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1日发(作者:柏继民)
主题五 向海图强——中国和世界的海洋开发和治理经略
热点聚焦
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载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空间,是各国经贸文化交流的天然纽带。一个国家、民族对海洋的开发、利用和对海洋权益的争取和维护的能力,即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他们对海洋价值的认识程度。21世纪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是海洋世纪,中国与周边邻国领海仍有摩擦,诸如中日钓鱼岛问题,中菲、中越南海问题等,保障海权成为我们的重要共识。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意识的树立日益得到关注,因此,特别要关注以下视角:(1)海防体系与制度研究,尤其是明清时期对倭寇、海盗活动的防控,相关制度和体系的建立,对当前海洋战略仍具有启迪与现实意义。(2)海上贸易研究,包括对海商群体的研究,对中国与欧洲及东南亚国家的商品贸易的研究,从海洋的视角反映中国与世界各国关系的发展及演变。(3)运用相关理论、视角、方法对海洋社会的人群行为及历史文化进行分析和研究。(4)从国际地缘政治视角对海洋经济、海洋管辖权、海洋开发、海疆治理等多领域进行深入探索。
国家海洋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在海洋方面的体现,它主要表现在海洋文化、价值观的吸引力、海洋政策和管理机制的吸引力、国民的整体形象等方面。近年来,对海洋史的全面深入研究成为学术热点。观察与反思从陆地走向海洋的学术研究路径,可以发现史学研究中的诸多问题,因此,海洋史的研究成为高考命题的关注领域。
知识整合
一、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1.古代中国对海洋的探索
(1)西汉时期,已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东线通向朝鲜半岛和日本,南线通向印度洋。
(2)宋元时期,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了重大进步。
(3)从1405年到1433年,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
(4)中国古代已经形成了联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
2.西方对海洋的探索
(1)古代:波利尼西亚人很早就在太平洋诸岛活动,腓尼基人首次横渡地中海,维京人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区探险,阿拉伯人在印度洋开展繁忙的海上贸易。
(2)全球航路
15世纪末16世纪初,达·伽马发现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哥伦布到达美洲,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欧洲人还开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
(3)苏伊士运河:1869年开通的苏伊士运河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
(4)巴拿马运河: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1
离。
二、西方海权意识形成
1.概念:制海权是一种军事、地缘政治理论,指海军兵力在一定时间,一定海域内所掌握的控制权。分为有限制海、绝对制海、争夺制海等。
2.提出
(1)19世纪80年代,制海权问题成为近代海军战略的重要理论。提出海军作战的根本任务是破坏敌人海上交通线,封锁敌国海口,必要时消灭敌国海上作战力量,攻占海岸要塞与港口。
(2)1890年美国人马汉的海权论的创立。认为海权不仅是指用于海洋的海上军事力量,还包括平时的海上贸易和航运,“涉及使一个民族依靠海洋或利用海洋强大起来的所有事情”,海权论创立后,西方各国纷纷以之为理论基础,建设各国海军。
三、16世纪以来世界大国的海洋经略
(1)大航海时代(16世纪):葡、西海权角逐与兴衰
葡萄牙通过达·伽马远航成为东方殖民帝国;西班牙通过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树立了海上霸权。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扩张旨在攫取金银、垄断贸易、传播天主教,其国家形态有浓厚的中世纪色彩,阻碍了海洋财富向产业资本转化。最终,葡、西的封建殖民扩张,被英、法、荷资本主义贸易创新者超越。
(2)大西洋时代(17—19世纪中期):荷、英、法的角逐与兴衰
①荷兰凭借造船业,制度保障及强大的金融支撑,17世纪控制海洋运输通道谋取了海洋霸主地位。格劳秀斯发表《海洋自由论》,主张自由贸易。但荷兰是松散联邦国家,唯凭商业立国,最终被英、法超越。
②17世纪中后期,法国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大力发展海外贸易与海军,成为海上强国,在印度、非洲和美洲等地扩大了势力范围,从18世纪初开始,法国海权受到英国的挑战,最终法国海权衰落,一是因为封建制度的掣肘,二是因为陆海战略地位上重陆轻海。
③英国通过无敌舰队之战、三次英荷战争,英法殖民战争,最终崛起为海上霸主。英国历届政府坚持把赢得制海权作为战略目标,使海权、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三者结合,成为英帝国大繁荣的基石,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推行以自由贸易政策为基础的新型海权。自由贸易政策不仅使英国成为最大的赢家,其他国家、公司以及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成为获益者。正是这种共赢性,使英国主导的海洋秩序得以长期维持。
(3)全球竞争时代(20世纪以来)的海权博弈
①德国的世界政策。19世纪末德国迅速实现工业化后,威廉二世将俾斯麦“大陆政策”调整为“世界政策”,提出建立世界帝国战略目标。
②日本是一个典型的海洋国家。1868年,明治天皇上台后开始建立海军。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迈开了海外扩张的第一步,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日本成为东亚海军强国,经过2
日俄战争,日本独霸了东亚海权,成为世界海军强国,一战爆发后,日本对德宣战,占领了德国在中国的据点青岛,接着又占领了南洋群岛,并把驱逐舰派到地中海。二战中,日本的海上力量发展到了极致。
③俄罗斯—苏联。俄罗斯的崛起有赖于不断夺取出海口的海权扩张。二战后,苏联在海军建设上的投入,使其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海上争雄的力量。但苏联耗资巨大建立的海上力量基本没有经济回报,注定不会维持很久。
④美国崛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成工业革命后,美国将扩张目标指向太平洋地区;马汉的海权论促进美国海权扩张,美国打着维护自由贸易的旗号,大力发展远洋海军。二战后美国登上霸权的顶峰。
四、近代中国国家领土主权构建中海权因素的发展
1.19世纪40—60年代的海权观
(1)对“以守为战”的反思:林则徐等人“弃大洋、守内河,以守为战”,此种战略是对传统海防战略的继续。具有内向性、保守性。放弃了对制海权的控制。
(2)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舰炮可购自外洋,学习西方养兵、练兵之法。主张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主张民间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自由发展,是一种内守与外攻相统一的海防观。
2.19世纪70年代海疆危机后传统海洋观的艰难转型
(1)船政兴废之争与航海权利之争:一是发展近代海防开始初步成为朝野共识。二是把“自强”与“求富”联系起来,反映了晚清海洋观开始由单纯的军事防御扩展到发展民用经济、“略分洋商之利”的趋势上来。
(2)第三次海防策略大讨论:具体提出组建近代化海军、建设沿海防卫体系、开设矿源、架设电报线路等具体主张。主张海防、塞防并重。1875年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北洋大臣李鸿章、南洋大臣沈葆桢分别督办北洋和南洋海防。把边防的重点从西北内陆扩大到东南海疆的态度是传统国土国防观念向近代国防观念的转变。
(3)建立近代海防的最初努力:1875年清廷近代海军建设开始进入实施阶段。海军衙门的成立;海军的舰船购买与自造;海军基地与海岸炮台的建设;培养海才与新式海军的训练。
3.甲午中日战争后晚清海洋观转变的特点:随着海权论思想的传入和甲午中日战争后晚清政府着手恢复海军建设的努力,国民海洋意识普遍提高,在20世纪初期兴起一股声势不大但颇具特色的海权思潮。主要表现:第一,对于传统守土防御思想向近代主动积极进取海权观念的转变。第二,对于海洋从单一海防观念到保护海洋利益观念的转变。
五、当今中国海洋治理的创新
1.倡导世界各国平等参与海洋治理。
2.建设和平、安全、繁荣、开放、美丽的海洋命运共同体。
3
3.建立和谐海洋,促进海洋经济融合性发展。
4.实现人类与海洋共生共存,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对应训练
1. (2021·辽宁省大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明朝的郑和船队常常在东北季风强劲的三月初从江苏太仓出发远洋航行。同时,郑和船队还利用了这一时期海流和波浪的作用自北向南顺利远航。这表明当时( C )
A.中国自然科技水平已领先世界
B.我国的综合国力超越西方
C.国人利用自然的认知水平较高
D.明朝统治者鼓励海外贸易
【解析】 国人利用自然的认知水平较高,与材料中“利用了这一时期海流和波浪的作用”“常在东北季风强劲”远航相符,故选C项;文艺复兴以后,面向现实世界、重视实践的风气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学研究的范围也不断扩大,“领先世界”与材料中“明朝”不符,且只靠航海技术并不能说明整个自然科技水平,排除A项;只靠航海技术并不能说明综合国力,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航海技术,未涉及鼓励海外贸易,实际上明朝统治者多数时候实行海禁,排除D项。
2.16世纪20年代,欧洲的一支探险船队的编年史官和领航员在完成航行时才发现,他们最初各自计算时间的方式是错误的,实际航行用时比他们想象中的多了一天。这次航行( D )
A.开辟了欧亚非之间的新商路
B.引发了欧洲对美洲的殖民侵略
C.导致了欧洲经济中心的转移
D.空前扩展了人类的地理空间视野
【解析】 据材料“16世纪20年代”“实际航行用时比他们想象中的多了一天”可知,材料指的是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体现出人类在探险过程中发现地球远比人们想象中的要大,这空前扩展了人类的地理空间视野,故选D项;1497—1498年,达·伽马从葡萄牙出发绕非洲海岸到达印度,排除A项;1492年哥伦布抵达美洲后,引发了欧洲对美洲的殖民侵略,排除B项;新航路的开辟引发商业革命,使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排除C项。
3.1609年,荷兰人格劳秀斯发表了《海洋自由论》,最早从理论上系统地提出了公海航行自由的原则。他提出这一理论主要是为了( A )
A.扩大荷兰自身海洋利益
B.与西班牙争夺海洋霸权
C.联合西欧国家对抗英国
4
D.缓和西欧各国海洋冲突
【解析】 依据材料,17世纪初“荷兰人格劳秀斯最早从理论上系统地提出了公海航行自由的原则”,公海航行自由原则的提出主要是针对西班牙的海洋霸权,推动荷兰的海外殖民扩张,故选A项;与西班牙争夺海洋霸权,最终也是为了荷兰的海外殖民扩张,排除B项;公海航行自由的原则有利于后期国家对外殖民扩张,但其目的并非联合西欧国家对抗英国,而是针对西班牙维护自己利益,排除C项;公海航行自由有利于缓和西欧各国海洋冲突,但这是这一理论的影响而非目的,排除D项。
4. (2022·丹东市高三二模)2018年,我国成立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负责相关领域重大工作的顶层设计,整体推进,并将维护海洋权益工作纳入中央外事工作中。这体现了( A )
A.党将外交工作与涉海问题统筹规划
B.国际海洋秩序的相应变动与调整
C.党开始着手部署维护海洋权益工作
D.中国为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解析】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维护海洋权益工作是中央外事工作的一部分,据此可知,题干所述内容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将外交工作与涉海问题进行统筹规划,故选A项;在题干内容中仅是述及我国“将维护海洋权益工作纳入中央外事工作中”,并没有涉及“国际”,排除B项;在题干内容中仅是述及“将维护海洋权益工作纳入中央外事工作中”,但是看不出“开始”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了我国的一些具体做法,并没有述及该做法对“世界”的影响,排除D项。
热考主题练(五)
一、选择题
1.(2022·衡阳市一模)宋代由于政治上的弱势,使得它在朝贡贸易中不再追求政治目的,回归了贸易中的经济本性,这反而让政府和民间商人集团在这种经济联系中获得了好处。“好处”体现在( B )
A.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C.产生了世界最早的纸币
D.加速了大批市镇的兴起
【解析】 题干提到的是宋代朝贡贸易不再追求政治目的,而是以追求经济利润为目的,这样就让政府和民间商人因为逐利而积极参与并推动海外贸易不断发展,所以这种好处就是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故选B项;题干提到的是对外贸易方面的内容,与国内经济重心的转移无关,排除A项;题干提到的是海外贸易的发展,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是在国内贸易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二者无必然关联,排除C项;题干所述为海外贸易发展的变化,与国内商业发展和市镇兴起无关,而且大批市镇的兴起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项。
5
2.康熙帝曾下谕地方官要在沿海各地增设炮台,并指出:“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必受其累,国家承平日久,务须安不忘危。”这反映出清王朝( B )
A.已经将边防的重点转向海疆
B.预见到中国海患问题的严重性
C.采取了更为积极的对外政策
D.认识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先进性
【解析】 据材料“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必受其累”可知,康熙已经意识到西方强大的对手就要来临,故选B项;材料只是预言警示,看不出实际动作如何,排除A项;当时采取的是被动保守的闭关锁国政策,排除C项;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而康熙在位时间是1662年—1722年,排除D项。
3.16世纪末,荷兰制图学在西班牙与葡萄牙的制图基础上快速发展,1600年,莱顿大学设立地图制作学,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建立后,要求商人在航海中绘制日志,1634年布勒家族出版了收录160幅世界地图的地图集并使用多种欧洲语言进行出版。据此可知( B )
A.地圆学说被欧洲广泛认可
B.殖民需要推动制图学不断进步
C.地图学推动新航路的扩张
D.荷兰政府支持地图产业的发展
【解析】 在荷兰政府支持下,一些资金雄厚的大商人成立了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的贸易公司,积极参与殖民争夺,很快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殖民需要推动制图学不断进步与材料中“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建立后,要求……”相符,故选B项;材料中未涉及地圆学说,排除A项;1487年,迪亚士发现“好望角”,1519—1522年,麦哲伦率领的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与材料中“1634年”不符,排除C项;“莱顿大学”“荷兰东印度公司”“布勒家族”都不是政府,排除D项。
4.航海法案(The Navigation Acts)又译作航海条例,是指克伦威尔领导的英吉利共和国议会通过的保护英国本土航海贸易垄断的法案,在法案中政府指定某些殖民地产品只准许贩运到英国本土或其他英国殖民地,包括如烟草、糖、棉花、靛青、毛皮等。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D )
A.保障其稳定的销售市场
B.确立世界海上霸主地位
C.扩大海外贸易,成为世界市场中心
D.打击荷兰,促进航海和工商业发展
【解析】 据材料“保护英国本土航海贸易垄断的法案”可知,1651年《航海法案》是为了保证英国本土的产业发展,并排除其他欧洲国家尤其是荷兰在贸易上的竞争,以打击荷兰,促进英国航海和工商业的发展,故选D项;“政府指定某些殖民地产品只准许贩运到6
英国本土或其他英国殖民地”说明矛头直指荷兰,而不是保障其稳定的销售市场,排除A项;1763年,英国取得“七年战争”的胜利,确立了在印度的优势,并成为海上霸主,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排除B项;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市场中心,排除C项。
5.1841年8月,清政府对英军的厦门防御战的清军共计5 680人,但驻守当地的福建水师提标4 300余人中参战者却不足2 000 人。这说明 ( C )
A.鸦片战争的规模逐渐扩大
B.中英双方军事力量悬殊
C.晚清政府的海防意识淡薄
D.清政府坚守天朝大国心态
【解析】 根据材料“但驻守当地的福建水师提标4 300余人中参战者却不足2 000 人”可知,鸦片战争爆发后,用于海防作战的兵力少,说明晚清政府的海防意识比较淡薄,故选C项;材料只涉及厦门防御战,无法体现战争规模的扩大,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英国的军事力量,没有进行对比,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清政府的军事分布和参战状态,不涉及对外态度,排除D项。
6.(2022·南通市高三3月大联考)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一度提倡“造船制炮”,但海防发展迟缓,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朝野上下强烈呼吁整饬海防。1875年李鸿章奉命督办海防,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建成了三支海军。这反映了海防建设( A )
A.是民族危机下的被动选择
B.得到民间资本的大力支持
C.有力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
D.盲目借鉴了西方先进科技
【解析】 “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一度提倡‘造船制炮’,但海防发展迟缓,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朝野上下强烈呼吁整饬海防”说明中国对国防的建设都是外力侵略下的被动回应,故选A项;“1875年李鸿章奉命督办海防,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建成了三支海军”这里的资金主要是政府投资和洋务运动的民用企业利润,不是民间资本的投资,排除B项;“1875年李鸿章奉命督办海防,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建成了三支海军”,根据所学,这支海军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了,可见并没有维护领土完整,排除C项;据“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一度提倡‘造船制炮’”可知,这是看到鸦片战争中中国军队的问题而作出的选择,不是盲目的,排除D项。
7.(2022·南平、龙岩、三明、宁德高三检测)1903年,梁启超受美国人马汉《海权论》的影响,发表《论太平洋海权及中国前途》一文,强调“所谓帝国主义者,语其实则商国主义也。商业势力之消长,实与海上权力之兴败为缘,故欲伸国力于世界,必以争海权为第一义。”这反映出( B )
A.梁启超的维新思想发生质变
7
B.社会精英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C.民国时期海权意识逐渐兴起
D.美国对中国的军事扩张加剧
【解析】 据材料“商业势力之消长,实与海上权力之兴败为缘,故欲伸国力于世界,必以争海权为第一义”可知,梁启超关注海权,希望国家重视海权,体现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故选B项;“发生质变”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1903年为晚清时期,非民国时期,且“兴起”无法从材料获知,排除C项;材料只是提及梁启超的思想受美国学者影响,并不能推出美国对中国的军事扩张状况,排除D项。
8.(2022·茂名市高三级第二次综合测试)推动下表所列宣言或公约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 )
时间 宣言、公约
《蒙德维的亚海洋法宣言》
参与国
智利、乌拉圭等拉美9国
内容
宣布沿海国有权确定其领海主权和管辖权的范围;把签署国的领海或专属管辖区扩大为200海里
主张领海和承袭海的总宽度可达200海里
一国可对距其海岸线200海里(约370公里)的海域拥有经济专属权
1970
1972 《圣多明各宣言》 拉美15国
119国签署(美英等国拒签)
1982 《联合国海洋公约》通过
A.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B.经济区域集团化进程受到阻碍
C.欧洲联盟初具规模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D.政治多极化推动了经济多极化
【解析】 近代以来的国际体系是以西方国家为主导建立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有鉴于此,二战后新兴发展中国家联合起来通过缔结公约或发表联合宣言等形式积极争取海洋权利,故选A项;签订这些公约或宣言的国家并非同一地理区域的国家,并不属于经济区域集团,排除B项;欧盟是1993年成立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经济多极化会推动政治多极化,D项逻辑关系颠倒,排除。
二、非选择题
9.(2022·德州市高三3月测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海权战略学说
美国的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的代表作是1890年出版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马汉海权战略思想的链条是:强大的海军——海战——消灭敌方舰队——取得制海权——打通本国与世界市场的通道并确保在远方的商业优势——保持帝国的不断增长。马汉的“海权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风靡欧美发达国家。
8
英国著名的海权战略学者有约翰·科洛姆、朱利安·科贝特等,代表著作有《论我们的商业保护和海军力量分配》等。科贝特提出了取得相对制海权——维护海上交通线畅通 ——在陆上实施有限战争——支援陆上盟友或者实现陆上有限目标的逻辑链条。
法国海权战略思想较为人熟知的是“青年学派”,其核心观点是:法国应该最大限度地利用新技术提供的可能性,建立一支由小型、快速舰种为主力的舰队,使用鱼雷、潜艇等技术,避开敌人大舰队,打击敌人的商业航线,制造敌国内部混乱,使敌人最终按有利于法国的条件谈判。
德国最为人所知的海权战略思想,是海军元帅提尔庇茨的“风险理论”。提尔庇茨认为,德国所要做的是,强大到一定程度,即可改变英国对开战的评估。因为如果英国与德国开战,英国即使获胜,其实力也会大大折损,导致其无法再在第三方海军面前享有优势。这样的风险会威慑英国的进攻行动。
——据师小芹《海权战略思想寻迹》
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所述现象加以解读。
【解析】 解题步骤一般分为两步,第一步,根据材料内容总结材料现象;第二步,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所述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影响。材料现象,据材料美国的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的代表作是1890年出版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英国著名的海权战略学者有约翰·科洛姆、朱利安·科贝特等,代表著作有《论我们的商业保护和海军力量分配》等;法国海权战略思想较为人熟知的是“青年学派”;德国海军元帅提尔庇茨的“风险理论”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英法德等国均提出海权战略,各国均重视海洋利益和海军建设;根据材料可知,美国海权战略思想的最终目标是保持帝国的不断增长,英国目标是维持海上交通线以及支援陆上盟友,法国目标是使敌人最终按有利于法国的条件谈判,德国目标是改变英国对开战的评估,由此可知各国因实力的不同,海权战略的侧重点不同;各国海权战略提出的原因,新航路开辟以来海洋地位日益重要,西欧国家长期争夺海上霸权;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激烈,欧美强国期望通过掌控海权以征服更多的殖民地,获取市场和资源;第二次工业革命提高了技术能力和军事能力,也为其提供条件。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欧美列强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显著变化,因而各国海权具体要求不同。海权论的影响,受海权战略学说的影响,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注重维护海洋权益,争夺海洋霸权,推动了各国海军建设;但各国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际紧张局势和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争夺,改变了20世纪世界政治格局。
【答案】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英法德等国海权战略学说流行,各国均重视海洋利益和海军建设;但因为国家实力的不同,各国侧重点不同。
新航路开辟以来海洋地位日益重要,西欧国家长期争夺海上霸权;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欧美强国期望通过掌控海权以征服更多的殖民地,获取市场和资源;技术能力和军事9
能力的增强,也为其提供条件。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欧美列强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显著变化,因而各国海权具体要求不同。
海权战略学说的流行,是欧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结果,推动了各国海军建设和海洋开发;但各国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际紧张局势和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争夺,并改变了20世纪世界政治格局。
10
本文发布于:2024-02-21 05:08: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2026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