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性论5

更新时间:2024-02-21 07:35:31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21日发(作者:毕皓)

宝性论5

受持佛法者——僧宝的功德

佛宝是究竟皈依处,法宝是佛宝流露出来的圣教解脱法,僧宝是受持修持此佛法的僧人。僧可分为圣僧和凡僧,圣僧如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等登地圣者,一位圣僧就能具足僧团的功德。四个以上的具足戒凡僧可称为僧团。凡僧分大僧和小僧,大僧是受具足戒者,尤其是比丘,小僧包括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这是广义上的僧宝。

此处的僧宝到底是怎样的?

僧宝功德的不同说法——共四种

戊三(受持佛法者僧宝本体)分三:

一、以赞叹真实宣说;

二、证成彼等摄为二功德;

三、彼等对应而广说

有的高僧大德说此处的僧宝只讲了两个功德: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

也有的大德说僧宝有四个功德:僧宝现前的如所有智可遣除烦恼障叫无著,现前的尽所有智可遣除所知障叫无碍。四个功德——无著、无碍、如所有智、尽所有智;

还有的大德解释僧宝有六个功德:在获得如所有尽所有两种智慧后,从而有了不退和无上的功德。不退指于大菩提中究竟不退转,即一地见道以上具不退转相的大乘僧宝,所以此处是赞叹顶礼一至十地的菩萨;无上是指完全超胜声闻缘觉。所以,前四个功德加上不退和无上,共六条功德;

有的大德再进一步分析,把这些功德归纳起来,指见如有性、见尽所有性、生如所有智、生尽所有智、不退、无上、无着、无碍,共八种功德。

所以,我们要能分能摄。能摄只要清楚两种智慧功德即可,其他功德均由此二者分摄出来。

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是最重要的两种功德,但在此处不是指佛陀的智慧,是见道大乘菩萨的圣者智慧。其中见到法性的真如性就是如所有智,真如性就是法性、众生具有的如来藏性;尽所有性的“尽”不是佛地尽通一切万法的“尽”,是指一切众生周遍佛性之意。

简单地说,如所有智是知道、了达、通达佛性,是自性清净的;尽所有智是知道众生皆具佛性。真正了达此理必须是圣者一地以上。对凡夫而言,这些道理不可思议,只有相似地以遣余而了知。

看颂词,细分析

己一、以赞叹真实宣说:

心性即光明,见惑无本性,

真证诸众生,无我寂灭边。

具见佛随行,一切无障慧,

具见无量众,有境智前礼。

【见如所有性的如所有智】

1、 心性即光明:

能见到心性光明是如所有性的特点,即菩萨以不退转心、对治自性现前了光明。

2、 见惑无本性:

菩萨见到烦恼的本体是本来不生的。

3、真证诸众生,无我寂灭边:

菩萨真实证悟了众生的自性没有人我、法我,寂灭了一切边。

此三点:

了达心性光明、了达惑染无有本性、了达众生本性的无我寂灭为如所有智的功德相。

【注】

有的论师解释僧宝的八种功德,就是把如所有智的功德分为三个,再加上尽所有智,无著、无碍,不退及无上,总共八个。

【见尽所有性的尽所有智】

具见佛随行:

菩萨照见法性、佛陀的圆满法身周遍一切众生,即在众生位不减,在佛位不增,此即了达尽所有智之理。

【总结】

一切无障慧, 具见无量众,有境智前礼:此为总结。并解释无障慧——尽所有智断除所知障,如所有智断除烦恼障。以两种智慧遣除两种障碍,而达到无著无碍的出世间智慧。在这样具备见无量众生拥有一切如来藏性的圣者前,进行恭恭敬敬地顶礼。

这就是顶礼僧宝的内容,即顶礼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

【性与智的差别】

如所有性就是如所有智所照见的对境。

智是有境,性是智所现证的法,现证法后而获得如所有智;现证尽所有性,就获得尽所有智。

获得如所有智就达到无著,获得尽所有智就达到无碍。

具备无著和无碍两种功德、见无量众生具有如来藏性即大乘僧宝。

智慧的功德特点——1、如所有性2、尽所有性

己二、证成彼等摄为二功德:

如所尽所有,内智见清净, 具慧不退僧,具无上功德。

如所尽所有,内智见清净:

当如所有、尽所有的全部内智现见法界清净时,则具慧不退转。即第三、四个功德。

具慧:

指具备无上智慧,是不退转的,不会再堕入小乘。真正获得圣者一地境界就不退于轮回及小乘,并超胜声闻缘觉,所以具备无上功德。

具慧不退僧:

指具备第一第二种功德的僧宝又具备不退及无上的功德。所以不退和无上是两种智慧共同的功德。

总结:僧宝具尽所有、如所有两种智慧,当两种智慧聚合在一个相续中就具有两种功德相——不退及无上。不退指菩萨在菩提中不退失,不退于轮回和小乘;无上指菩萨超胜声闻缘觉。

无著菩萨在注释中讲到,菩萨以十种功德超胜声闻缘觉:

1、观胜 2、功德胜 3、证智胜4、涅槃胜 5、地道胜

6、清净胜 7、平等心胜 8、生胜 9、神力胜 10、果胜

(见表格如上)

总之,以上这些都是声闻缘觉所不能及的功德。

声闻缘觉无法观真如;无法真正证悟二无我;没能力生起入轮回之心;没能力断除所知障;没能力对众生生起无偏的大悲心;没能力生于如来家族中;没能力获得菩萨三摩地的自在神通。而这些都是因菩萨修如所有性和尽所有性获得智慧所产生的超胜、无上之功德。无上就是无与伦比,再没有比他更为超胜和究竟的了。

总结僧宝功德的不同说法

八种功德第一种说法:

大乘僧宝的功德是如所有性和尽所有性;如所有智尽所有智;这两种智慧功德能遣除两种障碍:烦恼障和所知障,而产生无著和无碍两种功德;此二种智慧合在一起有两种功德为不退和无上。

八种功德第二种说法:

把如所有智的功德分为三个(了达心性光明、了达惑染无有本性、了达众生本性的无我寂灭),再加上尽所有智,无著、无碍,不退及无上,总共八个。

八种功德第三种说法:

三种智慧功德加上其遣除的三种障碍功德,然后三种智慧为智慧的本体,三种障碍为离障的本体,加上这两个差别基。

对应广说

己三(彼等对应广说)分四:

一、广说证悟如所有之理;

二、广说证悟尽所有之理;

三、彼等亦说为清净;

四、宣说一切中最殊胜皈依处。

庚一、广说证悟如所有之理:

证众寂法性,故为如所有,彼亦自性净,烦恼本尽故。

证众寂法性,故为如所有:

如所有性就是能证悟众生的本性,即具有寂灭离戏论的本体。

彼亦自性净,烦恼本尽故:

僧宝同时了达心是自性光明、远离客尘的,烦恼是本来清净的。

庚二、广说证悟尽所有之理:

证所知究竟,慧见众生具,遍知之法性,故为尽所有。

对于证悟的所知对境,即能真正见到众生具有遍知法性的道理。这是尽所有性对应的尽所有智。

庚三、彼等亦说为清净:

如是证悟者,各别自智见,无垢界无著,无碍故彼净。

这样的大智慧见到如所有性可遣除烦恼障,为无著;见到尽所有性可遣除所知障,为无碍。即两种智慧获得的清净相——无著无碍

庚四、宣说一切中最殊胜皈依处:

智见清净故,佛智无上故,不退之圣者,众生皈依处。

智见清净故:

以无上的大智慧能见到实相,获得清净(无著和无碍),此为断得。

佛智无上故:

是证得。

不退之圣者,众生皈依处:如是获得断得证得的大乘僧宝是众生的皈依处。

如是三种智慧——如所有智、尽所有智、各别自证智或者不退智,无着、无碍和解脱低劣障,断得和证得,这也是八种功德。

《景德传灯录》中说,清净法身怎么得?师父答“不著佛”。什么是佛?师父答:“即心是佛。”又问心有烦恼吗?师父答:“烦恼自性是远离的。”自性远离为何不断呢?师父说:“断烦恼者,即名二乘。烦恼不生,名大涅槃。”

为什么大家都有佛性,但普贤王如来成就了我们却没有?

自性本就没有烦恼,是我们作茧自缚,产生爱著和低劣障。一定要断除爱著低劣障,获得尽所有智、如所有智和各别自证不退智,才能现前成就。

三皈依

丁二(安立三皈依之理)分三:

一、观待必要 安立三种之理;

二、后两种非永久皈依处之理;

三、 抉择胜义皈依处。

三宝是我们皈依的三种对境。

按魏译的《宝性论》说,调御师佛陀为能调,调御法为调法,调御师弟子为所调。三宝就是能调、所证和弟子,或能调、调法和所调。所以,针对不同众生就安立了三皈依。

戊一、观待必要安立三种之理:

依佛法弟子,信解于三乘,

及三作用众,安立三皈处。

为什么一定安立三种皈依呢?

是因为观待三乘行人、有三种作用。三乘行人是大乘种性的菩萨,追求大乘的佛果;缘觉种性者,自己追求甚深十二缘起;还有声闻种性者,欲求获得声闻乘的真如四谛法门。

三种作用是:

信解佛为两足尊——皈依佛;信解法为离欲尊——皈依法;信解僧为众中尊——皈依僧。

宣说三种功德是三种行人对应三宝分别起信,获得三种果位,由此安立三种皈依处。这是从总体角度而言。

在一些汉译讲记中还分六种行人——三种证果人和三种信果人。证果人为大乘菩萨、声闻和缘觉;信果人是信佛人、信法人、信僧人。

【总结】

对于大乘菩萨和信佛人安立佛为第一皈依处,因他们希求佛果,着重对于两足尊福田进行供养,于是佛宣说了佛——调御师的功德;

对于声闻和信法人安立法为第二皈依处,因为缘觉希求法,想自觉自悟,并且信解法者是依法不依人;

声闻依止佛陀宣说的教言,依声闻法而证悟,所以和信僧的人安立为第三皈依处。

因为声闻在众中修行,信僧的人追随于佛陀的弟子来修,比如佛很遥远,没见过,法又通达不了,所以依止僧人、善知识来修行,还特别喜欢供僧,喜欢僧团的氛围等等。

《四童子三昧经》:“能皈依佛者,必然得大利益。百千诸劫数,更不见诸苦。”

《大智度论》亦云:“若人爱敬佛,亦当爱敬僧,不当有分别,同皆为宝故。”究竟而言佛法僧无别,因众生信解意乐不同,分别安立了三类行人和三种皈依处。

《心性休息》云:“为因发誓因皈依,为果发誓果皈依。”为能从因位来修,这样皈依的心就是因皈依;皈依心相续中自性的三宝,要现前三宝的成就和功德,这是果皈依。

所以密宗宣讲果皈依,显宗从因皈依入手。或皈依他相续为因皈依,皈依自相续为果皈依。

戊二、后两种(法与僧)非永久皈依处之理:

虽然是三皈依,但法与僧都不是究竟的皈依处。究竟的皈依处是佛陀。从究竟了义上讲,一定要把法和僧设在佛性当中。皈依就是让自己和他人脱离怖畏,皈投并寻求救护,乃至获得解脱。

皈依就是投靠,我们投靠的是什么?它是否究竟?

舍欺有法故,无故有畏故,

二法及圣众,非胜永皈处。

法分教法和证法,僧有暂时的道位僧宝和究竟的成就僧宝。这里是分析暂时的有为之相,所以不是究竟的皈依处。

舍:指教法,教法一定要舍弃。

《金刚经》云:“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禅宗为什么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所有的文字教法只是一种相似性。

比如我说“水”,能解渴吗?不管表达得多么优美——清凉、具八功德、不伤喉不伤胃等,根本不能起到水的自相作用。说了那么多不如喝一口。同理,教法三藏十二部表达了这么多,但不是真正的法性。法性是我们通过听闻思维,最后现证得到的,它不是束之高阁的经典词句,词句是证得觉受必不可少的引导。毕竟没有闻思而盲修瞎练,如同没有手臂而去攀崖一般,极为危险。

欺有法故:是证法中的道谛。

道谛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有为法的自性。比如在证悟道谛时,前面没有生起见解,后来生起了。或一地没有二地的境界,后来在二地时得了。它有一个层层增上的过程,有变化相。变化相就是有为相,有生住灭、有无常性、有欺惑。有为法都是属于第六意识的范畴。《中论》云:“诸行妄取故,是名为虚诳。”《胜鬘经》云:“有为相者,则是无常,言无常者,是破坏法,破坏法者,非谛非常,非皈依处。”

无:指是小乘的灭谛。

我们要证得的是究竟佛果的灭谛——远离无边、有边、二俱、二非。但是小乘的灭谛是一个单空,最终要遣除的,是通过抉择灭而现前的灭谛。《胜鬘经》云:“唯有如来应正等觉不思议空性之智才是究竟之智,才是出世第一义智。”所以,小乘无遮单空的灭谛是不究竟的。

有畏:指怖畏,是有学道的僧。

观待于佛陀都是有学道。但观待小乘,阿罗汉是无学道。这里讲阿罗汉和有学道的菩萨,他们相续中仍有所知障和细微的随眠习气,还需递增修行,对于成就还

是有怖畏的。就像阿罗汉还有不可思议生死的怖畏,还有无明习气地和无漏业,有四种不知因。佛陀为什么可以获得十力四无畏的功德?因为佛陀完全证悟了实相。

【注】

四种不知因:

一、因佛法深细而不知:如舍利子尊者不知如来之戒蕴。

二、因对境遥远而不知:如目犍连尊者不知母亲已转生到具光世界。

三、因时间久远而不知:如舍利子尊者不知华杰施主具有随解脱分善根。

四、因分类无量而不知:对于如孔雀翎羽之颜色等的产生原因,各种之分类,无法了知。

《胜鬘经》云:“阿罗汉有怖畏相,一定要皈依如来。”

二法:指教法和证法是舍和欺有法的缘故。

圣众:指阿罗汉、小乘的无学果地、大乘的圣者菩萨。

非胜:虽是圣者但因有怖畏故,不是究竟、最殊胜的永久皈依处。

究竟殊胜的皈依处

戊三、抉择胜义皈依处:

胜义诸众生,皈处唯一佛,

能仁法身故,僧究竟亦彼。

在究竟胜义中,能成为度化无量众生、远离苦因苦果,成为恒常不灭的唯一皈依处就是佛陀。佛陀具有八种功德相,有究竟法身、离贪,是无与伦比的。

所以能仁是前两句的总结。是无与伦比、离欲究竟的本体,是常住皈依、究竟皈依。

《大乘庄严论》云:“尽于未来际,普及一切生,恒时利益彼,是说归依大。”

但佛宝与法宝僧宝分开没有?没有。因为佛陀是法身故。能仁是第一皈依处,也是究竟的法身。身指功德所依赖的基础。能仁法身故,指究竟的佛宝就是究竟离欲的法宝。成就究竟的僧宝,获得十一地普光地时就是佛宝。所以三宝是无二、究竟一体的。

《喜金刚》云:“一切世间界,不得余处佛,心性圆正觉”。《时轮金刚略续》亦云:“若人心清净,彼者成佛王,何须余正觉。”这就是究竟三宝之理。

释词解说何为僧宝

丁三、以释词宣说:

稀有无垢故,具力世庄严,

是最殊胜故,无变故为宝。

宝的梵语是“绕那”,珍宝有六个含义,以此比喻三宝。

1、稀有:指珍宝于世间稀有少有之意。如果如随处都是的石头则不稀有。同样,要经过多生累劫的资粮才能遇到三宝,否则难逢难遇。

《普贤上师言教》中讲我们遇到明劫有多难啊!一个明劫后有一百个暗劫,明劫中又有不值遇佛了满的边鄙地,所以能遇佛出世太难了。

2、无垢:指三宝清净无有染污。佛宝具有自性清净、离垢清净;法宝具有清净、显现、对治,以及无二、不分别、不思议的功德;僧宝具有无著、无碍,以及远离垢染障碍的功德。所以三宝就是离垢。

3、具力:世间的宝贝或如意宝具有力量,能遣除衰损,赐予有富裕,遣除贫穷,有些宝珠通过佩戴能遣除身体的疾病。同样,三宝具有六通等无数功德,能遣除世间的障碍,具无量的神通威力。《经庄严论》:“诸灾及恶趣,身见亦小乘,如是经久劫,一切皆救护。”不管是世间灾难,还是堕落于恶趣、生起我执,及小乘的自私自利,通过三宝都可遣除。

4、世庄严:世间的宝贝挂在身上、陈设屋中都可成为庄严。同理,三宝可成为众生的心庄严,如果能受三宝的教化,心就变得贤善,充满福报智慧,成为无比的庄严。

5、最殊胜:世间的宝贝与假宝相比,殊胜无比。同样,三宝超越世间,成为出世间解脱功德之依处,而最为殊胜。

6、无变:世间的宝贝不会轻易改变,就像金子无论打造成耳环手镯,都不会改变金子的本性,或埋在土里也是经久不变质。同理,三宝也是如此,它不会因众生的邪见、颠倒行为而改变功德。也不会因世人砸佛像、烧经书、毁寺庙而毁坏它的功德。如火烧不了虚空,土填不了虚空一样,三宝是大无为法,不会被任何法摧毁。

【总结】

《大庄严经论》云:“虽无诸珍宝,及以资生具,能信三宝者,是名第一富。”

假设我们没有什么世间珍宝,这些也无所谓,最重要的是拥有无上超世间的珍宝。

所以,能信三宝者乃真正的大富翁。

本文发布于:2024-02-21 07:35: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2027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功德   皈依   众生   僧宝   菩萨   具有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