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短篇及翻译【五篇】

更新时间:2024-02-20 20:44:02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20日发(作者:郁蕾娣)

文言文大全短篇及翻译【五篇】

【篇一】文言文大全短篇及翻译

学弈

先秦:孟子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用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育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用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育;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育,却一心以为有大雁(或是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莫非是由于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说:不是这样的。

赏析

弈秋是第一个有记载的的围棋专业棋手,也是第一个有记载的从事训练的围棋名人。关于弈秋的姓名,清代学者焦循《孟子正义》里作有说明:古之以技传者,每称之为名,如医和、卜徒父是也。此名弈秋,故知秋为

其名,因通国皆谓之善弈,故以弈加名称之。

弈秋是幸运的,春秋战国连续五百年,他是留下名字的的一位围棋手,也是我们所知的第一位棋手。

围棋见于我国史籍最早的记载,是春秋时期,至今已有二千六七百年的历史了。弈秋是见于史籍记载的第一位棋手,而且是位“通国之善弈者”。关于他的记载,最早见于《孟子》。由此推想,弈秋可能是与孟子同时代的人,也可能稍早一些,由此也可以推想他大约生活在战国初期。消失弈秋这样的高手,说明当时围棋已相当普及,可以确定,像弈秋这样的国手不只一人。

孟子称弈秋为“通国之善弈者”。所赞通国善弈,虽未明定专称,已类似后代所称国手,并成为象征性名词。后世称某高手为“当代弈秋”者,即意味着其水平与国手相当。弈秋是当时诸侯列国都知晓的国手,棋艺超群,《弈旦评》推崇他为国棋“鼻祖”。

由于弈秋棋术高超,当时就有许多年青人想拜他力师。弈秋收下了两个学生。一个学生诚意学艺,听先生讲课从不敢怠慢,非常用心。另一个学生也许只图弈秋的名气,虽拜在门下,并不下功夫。弈秋讲棋时,他心不在焉,探头探脑地朝窗外看,想着鸿鹄(天鹅)什么时候才能飞来。飞来了,好张弓搭箭射两下试试。两个学生同在学棋,同拜一个师,前者学有所成,后者未能领悟棋艺。学棋要用心,下棋也得如此,即使是弈秋这样的大师,偶然分心也不行。有一日,弈秋正在下棋,一位吹笙的人从旁

边路过。悠悠的笙乐,飘飘忽忽的,如从云中撒下。弈秋一时走了神,侧着身子倾心倾听。此时,正是棋下到打算胜败的时候,笙突然不响了,吹笙人探身向弈秋请教围棋之道,弈秋竟不知如何对答。不是弈秋不明围棋神秘,而是他的留意力此刻不在棋上。

这两则小故事都记载在史书上。人们把它登记来,也许是想告诫后人们,用心致志是下好围棋的先决条件,做事情要一心一意。

【篇二】文言文大全短篇及翻译

三人成虎

两汉:刘向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庞葱一作:庞恭)

译文

庞葱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现在,假如有一个人说市集上有老虎,大王信任吗?”魏王说:“不信任。”庞葱说:“假如两个人说市集上有虎,大王信任吗呢?”魏王说:“那我就要怀疑了。”庞葱又说:“假如三个人说市集上有虎,大王信任吗?”魏王说:“我会信任。”

庞葱说:“大街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晰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毁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盼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葱告辞而去,而毁谤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完毕了人质的生活,庞葱回国后,魏王果真没有再召见他。

典故

战国时代,相互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

魏国大臣庞恭,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一个人来说街市上消失了老虎,大王信任吗?“

魏王道:“我不信任。“

庞恭说:“假如有其次个人说街市上消失了老虎,大王信任吗?“

魏王道:“我开头质疑。“

庞恭又说:“假如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消失了老虎,大王信任吗?“

魏王道:“我固然会信任。“

庞恭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似乎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很多,谈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盼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太子完毕了做人质,庞恭再也没有见到魏王。

街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固然不会有老虎。说街市上有虎,明显是造谣、哄骗,但很多人这样说了,假如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这故事原来是挖苦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申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方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例如:推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需经过细心考察和思索,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

【篇三】文言文大全短篇及翻译

北人食菱

明代:江盈科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译文

有个诞生在北方不熟悉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他在酒席上吃菱角,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需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缘由,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答复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

菱角生长在水中,而不是生长在土里,这是由于他为了装作有学问,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江盈科简介

江盈科(1553—1605),字进之,号绿萝山人。湖南桃源人,明万历二十年进士,先后历任长洲县令、大理寺正、户部员外郎、卒于四川提学副使任上。是明朝晚期文坛“公安派”的重要成员之一,诗文理论主见为文应抒发当时代个人的真性情,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说法,竭力赞成灵性说。

【篇四】文言文大全短篇及翻译

铁杵成针

宋代:祝穆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译文

磨针溪是在象耳山脚下。世世代代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于是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典故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爱念书,经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温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慨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假如成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连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固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殊用功,最终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篇五】文言文大全短篇及翻译

守株待兔

先秦:韩非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行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译文

宋国有个种地的农夫,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速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折断了脖子死了。于是,他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盼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行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讥笑。

韩非简介

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本文发布于:2024-02-20 20:44: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2023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围棋   弈秋   没有   用心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