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6日发(作者:童心言)
人力资资新时代市场竞争导向下复合型人才
需求呈现的变化易魁王星蓉李懿摘要:当今社会正处于经济与社会飞速发展的浪潮之中,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因此
获利,同时也不断促进着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型变革。然而,日益品质化、多元化和高速化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造就了市场对于
复合型人才的高水平接纳程度,传统教育模式逐渐呈现诸多问题。因此,本文针对当前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特征,通过访谈调
研获取各行各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认知经验,以此剖析知识生产源头、知识生产学科框架、知识生产场所与从业者、知识生产
社会责任以及知识质量评价呈现的变化趋势,由此提出了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相关思考与建议。关键词:生产方式;市场竞争;复合型人才;需求变化;访谈调研
中图分类号:C961.9
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双一流'建设视域下高校教师教学学术与学科学术耦合发展研究”
(19ZD037)曰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双一流爷建设视域下教学学术化教学的探索与应用——以市场营销学课程
教学为例”
(JXJG-18-5-16);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教学学术视角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生培养模
式探索与实践”
(JXYJG-2019-102)遥作者单位:华东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一、
刖言复合型人才即多技能、多功能、高技术人才,是新时代经
革理论,并对知识生产模式的认知进行了清晰划分,即知识
生产模式I及知识生产模式域。济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能,对市场竞争型人才的深度储备具
知识生产模式I多指纯粹科学研究开展的知识生产工
作,在科学技术发展和学科共同体关系不断强化之下,学科
有重要意义。但在不同环境中,市场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也存在一定差异化特征,诸多专家指岀,复合型人才应当在
各方面都具备一定能力,且在某一具体领域能力更为突岀。
体系呈现制度化表现,
知识生产模式局限于单一学科中,人
们通过增加专业化知识培养,获得相应学科知识理论体系成
该观点摒弃了传统意义上的多元平衡论,强调复合型人才本
为该阶段社会对人才的主要培养方式。得益于知识生产模式
身应当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多元技能仅是专业技能的补充
与辅助,高层次专业化人才的需求倾向仍未发生本质变化,
I的实施,现代科学技术得以飞速发展,但其对社会可持续
发展的限制也逐渐显现,如学科壁垒加剧、科学研究与社会
发展存在脱节、专业人才知识面单一,以及单一型人才在市
某一领域岀类拔萃的专业型人才仍受到社会“追捧”。然而,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多学科正呈现交叉融
合之势,各专业综合化发展趋势明显,各领域创新发展成果
场中达到饱和等。相对于知识生产模式I,吉本斯等学者认为,知识经济
时代的到来促使知识生产模式域应运而生。具体来看,知识
无一不是得益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复合型人才需求导
向愈发清晰。同时,“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加剧了人才需求的
生产模式域是应用背景中产生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趋势,
转型升级,一方面,许多国家纷纷转变单一的专业化教育模
其特点在于通过协作进行实践牵引,具有较高的自反性。同
时,吉本斯强调,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驱动下,知识生产模式域
式,把高等教育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复合型人才
培养成为其中重要的新型培养模式;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
并不能直接取代知识生产模式I,二者将持续平衡,并长期
企业意识到,在当前市场竞争环境下需要通过调整自身的人
共存于社会发展进程中。基于此,本研究结合知识生产模式变革理论,尝试提岀
力资本结构以达到提高经营业绩、价值创造以及长期持续性
发展等目的,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在市场竞
人才需求演化框架,重点围绕“知识生产模式I寅知识生产
模式域"中表现的知识生产源头、知识生产学科框架、知识生
争供需双向视角下,复合型人才需求已呈现崭新变化,其特
征意义与价值表现有待深入研究。产的场所与从业者、知识生产社会责任以及知识质量评价五
个维度特征,运用访谈与内容分析法,综合探究新时代市场
竞争导向下复合型人才需求呈现的变化(如图1所示)。重点
探究新时代在市场竞争需求导向下人才需求是如何发生转
二、
研究设计1.理论视角。英国学者吉本斯(Gibbons)于《知识的新生
产:当代社会中科学与研究的动力》一书中提岀了知识生产
和科学研究范式间的关系变化,继而提岀了知识生产模式变
变的,以及单一型人才与复合型人才在市场需求导向下又有2021
年第
6 期
131
人力资资何种差异知识生产模式U图1分析框架2.数据收集和分析。为深人探索新时代市场竞争导向下
复合型人才需求呈现的变化,本研究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
访谈法进行相关数据收集,并锁定全社会不同年龄、不同组
织的人力资源部门管理者作为访谈对象,采用目的抽样法保
证受访者类型的多样性,共得到受访者33人,其中男性21
人、女性12人,样本概况如表1所示。需要强调说明的是,访
谈样本均属于不同行业领域、不同年龄层次,并非研究刻意
筛选,因此访谈结果反映岀的市场竞争导向下复合型人才需
求能表现更加广泛的特征。具体来看
本研究通过半结构访谈获得受访者在工作中
对多种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且运用叙事分析法对其进行数
据分析。叙事研究是对讲述者叙事进行的研究和诠释,方法
论基于对生活事件的建构,从而传递岀个体和文化的意义。
因此,分析具体访谈话语内容能够充分了解到叙述者自我认
同在其所处文化和社会的规律性表现。在许多社会学和人类
学的研究中
叙事分析法常用来呈现一些社会中特定群体的
生活方式。三、研究发现1.知识生产源头。知识生产通常是指人类在日常生产生
活过程中进行物质创造
通过发明、发现和创造的方式
产生
的各种此前从未有过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和新技术,是
思想能量来源不断进行物质转化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
起,我国开始进人“人口红利”时期,劳动力资源日渐丰富,人
口年龄结构处于年轻型分布,这为社会财富的快速积累提供
了基础。通信、计算机、新材料、生物医学等专业开始步人快
速发展阶段
各领域社会发展与科技创新开始显现岀前所未
有的巨量专业型人才需求。反观各大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
多禁锢于教育部对学科专业设置的政策规定和课程体系设
置要求上。该类定式教育模式,表现岀教育源头单一固定、人
才培养模式机械单一等弊端,学生知识获取源头“粗放”,缺
乏创新学习空间。随着此类教育形式的普及与应用,中低水
平专业型人才数量趋于饱和,行业发展受到制约遥具体来看,知识生产模式I下,教育体系赋予人们点状
1322021年第6期线知识获取形式
缺乏完整特征
人们认知停留于单一学科
逻辑方式解决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然而,随着近年
来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获取知识的源头已不再局限于学校
与书本,知识获取变得更加普及化和大众化,知识生产模式II
继而岀现,学界意识到该知识生产模式下,人们获取知识的
源头呈现网状形式,学科与学科间的边界感更加模糊,来源
更加丰富多样。表1访谈样本概况工作中多学科编号性别年龄地区职业专业运用门类P1男35江西南昌国企人事2P2男32江西南昌物流公司3~4P3女26上海互联网公司3~4P4男30湖北武汉金融机构2P5女35北京互联网公司2P6女27广东深圳互联网公司3P7男28上海计算机行业2P8男31重庆建筑行业3~4P9女28浙江杭州互联网公司3P10男28广西柳州政府机关员工2P11女26陕西西安中外合资企业2P12男24天津通信公司2P13男33云南昆明工商贸易公司3P14女32山东青岛国际物流公司3~4P15男30安徽合肥互联网行业3P16女29广东深圳政府机关员工2P17男27江苏南京人事岗位3P18女34安徽合肥金融机构3~4P19男29天津互联网公司人事2P20男41北京合资企业3P21男46湖南贸易公司2P22男27北京外贸公司人事2P23女30湖北武汉知名国企3P24男32广东广州贸易公司人事2P25男29河南郑州数据挖掘工程3~4P26女36上海合资企业3P27男39四川成都通信公司3~4P28男27广东深圳互联网行业3~4P29女34上海国际物流公司3P30男41江西南昌金融机构2P31男33浙江杭州计算机行业3P32男26湖北武汉互联网公司3~4P33女27北京外贸公司2随着知识生产模式从I至II的快速转型,学科与学科间
的关系从泾渭分明,走向交叉与融合。各大高校纷纷设置双
学位、第二学位、辅修等教育模式,社会用人需求的转变正逐
渐得以契合。正如访谈中业界专家所谈:“前些年的人才招聘
选用还偏向于人才对单一专业知识的精通运用
而现在企业
对用人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
招聘更会偏向于既能很好地运
用主修学科知识,又拥有其他一项或几项技能的人才。若人
才拥有的两项或多项技能的关联性极强
在工作中又能起到
相辅相成的作用
那这种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会非常受到企业
人事的青睐。(P17)由此可见,市场发展对于人才需求的转变
已愈发鲜明。不仅如此,知识生产模式从I至II的转变也折射岀单一
型人才在高度饱和的人才市场中已逐渐失去企业人事青睐
的事实,市场对于人才的要求随着知识生产源头的多样化发
生本质转变。“单一的物流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物流行业
的发展,在这里工作除了要运用到专业领域诸如物流管理、
采购等方面的专业技能,还需要拥有一定的外语能力,才能
应付工作中一些特殊情况。”(P1)为顺应市场多元化发展,多
行业领域的人才需求反馈也加速打破了高校学科单一教育
模式的壁垒。2.知识生产学科框架。知识生产是一套有序系统,其框
架是对系统构成各种元素以及元素间有机联系的简化体现。
掌握知识最基本的过程即建立一定的框架式联系,在学习的
过程中有目的地运用框架去认识问题,分析其原因,从而更
高效地解决根本问题、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普鲁士教育模式是我国现有教育模式的主要借鉴来源,
其中主要体现在课堂构建上遥但国与国之间存在差异性,德
意志创建该教育模式多倾向于批量化生产标准、易管理的国
民,以巩固自身统治,而我国则是为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教育
岀能够独立思考的学生。因此我国教育模式将知识从同一根
源分割为多个学科,各科老师再根据教学要求将知识点进行
二次分割,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继而来掌握知识,因而忽略了
学科结构间的知识联系。此类学习方式难以灵活把握工作和
生活的内在知识体系,有效应用则更加存疑遥当前社会正处于信息化产业化发展为主导的新经济发
展时代,数字经济俨然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影响着世界各国发
展趋势,也渐渐成为当前各国新的竞争力标准。基于此,各国
推岀专门化战略计划,在多个领域、行业采取相关行动,一次
抢占市场优势。随着5G时代的到来,数字经济系统再次升
级,人们知识结构框架需求随着数字化、信息化不断升级而
不断锚定新标准,大数据、互联网经济、国际化等词频繁岀现
在人力资源招募手册中。因此,各级教育亟须了解人才培养
过程中知识体系塑造所需的知识面和次级学科、相邻学科有
哪些,学科或知识在运用中需要了解到哪个层次等,因为这
对人才培养的“效益主义”,对树立目标以及最终成效都将产
生决定性作用。正如当下很多企业不仅关注数据本身,更关
注数据的价值对企业利益的影响。为了成功地利用大量的信
息,公司需要能够熟练运用数据技术的人才。这些人应该对
管理数据、构建分析并帮助解释数据有一个清晰的框架
(P25)遥目前,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知识结
构框架更多的是注重对于某个学科的了解程度,而忽略了知
人力资资识的层次性和关联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知识框架的衍
生和扩展,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当下许多科学技术成果、产业
转型、经济发展无一不是多学科知识下交叉融合的结果。因
此,
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是当前市场竞争导向的发展需要,
也将成为各行各业突破瓶颈的岀口遥3.知识生产场所与从业者。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信息通
信行业带来更全面的迭代更新。释放哪些新的经济能量,又
需要匹配怎样的人才,这都是市场发展与竞争带来的新问
题。虽然本研究的访问对象都是随机选取的,但33位受访者
中仍有12位(36.37%冤是从事与科技创新类有关的工作,科
技创新发展的重要程度继而凸显。从访谈中可以看岀,大部
分从事互联网、数据挖掘、大数据等相关专业工作的管理者
都需要多门学科的相关知识作为日常工作基础。一名受访者
表示:“我本科是计算机专业,硕士攻读了管理学,博士时选
择的是理论经济学,自己的选择跨越了三个学科。这个选择
并非有意为之,只是无意之举,完全是兴趣使然。幸运的是恰
好契合了当前我们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趋势,而且计算机专业
背景也为我后来的发展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P7)在工作体验中,这类拥有多学科知识的管理者通常认为
随着逐渐变化的外部环境,大数据、“互联网+”等行业对人才
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科技素质,这就要求高校培养岀具
备较高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例如,不少受访者表示,在工作中
希望搭档的合作伙伴能拥有相关的知识或经验,同时拥有一
定的学习能力,愿意接受新事物。因为拥有一定经验的合作
者,更有助于工作的推进,同时两方也能更好地交流,不至于
岀现对牛弹琴的情况(P7)遥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赋予了高校人才培养新的社会责
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助于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
促进了高等教育与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相融合。在人工智能
时代背景下,
人才培养目
标唯有定位于培养使学生受益终身
的能力,才能使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 ”等领域人才更
好地运用自身所学,达到个人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共同提
升,完成建构知识、积淀素质和提升能力的融合创新。科技型
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过程是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获得全面提
升的过程。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高校对复合型人才的培
养应将重心放在知识的更新与技术的进步上,结合5G时代
的发展趋势进行知识结构设计和教学计划调整,让学生形成
数据思维与科学素养的有机结合。随着我国加入WTO,与各国间的交流也逐渐深入,在此
背景下,我国对于国际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同样呈几何级数增
加。尤其是诸多外贸企业在面对日益严峻的贸易竞争时,希
望通过高素质的国际复合型人才来提升企业在市场洪流中
的核心竞争力。我国当前正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满
2021 年第
6 期
133
人力资资足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培养经济发展类复合型人才也是
大势所趋。在33位受访者中有11人(33.34%)从事经济贸易
类行业。此类型的管理者表示,国际市场对复合劳动力的需
求涉及多个行业,其中包括旅游、能源、金融、交通运输等,良
好的文化素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沟通应变能力、复合能力是
企业对人才的新要求。
正如访谈对象所说:圣对于许多外贸企
业来说,国际贸易的本质就是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这其
中包括不同人种、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交易情况更是千差万
别,这就要求从业人员有丰富的经验;同时,在发展中企业也
非常重视团队精神和人才适应性。”(P21)在“一带一路”建设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推动下,我国同
时也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与其他各国开展了深入交流。
在对外贸易领域中,拥有外语、商务谈判、经济管理等专业集
于一体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成为市场的基本需求。“企业在
进行人才录用时,通常采用业务考核法,或是要求撰写符合
一定要求的英文函电等。但能通过面试挑战的本科毕业生实
在是少之又少,能给予录用的多是有一定从业经验者或是拥
有留学经历的学生。”(P22)事实证明,文凭在当下社会仅仅
是工作的敲门砖,要想获得一份更加满意的工作,成为复合
型人才是当下刚需。何种人才更能适应当下市场竞争导向下的需求?采访中
访谈对象提到:“掌握一定的经济贸易知识,具备基本的管理
素质是基础要求;同时掌握两门以上的语言技能,能够及时
有效地与人进行沟通和商务谈判。”(P22)综合上述深度访谈
结果,能够明显看岀市场经济的变化,其催生着人才需求不
断变化,目前仅拥有专业经济、管理或外语知识类的人才已
经难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企业要想更加高效地获取经济
效应,国家经济要想更快地适应全球化发展,必然离不开大
量复合型人才的投入。
此类人才一方面既需要通晓国际经济
金融、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等基本知识体系,能够灵活运用专
业知识解决基本问题,
拥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和超前的眼光,
保持头脑清醒,能够思维敏锐、反应迅速地解决各类突发情
况;另一方面又需要能灵活地运用外语,有效地与外商进行
沟通,如书面交流和口头表达(口语、谈判)能力。科技的发展正促使更多传统产业经历更新换代。一名受
访者谈到:“国家越来越重视新基建的发展建设,而我所在的
设计院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恰好属于新基建范畴。我的工作一
直专注于城市轨道交通设计,业务类型涵盖规划咨询、勘察
设计、工程总承包等。随着近几年国内基建的飞速发展,其对
从业者的要求也不断升高。”(P8)除了建筑行业外,我国的物
流行业近几年随着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也逐渐走到了世界
物流行业发展的前列,
从对物流行业的访谈中可以看岀,此
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较大,
且对人才素质有多层次要求。
2021年第6期受访者表示:“由于物流行业是一个囊括了采购、仓储、运输、
包装、国际贸易、计算机等方面的管理性工作,高级的物流人
才不但需要拥有物流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对所在岗位涉及的
其他专业知识有深刻的运用,才能较好地胜任物流工作。”
(P2)结合访谈中得到的信息不难看岀,许多停滞多年的传统
产业将随着5G时代的到来,迎来发展机遇,其对人才的需求
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各行各业皆暴露岀“用
工荒”问题,尤其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缺乏问题逐渐突岀。
结合文献资料和访谈结果,
基于各行业的发展常态可以看
岀,产业转型类复合型人才一是应具备基础的专业知识结构
和宽阔的专业视野,避免岀现专业知识掌握不够扎实从而产
生基本理论错误。二是需要具备较高的实践动手能力。无论
拥有多么丰富的理论知识,最终还是要为实践服务,因此新
时代产业转型升级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具备
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将自身所掌握的知识转化到具体
实践操作中,以此为产业发展做岀应有的贡献。三是拥有超
前的眼光以及具有强烈的创新思维和进取精神。
在国家创新
驱动发展战略下无论是建筑还是物流,抑或其他产业都在不
断地快速发展,相关技术不断迭代更新”这要求人们拥有敢
于打破传统思维方式,才能体现岀其价值所在。四是具备较
强的组织协调能力。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技术与
各行业的融合度也越来越高,一个组织中除了要有与行业相
关的单一专业人才外,还需要其他专业的综合性人才,如对
外交流人才,其可以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协调处理组织
中的各项事务,这样才能将组织能力发挥到最大。4.知识生产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多指一个组织对社会应
付的某种责任,这种责任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法律、经济的
规范准则,更多的是一种以自我认知为标尺的自愿行为。而
知识生产领域中的社会责任包括对教育、学术研究以及为社
会发展需求服务的三个方面。作为人才重要储备基地,高校
除教书育人基本职责外,还应当兼带模范先驱的义务。如何提高人才的质量、哪些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切入
点,这些问题都是高校教育发展面临的关键所在。在访谈中
一位人事管理曾透露:“中学时代太过压抑,以至于到了大学
后将以前被压抑的欲望喷井式地呈现。而忽略了高校是一个
能学习到各类专业知识,掌握各种技能,进行社会过渡的场
所。因此很多人在进入企业后没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支撑,无
法完成工作的现象层岀不穷,这也是很多人事不喜欢招聘普
通本科生的原因所在。”(P1)因此以学生作为主体,进行正确
的教育,以个人兴趣为切入点进行适当引导,因人而异地制
定培养计划,
将更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其次是环境的塑造。无论大小,一个组织或一个群体,其
环境对个人的影响都将是举足轻重的。一个良好的环境在一
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员工工作的满意度
继而提升其工作效
率。这里所提及的环境,不仅包括物质条件意义上的环境,也
包括整体的氛围感。氛围是一个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但可
以确定的是,良好氛围一定是在人与人之间不断交流和互动
中逐渐形成的,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氛围也就无从谈起。
一位在互联网公司工作不久的员工在采访中透露:“在社会
发展如此之快的当下社会
如何判断一个企业是否有发展前
景,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工作环境。如果一个企业里上至管理
层下至执行层都拥有一定的远见,同时具备一定的多学科知
识储备,那么这个企业就会拥有一个良好的企业氛围,也能
更平稳向上发展。”(P3)而知识生产源头也可在一定程度上
打造多学科知识学习的氛围感,丰富企业复合型人才的储
备。除此之外
习惯的培养也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条
件。复合型人才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需要学习者拥有更充
足的时间,更强烈的求知欲,更自律的习惯去有效实现。“时
刻保持求知欲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人一生都离不开的
好品质。当下互联网行业发展如此之快,无论是系统更新换
代,还是数据升级都是经常发生的,面对新的问题,只有时刻
保持求知欲和学习习惯才能不断克服工作中的种种挑战。”
(P25冤因此,高校在进行多学科人才培养时也不可忽视学生
个人学习习惯的养成”综上所述
高校作为知识生产的主阵地
更好地培养符
合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是其社会责任所在
其承担着环
境塑造与习惯培养的双重责任”5.知识质量评价”知识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探求客观世
界所获得的经验总结
虽然至今对此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标
准,但其仍存在好坏之分”知识质量是可以通过其自身的实
用性进行衡量的
如以能否让人类在现有条件下发现新物
质、得到财富或是一定的权利等为考量”柏拉图曾提岀一个
经典的定义: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分标准在于一条陈述是否是
被验证过的、正确的,而且是为广大人群所相信接受的,体现
了知识必须满足的三个条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科学的知识
也可定义为可被重复使用的“根知识””知识质量和知识之间
的关系是知识管理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名从事国际贸易
行业的受访者曾说:“与外商交流,基本的语言技能得过关,
同时也不能忽视了国际商品货物运输、保险、支付与结算、调
解与仲裁等相关法律规范”对其学到的基础知识能够灵活运
用,才更有助于提升知识的质量。”(P22冤通过进一步探究知
识质量与知识间的联系我们发现,提高汲取的知识的质量主
要可从如下三个方面人手”第一,知识的广度,即一个人看待问题是从何种角度、哪
人力资资个领域人手评价,各方面之间又存在着何种联系”例如,在工
作中遇到某种问题时,单一型人才往往容易忽略问题的整体
性,仅从某一方面人手”
一名受访者谈到:“从单一角度思考
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工作中最大的忌讳,往往会岀现拆东墙补
西墙的现象,最后也无法确定一个最优的解决方案,这是大
部分人在实际工作中岀现的现象”但复合型人才由于具备更
加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更为整体化的思维逻辑
看待问题更加
全面。”(P20)因而受访者也在访谈中多次透露,认为复合型
人才更具备全面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知识的深度,即问题细化到什么程度,又抽象到什
么程度”在工作中将快速获取的知识逐渐细化,并不断丰富
其内容是人才不可或缺的一项技能,如“方案一开始是一个
整体问题
但随着不断细化分析
将会变成多个问题的优化
解决,因此工作中只知皮毛常会岀现以偏概全的情况。”
(P15冤为避免以偏概全而岀现知识断层的情况,一个团队中
可能存在多种领域的人才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用工成
本。”团队在进行人员配置时,往往会考虑人才自身的特点,
若能一人独当多面,那自然更受到HR的喜爱””(P24冤因此,
各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需要其了解多面的知识
其对
知识深度的把握也是标准之一”第三,时间和空间的跨度”由于事物总是处在一个变化
发展的状态
如何变、往何种方式上变化都是要考虑的问题一名计算机行业的受访者透露:“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当
下社会
知识体系更新换代如此之快
大学期间所学习的知
识,毕业工作时可能已经不再适用”同样,面对计算机技术的
飞速发展
需要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多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
抓住这些知识的精髓和要点,成为行业里的佼佼者,值得大
家思考。”(P7)在5G时代下不仅是计算机行业发展迅速,很
多行业也深受影响
为此不断提升知识质量
不断更新个人
知识库,带着前卫的眼光看问题都是当下复合型人才不可或
缺的技能”由此说明,知识质量与知识间的联系是尤为紧密的”值
得注意的是由于各行各业所需人才都具有差异性
人们在选
择多学科知识学习时
更应当注重知识与应用间的关联性
使所学知识与需要应用的技能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四、结论与讨论1.结论”本研究考察了在经济和科技都获得飞速发展的
当下,市场需求导向对于人才需求发生的转变”基于知识生
产模式变革理论提岀了影响人才需求发展转变的框架,研究
对科技创新、产业转型、经济发展三个维度中市场对人才需
求的前后转变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首先,随着社会生产方
式的转型
面对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人才培养模式
发生转变已并不是单一行业的需求,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
2021
年第
6 期
135”
人力资资势。基于各高校现有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一专多能”的复合
型人才培养模式及方法,提升复合型人才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是未来的必然方向。其次,优化现有课程体系结构、教学内
容,不断完善相关的课程设置与能力考核方法,能有效解决
现有企业用工荒问题。同时,要注意专业间的联系程度,尽可
能实现原生专业与辅修专业间的互补,强化专业与社会经济
间的紧密联系,以便进一步探索适应社会经济、科技、产业多
元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2.讨论。如前文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对
于人才的需求也发生着巨大转变,这影响着社会各界对于人
才的认知,以及各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与方向。首先,各高校
应完善师资力量,建设梯队有序、充满活力的学科队伍;应当
不断突破传统教育教学观念束缚,对不同学科背景的顶尖人
才进行选拔后,组建相应的复合型人才教育团队;国内各高
校应与国际高校开展合作,加强国际交流,做岀学术突破。与此同时,知识的产岀离不开合理的生产要素投入。与
科研经费投入相比,高校对于学科队伍建设的投入过于“粗
放”。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高等学校科研经费支岀为1266
亿元,而到2018年,此项支岀为1457.9亿元,同比增长
15.2%遥虽然不计成本地引入各类高层次人才能产生即时效
应,但教育团队不稳定、松散的现象层岀不穷。大量事实证
明,知识生产是一个不断积淀累积的过程,在这个复杂且充
满风险的时代背景下,仅仅依靠单一高端人才是无法独立完
成任务的。因此,建立起具有科学素养的多层次人才群体能
在相互配合的过程中解决研究问题,增加学科队伍梯度结构
的合理性,提高高校知识生产能力。其次,应当不断完善科学合理的学科制度,让学科与学
科间相辅相成,更具创新性。在众多高校中,学科设定多是一
套体现社会构建的制度,使得单一学科作为知识生产单位的
发展逐渐固化,形成了固定的育人体系。但与高校的专业设
置实体不同的是,
从事各类行业需要融合多学科的知识体
系,并且灵活运用所掌握的各项技能。虽然多学科融合建设
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对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设计应遵从实
际,高校应当目光高远,聚焦学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从多学
科知识的横向和纵向入手,持续发力,促进学科得以循序渐
进、累积性地全面发展,继而增强学生未来在市场中的核心
竞争力。同时,为解决高校培养岀的复合型人才与实际社会需要
不符的问题,可以效仿美国高校围绕市场和就业教学模式,
以此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高校也可与企业达成相应合
作,在企业内部建立教学实验点,在不同的学习实践环境中
获取更多的信息与知识。此类人才培养模式既可避免高校教
育与社会用人需求脱节的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发掘
2021年第6期新兴复合人才打下基础,防止岀现大材小用的现象。总体而言,本研究验证了英国学者吉本斯的知识生产模
式变革理论,即知识生产模式I向知识生产模式域的转变。
研究表明,
随着社会生产的变革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单
一型人才在市场中以达到高度饱和。面对知识生产模式的变
革,高校教育应当致力于“面向未来”建构知识,培养复合型
人才,进行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以此提高学生素养,使其
在未来社会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参考文献:[1]
马新啸,汤泰劼,郑国坚.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与
人力资本结构调整——基于高层次人才配置的视角[J].财贸
经济,2020,41(12):101-116.[2]
翟学伟.关系与中国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袁2012.[3]
李永康,柴雅婷,张欣,等.人口红利与科学技术的博弈----中国经济发展的思考[J].当代经济,2020(11):122-125.[4]
刘英,高广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其策略[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1):127-129.[5]
张明,宋妍.基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一流学科建设
[J].北京教育(高教),2021(01):79-81.[6]
徐延章.以新媒体助推CG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J].电
影评介,2014(19):107-108.[7]
(美)瑟夫・E.奥恩.教育的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
变革[M].李海燕,王秦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8]
许纯洁.“
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地区国际化复合型人
才培养的实践与反思[J].广西民族研究,2020(02):158-164.[9]
张庆君.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变革:逻辑、实践与反思
[J].现代教育管理,2020(04):47-53.[10]
张肃,王含.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教育实践[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38(S1):
87-88.[11]
刘小强,彭颖晖.一流学科建设就是建设一流的学科
生产能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06):19-23.[12]
李宁宁.系统科学视域下的复合型人才观——以赵
元任的教育实践为案例[DB/OL].http:
///kcms/
detail/,
2021-01-25.
本文发布于:2024-02-26 10:07: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2062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