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_揠苗助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更新时间:2024-02-28 06:11:04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28日发(作者:裘盛戎)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焦、筋、疲、喘、截”五个汉字,会写“筋、疲”两个字。

2、朗读课文,通过品词析句懂得“不顾事情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办糟”的道理。能根据课文内容说简单的看法。学会复述课文。

3、联系实际懂得生活中做事要顺应事情的发展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简单的看法。

难点:通过品词析句懂得“不顾事情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办糟”的道理。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理解题意,感知内容

1、多媒体出示“坐井观天、狐假虎威、守株待兔”图片,学生猜故

事名字。

师:大家知道这三个故事还有一个名字是什么?引出“寓言”这一文体。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揠苗助长。

3、理解“揠”。“揠”这个字我们第一次接触,谁能看着图片猜一

猜这个字的意思?

4、读题质疑:看到题目,你有哪些疑问?(预设:这个人为什么要揠苗助长?他是怎样揠苗助长的?揠苗助长的结果如何?)

(二)品词想象,感悟寓意

1、检查课文预习,出示词语“焦急、喘气、筋疲力尽、一大截”学

生认读。出示生字“焦、筋、疲、喘、截”五个字,学生排火车拼读,口头组词。

2、指导书写“筋、疲”二字。

①学生观察生字,说说要注意哪几笔才能将这个字写规范。

②教师指导:“筋”的“月”和“力”要写紧凑,下面部分的横折

钩起笔在横中线上。“疲”的捺要写舒展。

③教师范写,学生书空。学生在练习本上书写生字,书写1.2.3提醒学生正确的坐姿和握笔姿势。

④展示学生练习,提出共性问题,学生改正。

3、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学生思考: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

课文哪些段落分别写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呢?

4、了解“起因”

①比较“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两个句子意思上的不同,明白禾苗并不是没有长高,而是农夫觉得禾苗没有长高,引出农夫“焦急”的心情。(板书“焦急”)

②想象:如此焦急的农夫,每天去田边观察,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有哪些动作和表情呢?试着把想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5、表演“经过”

①学生读第二自然段,知道农夫让禾苗长高的办法是把禾苗一棵一

棵往高里拔。

②表演:学生表演农夫是如何拔禾苗的,从中懂得禾苗的根离开土

壤就会枯死的生长规律。教师创设情境(中午,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没有一丝风。此时的农夫汗流浃背,他不住的擦拭着额头上的汗珠,他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才直起了腰)体会农夫“累并快乐着”,感受农夫兴奋的心情。(板书“兴奋”)并试着把农夫的兴奋读出来。

6、感悟寓意

①学生了解故事结尾,想象:第二天农夫看到枯死的禾苗会说些什

么?体会农夫后悔的心情。(板书“后悔”)

②一开始农夫想让禾苗快速生长(板书“速”),可是最后却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板书“不达”)。中国有句古语,其中就包含这三个字。

预设:a.少数学生知道“欲速则不达”,并能通过这则寓言解释其含义。

b.教师揭示寓意。板书“欲速则不达”

7、在课文开始我们知道这是一则小故事,可是最后却告诉我们一个大道理。(板贴:大道理)小故事、大道理就是寓言这一文体的特点。

(三)结合生活,理解寓意

1、思考:生活中有没有“欲速则不达”的例子?

2、学生交流。

3、记忆挑战赛:根据提示复述课文。古时候有个人,因为_______

_______________,所以十分焦急。有一天,他终于________________,他把________,累得__________。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业:发挥想象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阅读寓言故事《卧

冰求鲤》。

五、板书设计

揠苗助长

欲焦急

速则 兴奋 筋 疲 小故不达事

后悔 大道理

学情分析

认知分析:二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寓言,所以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寓言故事。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里特点,能够在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所以,可以借助创设情境理解寓言所蕴含的道理。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模仿。同时,他们对于简单的事物有所掌握,同时对熟悉的知识有所感悟,具备表演的欲望。所以在教学中我融入表演的形式帮助学生感知人物特点。

能力分析: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理解、阅读能力,但在概括文章和口语表达能力方面需进一步培养。

情感分析:我所执教的班级是我们学校的二年级一班,多数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一定的兴趣,能够积极思考并能融入到文本人物中,但在合作交流意识方面还需培养;少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够强,需通过营造一定的学习氛围,来加以带动。

效果分析

整堂课下来,效果是很满意的。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从“看图猜故事名”这个环节导入,既复习了学过的寓言故事,又顺势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由于课文篇幅短,故事内容易理解,我就把朗读和感悟结合起来,着重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插图,展开想象,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读懂课文。所以在课堂上,我设置了较多的问题去引导学生想象、朗读。从第一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到第二遍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深入

理解课文内容,再到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再现了当时的场景,理解了人物性格特点。最后,利用提示词的方式展示课文主要内容,并依此复述故事,自是水到渠成。

在指导学生书写方面,我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通过观察生字,逐步将生字书写的端正、规范、美观。

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坚持以鼓励为主,注重教师的自我评价。既注重了过程,又达到了满意的效果。

教材分析

《揠苗助长》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寓言二则》中的一篇课文。所谓寓言,就是用故事来说明道理的一种文章,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而借用的故事往往浅显易懂,可读性很强。这则故事讲述了一个农夫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就天天到田边去看,当他遗憾地发现“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时,就将禾苗一棵一棵地往高里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顾事情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办糟。这则寓言故事篇幅短小,新鲜活泼,即便是孩子,故事内容也能轻松读懂。但如何结合故事的学习,让学生自然而然地领悟到寓意,却需要对文本进行细细解读,方能领会其中道理。

1、结构特点

《揠苗助长》里的农夫巴望禾苗长得快些,心里十分焦急,于是将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忙得筋疲力尽,却是兴致勃勃,结果所有的禾苗都枯死了。情感线索:焦急——筋疲力尽,兴致勃勃——后悔

不已,恍然大悟(课文的空白蕴含的余味);禾苗生长线索:禾苗接受着阳光的照耀,雨露的滋润自由自在地生长——农夫揠苗助长,自以为长高了一大截——所有的禾苗蔫头耷脑枯死了。两条线索一目了然,学生读来便可知文章的大意。

2、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简单的看法。

难点:通过品词析句懂得“不顾事情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办糟”的道理。

《揠苗助长》这则寓言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和课文内容相符的故事原文为:“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短短的41个字,就呈现出了这样一个有趣而又深刻的故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词句,感悟人物想象,品味中华经典的“经典”魅力。

教学本课需要1课时。

评测练习

复述课文:

古时候有个人,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十分焦急。有一天,他终于________________,他把________,累得__________。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反思

《揠苗助长》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寓言二则》中的一篇课文。所谓寓言,就是用故事来说明道理的一种文章,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而借用的故事往往浅显易懂,可读性很强。这则故事讲述了一个农夫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就天天到田边去看,当他遗憾地发现“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时,就将禾苗一棵一棵地往高里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顾事情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办糟。教学时希望学生对《揠苗助长》中那个不了解事物发展规律的农夫的行为、心理的分析、对比、了

解,让学生明白做事情不能急于求成,不然反而会欲速则不达。

首先,我从《揠苗助长》的课题着手,引导学生提出疑问:这个人为什么揠苗助长?他是怎样揠苗助长的?揠苗助长的结果如何?带着这些问题,通过对比、想象、表演等形式,帮助学生有条理地理解文本内容。

其次,抓住关键词句,如“好像、焦急、筋疲力尽、喘气、一大截”等,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通过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做做动作,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说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例如:“禾苗好像一点也没有长高”中的“好像”去掉和原句有何不同、焦急的农夫到田边去查看会想些什么、表演农夫拔苗的过程……学生在思考、想象的过程中,对农夫这一人物形象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寓言常常是以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因此,理解寓

意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花长时间来说那些道理,是不合适的,他们的认识水平限制了他们抽象地理解寓意。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紧紧扣住农夫的心理变化:农夫焦急是想让禾苗快速生长,最后后悔是因为并没有达到之前的目的。在充分理解寓言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板书提示,学生说出了“欲速则不达”的寓意。

这样,寓意的深刻理解就自然地渗透在文本内容之中,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短小的文章故事,通过了解课文内容和语言的精练准确之美,初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含义和浅显易懂的语言之间的和谐、融会贯通。即根据寓言简练清楚的内容学习,通过农夫可笑的行为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比较,明白寓言深含在文字中的寓意。我顺势引出寓言“小故事,大道理”的文体特点,并让学生想想生活中是否有“欲速则不达”的事例,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当然,教学下来,课堂上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教学备课还可以更细致一些。像在指导朗读时,“自言自语”不仅是自己说给自己听,还包括轻声地说;“巴望”不仅仅是希望、盼望,还有极度渴望的层度……这些词语的理解不够到位,造成学生朗读指导就不够到位。

2、在对于农夫揠苗之后的表情动作样子的说话练习没有进行拓展。

3、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漏掉了一处。仔细想想,归根到底,还是没有将文本读透,读深。只有自己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在学生出现预设以外的东西的时候,抓住闪光点,将这个化为自己的课堂的东西。

如何在课堂上抓住即时生成的东西,抓住课堂上的闪光点来为我所用,是今后所要努力奋斗的方向。

课标分析

《揠苗助长》选自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办法”这个主题编排,每个故事都寄寓了深刻的道理。《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可以引发学生多角度的思考,使他们获得丰富的启示。

1、“根据课文内容,谈谈简单看法”是本课的学习重点。能对文本内容进行意义重构,有自己的认识,是一个阅读素养的基本体现,也是从文本中获得熏陶和启迪的基本保证。此重点是继二年级上册“读课文,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的延伸和发展,体现了语文能力训练的梯度发展。《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关于低学段阅读目标指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这种交流不仅是学生与教师的对话,还是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更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本质就是对话和交流。学生通过谈看法,实实在在经历交流对话的过程,在交流的过程中,展开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

2、认识“焦、筋、疲、喘、截”五个汉字,会写“筋、疲”两个字是本节课的识字重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关于低学段识字写字目标指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在注意汉字间架结构的同时将汉字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3、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本课教学通过想象和运用课文“留白”的方法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以“留白”为例,很多篇文章都讲究“留白”艺术。“留白”是学生思维发展很好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捕捉文本中“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空白点进行口语表达,让学生通过想象,还原具体而又生动鲜明的任务形象,以便深化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

本文发布于:2024-02-28 06:11: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2074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学生   故事   农夫   课文   禾苗   理解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