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0日发(作者:邬心立)
初二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检测试卷附答案
一、文言文
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灌水之阳①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② . 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③ , 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士之居者,犹龂龂然④ , 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选自柳宗元《愚溪诗序》
(注释)①灌水:湘江支流,在今广西东北部,今称灌江。阳:水的北面。②潇水:在今湖南省道县北,因源出潇山,故称潇水。③愚公谷:在今山东省淄博市北。④龂(yín银)龂然:争辩的样子。
(1)下列句子划线字释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故姓是溪为冉溪。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实是欲界之仙都
C.日暮相关何处是
D.同是天涯沦落人
(2)请用“/”为文中划线语句断句(限断一处)。
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3)愚溪在作者给它命名之前有两个不同的名字,请你用自己的话把它们得名的原因写在下面。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景公之时
景公之时,雨雪①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②。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③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令所睹于途者,无闻其乡;所睹于里④者,无闻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者兼月⑤ , 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雨(yù)雪:下雪。雨,落,降,用如动词。②陛:宫殿的台阶。③闻命:听到辞命。闻,听;命,辞命。④里:小于乡的行政单位,周代以二十五家为里。⑤兼月:两个月。兼,两倍的。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立有间/飞漱其间
B.乃令出裘发粟/征于色,发于声
C.令所睹于途者/道听途说
D.无言其名/名扬四海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结合原文,根据你的理解,晏子是如何劝说景公的?
3.文言文阅读
晏子举贤
西汉·司马迁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①。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②。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③。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
“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④。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批注】“也”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我晏婴虽然没什么仁德,但帮助你解危脱难,你为什么这么快就要和我绝交呢?”“也”表达了晏婴对越石父请求绝交充满疑问,急于想从越石父口中得到答案的迫切心情。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⑥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⑦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⑧。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①越石父:齐国贤人。缧绁:拘系犯人的绳索,引申为囚禁。②涂:通“途”,路上。骖:古代一车四马,骖是两边的马。③绝:断绝,此处为绝交。 ④诎:通“屈”,受委屈;信,通“伸”,受尊重。⑤感寤:认识,了解。⑥御:车夫。⑦自下:自处下位,表示自谦。⑧抑损:谦卑退让。
(1)根据表格中的提示方法,解释空格处加点词的意思
方法提示
联系课内文言文字词
考虑词类活用
解释划线词意思(③④小题填序号)
①既相齐:________
②晏子怪而问之:________
③摄衣冠谢曰:________
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④于是延入为上客:________
A.伸长 B.蔓延 C.邀请
(2)请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遭 之 涂 解 左 骖 赎 之 载 归。
(3)虚词“也”表示判断、肯定或疑问等语气,仿照文中批注,揣摩下句 “也”字的表达效果。
“……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4)《史记》写人时常“用两种突出的性格或两种不同的情势,抑或两种不同的结果,作为对照”(李长之语),如下方示例。请细读《晏子举贤》,举一处运用对比的地方,并分析其作用。
(示例)《周亚夫军细柳》一文有多处对比。如:文帝在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与在细柳A.道歉 B.辞别 C.感谢
军的两次入营受阻、在营中“不得驱驰”“按辔徐行”形成对比,以强烈的反差凸显了周亚夫的治军严明,使得周亚夫这一形象更加鲜明。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右溪记
元结
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两岸悉皆怪石,攲③嵌④盘曲,不可名状。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注释)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②合营溪:汇入营溪。③攲(qī):倾斜。④嵌:张开。⑤逸民退士:避世隐居的人。
(1)为文中空缺处依次选择恰当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①洄悬激注 ②清流触石 ③佳木异竹 ④垂阴相荫
A.③①②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④②
D.②①③④
(2)右溪的奇特之处是________(可用选用原文语句);作者对右溪的喜爱及其感受也可以用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的一句话________来总结表达。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孟子,名________,________时期的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
(2)下列画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选拔、任用)
B.人恒过(经过)
C.衡于虑(同“横”,梗塞、不顺)
D.而后喻(了解、明白)
(3)本文围绕哪两个话题来提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中心论点的?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并举一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5)你认为文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今天的人们增长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说说理由。
6.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画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惩山北之塞 ________
②杂然相许 ________
③曾不能毁山之一毛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焉置土石?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高大,突出了困难之艰巨,从侧面衬托了人物形象。
B.结尾写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实际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C.愚公之妻质疑愚公智叟嘲笑愚公,尽管他们说话的语气不同,但都对愚公移山持否定态度。
D.文章有意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 “愚公 ”,将目光短浅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增强了对比的色彩,增加了讽刺的效果。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解释句子中的画线字。
①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 ________ ②戒之曰 戒 ________
③以顺为正者 正 ________ ④威武不能屈 屈 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3)填空。
《礼记》中记叙了“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富贵不能淫》中孟子所说的大丈夫“________”的品格。
(4)孟子提出的可以称为“大丈夫”的三个标准,位置是否可以颠倒?为什么?
8.对比阅读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律①知武终不可胁,白②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③ , 羝,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④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⑤不至,掘野鼠去(选自《苏武传》)
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⑥尽落……
[注]①卫律:人名。②白:告诉。③羝(dī):公羊。 ④常慧:人名。⑤廩食:粮食。
⑥旄(máo):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
(1)解释下面划线词的意思。
①岂不诚大丈夫哉 ________
②往之女家________
③与民由之 ________
④各置他所置 ________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②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
(3)[乙]文中的故事可以用________(填四字词语)来概括,这个故事诠释了[甲]文阐述的道理“________”(填原文)
(4)孟子“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苏武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9.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甲)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雨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图于心,街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优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上①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傥②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数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傥:倘若。
(1)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管夷吾举于士 ________
②困于心衡于虑________
③病虽愈 ________
④四夷俱服 ________
⑤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3)甲文开头连用六个排比的作用是什么?乙文开头运用比喻又有何作用?任选一处简要分析。
(4)结合甲文的观点,说说魏征“唯喜陛下居安思危”的原因。
10.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安丙,字子文,广安人。淳熙间进士,调大足县主簿。通判隆庆府,嘉泰三年,郡大水,丙白守张鼎,发常平粟振之。寻又凿石徙溪,自是无水患。知大安军,岁旱,民艰食,丙以家财即下流籴米数万石以振。上闻之,诏加一秩。
——节选自《宋史·安丙传》
(注释)①白:禀告。②振:通“赈”,救济。③徙:移走,改道。④知:做知军(知军是宋代长官)。⑤籴(dí):买粮食。⑥秩:官职级别。
(1)解释下面句画线点字。
①且焉置土石 ________ ②始一反焉 ________
③自是无水患 ________ ④上闻之 ________
(2)下列句中画线字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益其所不能
B.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又凿石徙溪
C.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杂然相许
D.跳往助之/发常平粟振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丙以家财即下流籴米数万石以振。
(4)衣、食、住、行是人们关注并解决的民生问题:愚公为家人解决行路难的问题,安丙为百姓解决缺口粮的问题。请你为愚公或安丙的思想行为写一段50字以内的评语。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峡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峰,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略无阙处 阙: 1
②沿无溯阻绝 溯: 2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文中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泪沾裳”与前文中写猿声的“ 1 ”和“ 2 ”形成照应。(每空限填一字)
(4)作者笔下三峡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12.文言文阅读
不责碎玉吏
韩魏公在大名① , 有人献玉盏两只,表里无瑕,世之绝宝也。每开宴召客特设一桌覆以锦衣置玉盏于上酌酒对客。俄为一吏触倒,玉盏俱碎,坐客愕然,吏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凡物之成毁,亦自有数。吏误之,非故也,何罪之有?”坐客叹服。
(注释)①大名,地名,北宋时大名府又称北京。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每开宴召客/特设一/桌覆以锦衣/置玉盏/于上酌酒对客。
B.每开宴/召客特设一桌/覆以锦衣置玉盏/于上酌酒对客。
C.每开宴/召客特设一/桌覆以锦衣/置玉盏于上/酌酒对客。
D.每开宴召客/特设一桌/覆以锦衣/置玉盏于上/酌酒对客。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吏误之,非故也,何罪之有?
(3)结合文段谈谈你对韩魏公的看法。
【参考答案】
一、文言文
1.A
解析: (1)A
(2)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3)有个姓冉的曾经住在这里,所以把这条溪叫作冉溪。这溪水可以染色,拿它的这种性能来为它起名字,所以又叫它染溪。
【解析】【分析】(1)例句中的“是”是代词,这。A.代词,这。B.表示判断。C.表示
判断。D.表示判断。故选A。
(2)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我由于愚昧而犯了错误,被贬到潇水上边。故停顿应为: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3)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细读文本,疏通文意后可知,“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介绍了得名冉溪的原因。“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介绍了得名染溪的原因。
故答案为:⑴A;
⑵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⑶有个姓冉的曾经住在这里,所以把这条溪叫作冉溪。这溪水可以染色,拿它的这种性能来为它起名字,所以又叫它染溪。
【点评】⑴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概括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按要求概括作答即可。
【附参考译文】
灌水的北面有一条溪,往东流进潇水。有人说,有个姓冉的曾经住在这里,所以把这条溪叫作冉溪。又有人说,这溪水可以染色,拿它的这种性能来为它起名字,所以又叫它染溪。我由于愚昧而犯了错误,被贬到潇水上边。我喜欢这条溪,沿着溪水往前走二三里,发现了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我就把家安在这里。古代有个愚公谷,现在我的家安在这条溪边,而这条溪还没有确定的名字,当地居民还在为此争论不休,不能不给它改个名宁了,所以我把它改为愚溪。
2.C
解析: (1)C
(2)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3)晏子从大处入手,巧妙运用古代贤君的做法进行侧面暗示,使景公顿悟。(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分析】(1)A. 立有间/飞漱其间(间:一会儿,顷刻/之间,中间);B. 乃令出裘发粟/征于色,发于声(发:发放/显现,显露);C. 令所睹于途者/道听途说(途:道路,路上/道路,路上);D. 无言其名/名扬四海(名:姓名/名声)。故选C。
(2)语句“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的意思是: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且知道百姓的饥饿,自己穿暖且知道百姓的寒冷,自己安逸且知道百姓的劳苦。据此,正确的句读是: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3)本文讲述了春秋末期齐相晏子委婉劝谏景公推己及人,关注天下贫苦百姓,抚恤生民的故事。晏子首先用“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从治国
的角度来对景公进行侧面暗示,委婉含蓄地劝谏,使得景公醒悟并采取“出裘发粟与饥寒者”来抚恤民生。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C
⑵ 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⑶ 晏子从大处入手,巧妙运用古代贤君的做法进行侧面暗示,使景公顿悟。(意思相近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对常用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理解,要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现代语法特点进行断句,注意题干的限制要求。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阅读理解,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回答。
【参考译文】
景公在位时,雪下了好几天却不转晴。景公穿着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坐在正堂前的台阶上。晏子进宫谒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了!雨雪下了好几天,可天气却不寒冷。”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且知道百姓的饥饿,自己穿暖且知道百姓的寒冷,自己安逸且知道百姓的劳苦。现在你不知道。”景公说:“说得好!我听从您的教诲了。”(他)于是发令拿出大衣和粮食给饥寒交加的人。命令:在路上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乡的;在里巷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家的;巡视全国统计数字,不必记他们的姓名。已有职业的人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孔子听到后说:“晏子能阐明他的愿望,景公能实行他认识到的德政。”
3.A
解析: (1)已经;对……感到奇怪;A;C
(2)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
(3)“也”表示肯定语气。御妻以肯定的语气回答御者的疑问,“但你的神态,得意洋洋,我因此要求离婚。”“也”字表现御妻不满丈夫驾车的傲慢无礼,以及准备离开的坚决态度。
(4)示例1:以御妻眼中的晏子坐车时“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的谦卑姿态,与御者驾车时“意气扬扬,甚自得”的趾高气扬的神气进行对比,以强烈的反差体现了晏子身居高位,却不居功自傲,有着严于律己、志向深远、虚怀若谷的品质,使得晏子的形象更鲜明。
示例2:越石父原被囚禁,晏子发现他贤能,解救他于困厄之中,最终被晏子尊为上客,从越石父初为囚禁者到上客前后身份的对比,以强烈的反差凸显出晏子慧眼识才,不拘一格赏拔人才的品质,使得晏子的形象更鲜明。(或以御者到大夫的对比事例也可)
【解析】【分析】(1) “怪”,意动用法,以……为怪;“谢”,古今异义,道歉。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2)本句意思是:晏子外出时,在路上遇到他,就解下马车两边的马把他赎了出来,载他一同回到家中。因此断句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
(3)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也”的用法。“也”在文言文中表示判断、肯定、疑问等语气或用于
句中停顿。“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意思是“但你的神态,得意洋洋,我因此要求离婚”,表现御妻不满丈夫驾车的傲慢无礼,以及准备离开的坚决态度。因此“也”表示肯定语气。
(4)本题考查对比的写法。找出一处对比并分析其作用即可。如:“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写晏子坐车时的谦卑姿态,“意气扬扬,甚自得”,写御者驾车时的趾高气扬的神气,显然是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强烈的对比突出表现了晏子身居高位,却不居功自傲,有着严于律己、志向深远、虚怀若谷的品质。答题规范是: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地写出了……的情形,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故答案为:⑴ 已经;对……感到奇怪;A;C
⑵ 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
⑶ “也”表示肯定语气。御妻以肯定的语气回答御者的疑问,“但你的神态,得意洋洋,我因此要求离婚。”“也”字表现御妻不满丈夫驾车的傲慢无礼,以及准备离开的坚决态度。
⑷ 示例1:以御妻眼中的晏子坐车时“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的谦卑姿态,与御者驾车时“意气扬扬,甚自得”的趾高气扬的神气进行对比,以强烈的反差体现了晏子身居高位,却不居功自傲,有着严于律己、志向深远、虚怀若谷的品质,使得晏子的形象更鲜明。 示例2:越石父原被囚禁,晏子发现他贤能,解救他于困厄之中,最终被晏子尊为上客,从越石父初为囚禁者到上客前后身份的对比,以强烈的反差凸显出晏子慧眼识才,不拘一格赏拔人才的品质,使得晏子的形象更鲜明。(或以御者到大夫的对比事例也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现代语法特点进行断句,注意题干的限制要求。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平时要掌握常见的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结合具体句子的意思进行理解。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写作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大男人,结合要求,找到答题的范围。
【附参考译文】
晏平仲,名婴,莱国夷维人。他服事过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凭着节约俭朴和尽力办事的作风而受到齐国人的敬重。他担任了齐相之后,吃饭不吃两样肉菜,妻妾不穿绸缎衣裳。……
越石父很贤能,却被拘捕了。晏子外出时,在路上遇到他,就解下马车两边的马把他赎了出来,载他一同回到家中。到家后,晏子没有向越石父告辞,就进了内室,过了很久都不出来。越石父请求与他绝交。晏子听了非常惊异,便整理好衣冠出来对越石父道歉说:“我晏婴虽然没有仁德,但我帮您脱离了困境,为什么您这么快就要求和我绝交呢?”越石父说:“话不能这么说。我听说君子会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会在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礼待。我在被拘捕的时候,他们并不了解我。您既然已经清楚我的为人把我赎了出来,那就是知己了;既是知己却对我无礼,实在还不如被拘捕。”晏子于是邀请他进门
待为贵宾。
晏子做了齐相,一次坐车外出,他的车夫的妻子从门缝中偷偷看(她的丈夫)。她的丈夫替相国驾车,环抱着大的车盖,扬鞭赶着驷马,意气扬扬,非常心满意足。不久,他回到家里,他的妻子要求离去。丈夫问其中的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到六尺,身为齐相,名声显扬于诸侯。今天,我看他外出,志向和思想是那么深沉,常常表现出谦下的神情。你身高八尺,却替别人驾车,但是你的神情却自以为很满足,我因此要求离开你。”从那以后,她丈夫就变得克制、谦虚起来。晏子觉得奇怪就问他,车夫把实情告诉了晏子。晏子便推荐他做了大夫。
4.D
解析: (1)D
(2)怪石“攲嵌盘曲”清流“洄悬激柱”竹木“垂阴相荫”;实是欲界之仙都
【解析】【分析】(1)考查排列语句顺序。结合横线处前文语境“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两岸悉皆怪石,攲嵌盘曲,不可名状”分析,是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写作顺序为“城西小溪、两岸怪石”;接下来应是写“溪水”,即“②清流触石,①洄悬激注”,直接描写溪水的各种形态;再写“岸边的树木和竹子”,即“③佳木异竹,④垂阴相荫”,动静结合。故顺序为:②①③④。故选D。
(2)通读全文,原文语句“两岸悉皆怪石,攲嵌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写出了右溪的奇特之处。本文通过叙述右溪优美的自然景观以及写这篇记的目的,表达了作者怡情山水的情感。理解语句“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可知作者对右溪的喜爱及其感受也可以用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的一句话“实是欲界之仙都”来总结表达。
故答案为:⑴ D
⑵ 怪石“攲嵌盘曲”清流“洄悬激柱”竹木“垂阴相荫” ; 实是欲界之仙都
【点评】⑴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注意结合语段内容和选项,排列句子顺序,组成一句语义连贯的句子。⑵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从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这条小溪向南流几十步远,汇入营溪。(小溪)两岸全是一些怪石,(这些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不能够用言语形容(它们的奇妙)。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间田野,那么是很适合避世隐居的人居住的;如果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都会城镇(市民游览)的胜地、仁者休憩的园林。但是自从道州成为州的治所以来,至今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它。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它(景色秀丽但无人知晓)而惋惜。
5.B
解析: (1)轲;战国
(2)B
(3)围绕“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话题
(4)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一个人
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举例: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能证明这一观点。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立志发愤图强,卧薪尝胆。经过十年,越国恢复元气,兵强马壮,具备了复仇条件。反观吴王夫差,战胜越国后,以为忧患已除,生活骄奢淫逸,狂妄自大,最终身死而国灭。
(5)“人恒过,然后能改”,仍然是今天人们增长才干的必要条件。因为任何一个人在奋斗的过程中,都会犯错。只有吃一堑,长一智,举一反三,才能获得成功。
【解析】【分析】(1)孟子,姬姓,孟氏,名轲,字 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掌握。B.人常常犯错。过:过错,过失。选项错误。故选B。
(3)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和一个国家的兴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4)一方面,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困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另一方面,他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都说到了。所以,学生理解时,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出发,有理即可。论据:温水煮青蛙的故事。科研人员把青蛙放进煮沸的开水中时,青蛙因为受不了突如其来的高温立即从开水中跳出来得以成功逃生。但是,当科研人员把青蛙先放入装进冷水的容器中时,然后再加热,结果就不一样了。青蛙反倒因为开始时水温的舒适而在水中悠然自得。当青蛙发现无法忍耐时,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不知不觉中被煮死在热水中。
(5)围绕“思想受到磨砺,培养顽强的精神和坚韧的性格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或“在生活经历挫折,承受失败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回答。
故答案为:⑴ 轲 ; 战国
⑵ B
⑶ 围绕“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话题
⑷ 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举例: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能证明这一观点。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立志发愤图强,卧薪尝胆。经过十年,越国恢复元气,兵强马壮,具备了复仇条件。反观吴王夫差,战胜越国后,以为忧患已除,生活骄奢淫逸,狂妄自大,最终身死而国灭。
⑸ “人恒过,然后能改”,仍然是今天人们增长才干的必要条件。因为任何一个人在奋斗的过程中,都会犯错。只有吃一堑,长一智,举一反三,才能获得成功。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注意平时作者、作品及作品内容的识记。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概述。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事实论据的运用。结合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论证过程。事实论据要围绕观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举例。
⑸本题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可以从思想方面、身体方面、所经历的挫折等入手,然后联系自己的实际去谈。
【参考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扰乱其人业已开始的行动,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6.C
解析: (1)苦于;赞同;草木
(2)①况且,往哪里放置(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呢?
②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3)C
【解析】【分析】(1)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许:赞同。毛:草木。
(2)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①关键词:“且”,况且;“置”,安放;“焉”,疑问代词,哪里。②关键词:“易”,交换。节,季节;“反”,通“返”往返。
(3)C.有误,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对移山持的是肯定态度。故选C。
故答案为:⑴ 苦于;赞同 ;草木;
⑵ ①况且,往哪里放置(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呢? ②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
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的北边。
北山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的北面交通堵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路,就聚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铲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掘土,用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七八岁,也跳跳蹦蹦前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他们)才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知道这件事后)嘲笑并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残余的年岁和剩下的力量,甚至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草木,又能把山上的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孤儿。即使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然而山却不会增加高度,何必担忧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手里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负着两座山,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雍南。从此,冀州的南部,(到)汉水南岸,没有高山阻隔了。
7. (1)真正,确实;告诫;准则,标准;使……屈服
(2)①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②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上。
(3)贫贱不能移
(4)不能。“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是作为大丈夫应该坚持的根本原则,是基础,是核心,所以必须放在最前面;“得志”、“不得志”是分两种情况讨论,是对根本原则的补充;“富贵”、“贫贱”、“威武”是三种极端情况,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又是进一步的补充,因此放在最后。
【解析】【分析】(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屈”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的意思;“诚”是古今异义词,“真正,确实”的意思。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①句中的“怒(发怒)、惧(害怕)、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几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居(居住)、广居(宽广的住宅——仁)、正位(正确的位置——礼)、行(走)、大道(正确的道路——义)”几个词是赋分点。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讲述的是:齐国闹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的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脚步拖拉,两眼昏昏无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抬起头看着他,说:“我正因为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最终因为不吃而饿死了。这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内核与“贫贱不能移”是一致的。据此可填写作答。
(4)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层次的安排。本文中孟子针对“公孙衍、张仪”提出真正可以称为“大丈夫”的三个标准分别是:①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中“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是大丈夫应该遵行的基础、原则和核心,应该放在前面;“得志与不得志”是作为“大丈夫”可能遇到的两种情况,是对根本原则的补充;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作为“大丈夫”可能遇到的三种极端情况,是对核心标准的进一步的补充。所以作者年说的作为“大丈夫”的三个标准的顺序是不能调换的。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真正,确实;告诫;准则,标准;使……屈服;
⑵①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②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上;
⑶贫贱不能移;
⑷不能。“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是作为大丈夫应该坚持的根本原则,是基础,是核心,所以必须放在最前面;“得志”、“不得志”是分两种情况讨论,是对根本原则的补充;“富贵”、“贫贱”、“威武”是三种极端情况,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又是进一步的补充,因此放在最后。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⑷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做题时一定要读懂文章的意思,再结合所写内容再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8. (1)真正,确实;“汝”,你;遵循;安置
(2)①这哪里称得上大丈夫呢?
②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
(3)苏武牧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我认为苏武是大丈夫。乙文中的苏武不因匈奴的胁迫而投降,牧羊、睡觉时都拿着“汉节”,这符合甲文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标准。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①句意: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诚:真正,确实。②句意:到了你家。女:同“汝”,你。③句意: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由:遵循。④句意: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置:安置。
(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重点字词:是,这;焉,哪里;为,称得上。句意:这哪里称得上大丈夫呢?②重点字词:益,更加;欲,想;降,使……降;乃,于是,幽,禁闭。句意: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重点语句进行分析。乙文中的故事可以用苏武牧羊来概括。根据甲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意思“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可得出这个故事所诠释的[甲]文阐述的道理。
(4)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细读文本,然后正确翻译后可分析作答。根据甲文的文意可知,甲文在文章末尾提出了大丈夫的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乙文第一句就告诉我们苏武被匈奴放逐到北海,即使没有粮食和水,他也没有投降,这符合甲文中大丈夫的标准。
故答案为:⑴ 真正,确实;“汝”,你;遵循;安置
⑵ ①这哪里称得上大丈夫呢? ②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
⑶ 苏武牧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⑷ 我认为苏武是大丈夫。乙文中的苏武不因匈奴的胁迫而投降,牧羊、睡觉时都拿着“汉节”,这符合甲文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标准。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
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意,结合重点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你。要求考生在正确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甲)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乙)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以为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9. (1)狱官;通“横”,梗塞,堵塞,不顺;即使;臣服,服从;了解、明白
(2)①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的才干。
②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争辩。
(3)甲文连用六个排比,加强语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乙文运用比喻,用治病来比喻治国,生动形象地说明国家虽然强大了,但仍然要小心谨慎,居安思危。
(4)甲文告诉我们忧愁祸患能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导致颓废衰亡。唐太宗虽身处太平盛世,但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即能居安思危,也就尤为可贵、可喜。
【解析】【分析】(1)“衡”,通假字,通“横”,梗塞,堵塞,不顺;“虽”,即使;“喻”,了解、明白。(2)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益,增加。曾,通
“增”。能,才干。故,所以。争,争辩。
(3)结合“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分析,甲文中作者使用排比句,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结合“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傥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数矣。”的意思“治国就像治病一样,即使病好了,也应当休养护理,倘若马上就自我放开纵欲,一旦旧病复发,就没有办法解救了”分析,治病与治国有相似之处,因此作者以此为喻,说明了治国也应“日慎一日,唯惧不终”。
(4)甲文结合“生于优患而死于安乐也”分析,告诉我们忧愁祸患能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导致颓废衰亡。乙文结合“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分析,唐太宗虽身处太平盛世,但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即能居安思危,也就尤为可贵、可喜。
故答案为:⑴① 狱官 ;② 通“横”,梗塞,堵塞,不顺 ;③ 即使 ;④ 臣服,服从 ;⑤
了解、明白
⑵ ①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的才干。
②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争辩。
⑶ 甲文连用六个排比,加强语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乙文运用比喻,用治病来比喻治国,生动形象地说明国家虽然强大了,但仍然要小心谨慎,居安思危。
⑷ 甲文告诉我们忧愁祸患能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导致颓废衰亡。唐太宗虽身处太平盛世,但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即能居安思危,也就尤为可贵、可喜。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开头的作用,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
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甲)
舜从田间被尧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胶鬲从贩卖鱼盐的人中被举拔,管夷吾从狱官手理释放后被举用,孙叔敖在隐居的海滨被选拔,百里奚从奴隶市场被赎回并被举用。因此上天将要将降下重大的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就一定要先使他的心智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的身体穷困缺乏,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韧,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干。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困扰,思虑阻塞,这以后才能奋起; (别人)把愤怒表现在脸上,怨恨吐发于言语之中,这样(你)才能明白。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与之相匹敌的国家和外来国家的忧患,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以后就才知
道,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菱靡死亡。
(乙)
唐太宗对亲近的大臣们说:“治国就像治病一样,即使病好了,也应当休养护理,倘若马上就自我放开纵欲,一旦旧病复发,就没有办法解救了。现在国家很幸运地得到和平安宁,四方的少数民族都服从,这真是自古以来所罕有的,但是我一天比一天小心,只害怕这种情况不能维护久远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争辩啊。“魏征回答说:“国内国外得到治理安宁,臣不认为这是值得喜庆的,只对陛下居安思危感到喜悦。
10.D
解析: (1)哪里;同“返”,往返;此,这;听到
(2)D
(3)①于是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到渤海的边上去
②安丙用自家财产到下游买了几万石米来赈济(灾民)。
(4)【示例一】愚公立志移山,勇气魄力可嘉;愚公言出必行,敢于挑战困难;愚公目标远大,奋斗到底。【示例二】安丙爱民如子一一为了救济遭受旱灾和水灾的饥民,他或开仓放粮,或出钱买粮。安丙治水有方一一面对洪水,他组织民众开凿山石,使溪水改道,从此根除水患。
【解析】【分析】(1)①“且焉置土石”的意思是“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焉”的意思是“哪里”;②“始一反焉”的意思是“才往返一次”,“反”的意思是“同‘返’,往返”;③“自是无水患”的意思是“从此没有水灾”,“是”的意思是“此,这”;④“上闻之”的意思是“皇上听到了这件事”,“闻”的意思是“听到”。
(2)A.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同“增”,增加;B.寻找/不久;C.表示约数/赞同;D.代词/代词。故选D。
(3)“遂(于是)”“箕畚(用箕畚装土石)”“籴(买粮食)”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4)为安丙写评语时,围绕他忧国忧民,体恤百姓,治水有方表述。甲:选自《列子》 作者:列子 年代:战国,乙:选自《宋史》 作者:脱脱 年代:元
故答案为:⑴① 哪里 ;② 同“返”,往返 ;③ 此,这 ;④ 听到
⑵ D
⑶ ①于是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到渤海的边上去
②安丙用自家财产到下游买了几万石米来赈济(灾民)。
⑷ 【示例一】愚公立志移山,勇气魄力可嘉;愚公言出必行,敢于挑战困难;愚公目标远大,奋斗到底。【示例二】安丙爱民如子一一为了救济遭受旱灾和水灾的饥民,他或开仓放粮,或出钱买粮。安丙治水有方一一面对洪水,他组织民众开凿山石,使溪水改道,从此根除水患。
【点评】⑴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⑵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⑶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
⑷本题为类试题,必须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作答,不要求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为愚公写评语时,围绕他的志向远大,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坚持不懈来回答。
【参考译文】
甲: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四周各七百里,高七八百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刚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乙:
安丙,字子文,广安人。淳熙年间考中进士,调任大足县主簿。任隆庆府通判,嘉泰三年,郡中发大水,安丙禀告守臣张鼎,发放常平仓的粮食救济灾民。不久又开凿山石使溪水改道,从此没有水灾。任大安军知军,发生旱灾,百姓吃饭困难,安丙用自家财产到下游买了几万石米来救济。皇上听到了这件事,下诏增加一级官阶。
11. (1)同“缺”,断缺;逆流而上
(2)①如果不是正午与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②即使骑着飞奔的马,乘着迅疾的风,也没有这么快。
(3)凄;哀
(4)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连绵高峻);写“水”,突出夏季水流汹涌(或壮美),春冬之水的清澈(或秀美)。
【解析】【分析】(1)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阙”:同“缺”,断缺。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溯”在现代汉语中也有“逆流而上”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自”:如果。“曦”:太阳。“虽”:即使。“奔”:飞奔的马。
(3)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泪沾裳”与前文中写猿声形成照应的词语可分别提取“高猿长啸,属引凄异”中的“凄”和“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中的“哀”作为答案。
(4)文言文要点内容的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如写山:连绵不断,陡峭高峻(正侧
面描写)。写水:①夏:凶险、疾速(夸张、对比)。②春冬:清荣峻茂(动静结合)。③秋:凄清悲凉(侧面描写、引用)。
故答案为:⑴同“缺”,断缺;逆流而上;
⑵①如果不是正午与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②即使骑着飞奔的马,乘着迅疾的风,也没有这么快;
⑶凄;哀;
⑷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连绵高峻);写“水”,突出夏季水流汹涌(或壮美),春冬之水的清澈(或秀美)。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概括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按要求概括作答即可;
⑷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明确文章的结构思路、写作特色、作者的思想情等。
【附参考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无法看见。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三声凄凉得另人眼泪满衣裳。”
12.D
解析: (1)D
(2)你是失误,不是故意的,有什么罪过呢?
(3)“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凡物之成毁,亦自有数。吏误之,非故也,何罪之有?,可以看出韩魏公有度量,能宽容人。
【解析】【分析】(1)每开宴召客特设一桌覆以锦衣置玉盏于上酌酒对客。翻译:每次设宴召集客人,都要特意放置一张桌子,用锦衣覆盖在桌面上,然后把玉杯放在上面,当着客人的面倒入酒。故断句:每开宴召客/特设一桌/覆以锦衣/置玉盏于上/酌酒对客。故选
D。
(2)注意重点词解释:误:失误;故:故意。(3)阅读文言文找到人物相关描写体会人物形象。“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凡物之成毁,亦自有数。吏误之,非故也,何罪之有?’”这是韩魏公的语言,神态描写,体现了韩魏公处事冷静,胸怀宽广,有度量。
故答案为:⑴ D
⑵ 你是失误,不是故意的,有什么罪过呢?
⑶ “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凡物之成毁,亦自有数。吏误之,非故也,何罪之有?,可以看出韩魏公有度量,能宽容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通晓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这些句子所表现的人物性格。
【参考译文】
韩魏公在北京时,有人献给他两只用玉作的杯子,里外都没有任何的瑕疵,是世上少有的宝物。于是韩魏公每次设宴召集客人,都要特意放置一张桌子,用锦衣覆盖在桌面上,然后把玉杯放在上面,当着客人的面倒入酒。
一次忽然被一个仆人碰倒,玉杯全都碎了,全场的客人都很惊愕,仆人十分恐慌,跪在地上等待韩魏公治罪。韩魏公神色不变,笑着对全场客人说:"凡是东西形成、毁坏,也都自有它的定数,你是失手,不是故意,有什么罪过呢?"全场客人都感到佩服。
本文发布于:2024-02-20 01:08: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2013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