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江苏卷)参考答案

更新时间:2024-02-29 03:02:12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29日发(作者:莫艾)

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A项,分别读kàng/háng/kàng/hàng。B项,分别读láng/láng/làng/láng。C项,分别读hái/hài/hái/gāi。D项,都读kuì。

2.【答案】B

【解析】南辕北辙:本想往南,而车却向北行。比喻行动跟目的相反。买椟还珠:买下匣子,而把匣子里的珍珠归还卖主。比喻没有眼光不识货,取舍不当。句中表达的是取舍不当这一意思,只能用“买椟还珠”。异曲同工:曲调虽然不同,但演得同样精彩。比喻不同人的辞章具有同样高的造诣。也比喻不同的做法有同样的效果。殊途同归:走不同的途径,达到同一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结合语境,用“殊途同归”才准确。如临深渊:像处于深渊的边缘一样。形容存有戒心,做事非常小心谨慎。如履薄冰:如同走在薄冰上一样。形容非常谨慎、小心翼翼的样子。

3. 【答案】改变自己比改变环境(世界)更容易。

【解析】作答此题,首先要注意画横线句前面的内容:有些人总是抱怨环境。横线句的内容便是长者告诫青年的话语。长者运用的是类比,“穿上一双鞋子”喻改变自己,“给全世界铺上地毯”意味着改变环境。把握了这一点,用平实的语言进行表述即可。

4. 【答案】大多数作家需要十年左右的创作积累,才能进入创作成熟期。

【解析】理解图表,要在分析图表的基础上进行。观察图表中的数据可知,作家发表处女作主要集中在三个年龄段:20岁前,21~25岁,26~30岁;而发表代表作主要集中在26~30岁,31~35岁,36 ~40岁。两者时间上相差大约十年,由此可推知:从发表处女作到发表成熟作品,需要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

5.【答案】C

【解析】制:制度。

6. 【答案】D

【解析】①是说李丰在邺下有清白的名声;②是说李丰表里不一;⑤是说李丰将赏赐送给别人的情况。

7.【答案】A

【解析】“其名声只是在魏国得到传播”错,根据下文投降的吴人答明帝的话可知,他

在江东地区也很出名。

8. 【答案】(1)魏明帝问左右臣子“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

(2)李丰的儿子李韬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

(3)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为谁?”

【解析】翻译句子要抓住语句的关键词和特殊句式。如(l)句中的 “所在”是名词性短语,译为“在哪里”;“以”译为“用”;“对”是“回答”的意思。(2)句中的“尚公主”指“娶公主为妻”,“内”和“外”都是名词作状语。(3)句中的“缺”指“空缺”,“谘”译为“征询”,“谁可补者”是疑问句,翻译时要体现。

【参考译文】

李丰,字安国,是以前的卫尉李义的儿子。黄初年间,李丰因为父亲在职而被征召随军。起初为一介平民的时候,年纪为十七八岁,在邺下有清白的名声,善于识人,天下人一致称颂,没有不重视他的。后随军在许昌,声誉一天比一天高。他的父亲不愿意他这样,于是让他闭门在家,命令他断绝同客人的往来。起初,明帝做太子时,李丰是文学掾。等到明帝登基,得到吴国投降的人,问他:“你在江东听说过哪位中原地区的名士吗?”投降的人回答说:“听说有个叫李安国的人。”当时李丰担任黄门郎,魏明帝问左右臣子 “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明帝说:“李丰的名声竟然传到吴越去了吗?”后来李丰转任骑都尉、给事中。明帝死后,李丰担任永宁,太仆,因为他的名声超过了他的实际才能,他便很少受到重用了。

正始年间,李丰升任侍中尚书仆射。李丰在台省,经常称病告假,根据当时台省的制度,病假满一百天应当停止俸禄。李丰的病假不满几十天,就暂时去任上,不久又躺下称病,像这样长达几年。起初,李丰的儿子李韬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李丰的弟弟李翼及李伟,做官几年之间,都担任过郡守,李丰曾经在人前告诫两个兄弟。等到司马宣王长久生病,李伟获得二千石的俸禄,沉溺于酒中,造成新平、扶风二郡的混乱,然而李丰没有找他问话,众人认为他这是依仗得宠而不问事。

曹爽专权,李丰在曹爽和司马宣王之间周旋,似乎没有什么偏心,所以当时有谤书写道:“曹爽的权势如开水一样热,太傅父子如浆水一样冷,李丰兄弟如游动的光。”它的意思是说李丰虽然对外显示自己的清净,而对内图谋大事,好像游光一样。等到宣王上奏诛杀曹爽,把车停在宫门外,把情况告诉李丰,李丰害怕,立即昏厥,脚拖在地上不能站起身。

到嘉平四年宣王死后,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为谁?”

有人指向李丰。李丰虽然知道这不是显要的职位,但他因为自己同国君联姻,想依附皇上,就拜伏在地没有推辞,于是朝臣上奏,朝廷任用了他。李丰担任中书令一职两年,皇上每次单独召见他,与他说话,别人都不知道他们说了什么。景王知道他们议论自己,请求李丰告诉他情况,李丰不以实情相告,景王就杀掉了他。这件事做得很隐秘。

李丰前后在两朝中任职,不把家产放在心上,仰仗俸禄生活而已。李韬虽然娶了公主,李丰经常约束命令他不得侵占财物,李韬不时地得到皇上赏赐的钱帛,就用来资助亲族;如果是从宫中得到的赏赐,就大多送给自己的子弟,而李丰把它们都给了自己的外甥。等到他死后,有关部门查抄他的家产,(发现)他家中没有余财。

9. 【答案】(1)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2)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3)“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解析】首联领起全诗,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山上一片宁静,仿佛回到了远古时代;日子清闲得令人觉得长日漫漫,好像是在过小年一样。这两句诗表明在这远离尘嚣的地方,一切仿佛都已凝固,没有名利的诱惑,没有人事的搅扰。颔联融情入景,又不露痕迹。诗人对着枝头的几朵残花,照样可以喝得痛快;鸟啼打破了山间的静寂,也并不妨碍诗人午后酣眠。颈联空间转换,视角由山间转入房里,承接颔联中的“眠”字来写。世态炎凉,诗人只想紧掩门户,远离人间是非。“时光簟已便”正是诗人心气平和的写照。尾联与首联呼应,表明诗人平日不管吏事俗务,而在文字之中自得其乐。本诗流露出一种旷达、怡然自得的意味,颇具深意。

10.【答案】(1)神人无功 (2)恐年岁之不吾与 (3)无边落木萧萧下 (4)别时茫茫江浸月 (5)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6)濯清涟而不妖 (7)衣冠简朴古风存 (8)福兮祸之所伏

11.【答案】点题;引领全文。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分析语句的内容以及语句与主题、人物、情节和上下文的关系等。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的第一段,是介绍第二种人时说的话,何容便是这第二种人;从后文看,这句话概括了何容的特点,引领全文。由此可以得出答案。

12.【答案】交往:柔顺像个羊,同时硬如铁。生活:不常喝酒,一喝起来就认真。心理:心思忽细忽粗。外表平静沉默,内心矛盾痛苦。

【解析】回答本题时,首先要筛选出能体现何容身上“矛盾的现象”的内容,然后根

据题干的要求从交往、生活、心理三方面对这些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即可。注意抓住文章第二段中的“他的‘古道’使他柔顺像个羊,同时能使他硬如铁”,第三段中的“心思忽细忽粗“不常喝酒,一喝起来他可就认了真”,第四段中的“外表上是平静沉默,心里大概老有些人家看不见的风浪”等内容。

13.【答案】不管别人如何评价,何容都坦然地展示个性。性格特点:坚持自我,不妥协、不改变。

【解析】先分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的意思,然后分析题干中的这句话的意思,分析它们反映的人物的性格特征。文中第一个画横线的语句的意思是何容不愿意敷衍、妥协;第二个画横线的语句的意思是他了解自己的毛病,但不想改变自己。而题干中的“微笑”表明他对自己的行为很坦然,由此即可得出第一问的答案。最后综合分析这三句话,即可得出何容坚持自我,不妥协、不改变的性格特点。

14. 【答案】说明朋友是何容精神和情感的寄托。表露出作者对何容理解、认可之意。表明作者也是像何容这样的人。暗示了何容对时世的失望。

【解析】题干中的这句话说的是何容喜欢北平是因为北平有几位朋友。由此可以看出朋友在何容心中的重要地位;而结合文章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可知,作者是比较认可何容的做法的,暗示了作者自己也是这样的人。此外,这句话还暗示了何容对时世的失望。

15.【答案】立功的影响是有限的、易逝的,立言则是无限的、永存的。立功要靠机遇,立言则无需机遇。立功很实际、易被理解,立言要靠诸多判断的累积、不易被理解。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找到有效的答题区间,然后对区间内的相关信息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通读全文可知,文章第二、三、四三段主要讨论立功、立言的特点:第二段,主要写立功与立言的区别,即功业如过眼烟云,著作却永垂不朽;第三段,主要写立功需要依赖机遇才能成功;第四段,主要写立言要靠立言者的品格学问等。对此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立功、立言的区别。

16. 【答案】不矛盾,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表述。前者是指真正的名声依赖其内在价值。后者是指因缺失条件而未获得名声的人,其内在价值同样不朽。

【解析】考生解答此题时,应结合句子前后的语境,分析题干中的两句话的含意,并分析二者意思上的差别。第一句话说的是真正的名声依靠其内在价值,第二句话说的是因缺失条件而没有取得名声的人.其内在价值同样不朽。据此可得出答案。

17. 【答案】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立德”是指树立圣人之德;“立功”包含功业和声名;立

言则指创立学说。我国传统文化认为立功优于立言;叔本华则认为立言优于立功。但它们都强调“德”的首要作用。

【解析】作答本题,考生应先分析“立德、立功、立言”的具体内涵:“立功”即立下功勋、留下名声,“立言”就是创作著作、创建学说,“立德”就是树立圣人的德行。考生可在此基础上,联系现实生活,简析自己对此问题的认识。

18.【写作提示】 这则材料可从多角度进行立意:①探险者发现蝴蝶,便主动离开,不去惊扰蝴蝶,据此可以有“学会尊重和体谅别人”“学会从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等立意;②蝴蝶的迁徙其实是对人类的躲避,这足以说明,在强势的人类面前,生态已经很脆弱,生物已经被逼到了生存的绝境,据此可以有“人与自然须和谐相处”“停止向自然进军”“维护生态秩序”等立意;③蜡烛是探险者向自然进军的工具,它给探险者带来光明,却对蝴蝶造成惊扰,据此可以有“科技进步是一把双刃剑”“遵循科学发展观”等立意;④蜡烛之光是微弱的,但小小蜡烛影响了蝴蝶的生活环境,据此可以有“小节不小,细微处同样不容忽视”“小细节会决定大变化”等立意。

【佳作展台】

多一点邻居意识

在常人眼里,探险就是向大自然进军,就是征服自然,然而却有这样一些探险者,当发现洞穴里有蝴蝶栖居时,他们选择悄然离开,把安宁留给这一类地球公民。这种为生物让路、与万物友好相处的和谐意识值得称道。

人与万物共处天地之间,同为大自然的生灵,本来就应该和平共处,少一点征服自然的野心,多一点和平共处的理念,多一点邻居意识。

可是,随着文明的发展,人类的征服欲却越来越强烈,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人类成了至高无上的主宰。伴随着人类虚荣心的膨胀,生态日、益遭到破坏,环境一天天恶化。鹤立汀渚,鹭栖沙洲,只是想象中的美景;风吹草低见牛羊,成了只在诗词中才有的图画。鹤,立在动物园里;鹭,在沙漠中逃亡;风,吹来的是沙尘暴;牛羊的脚下,是荒漠……

面对这样的场景,我们不得不思考。人类狂妄地征服自然,最终、只能自食其果,受到大自然的惩罚。2003年那场突如其来的非典,难道真的“纯属偶然”?近年来洪涝、旱灾频发,难道真的只是天灾?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南美洲神秘的玛雅文化,这是让多少考古学家、旅行家为之赞叹,为之倾倒的文化啊!可是它最终消亡了,原因就是玛雅人焚烧树林、过度开垦,使有机质大量流失,导致土地的荒漠化。玛雅文明的消亡大概是人类一

味征服自然而遭到自然惩罚的最早的标本。

历史一再证明,现实充分显示:自然可以开发利用,但不可粗暴征服。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树立顺应自然、融入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当然,这不是苟且顺从,安于现状,听天由命,而是依据客观规律,在保护生态的同时,积极地、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自然。钻木取火,为人类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都江堰的修造,使成都成为了“天府之国”;防护林的种植,让沙尘避开我们;三峡大坝的兴建,让洪涝灾害远离我们,使我们充分享受到了自然带来的恩惠。如今风力、水力、太阳能不都已经或正在成为造福人类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吗?

有和谐才有发展。人与人是平等的,自然与人类同样是平等的,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只有与大自然和平共处,我们才能构建这个星球上生生不息的生命乐园。

学学这些探险者,少一点征服的欲望,多一点邻居意识,多一点共处意识。这样,世界的明天将更加美好。这是我们乃至自然界一切生物共同的期待,也是地球母亲的期待。

【名师点评】 文章以“多一点邻居意识”为题,并以此作为中心论点,新颖别致。开篇从所给材料写起,引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析人类征服自然所带来的恶果,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再阐述顺应自然和利用自然的关系,指出有和谐才能有发展,正面论证中心论点;最后再次回扣文题材料,照应开头,形成呼应。全文中心突出,结构完整,层次清晰,一篇较为成功的议论文。

附加题)

19. 【答案】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

【解析】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重对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和谓语的确定。一般情况下,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停顿等。结合这些规律,对文段进行分析,即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20.【答案】表 世家

21.【答案】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尽地力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重分析文段中有关齐国、魏国的表述。文段中说齐桓公“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魏“尽地力,为强君”,对它们加以分析整合,即可得出答案。

22.【答案】AE

【解析】A项,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葛朗台已经是一个富裕的箍桶匠了,不是“贫穷”的。E项,《茶馆》没有按照“三一律”的艺术法则,戏剧中没有完整的情节和尖锐的矛盾冲突。

23.【答案】(1)惜春迎春。惜春的态度是“立逼凤姐带了去”,“或打或杀或卖”,“一概不管”。迎春的态度是“含泪”劝司棋离开。

(2)“得座碾坊”,是指他与王家女儿的婚姻;“得一只渡船”,是指他与翠翠的婚姻。他认为,哥哥天保的死与自己有关,觉得自己如果娶了翠翠就对不起哥哥。

24.【答案】第一个阶段是晚唐五代,以《花间集》为代表。第二个阶段是北宋时期,以苏轼为代表。第三个阶段是南宋时期,以辛弃疾为代表。

【解析】回答问题时,要注重分析文段中出现的相关时间名词,把握词发展的时间段,比如引用《四库提要》的语句中有“晚唐五代”,可以判定词发展的第一阶段应该是以花间词为代表的唐五代时期,由“至轼而又一变”可以推断这是第二阶段,而从“南宋辛弃疾等一派”可以判断这是第三阶段。对这三个阶段稍加概括就可以得出答案。

25.【答案】比喻的手法,把某些批评家的褊狭的观点喻为蚕儿吐丝作茧,束缚了思想,减损了艺术鉴赏力。 批评了某些批评家缺乏客观公正的鉴赏态度。

【解析】理解语句时要注重分析语句所使用的表现手法、所表述的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情感。这句话是讨论正变问题后所写的话,使用了比喻的手法.“蚕儿”指某批评家,“丝、茧”指批评家褊狭的观点,而“裹住”则指批评家的褊狭观点减损了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从这个比喻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态度,即批评了某些批评家缺乏客观公正的鉴赏态度。

26.【答案】同意。 自《花间》以来,词已形成了以清切婉丽为正宗的风格,题材以闺情、别意、流连光景为主。 可是,到了苏、辛词,内容无所不有,风格慷慨纵横,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明显和以前不同。 所以说苏、辛词是别格、变调。

不同意。 只要是词,本无所谓哪一类为正宗,只要有艺术价值即可。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扩大了词的范围,丰富了词的内容,同样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 所以,没有必要认为《花间》为正宗,而苏、辛词为别格、变调。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弄明白“别格”“变调”的含意,然后根据苏轼、辛弃疾的词的特点加以分析即可。“别格”“变调”都是指诗歌的风格不同于前人。答题时,可以同意《四库提要》中的说法,也可以不同意。不管同意与否,考生都可以从《花间集》中词的风格与苏辛词的风格的异同比 较去分析。

本文发布于:2024-02-29 03:02: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20800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没有   分析   立言   答案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