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论文

更新时间:2024-02-19 22:59:40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19日发(作者:郑性之)

现实生活中的美多种多样。古往今来不少美学家都认为,美学就是艺术哲学,即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艺术美。如其代表人物黑格尔就认为,美学的真正名称是艺术哲学,或更确切一点是美的艺术的哲学。按照黑格尔的观点,美学只要研究艺术就足够了。因为艺术美是美的最高层次的最高形态。实际上就美学而言,它所面对的对象不仅仅是艺术美,还有一切宇宙间的美。不过,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还是艺术美。因为艺术美更加集中地体现了人的生命追求、审美观念和价值理想。

艺术和美是怎样起源的呢?并不是起于抽象的概念,而是起于吃饭穿衣、男婚女嫁、猎获野兽、打群仗来劫掠事物和女俘以及劳动生产之类日常生活实践中极平凡卑微的事物。中国的儒家有一句老话:食、色、性也。食就是保持个体生命的经济基础,色就是绵延种族生命的男女配合。艺术和美也最先见于食色。在古代中国的许多物象上都可以窥见这一现象,古代社会人们的纹身、刺青还有用赤铁矿粉做燃料用来的各种装饰都是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生存需求以后才有的行为。

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是精神方面的生产劳动,其实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是一致的,是相互依存的,所以说艺术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我们说艺术是精神的,但它又是一个可视、可听、可触摸的感性存在;说艺术是物质,但它又隐含一个博大的精神时空。艺术就是艺术家用可感知的物质材料作为媒介,传达出不能直接被感知的人的精神世界。艺术所使用的材料是物质的,但它所传达的内容却是精神的,

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从艺术接受的角度讲,艺术家给予欣赏者的不只是可视、可听、可触摸的可以直接感知的物质的东西,而是要让欣赏者通过这些可感知的东西进入到比这些感官材料形象更为博大,丰富的精神时空中去,去获得接近于或丰富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如艺术家的审美理想,思想情感以及对人生的态度与追求等主观因素,从而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和不同的审美感受。由此,我们讲艺术作品中供人欣赏的艺术形象不是一种天地自然之象,即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纯客观的物象,而是一种人心营构之象,即由艺术家创造出来,是艺术家经过对生活的选择、提炼、概括后,被艺术家创造出来的借以表达内心对生命、生活的感悟、理解和体验的载体。因此,在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已经是被艺术家所理解过、体验过的生活形象。按照黑格尔的说法是“在艺术头脑中打过转的东西”正因为艺术美是形象和情感的统一,所以艺术家常常将生活中“丑”的事物拿来创作并表现在艺术作品中成为人们的欣赏对象。艺术必定是根据自然,来源于自然,但艺术美并不等于自然美,而自然丑也可以转化为艺术美。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常有这样的事,在自然中越是丑的,在艺术中越是美的”《罗丹论艺术》24页,其实,丑的东西进入艺术世界后,其形象仍然是丑的,人们之所以愿意欣赏这样的作品不是对这个丑的形象的喜爱,而是对艺术家的情感倾向于这个丑的形象所形成的情感关系的欣赏。

从理论上来说,艺术美高于自然。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是经过心灵加工过的。只有心灵才是真实的,只有心灵才涵

盖一切,所以一切美只有在涉及这较高境界(即指心灵)而且由这较高境界产生出来时,才真正是美的。黑格尔《美学》第一卷,4—5,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审美是也是由人们对自然的掌控能力所决定的,是精神优越于自然的表现。这就是为什么在一个时期一定的地域中大家一致公认为是美的东西,而换一个时间,换一个地方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另外美还取决于主体的主观感受,因个人不同的经历和情绪的不同也会有所变化,历经沧桑岁月的磨砺的老人和毛头小孩在看到古代的转磨的时候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心情舒畅的时候和心情低靡的时候看同一个事物也会产生不同的感觉,道理就是如此。只有靠自由,美的艺术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只有在它和宗教与哲学处在同一境界,成为认识和表现神圣性,人类的最深刻的旨趣以及心灵的最深广的真理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时,艺术才算尽了他的最高职责。艺术之所以异于宗教和哲学,在于艺术用感性形式表现最崇高的东西,以直观民了的方式来说明问题,因此,使这最崇高的东西更接近自然现象,更接近我们的感觉和情感,更加的容易触动我们的心灵。思想所穷探其深度的世界是个超感性的世界,这个世界首先就被看作一种彼岸,一种和直接意识和现前感觉相对立的世界;正是由于思考认识是自由的,它才能由彼岸,即感性现实和有限世界,解脱出来,但是心灵在前进的途程中所造成的他自己和彼岸的分裂,是有办法弥补的,心灵从他本身产生出美的艺术作品,艺术作品就是第一个弥补分裂的媒介,使纯然外在的,感性的、可消逝的东西与纯粹思想归于调和,也就是说,使自然和有限现实与理解事物的思想所具有的无限自由归

于调和。但是这整个外在和内在的经验世界其实并不是真生实在的世界,只有超越了感觉和外在事物的直接性,才可以找到真正实在的东西,因为真正实在的东西只有自在自为的东西,那就是自然和心灵中的有实体性的东西,不论如何,现代艺术却已不能达到过去时代和过去民族在艺术中寻找的而且只有在艺术中才能寻找到的那种精神需要的满足,现代生活偏重理智的文化迫使我们无论在意志方面还是在判断方面,都紧紧抓住普泛观点来应付个别情境。因此现时代的一般情况是不利于艺术的,因此它已丧失了真正的真实和生命,已不复能维持它从前的在现实生活中的必需和崇高地位,毋宁说,它已转移到我们的观念世界里去了,现在艺术品在我们心里激发起来的,除了直接享受以外,还有我们的判断,我们把艺术作品的内容和表现手段以及二者的合适和不合适都加以思考了。

艺术美来源于生活,指的是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美就是艺术家在长期深入观察、感受和体验生活的基础上,按照自身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对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进行选择、概括、提炼,并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熟练的艺术技巧加以创造,从而在各种感性的符号上传达出艺术家的精神世界之美。由于人类的现实生活是艺术美创造的源泉,所以艺术家生活经验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其作品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事实上,艺术家从生活中汲取的营养越丰富,其艺术构思和艺术想象就越自由,其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也就越富有生命的特征。在西方,画家达芬奇也认为画家应当师法自然,并称自己是自然的儿子,他说“一个画家绝不能模仿其他任何画家的风格,因为在

那种情况下,就不能把他称为大自然的儿子,而只能称为大自然的孙子。”黑格尔《美学》第一卷,357——358。中外艺术家之所以都很重视生活的基础作用,是因为首先,生活是艺术家想象的土壤。任何艺术创作都需要艺术想象,艺术想象的活水源头就是生活中大量的表象积累,而表象的积累离不开艺术家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对创作素材进行大量地收集、比较和分析,才能在艺术创作中充分把握对象的本质特征,才能做到“扼要传神”,才能在创作中避免雷同,使其作品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黑格尔虽然认为艺术美的源泉来自理念,认为艺术美高于现实美,但是他不得不承认“艺术家创作所依靠的是生活的富裕,而不是观念的富裕”《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175页,

艺术美高于社会生活,是讲艺术美是艺术家创造性的成果。艺术美虽然源于生活,但并不是艺术家从生活中信手拈来,而是艺术家以自身的全部的情感投入,以自己的审美经验为基础,调动艺术想象,联想等心理能力,潜入到生活对象之中,与他们进行情感的交流,思想的对话与融合的结果。要实现从生活现实到艺术美的真正形式,需要艺术家付出艰苦的努力和创造性的劳动,由此我们才能说艺术美高于生活。首先,虽然现实生活中的美如社会美、自然美具有生动性、丰富性等长处,但同样也是有分散零碎性、粗糙性、易逝性等不足。而艺术美则是经过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提炼、概括然后精心加工出来的,因此其艺术形象更加鲜明、更加典型、更加精致、更加纯粹,因而更富审美趣味,艺术作品一旦形成,便可突破时空界限,与世共存,流芳人间。艺术的历史是一个包容连续的过程,它采取的是一个不断

积累丰厚的发展路线,后来者并没有因为是新的风格就把旧的风格排挤出去。生活中的萝卜、白菜、鱼虾很多,我们司空见惯,不足为奇,然而一经齐白石老人的选择加工,这些萝卜、白菜、鱼虾便在纸上趣声情溢,完美无比,妙不可言。此外,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米洛岛的维纳斯,米开朗琪罗的大卫雕塑历经岁月,确永远那样朝气蓬勃,充满生机。由于艺术美一旦形成便具有了永久性,所以我们才可能从艺术形象上感受、体验到不同的时代,不同地域的美,特别是优秀艺术品更是具有长远的审美价值和永久的魅力。其次,艺术美不仅仅是描摹自然,摹写生活,更重要的是其中渗透着艺术家对生活的心灵体验,是艺术家的心灵体验给艺术品灌注以精神灵魂。古希腊有一句流行的文艺信条:说艺术模仿自然,这个自然主要就指人性说文艺作品价值的高低取决于它模仿的自然是否真实。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我们不仅注重“外师造化”,更强调“中得心源”, “中得心源”就是强调师心,即以艺术家自己的主观精神为师。由于艺术家的主观精神不同,主观情感不同,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不同,甚至艺术家个人的性格气质不同,艺术修养,生活经历不同等都会影响到艺术家对生活的提炼与取舍,从而使艺术美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给人以不同的审美享受。面对自然风景,柯罗笔下流露出抒情的轻柔与宁静,米勒的风景画则呈现出劳动的凝重与艰辛,凡高的作品充满了生命活力的赞歌。外师造化只能得其形似,中得心源”倾听自己的心声,才能有其独创。所以,艺术美不是所能现成提供的。它是心灵的产物,是艺术家主观精神灌注的果实。艺术家富有诗意的想象力使艺术世界高居于现实生活

之上。最后,艺术美具有超越性。它一方面超越现实生活,使人的自由生命本性在超越现实的层面上得到肯定;另一方面启示人生发展的积极方向,揭示生活的真谛。艺术根本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审美的方式把握和感悟人生,使人的自由生命在超越现实的层面上获得充分的肯定。人的本性是要求自由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命自由又总是相对的和有条件的,只有在艺术世界中,人才能体验到现实生活中无法体验到的精神自由。以女作家乔治桑在《印象和回忆》里说:我有时逃开自我,俨然变成一颗植物,我觉得自己是草,是飞马,是树顶,是云,是流水,是天地想接的那一条地平线,觉得自己是这种颜色或那种形体,瞬息万变,去来无碍,时而走,时而飞,时而潜,时而饮露,向着太阳开花,或栖在叶背安眠。天樢飞升时我也飞升,蜥蜴跳跃时我也跳跃,萤火和星光闪耀时我也闪耀。总之,我所栖息的天地仿佛全是由我自己伸张出来的。另一个写实派大师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中说“写作中把自己完全忘去,创造什么人物就过着什么人物的生活,真是一件快事。今天我就同时是丈夫和妻子,我骑马在树林里漫游,时当秋暮,满林黄叶,我觉得自己就是马就是风,就是两人的情语,就是使他们填满清波的眼睛眯着的那道阳光。一切真正伟大的文艺作品没有不体现出人的伟大和尊严的,从古代的神话、雕刻、史诗和悲剧到近代的小说和电影,都是如此。

艺术美虽然不能给我们带来直接物质功利要求,却带给我们精神上的自由愉悦,在精神的愉悦中让人的情感得到释放和满足。现实生活总是不完美的,现实中越是缺少或难以实现的愿望,人们越要在艺

术世界中去寻找。敦煌壁画向我们展示了非现实的极乐世界景象,希腊神话中述说着英雄的业绩与光辉;艺术世界成了寄托人的生命理想的世界和超越人的现实存在的世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就充分表达了作者的人文主义理想和人应该有的样子。

所以在艺术作品中既有对生活历史的追忆,也有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还有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向往。艺术家通过艺术形象揭示出生活的本质与真谛,让人从中体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地上的小草是人所不经意的,但白居易的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让人能从中体悟人生真味。郑板桥的墨竹,从清秀俊逸中我们能体会到做人的傲骨清风。从画家罗中立的《父亲》画中,我们能体会到当代农民的艰辛,饱经沧桑,朴实无华,然而他们却是创造历史的主人;还有但丁的《神曲》,地狱、炼狱、天堂三界的故事,目的就在于给人类指示一条从黑暗走向光明的途径。

总之,艺术美的根源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来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生活是艺术美的基础,自然是艺术美的源泉,但艺术美是艺术家创造的成果,因而又高于自然和生活。

参考文献:《谈美书简》 朱光潜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

《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

《罗丹论艺术》

美学

题目 论自然美、艺术美与生活

班级 10研01班

姓名 王清清

学号 1

指导老师 杨道圣

本文发布于:2024-02-19 22:59: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2012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艺术   艺术家   生活   艺术美   精神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