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4日发(作者:梅洁)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 辨析题 论述题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在他的著作《新工具论》第1卷第13章写道:“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海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1)结合所学,材料中所说“磁石”指的是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指南针。
(2)观点:中国的古代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论述:中国古代众多科技发明的产生和传播都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例如:造纸术、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火药和火器传到欧洲后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指南针的应用则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结论:综上所述,领先世界的中国古代科技发明是古代中国人智慧的结品,促进世界文明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磁石“指的是指南针;指南针的发明传播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欧洲新航路的开辟准备了条件。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例如根据材料中“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可以归纳出论点是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对世界的贡献或者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可在围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古代科技发明进行论述,列举具体的史实,史论结合,层次清晰。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部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把各生产部门分为18类,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在具体介绍各种物品、生产工具及生产流程时,还绘有120多幅插图,画面直观生动,描绘了生产过程和各行业劳动人民的形象。
——人教版统编教材七年级《历史》
材料二
请回答:
(1)上述材料是出自我国哪个朝代的哪部科技著作?其作者是谁?
(2)这部著作主要对我国古代的哪两个方面的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这部书有什么地位?
(3)请列举出两部同时期的优秀科技著作及作者。
(4)这些科学家们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1)①明朝②《天工开物》③宋应星
(2)①农业、手工业②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①《本草纲目》李时珍②《农政全书》徐光启
(4)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执着、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观点正确,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详解】
(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把各生产部门分为18类,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在具体介绍各种物品、生产工具及生产流程时,还绘有120多幅插图,画面直观生动”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明朝的《天工开物》;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天工开物》的作者是宋应星。
(2)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可知,《天工开物》主要对我国古代的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依据所学可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我国一部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医学巨典”;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也是明代著名的科技著作。
(4)开放性题目,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执着、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等。
3.读图回答问题
(1)如图反映的是什么事件?发生在哪年?最远到达什么地方?
(2)郑和的船队能够成功远航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郑和下西洋;1405年;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国力强盛,社会安定;统治者的支持;郑成功的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有航海图和罗盘针。
【解析】
【详解】
(1)依据图片信息“郑和下西洋航线图”“刘家港”“明”“古里”“红海”并结合所学可知,图片反映的事件是郑和下西洋;15世纪初,明朝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明成祖即位后,为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派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规模之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2)依据所学分析概括可知,郑和的船队能够成功远航的原因是国力强盛,社会安定;统治者的支持;郑成功的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有航海图和罗盘针。
4.
材料:“这三种东西,已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些又引起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培根
请回答:(1)材料中的“三种东西“指的是中国古代的哪三大发明?
(2)加上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是经何人传入欧洲的?
(3)谈谈这些发明对世界有什么影响
【答案】(1)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2)阿拉伯人
(3)对欧洲及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的“这三种东西,已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些又引起了无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三种东西“指的是中国古代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第一种在文学上,指的是活字印刷术。第二种在战争上,指的是火药。第三种在航海上,指的是指南针。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是我国的四大发明。我国的四大发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纸术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人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中国的四大发明对欧洲及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点睛】
解答本题需要识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相关知识,知道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认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欧洲及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祖忽必烈,因累世之业……至元八年,始改称元。摧灭弱宋,遂一天下。
材料二: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1)材料一“至元八年”是哪一年?“遂一天下”是怎么一回事?这次统一与以往的大一统相比有何突出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元世祖的什么思想?为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3)综合上述史实,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蒙古族对我国历史发展作出的贡献。(两点即可)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答案】(1)1271年,所以至元八年急1271年;元灭南宋统一中国,元朝时我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一的政权。
(2)以桑为本;重农政策,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等等。
(3)蒙古族实现了统一,建立的元朝
(4)元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内容“至元八年,始改称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建立的时间是1271
年,所以至元八年急1271年;“遂一天下”指的是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战灭南宋统一中国,结束了自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局面,元朝统一全国;元朝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一的政权。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可知,该内容反映了元世祖的以桑为本的思想;为此他推行重农政策,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等等。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蒙古族实现了统一,建立的元朝,统一了全国,推动了我国多民族统一的趋势。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它的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使社会走向安定,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开拓了空前辽阔的疆域,促进了中国边疆地区的发展。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摘自人教版请回答:
(1)材料中的辽是由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2)根据材料指出,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澶渊之盟?
【答案】(1)契丹
(2)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
(3)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但是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中“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是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权, 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部落联盟首领,公元916年始建年号,建国号“契丹”,定都上京临潢府,947年,辽太宗率军南下中原,攻占汴京,耶律德光于汴京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辽”。
(2)根据材料“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有: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澶渊之盟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但是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7.阅读材料后请回答:
“中俄两国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往东至海为界,外兴安岭以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西属俄国,外兴安岭以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东属中国。”
(1)这部条约名称是什么?何时签订的?
(2)这部条约鉴订前,俄军曾在什么地方两次被打败?
(3)这部条约的签订有什么历史意义?
【答案】(1)《尼布楚条约》。1689年签订的。
(2)雅克萨。
(3)这部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材料可知,上述条约的名称是《尼布楚条约》,是在1689年签订的。
这部条约鉴订前,俄军曾在雅克萨两次被打败。
《尼布楚条约》的签订的历史意义:这部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8.航海壮举
时间转回宋代,……那些满载着中国瓷器和丝绸的商船,从广州或泉州出发后,经南海海域,运送到菲律宾、占城、波斯湾等地,再由波斯商人把这些中国商品销往西亚各地甚至欧洲。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宋朝时期的中国正朝着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一:明初,由明成祖朱棣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其中最为壮观的,要数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摘自王介南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材料三:600多年前,明朝皇帝派出一支大型商船队,探索与世界其他地方的贸易。这些远征……更重要的是,它们给到访过的那些国留下了持久的影响。
——(新加坡)李光耀
结合上述材料,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区?
(2)郑和与海外各国交往有么特点?
(3)郑和下西洋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答案】(1)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和平交往,公平交易。
(3)郑和下西洋连通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
【解析】
【详解】
(1)根据郑和下西洋的航行路线图和“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知,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区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根据材料二“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可知,郑和与海外各国交往和平交往,公平交易。
(3)根据材料一“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和材料三“600多年前,明朝皇帝派出一支大型商船队,探索与世界其他地方的贸易。这些远征…更重要的是,它们给到访过的那些国留下了持久的影响。”可知,郑和下西洋连通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
9.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本兵者曰“枢密院”,主弹劾纠者曰“御史台”。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元文类》卷四十
材料二:据史书记载,元朝统一全国后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即北到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东北到鄂霍次克海。其疆域之广,居中国各朝之冠。与汉、唐极盛时期的疆域相比,元朝不仅在面积上大大超过了它们,而且在控制程度上也远胜于它们。
(1)材料一中的“中书省”是什么机构?
(2)材料二中元朝对西藏是如何有效管理的?这一管理在中国的国家发展和民族发展史上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3)以上材料记载的是元朝的什么制度?元朝创立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该制度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答案】(1)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2)元朝时期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在中央由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这一管理使得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其它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3)行省制度;为了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行省制度在以后各朝中基本延续下来,我国的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代,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其它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信息“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本兵者曰‘枢密院’,主弹劾纠者曰‘御史台’.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因此材料一中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由于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开创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并直接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即行省。
(2)依据材料信息“据史书记载,元朝统一全国后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即北到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东北到鄂霍次克海。其疆域之广,居中国各朝之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在中央设宣政院直接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这些措施使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以上材料记载的是元朝的行省制度;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在以后各朝中基本延续下来,我国的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代,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10.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台州是中国戏曲的发样地之一。据《台州地区志》记述:“晚唐、五代时,台州已有参军戏或杂剧演出。”至宋代,随着城市的繁案,合州戏曲开始兴盛,州县均有组织,“勾栏”业也等有民间艺人演出,经过长期演绎,台州戏曲于明末清初发展成合州乱弹。
材料二:台州乱弹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
(注)2006年,台州乱弹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材料三:2010年以来,台州乱弹艺人多方寻我新出路,实现新发展,有《成继光》、《昭君出塞》等许多优秀传统刷目,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创作编写了《老村新路》等新剧目,歌颂新时代乡村振兴中的好人好事;主创人员开设戏曲名家工作室培养后备人才,深入校园开展普及性公益讲座;走进乡村大舞台、走入电视台、登上国家大剧院,展现地方剧种的独特演年魅力;走出国门,问鼎德国国际文化戏曲节,并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获得中外嘉宾的高度称赞。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合州戏曲在宋代开始兴盛的历史背景。
(2)台州乱弹发展历程中的两次“毁灭性打击”分别和哪些历史事实有关?
(3)综合上述材料,从台州乱弹的发展历史看,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案】(1)宋代城镇规模扩大和经济迅速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宋朝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文人开始关注民间文化。
(2)民国时期多战乱;文化大革命。
(3)国家强盛,社会稳定,则文化繁荣。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至宋代,随着城市的繁案,合州戏曲开始兴盛,州县均有组织,‘勾栏’业也等有民间艺人演出,经过长期演绎,台州戏曲于明末清初发展成合州乱弹”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合州戏曲在宋代开始兴盛的历史背景是宋代城镇规模扩大和经济迅速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宋朝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文人开始关注民间文化。
(2)依据材料二的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台州乱弹发展历程中的两次“毁灭性打击”分别和民国时期多战乱;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实有关。
(3)综合上述材料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台州乱弹的发展历史看,我们能得出的结论是国家强盛,社会稳定,则文化繁荣。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260年,他继承了汗位。1271年,他取《易经》上“乾元”的意思,定国号为元。……8年后灭南宋统一全国。
——《中国通史》
材料二:(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元史·地理志》
材料三:元朝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关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
(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元朝统一全国有何历史意义?
(2)从材料二中你获取的主要信息是什么?元朝为实现对其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什么制度?
(3)请写出材料三中元朝统治者在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的管理机构。
【答案】(1)忽必烈;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元朝疆域辽阔;行省制度。
(3)澎湖巡检司;宣政院。
【解析】
【详解】
(1)依据题干“1260年,他继承了汗位。1271年,他取《易经》上“乾元”的意思,定国号为元。……8年后灭南宋统一全国。”结合所学知识,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后定都大都。1279年,元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2)依据题干“(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结合所学知识,材料说明元朝疆域超过了汉唐极盛时期,体现了元朝疆域辽阔;元朝为了对辽阔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设立行省制度,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3)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元朝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如在东南地区,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元朝建立后,将西藏划为单独的行政区,由宣政院直接管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12.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根据所学的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请思考:
①材料反映了清朝前期的对外政策是什么?实行这种政策根本目的是什么?
②清朝前期为什么要实行这种政策?
③这种政策有什么影响?
④对此你有什么启示?
【答案】(1)闭关锁国政策,维护清朝统治
(2)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略,又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3)闭关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使中国落伍于世界历史的进程。
(4)启示:开放使国家繁荣,闭关使国家落后。我国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
(1)依据题干“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清朝前期的对外政策是闭关锁国政策,清朝前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2)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是: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略,又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3)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是:闭关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使中国落伍于世界历史的进程。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4)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启示是:开放使国家繁荣,闭关使国家落后。我国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初期虽然还处在战争状态,但赵匡胤对开科取士却没有丝毫懈怠,建国当年便举行了第一次科举考试,录取了19人;第二年考试,只录取了11人;此后数年,每榜进士大约都在10人左右,最少的乾德四年(966年)仅录取了6个人,可谓凤毛麟角。而唐、五代以来,每科进士都录取在二三十人上下。
材料二:开宝三年(970年),宋太祖命主持科举的礼部整理近十年以及后周乃至后汉的举子档案,统计一下,看历经15次考试全部终场还没考中的究竟有多少人。礼部经过仔细核查,列出了以司马浦为首共计106人的名字。赵匡胤大笔一挥:这些人实在不易,统统赐本科进士出身。后来,在宋朝,这种进士有个专门的名称,叫做“恩科进士”,即皇帝开恩特赐的进士。
材料三:入宋以后,“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
(1)材料一中宋初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什么?材料一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宋太祖“大笔一挥”的目的。
(3)材料三反映了入宋以后出现了怎样的社会风气?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社会风气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1)消灭割据政权,完成统一大业;说明宋初科举选士标准严格,录取人数极少。(大意相同即可)
(2)目的:提高文官地位;扩大文官队伍。(评分说明:答出一点且大意相同即可)
(3)读书风气盛行(大意相符即可);科举制度的发展;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印刷术的发展等。(评分说明: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宋朝初期虽然还处在战争状态”,据所学知识,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发动战争,按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完成统一大业;由材料一“建国当年便举行了第一次科举考试,录取了19人;第二年考试,只录取了11人;此后数年,每榜进士大约都在10人左右,最少的乾德四年(966年)仅录取了6个人,可谓凤毛麟角。而唐、五代以来,每科进士都录取在二三十人上下。”由此说明了宋初科举选拔人才的标准严格,录取人数极少。
(2)依据材料二“材料二历以15次考试全部终场还没有考中的究竟有多少人,礼部经过仔细核查,列出了以司马甫为首共计106人的名字。赵匡胤大笔一挥:这些人实在不易,统统赐本科进士出”,反映了宋太祖“大笔一挥”导致很多文人进入仕途,目的是提高文官地位,扩大文官队伍。
(3)依据材料三“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可以看出,入宋以后读书风气盛行。结合课本所学,宋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政府实行重文轻武政策,重视教育发展,印刷术的发展等原因,导致入宋以后读书风气盛行。
14.
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韩非子.有度》记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指东西方向)。”
材料二:据《萍洲可谈》载,北宋时有人在应州看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材料三: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殖民地 ,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
材料四:鲁迅先生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人用罗盘针航海,中国人用它来看风水”。
(1)从材料看,司南发明于什么时候?
(2)司南和指南针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它辨别方向的能力?
(3)你怎样理解材料三的内容?
(4)材料四中鲁迅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答案】(1)战国
(2)生产、导航、迷信活动(或看风水)
(3)马克思指出中国三大发明传到欧洲后,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促进作用。
(4)旧中国的愚昧落后,中国古代先进科学技术未充分发挥其推动作用(或古代先进科学技术的沦丧)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而司南正是发明于
战国的指南仪器。
(2)依据材料二“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可知司南和指南针在导航方面发挥了它辨别方向的能力,此外还有涉及生产、迷信活动(或看风水)等方面。
(3)依据材料三“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殖民地
,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可见马克思指出中国三大发明传到欧洲后,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促进作用,印刷术的出现,降低了制书成本,加快了图书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指南针发明及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的条件;火药武器的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推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
(4)依据材料四“外国人用罗盘针航海,中国人用它来看风水”可见鲁迅旨在说明旧中国的愚昧落后,中国古代先进科学技术未充分发挥其推动作用(或古代先进科学技术的沦丧)。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利也博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修此河的目的是什么?
(2)此河开通后有什么作用?
(3)材料一中认为隋亡的原因是什么?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说理由。
【答案】(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作用: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3)材料一中认为隋亡的原因是修凿大运河.我不同意这种观点,隋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
【解析】
【分析】
【详解】
(1)“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是唐朝诗人皮日休描写隋朝大运河的诗句。隋朝大运河是隋炀帝时期下令开凿的。他开通大运河的目的是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沟通了南北交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
(3)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认为隋亡的原因是修凿大运河。我不同意这种观点,隋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
本文发布于:2024-02-24 18:21: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2050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