十九》中,就是以儿童
视角来观察世界,来揣测人生这个巨大的谜团。
张抗抗19岁毅然选择了北上,到北大荒去实现梦想,一呆就是8年。《谁敢问问自己:我的人生笔记》散文集,完整地记录了她在北大荒的岁月。这段时间的体验,对她日后的知青题材创作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张抗抗的知青小说创作贯穿了她的整个写作生涯,随着时间的流逝,呈现出愈加成熟的发展趋势。
长篇处女作《分界线》是“文革”时期知青文学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具有“文革”时期作品的典型特点。为了突出耿常炯这个正面人物,用霍逦、尤发这样的反面人物和薛川、杨兰娣这样的落后人物以及郑京丹、时代红等先进青年的形象来加以衬托,是典型的英雄人物塑造模式。
进入新时期,张抗抗想努力摆脱这种写作方式,创作了以《白罂粟》等为代表的知青小说。《白罂粟》反映了知青与“二劳改”之间的非人性关系,考问曾经触犯刑法的犯罪分子经过惩罚改造能否拥有重新做人的权利,小说虽然有过于简单、理性的缺陷,但以其真诚的写实具备了发人深思的力量……以其对人性的反思和对人权的追问变得更加美丽。
长篇小说《隐形伴侣》是张抗抗20世纪80年代一部重要的知青小说,有很强的自传性。小说突破了非恶即善的人物塑造模式,走出了《分界线》所确立的那套写作模式,尝试用西方现代主义手法进行创作,出现了潜意识、无意识、梦境、幻觉、隐喻、象征等多种写作方法,在艺术上有了明显的突破。作者通过审视自己在“文革”时期的经历,对自我和人生作了一次严肃的反思。区别于其他知青作家对知青题材的开掘,即使故事不发生在“文革”那个年代,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的“恶”都潜藏在隐我中,这种无意识即使被约束、钳制,也难以扼杀、消灭,这种挣扎与抗争构成了另一个难以摆脱的我——那个令人恐惧和震颤的“隐形伴侣”。
进入20世纪90年代,张抗抗的知青小说深化了对知青自身的反思,《沙暴》和《残忍》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两篇。《沙暴》讲述的是老知青辛建生经不住朋友的游
说,重新猎杀老鹰的故事。小说反映了知青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反映了知青这代人生存的无奈。知青人这种自觉不自觉的野蛮行径,在《残忍》中得到了进一步揭露。小说从老知青马嵘回村悼念亡友牛锛讲起,逐渐披露了作品隐含的多重残忍的含义:傅连长对知青的压迫是残忍的,牛锛的反抗方式是残忍的,杨泱的失踪是残忍的,马嵘对往事与现状的分析更是残忍的。张抗抗揭示了人性中亘古不变的本质,如她对贪婪与残忍的剖析,使她在知青文学创作中踏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
到了21世纪,知青与知青文学渐次退出了社会舞台。但2007年出版的《鸟善走还是善飞》小说集,大部分篇章仍与知青有关,显示出张抗抗对知青题材创作的执着与非凡的才能,而且时间和距离使她显得更为清醒、客观与公正。《集体记忆》文史调查员朴实在调查历史真相时,通过当事人对所经历的事实表现出的讳莫如深的姿态,沉重地揭露了“文革”对人们造成的严重伤害,对人的灵魂的剖析触目惊心;《请带我走》讲述杜仲当年越境过江前不小心留下的纸片,给楚小溪造成了严重的伤害,杜仲多年的愧疚在一次重逢中却轻易地冰释了,当年的不幸恰好使楚小溪拥有了新的人生,而脱离了原来可能被意识形态淹没的错误人生,显示了张抗抗独到的思考;《面果子树》一篇讲述了昔日小杨子前往北大荒苦苦寻父的事件,小说在结尾安排由她本人在今天点破早知道老杨头并非生父,多年善意欺骗的“父女”情,为冰冷的“文革”人际增添了一笔难得的温情……这些小说跳出了张抗抗原先知青文学的主题框架,获得了新的美学可能。
张抗抗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成功创作,为她赢得了与同时期优秀作家一起出访、参与国际文化交流的机会,扩大了她的视界,加深了她的思考能力。
《地球人对话》一书,是张抗抗出访德、法、北美洲等地的文字记录。她说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我把遥远的大洋彼岸的人们介绍给你们——我更想邀请没有阅读这本书的人,都来参加我们尚未完成的对话”。在德国的文字中,《废墟的记忆》一文有着最沉重的内涵,记述的是张抗抗在西柏林的一个展览会上,看到的关于中
国文化大革命的图片展出。在经过了十几年的沉寂后,在异国他乡,勾起了张抗抗的惨痛回忆,短短十年的“文革”,给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抹上了难堪的一幕,留给国人的是无尽的创痛与耻辱。在法国,张抗抗亲临埃菲尔铁塔,震惊于它的伟大,感慨人的渺小;在三对巴黎人的不同生活方式中,感受到了生活的多种可能性;玛丽和她的孩子们,给了张抗抗深厚的友谊与家的温暖;慕名去探访古堡与红罂粟,却发现残缺不全的古堡,不见红罂粟,和一位诗人的相遇对张抗抗产生了启发:只有用诗人的眼睛,才能看到消失的东西。《时差》是张抗抗记录北美洲之行的文字,洋洋洒洒十几万字,涵盖了她近五十天的行程。在这次访问中,张抗抗在不停变换时差的恍惚中,体验到了大洋那端纷繁、迥异的生活。
2000年,张抗抗又写下了几篇关于域外的散文,是关于在美国和日本的文字。《天然夏威夷》叙述的是张抗抗在夏威夷游历时的愉悦感受,重点描述了鱼湾、花海、果岛三个景象,作者通过夏威夷被完好地呵护,表达了人类只有保护好大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悟。《感悟珍珠港》写的是张抗抗亲临珍珠港追思60多年前的珍珠港事件,对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灾难表示沉重哀悼,并发出了维护和平的美好愿望。《走过莺声地板》讲述的是张抗抗在日本参观京都元离宫二条城的“将军府”时,发现了能发出鸟叫声的地板,在追述它的由来时,引出了幕府独揽政权的历史,赋予了昔日用于报警的莺声地板产生了沉重的历史感与沧桑美,同时也领会到日本是“一个求实的民族,勤勉而自信、谦卑而又狂妄、顽强却又暧昧”,“更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
张抗抗经历过一次短暂的婚姻,多年后才慎重选择再婚。婚后,她把家安在了北京。北京的生活,也进入了她的创作,这在她的小说中也有体现。
长篇小说《情爱画廊》主要是写北京青年画家周由与苏州绝色女子秦水虹惊世骇俗的恋情。小说以苏州和北京为事发地点,但作品并没有具体描写北京特色的环境、景物,北京的面貌在这部小说里显得很模糊。如果说《情爱画廊》中北京的场景还
不够显著的话,在几年后推出的《作女》中则有了大大的改观。小说中出现了长城、东直门、蟒山森林公园等许多北京有代表性的地点,北京的饮食、休闲、消费等文化,通过人物的行为活动展现在了读者的眼前。卓尔们则代表了北京城里,一群高学历、高收入、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独立的、充满活力的现代新女性。
《芝麻》和《北京的金山上》,是《鸟善走还是善飞》一书收录的两篇小说,关注的是外地人员在北京谋生的故事。《芝麻》讲的是来自河南的保姆芝麻在北京艰辛地求生。透过芝麻,揭示了隐匿在首都北京的小角落里的弱势人群,她们像一粒粒小小的芝麻隐没在拥挤的北京的角落里。《北京的金山上》讲的是老汉李大上京来带孙女,闲来无事发现捡垃圾这个好行当的故事。京郊六里庄的“秀水花园”别墅区,看似和老家李家庄没有很大区别,但这些别墅里扔出来的垃圾,却能大大改善李大的生活。巨大的贫富差异已经使人的内心产生很大的落差,而贫困伙伴间的掠夺更加使人心寒。可见,张抗抗的观察力是何等深入、入微!
祖国各地留下了张抗抗的足迹,她写下了大量的游记散文。这些散文“文笔雅致,挥洒自如,得心应手,剪裁精致,情景交融,富有情调”,颇有郁达夫游记散文的神韵。如《沙之聚》张抗抗从沙之聚有形的手,深入思考到无形的人心,引领读者上升到形而上的思辨思考;《滴水葡萄沟》将读者带到了一个神奇的西域,生活的疲累与困倦得到释放;《红树林思绪中》、《火山沉默》、《牡丹的拒绝》等表现的都是沉默者的抗争,包涵着强大的力量……她看过了同里小镇的美,在水乡氛围中怡情养性,对人生进行智性的思考;她也看过了秀丽的峨眉山,得到了精神的感悟与提升;她还在兴凯湖听到了我们民族的叹息和呐喊,想象力丰富,使兴凯湖成了见证人。张抗抗在面对景物时抒发了人文关怀与个人思考,她的游记之所以如此优雅端庄、柔美大气,大概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祖籍广东新会,有着杭州、北大荒、北京三地经历的张抗抗,说自己是个无根的人,也为此惶惶然,尝试着独创出一个兼容南柔北刚的文化混合型来。凭着良好的艺术
感觉和艺术素质,以及智者的清醒思考,使得她的很多作品都以深邃与独到的思索见长。她与生俱来的责任感,使得她时刻关注着当下的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使得她的作品一直敏锐地捕捉到了时代的气息、紧跟着时代的脚步,并不断追求着作品呈现出新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深度与哲学意蕴。
【相关文献】
[1]房娟.张抗抗小说叙事转型研究[D].扬州大学学位论文,2009,(5).
[2]刘雪静.青春·爱情·童话——论张抗抗小说的叙事特征[D].河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8.
[3]金钢.论张抗抗的知青文学创作历程[D].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4]代娜新,精神家园的守护[D].苏州大学学位论文,2006.
本文发布于:2024-03-01 07:08: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20875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