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5日发(作者:戈绍龙)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原文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注释
[1]绝句:诗的一种形式,有五言、七言,均四句,可分为“古绝”与“律绝”两种,一般指后者。绝句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南朝,南朝梁代诗人吴均是第一个以古绝句为诗名的作者,唐代杜甫是第一个以律绝句作诗题的诗人。古绝句实际上可视为形式自由的古体诗;而律绝是格律诗的一种,可理解为“截律诗之半”。
[2]黄鹂:亦名黄莺或鸧鹒。身体黄色,自眼部至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叫的声音很好听,常被饲养作笼鸟。
[3]白鹭:亦名鹭鸶,鹳的一种。长腿白羽,是一种能涉水捕食鱼虾的水鸟。
[4]西岭:西山,指成都西面的岷山。
[5]东吴:泛指古吴地。约相当于今江苏、浙江两省的东部地区。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背景
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成都尹严武入朝,当时由于“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简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在鸣,这就有声音了。“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就有一个行为、一个行动。一横一纵,“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那么接下来杜甫又讲到“窗含西岭千秋雪”,我的窗子里包含了岷山千万年累积的雪,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积雪的一个岷山。“门泊东吴万里船”我的门口停着长万里的船只。这样就形成了一迎一送,迎这个积雪的山头来进入你的视野,送这个船到下游去。那么这个“万里船”能够通行,也说明这个“安史之乱”已经进入了尾声了,已经接近要平定了,这个时候那航船也可以通行了,做生意的人可以在这条江上来来往往了。 那么这么一首诗,它本身是非常有修饰之美的,在加之它四句都是对仗的。从六朝开始就有绝句,到了唐代以后绝句就形成了非常圆熟的一种艺术,我们很多著名的诗都用绝句。绝句就是四句,四句往往或者四句都不对仗,或者四句前面两句写景对仗后面两句抒情不对仗,或者是前面两句不对仗后面两句对仗,而他这首诗四句都对仗,可以说是一首非常工整的、写得非常认真的一首诗。杜甫有一个写诗的时候让人“语不惊人誓不休”,所以他就把这首诗千锤百炼。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翻译
两只黄鹂在柳枝上鸣叫,
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
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
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迢迢开来的船只。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赏析
这是一首传颂极广的写景名篇。大诗人杜甫在成都花浣溪草堂曾写过几这是一首传颂极广的写景名篇。大诗人杜甫在成都花浣溪草堂曾写过几组描写草堂景色的“绝句”,这是其中一组“绝句四首”中的第三首,也是杜甫的“绝句”中最受人们喜爱的一首。
全诗四句,每一句都是一幅秀美的图画。
诗人似乎是从草堂环顾四周。草堂周围多柳,凭窗而望,“两个黄鹂鸣翠柳”。读诗,仿佛置身浓荫之中,成对的黄鹂在柳枝间穿来穿去,发出婉转欢快的叫声。“翠”是新绿,“翠柳”即初春刚出嫩叶的新柳。放眼长空,一碧如洗,“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两句诗,组成对仗非常工整的一联。有黄鹂、白鹭,有翠柳、青天,表现了初春的自然美。诗人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色彩极其鲜丽,又以少(两个)与多(一行)的交错,近(翠柳)与远(青天)的统一,织成了一幅绚丽的“春到人间”的花鸟画。且黄鹂在柳荫对唱,静中有动,显示时间的流逝;白鹭向青天飞去,动中有静,显示空间的辽阔。真正是春意盎然,栩栩如生,有声有色,图画难足。
透窗远眺,“窗含西岭千秋雪”。由于天气晴朗,只见西山绵亘、峰峦起伏,山顶白雪皑皑、终年不化,所以称为“千秋雪”。遥遥西山之巅,虽说很远,但诗人巧妙地用一个“含”字,此景又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西山积雪图”,似乎又近在眼前。转身面向门外,俯视锦江,烟波萦带,“门泊东吴万里船”。可以见到停泊在江边那众多的船只,而船只中有些来自万里之遥的长江下游的东吴,所以称为“万里船”。这些船趁着春潮,行将沿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这两句诗,又是对仗工整的一联,有山、有水,有漂泊的船只、有固定的草堂,组成一幅非常壮美的山水画。而远在西岭的白雪,不会因春到人间而消融;近在门前的客船,却会因春水上涨而远走。这远与近、久与暂的统一,蕴意深长。
这四句诗,上下、远近、高低、疏密,错落有致、众彩纷纭、双双皆对、音律铿锵,又互相映衬、浑然一体、自然流畅、一气贯之,充分体现诗人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
“安史之乱”时,诗人身陷叛军中,被俘困长安八个多月,后寻机冒死逃离出来,又颠沛流离流亡数载。公元759年年底,举家由东都洛阳经华州、秦州到同谷,再由同谷经绵州到成都,艰苦跋涉,备极艰辛。成都南门外有座石桥,相传是当年诸葛亮送费祎出使东吴的地方,诸葛亮对费祎说“万里之行,发轫于此”,故名“万里桥”。过桥向东,就来到浣花溪。在亲朋的资助下,杜甫就在这郊外的浣花溪畔,背向城郭,邻近锦江,营建了一个草堂。饱经离乡背井的苦楚,备尝颠沛流离的艰虞,终于有一个暂时安居的栖身之所,杜甫的心情是舒展的。
草堂建成,诗人写了“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堂成》)、“万里桥边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狂夫》)等诗作来表达自己的喜悦心情。但不久后又因成都叛乱,杜甫曾一度离开成都,避难于梓州、阆州等地。763年“安史之乱”平定,第二年杜甫回到草堂。这首诗就是重回草堂后所写,心情是比较欢欣的。
但杜甫就是杜甫,不是隐士,只是迫于无奈而闲居于此。国家残破,生民涂炭,时时撞击着他的心灵,无时无刻不在忧国忧民。即便是像此时心情不错的状况下,本来写闲适的心境,写着写着,最后要结束的地方,不免吐露不欢之情,使人有怅然之感。杜甫的很多即兴感怀的诗篇几乎都是如此,前人评价杜诗“沉郁”,真正是一语中的。诗人自己也说过自己:“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至后》)。杜甫这一时期一连写了几组描写草堂景色的《绝句》,含这首诗在内的《绝句四首》只是其中的一组。读这些《绝句》,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草堂景色的由衷的喜爱,但感受更多的是诗人跃跃躁动的思乡之情。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绝句二首》之二)“江动月移石,溪虚云傍花。鸟栖知故道,帆过宿谁家?”(《绝句六首》之六)而《绝句漫兴九首》第一首首句就是“眼见客愁愁不醒”,“客愁”二字乃九首之纲。这些诗都题名《绝句》,即无题诗,也许复杂的心情使诗人只好这样。
这首诗由近及远又由远而近,一句一景又浑然一气,赏心悦目,美不胜收。
但细细研读,前一联鲜丽而欢悦,后一联却萧飒得多。似乎是诗人倚窗欣赏了怡人的春色,而恼人的春色又推开了诗人的心扉,欣悦之中略感惆怅,依恋之中若有所失。亘古长存的西岭白雪和飘零无定的自己一生,泊于江岸的东吴之船和日思夜念的返乡之行,诗人的身在草堂,心早已飞向故土,正像一年前在梓州所言:“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希冀如诸葛孔明所言:“万里之行,发轫于此。”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出生于巩县(今属河南),被今人誉为“诗圣”。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早年南游吴越,北游齐赵,因科场失利,未能考中进士。后入长安,过了十年困顿的生活,终于当上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为叛军所俘,脱险后赴灵武见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来弃官西行,客居秦州,又到四川定居成都草堂。严武任成都府尹时,授杜甫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职。一年后严武去世,杜甫移居夔州。后来出三峡,漂泊在湖北、湖南一带,最终死于舟中。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是继往开来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猜你感兴趣:
1.短歌行对酒当歌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2.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3.悯农春种一粒粟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4.杜甫的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5.人教版八年级文言文原文注释及翻译
6.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本文发布于:2024-02-15 22:17: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9798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