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3唐诗解读——杜甫之《解闷十二首》(其六)

更新时间:2024-02-29 01:21:08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29日发(作者:项淳一)

243唐诗解读——杜甫之《解闷十二首》(其六)

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

即今耆旧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颈鳊。

注:

耆旧:耆老,老年人,特指德行高尚受尊敬的老人。此处似应意为“耆宿”,社会上有名望的老人

槎头缩颈鳊:岘山下汉水中产鳊鱼,味美肉肥。渔人捕捞,举在槎头上钓鱼,附庸孟浩然的风雅,以为孟浩然喜欢坐在木筏当火垂钓,故云。

解读:

孟浩然的一生过得相当平静,除了四十岁后曾往长安、洛阳谋取功名,在北方作过旅游外,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鹿门稳居,或在吴越潮闽等地漫游。孟浩然的诗作已经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博得时人的倾慕,享有盛名。在中国文学史上,人们公认他是从初唐陈子昂到盛唐李白、王维这个过渡时期中最有成就的一位诗人。

杜甫这首诗作实则是对孟浩然的诗作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 首二句言其诗,后二句叹其亡。(“槎头缩颈鳊”即用浩然句)王士源《孟浩然集序》言其“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学不为儒,务掇菁藻,文不按古,匠心独妙,五言诗天下称其尽美矣。”又载云:“间游秘省,秋月新霁,诸英华赋诗作会,浩然旬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举座叹其清绝,咸搁笔不复为继。”杜之言“清诗”者,是为确论。

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人。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祖父杜审言,武后时膳部员外郞,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起过积极作用。其父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杜甫七岁开始学诗,十

四时其诗文便引起洛阳名士之重视,被誉为“似班扬”。青年时代正值唐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漫游生活。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举进士,不第。天宝六载,公元747年,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由于中书令以“野无遗贤”而无人一人中举,杜甫应是届制举,又落第。天宝十年,唐玄宗祭祀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献《三大礼赋》,得玄宗赞赏,命待制集贤院,而终无结果。十四载,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同年十一月,杜甫回家省亲,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玄宗西逃入蜀,长安陷落,杜甫亦陷其中。八月,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四月,杜甫奔赴行在凤翔,授左拾遗,故杜甫又称杜拾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杜甫出任华州司功。次年秋,弃官司西去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决计入蜀。从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至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十一年的时间,用杜甫的话是“漂泊西南天地间”。上元元年春天,他在成都西浣花溪畔筑草堂,与成都故人尹平武时有诗歌唱和。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因避徐知道之乱,流亡梓州(今四川三台)和阆州(今四川阆中)。广德二年(公元764年)重返成都,入严武幕,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郞,故世称“杜工部”。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携家离开成都,途经渝州、忠州至云安,于次年(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至夔州,居未满两年,作诗430余首,也是他一生中创作最为丰收和旺盛的时期。大历三年正月起程出三峡,辗转江、湘之间,大历四年,杜甫居无定所,往来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历五年冬,在长沙去往岳阳一条小船上,一代诗人杜甫病死。杜甫生平新旧《唐书》皆有传,现存诗歌1440余首,《全唐诗》编为19卷。明人对杜甫的诗歌评价极高,誉为“诗圣”。且杜甫的诗歌在思想艺术上集中反映了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社会现实,其忧世悯人的深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足为后世楷模,故杜诗一直以来有“诗史”之称,所谓“少陵为诗,不啻少陵自为年谱。”

本文发布于:2024-02-29 01:21: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20794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诗歌   社会   成都   诗作   甘肃   洛阳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