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9日发(作者:强行父)
2015年学科网语文中考
阅读100天
第13天
年 月 日 班级 姓名 评价
一、 古诗词阅读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 , 。” 两句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的情思。
【答案】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解析】根据“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的意思: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能看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诗人一叶轻舟,早早就从泯江岸上的清溪驿出发,朝着三峡飞驰而去,没有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这时离故乡已很远了,眷恋之情油然而生。可解答此题。
2、请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 江水前行.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将诗歌的意境描绘出来即可,注意语句要流畅。
3,结合诗歌的意思,赏析"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
【答案】 "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 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解析】根据“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意思:在一个云淡风清的秋夜,诗人从平羌江乘舟而下,峨眉山上的半轮秋月悬挂在幽美静谧的夜空,皎洁的月影倒映在静静流淌的江水中,伴随着诗人远去的行舟,和江水一起流向远方。来思考即可解答此题。
二.文言文阅读
《鹤林玉露》 (节选)
胡澹庵①见杨龟山②,龟山举两肘示之,曰:“吾此肘不离案三十年,然后于道③有进。”张无垢④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⑤,辄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
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⑥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前辈为学勤苦如此。然龟山盖少年事,无垢乃晚年,尤难也。(选自《鹤林玉露》)
注释:①胡澹庵:北宋官员。②杨龟山:即杨时,北宋学者,晚年隐居龟山,人称龟山先生。他四十岁时还“程门立雪”,向大学者程颐求教。③张无垢:即张九成,南宋官员,自号无垢居士,因触犯秦桧而被降职。④昧爽:拂晓,黎明。⑤洎(jì):到。⑥趺(fū):脚背,这里指脚。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张无垢谪横浦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B.寓城西宝界寺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C.就明而读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如是者十四年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答案】C
【解析】A项:都是官员升迁 的意思。 B项 都是寄寓的意思。 C项分别是靠近 、完成的意思。 D 项都是这的意思。
5.结合句意,用三条|线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答案】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解析】此题考查划分句子节奏.划分句子节奏根据句意“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直到现在还有。”来划分节奏即可。
6.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
①吾此肘不离案三十年,然后于道有进。
②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
【答案】①我的两肘三十年不离桌案,然后才在学业上有所精进
②每天天刚亮,他就拿着书站在窗下,就着亮光学习
【解析】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记漏翻关键词语。如:辄是“就”的意思。
7.读了本文后,谈谈你从胡澹庵和杨龟山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凡成就大业的人,都必须有勤奋刻苦学习的精神,古今中外皆如此。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根据文意可知胡澹庵和杨龟山都有勤奋刻苦学习的精神,据此写启示即可。
三、现代文阅读
(一)记叙文阅读
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
童话,并不只是给儿童读的。
我在成年之后,还常常读童话。每当烦心的时候,从书架上随手扯出的书,必是童话。比如安徒生的《海的女儿》,我就读过多遍,它也被翻译成“人鱼公主”。比较起来,我更喜欢“人鱼公主”这个名字。海的女儿,好像太阔大太神圣了些。人鱼呢,就显得神秘而灵动,还有一点点怪异。
大约8岁的时候,第一次读到人鱼公主的故事。读完后泪流满面,抽噎得不能自已。觉得那么可爱和美丽的公主,居然变成了大海上的水泡,真是倒霉极了。从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看到湖面上河面上甚至脸盆里的水泡就有些发呆,心中疑惑地想,这一个水泡,是不是善良的人鱼公主变成的呢?看到风把小水泡吹破,更是分外伤感。
大约18岁的时候,又一次比较认真地读了人鱼公主。也许是情窦初开,这一次很容易地读出了爱情。原来,这是一篇讲爱情的童话啊!你看,她之所以能忍受那么惨烈的痛苦,是为了自己所爱的人。她忍受了非人的折磨,在刀尖样的甲板上跳舞,她是宁肯自己死,也不要让自己所爱的人死。这是一种多么无私和高尚的不求回报的爱啊!
到了28岁的时候,我已经做了妈妈。这时来读人鱼公主,竟深深地关切起人鱼公主的家人来了。她的母亲在生了6个女儿之后去世了,我猜想这个女人临死之前,一定非常放心不下她的女儿,不论是最大的还是最小的。她一定是再三再四地交代给公主的祖母老皇后,要照料她的孩子,特别是最小的女儿。
到了38岁的时候,因为我也开始写小说,再读人鱼公主的时候,不由自主地探讨起安徒生的写作技巧来了。我有点纳闷,安徒生在写作之前,有没有一个详尽的提纲呢?我的结论是——大概没有。似乎能看到安徒生的某种随心所欲,信马由缰。当然了,大轮廓走向他是有的,这个缠绵悱恻一波三折既有血泪也有波浪的故事,一定是在他的大脑里酝酿许久了。但是,连读了几遍之后,感到结尾处好像有点画蛇添足。
现在,我48岁了。又读了几遍人鱼公主。这一次,我心平气和,仿佛天眼洞开,有了一番新的感悟。这是一篇写灵魂的故事。无论海底的世界怎样瑰丽丰饶,因为没有灵魂,所以人鱼公主毅然离开了自己的亲人。人鱼公主是顽强和坚定的,她选定了自己的道路就绝不回头,终于,她得到了自己终就一个灵魂的机会。在一个接一个严峻的考验之后,在肉体和精神的磨砺煎熬之后,她又踏上了寻找不朽灵魂的漫漫旅途。
这个悲壮而凄美的寻找灵魂的故事,是如此地动人心弦,常读常新。于是想,当我58岁„„68岁„„108岁(但愿能够)的时候,不知又读出了怎样的深长?
(作者:毕淑敏 本文有删节)
8、 作者一生常读人鱼公主,感受常新。请你简要概括作者8岁、28岁时读出的内容。 8岁时( );18岁时理解了这是一篇写爱情的童话;28岁时 ( );38岁时热衷探讨写作技巧„„
【答案】伤感于美人鱼变成水泡;读出妈妈对孩子的爱;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归纳、概括事件的能力,联系第三段和第五段可回答好此题。
9、结合文章内容,品读文章的结尾,简要说说好在哪里?
我的品析:
【答案】示例①:结构完整。承接上文年龄阶段,使线索贯穿始终。示例②:篇末点题。突出了“常读常新”的主题。示例③:语言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评分说明:点出任何一种作用1分;围绕作用作一点分析1分。只罗列作用不作分析扣1分。)
【解析】记叙文结尾的作用有1.语义双关,以富有哲理的警句结尾,给人以人生的思考,深化了文章的主题。2、回应标题和上文,使文章结构严密; 或者是回答文章开始提到的悬念。3、画龙点睛,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10、48岁时,作者读出人鱼公主“是一篇写灵魂的故事”。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认为这里的“灵魂”指什么?请结合文中你感受最深的词、句作一点分析。
我的理解:
【答案】这里的灵魂是指一种精神。作者读出了安徒生是借鱼写人。为了寻找灵魂,人鱼公主抛弃了海底“瑰丽丰饶”的物质生活,毅然离开了自己的亲人。其间尽管旅途漫漫,肉体和精神经受了“磨砾”和“煎熬”,但她顽强、坚定,永不放弃。这正是一种精神的体现。
【解析】根据文章内容可知这里的灵魂是指一种精神。作者读出了安徒生是借鱼写人。
11、读了本文后,你认为本文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什么?你觉得这种方法巧在哪里?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回答。
我的品析:
【答案】巧用年龄阶段组织材料。结构上,以年龄阶段组织材料,独具匠心,使文章层次分明。内容上,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生活角色的转换,对生活有“常新”的感梧。作者巧用这种形式,将自己读书和读人生的感悟结合在一起,使内容与形式达到完美统一。(评分说明:层次分明1分;感悟随着生活阅历逐渐加深1分;内容与形式结合1分;语言通顺、完整1分。)
【解析】结构上以年龄阶段组织材料,分别写8岁、18岁、28岁、38岁、48岁时读人鱼公主的感悟。内容上,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对生活有“常新”的感梧。
12、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文末划线句子“这个悲壮而凄美地寻找灵魂的故事,是如此动人心弦,常读常新”,的作用。
【答案】此句概括了40年读《海的女儿》的感受和思索,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常读常新”。同时与课文第二段的“我在成年之后还常常读童话”相互照应。
【解析】此题考查结尾段落的作用。结尾的作用有:1.语义双关,以富有哲理的警句结尾,给人以人生的思考,深化了文章的主题。2、回应标题和上文,使文章结构严密; 或者是回答文章开始提到的悬念。3、画龙点睛,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13、读过本文后,你对学过的课文也一定会有“常读常新”的感觉。请从《背影》《皇帝的新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篇文章中任选一篇,就其写作技巧或思想内容,谈谈你原有的认识和一点新的感悟。
我选的课文:
我原有的认识:
我新近的感悟:
【答案】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
【解析】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时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言之有理。
( 二 )说明文阅读
①玉,积山川之精,人文之美。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它对中华民族的精神、道德、审美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②战国时期有名的“和氏璧”价值连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用“和氏璧”雕琢成传国玉玺,并由宰相李斯书大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刻于其上。明清时期,中华民族国粹之一的玉文化也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此时的作品,集数千年玉文化之大成,玉质之美,品种之多,雕琢之精,应用之广,都是空前绝后的。
③《管子》说:“先王以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古代封禅用的书文,刻在玉上,称之为玉牒;外交使节用的信物,称之为玉节。由此可见,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④玉,致密坚硬,滑润光莹,古人把玉加以人格化,认为玉有“仁、义、智、勇、洁”五德,故有“君子比德于玉”之说。
⑤玉和金一样,是宝贵的象征。“玉楼”“玉堂”均指华丽的宫殿或住宅。道教中的玉皇大帝、玉虚仙境、玉宇,也都离不开一个“玉”字。皎洁的月亮中有一团黑影,古人不知其奥秘,臆想出“月中何有,玉兔捣药”的故事,此后,文人便常用“玉兔”一词指代月亮,既文雅又神秘。
⑥玉,是权力的象征。除了玉玺外,“金科玉律”用来指不可变更的法律。玉,又是和平的象征,如“化干戈为玉帛”。助人成功用“玉成”一词。至于玉色纯净,质地坚密,常用来比喻节操,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此外,玉还被广泛用来描写大自然的景色。“风花雪月”中,除了只闻其声,不见其形的“风”之外, 都常用“玉”来吟咏赞颂:槐树花朴素洁白,便有了“玉树”之称。一些纯白素雅的花,常在其名前冠以“玉”字,如玉兰花、玉茗(白山茶花)等。以“玉龙”来比喻漫天大雪,多么壮观!
⑦玉,是吉庆、祥和、幸福等精神美的象征,因而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往往运用象征寓意或谐音
取意的手法把玉制成丰富多样的器物、饰品等,借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鱼形玉器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的“良渚(zhǔ)文化”,到了唐代、宋代开始盛行。特别是明、清两代,鱼形玉器造型繁多,工艺精湛,最常见的是把莲花和鲤鱼雕刻在一起,代表着美好和富足;还有的玉器把佛手、寿桃和石榴雕刻在一起,称为“三多”,意指多福、多寿、多子。
⑧玉,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它只是中华文明长河中的一朵微小的浪花。中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催生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之花,只要是根植于民族的土壤,能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道德、审美等特质的都可以名之曰文化,且大有发掘光大之必要。
(选文有删改)
14.读了本文后,你一定对 “玉”文化的内涵有了一定的了解,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玉是君子的象征;(2)玉和金一样,是宝贵的象征;(3)玉,是权力的象征;(4)玉,是吉庆、祥和、幸福等精神美的象征;(5)玉,又是和平的象征。(只要答对其中三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仔细阅读全文,根据中心句来回答,语言要有概括性。
15.根据文章内容,结合语境,完成填空。
(1)文章第③段引用《管子》的话是为了说明:
(2)文章第⑥段加横线的“后三者”指代: 。
【答案】(1) 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 花雪月。
【解析】这道题目考査对文章的理解,必须整体感知全文。(1)“先王以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 明确指出玉可以当作货币,而且是上等货币。(2)“后三者”指除了只闻其声,不见其形的“风”之外的三者。
16.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①段划线句子“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一句中的“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案】不能,如去掉后句意就变成了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只有玉文化了,与实情不符,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或“之一”是说代表中国文化特色的不只是玉文化,还有其他的形式。语言准确。
【解析】此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掌握。“之一”说明玉文化只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特色,中国文化还有其他形式。
17. “莲花和鲤鱼雕刻在一起”这种造型的玉器的象征意义是什么?(请用四字词语作答), 请结合第⑦段的相关知识,作简要说明。
【答案】象征义:连年有余。说明:示例:玉,是吉庆、祥和、幸福等精神美的象征,“莲”与“连”谐音,“鱼”与“余”谐音,“莲花”和“鲤鱼”代表着美好、富足,所以这种造型的玉器的象征义是“连年有余”。
【解析】我们在解答主观题时应充分利用文本,能用原文中的语词来回答问题的就不要“杜撰”,这样保险系数较大。仔细阅读第7段,从谐音的角度来回答寓意。
18.菊花被称为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别名秋菊、九华、帝女花、笑靥。因其
花开于晚秋且浓香扑鼻故有“晚艳”“冷香”之雅称。菊花有其独特的文化意蕴,倍受历代诗人的青睐。
唐·元稹《菊花》:秋丝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宋·梅尧臣《残菊》: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 深丛隐孤芳,犹得车清觞。
现代·陈毅《秋菊》: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1)菊花象征了哪些精神品质?请你结合诗歌摘录中的有关描述进行说明。
(2)你认为“菊文化”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结合选文相关内容来谈一谈你的看法,。
【答案】(1)从诗中发现:菊花开在深秋不与百花争艳,耐霜抗寒,是高洁脱俗、恬静淡泊、坚贞顽强的精神象征。
(2)凡是能够蕴含中华民族的精神、道德、审美的事物都可以形成文化。像菊花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精彩纷呈的美丽,还有默默的感动,它代表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道德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它是一种文化。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平时要注意分类整理,并结合选文第8段内容来分析。
本文发布于:2024-02-19 07:05: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2003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