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5日发(作者:欧阳衮)
何其芳散文两篇,赏析训练
何其芳散文特点
何其芳《秋天》赏析
篇一:何其芳散文两篇,赏析训练
何其芳《秋天》赏析
《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1931-1933)。它不像那个时期的诗人们那样爱用象征手法,写得神秘莫测,或爱寻味哲理,显示思想的深高厚重;也不像他向前拘守个人狭小天地,缠绵悱恻于男女私情,除了幽怨、苦思就是期待,而是难得地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奥义,实则意味情味既深且长。诗中透出那么一种氛围,那么一种神韵,这是最能勾住读者心魄的东西。
所谓氛围,在文学作品尤其是抒情作品中,通常是指作品中的整体性的境
象、风神、气韵。它与严羽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的气象有所类似,又有所不同,气象所指更为廓大,包括内容、形式各个方面;氛围似乎主要关乎内容,涉及意象、意境、情感等。氛围可感而不可言,正如司空图所言:“神而不知,知而难状。”亦如唐人所言:“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但读之有感,了然于心,也应能言追心意,形之于文。
在《秋天》里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
第一幅画面是“农家丰收图”。这里不是写某个农夫,而是写普遍的农家活动。写了两个场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篱间背瓜果。山谷伐木置于篇首,丁丁声悠远地飘来,诉诸听觉;震落了清凉的露珠,诉诸视觉和触觉,真是一片世外风光,启迪人追思那邈远的印
象,《诗经》中不是有“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之句吗?“飘”和“幽谷”在何其芳早年诗中常出现,不过那都是写虚的,用的是比喻义、引申义,用在这里才是写实的,别有一番情韵。背瓜果所伴随的心情和表情在诗中未点明,但读者可以想到,那是欣喜、笑盈盈的。“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在这节诗的末尾,来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秋天)西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
第二幅画面是“霜晨归渔图”。其中“雾”“霜”这些表现环境氛围的词(还有上一节的“露”),也是何其芳早年诗中常出现的,传达出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画面还包括一系列活动:撒网,收渔,摇桨。这些平常活动画面在这里都蕴含着淡而远、清而静的神韵。“轻轻”一词常在何诗中出现,在此仿佛“信手拈来”,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也许在早年何其芳的心
目中,秋天就真的是这么宁静、悠远。
第三幅画面是“少女思恋图”。这节诗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相当于古人所谓“感兴”的写法,即先言他事,由兴而感,由景入情。野草寥廓,溪水清洌,这本不是人的活动,其后必有续言,那就是少女心怀恋情。大自然繁嚣的夏天过去了,秋天到来却变化清静了,人在寂静时大都反观自身,倾听心灵之声。牧羊女听了一夏的“牛背上的笛声”,忽然听不到了,心灵的某一角落开始萌动起来,真是“如树根在热的夏夜里震动泥土”(何其芳诗《夏夜》)。写恋爱尤其是初恋,是早年何诗所擅长的,这次他写得更含蓄也更精彩了。这一节才五行,就写出了由外景向内情的过渡,写出了初恋从无到有的过渡。诗人选取了“牧羊女的眼里”这一特定角度,虽未明写眼神,但读者自能见出那里面的清纯、明净,那是初恋少女似恋非恋时的特殊眼神。而且比较这三节诗我们可以看到,前两节主要写外在景物
与人事,这第三节真正写入心灵深处,写出了微妙的感觉,使全诗收束在感情的实处。不这么写,难以入情、入神,诗就“飘浮”起来了。
总之,《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这一氛围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它写的是繁忙夏天之后的农闲景象,所以具有清静的氛围;它写的是世处桃源般的生活,不见农家些许的艰难苦恨,所以具有清远的氛围;它写的是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爱情,所以具有清甜的氛围;它像何其芳其他诗作一样专用轻柔之词写清丽意象,避开喧嚣的景境,避开拙重之词,所以具有清柔的氛围。诗中各幅画面,以及画面里的各个意象,无一不和谐地统一;因而这种氛围所赖以形成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等多方面特点也无一不达于极致。技盖至此,非高手不能为。可是何其芳写这首诗时才是20岁左右的大学生!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大学毕业后,何其芳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任教。
抗日战争爆发后,何其芳回到老家四川任教,一面继续写作诗歌、散文、杂文等。1938年北上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后任鲁艺文学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并长期参加文艺界的领导工作。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并任文学研究所所长职务。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他自称开始创作时“成天梦着一些美丽的温柔的东西”,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他不满丑恶的现实,又不清楚出路何在;他热切地向往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热烈的追求。于是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忧郁。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在散文创作上,他自称“我的工作是在为抒情的散文发现一个新的园地”,他善于融合诗的特点,写出浓郁缠绵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幻美的颜色和图案,使他的散文别具风格。
真正明显地表现出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变化,是在抗战开始,特别是到了
延安以后。这时他渐离梦境,面对现实,诗文风格趋向朴实明朗。
二、何其芳、李广田、丰子恺散文
篇二:何其芳散文两篇,赏析训练
二、何其芳、李广田、丰子恺的散文
何其芳(1912—1977),曾经和李广田文,卞之琳一起出版过《汉园集》,这三个作家,被称为“汉国三诗人”。何其芳30年代诗歌是象征主义的。1936年,出版散文集《画梦录》,《画梦录》获大公报文艺奖。此后又有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的合集《刻意集》,《还乡杂论》等。
《画梦录》是何其芳的散文代表作,在三十年代的文坛上,产生的广泛的影响,1937年,荣获《大公报》文艺奖。评选委员会认为:“在过去,混杂于幽默小品中间,散文一向给我们的印象多是顺手拈来的即景文章而已。„„《画梦录》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制作,有它超达深渊的情趣。”
他的诗歌非常类似,诗歌主要的写爱情、青春,带有浓郁的哀伤、寂寞、忧愁的情绪。《画梦录》虽然并不写爱情,但是,在情感基调上,和那些现代诗歌是一样的。都是抒发那种哀愁、寂寞而忧伤的内心情绪。他不是写眼睛观察到的自然景物或社会事物,而是完全描写自己心灵所体验,感受到的事物。写内心的意绪,情感的波动。往往以虚无缥缈的想象,精细的感觉,勾画出自己内心复杂的情绪。他在《扇上的烟云》:“我倒是喜欢想象着一些遥远的东西,一些不存在的人物和许多在人类的地图上找不出名字的国土”。“孩提时看绘图小说,画梦者是这样一套笔墨:头倚枕上,从之引出两股缭绕的线,象轻烟,渐渐向上开展成另外一幅景色。叫我现在来画梦,怕也别无手法。不过论理,那两股烟应该缭绕入枕内去开展而已。” (《梦后》)这和五四以来的战斗性杂文和写景抒情散文确有极大的区别。
《墓》这篇散文的题材就很奇特。写一个非常孤独忧郁的青年和一个已经死了坟墓中的美丽的少女恋爱的故事;故事很美丽,又有点伤感,表现作者一种孤寂的情怀。一个十六岁的农村少年,非常美丽,勤劳、天真、叫铃铃,在她的内心深处,刚刚萌发一种朦胧的感情的时候,“那黑暗似乎遮到她眼前,冷的呼息透过她的心,那无声的灵语吩咐她睡下安息。”
在铃铃的墓前,来了一个忧郁的青年,在每一个黄昏里,他都来到这里徘徊,猜想着这女郎的身世,性眼,喜好,于是在一个黄昏中遇见了这个女郎铃铃,她们散步,谈话,柔情蜜意,如胶似漆。
结尾处,青年雪麟的做梦似的眼睛却发出异光“幸福的光,满足的光,如从天堂发出的”。
《独语》也是剖析自我的苦闷的心境的。设想自己在一条荒凉的夜街上独步。由此想到维持,又想到喜欢驱车独
游,到车辙不通之处就痛哭而返的西晋文学家。又想到
生和死,古代印度王子。流露出一种孤独苦闷感。
《独语》的开头:
设想独步在荒凉的夜街上一种枯寂的声响固执地追随着你,如昏黄的灯光下的黑色影子,你不知该对它珍爱抑是不能忍耐了:那是你脚步的独语。
人在孤寂时常发出奇异的语言,或是动作。动作也是语言的一种。
决绝的离开了绿蒂的维特,独步在阳光与垂柳的堤岸上,如在梦里。诱惑的彩色又激动了他作画家的欲望,遂决心试卜他自己的命运了;他从衣袋里摸出一把小刀子,从垂柳里掷入河水中。若是能看见它的落下他就将成功一个画家,否则不。那寂寞的一挥手使你感动吗?你了解吗?
《秋海堂》通过一个女孩的孤独,哀伤,表达作者的孤寂的情怀。散文只是一个场景,静静的夜色下,一个思妇
凭倚在阶前的石阑干畔。干愁万绪言涌上心头。
庭院静静的。仿佛听得见夜是怎样从有蛛网的檐角滑下,落在花砌间纤长的飘带似的兰叶上,微微的颤悸如刚栖定的蜻蜒的翅,最后静止了。夜遂做成了一湖澄静的柔波,停潴在庭院里,波面浮泛着青色的幽辉。
寂寞的思妇,凭倚在阶前的石栏干畔。
„„„„ 她抬起头。
刚才引起她凄凉之感的菊花的黄色已消隐了,鱼缸里虽仍矗立着假山石庞然的黑影,已不辨它玲珑的峰穴和上面苍翠的普洱草。这初秋之夜如一袭藕花色的蝉翼一样的纱衫,飘起淡淡的哀愁。
《雨前》和《黄昏》是两篇著名的写景散文,以一种极精细纤弱笔触,色粉艳丽词白,丰富的想象,把雨前和黄昏的景致描绘得十分传神,而且传达出一种感伤的情绪。
《雨前》写雨前的景物 如天空的使鸽群,地上的鸭群,又想到故乡的雷声,雨声,故乡的放鸭人。抒发自己的孤寂的情怀:“在这多尘土的国土里,我仅只希望听见一点树叶上的雨声。一点雨声的幽凉滴到我憔惊的梦,也许会长出的树圆圆的绿荫来覆荫我自己”。
《梦后》表现刹那间飘涉迷离的复杂的心境。《岩》以一个牧童的故事为线索,抒发作者无限复杂的思绪和情感,故事极微弱,主要还是作者表现自己对人生的种种感受。减少了那种忧郁感。《货郎》描写一个货郎到一家去卖货,主人病了,货郎又悄然的离去,仆人按例买一点东西,这里传达的是一种纤细的孤独情调。
就艺术表现而言,想像丰富、别致,情感细微、精致,语言色彩浓郁斑斓,意境蒙胧。这点上看,
和晚唐诗歌也有密切的关系,晚唐诗人比较艳丽,而且,也追求细美幽约,善于表达内心丰富,细微的情绪。
“马蹄声,孤独又忧郁地由远及近,洒落在沉默的街上如白色的小花朵”。
“我曾有一些带伤感之黄色的欢乐,如同三月的夜晚的微风飘进我眼里,又飘去了”。
“这初秋之夜如一袭藕色的蝉翼一样的纱衫,飘起淡淡的哀愁”。
夜的颜色,海上的水雾一样的,香炉里氤氲的烟一样的颜色,似尚未染上她沉思的领域。她仍垂手低头的,没有动。但,一缕银的声音从阶角漏出来了,尖锐,碎圆,带着一点阴湿,仿佛从石砌的小穴里用力的挤出,珍珠似的滚在饱和着水泽的绿苔上,而又露似的消失了。没有继续,没有赓和。孤独的早秋的蟋蟀啊
《刻意集》中的散文,风格也大致如此,
到了《还乡杂论》,就变了,保其芳从幻梦中走向现实,风格健壮粗糙,具有现实感。但他也失去了自己的特
色。
李广田的散文{何其芳散文两篇,赏析训练}.
李广田,“汉园三诗人”之一,写过诗,小说,散文,而以散文创作见长。有散文集《画廊集》、《银狐集》、《雀衰集》、《圈外》、《回声》等。李广田的散文最优秀的部分,是在抗战爆发前所作的《画廊集》、《银狐集》之中。
李健吾在回忆李广田时说,李广田性格“朴实无化,浑厚可爱”他的散文,也体现出“朴实无化”的特点。李广田有一首诗《地之子》,其中有这样的句子:“但我的脚,永踏着土地,/我永嗅着人间的气息。/我无心于住在天国里/因为住在天国时/便失掉了天国,/且失掉了我的母亲,这土地”,这首诗,很能说明他的散文创作的特点。他不象何其芳那样,写的是天国中的事,而是写地上的事,不明何其芳那样感情纤细,意境迷离,而是浑厚粗矿象明朗,给人以质朴,自然的美感。“我是一个乡下
人,我爱乡间,并爱住在乡间的人们。”(注:《〈画廊集〉题记》)李广田的优秀散文一般是描写自己故乡的乡土风俗,童年生活,或底层人生活,长于刻划人物,笔下一些平凡其至卑微的人物,都有个性的特征。文风自然浑厚,于亲切中略带忧郁。
《野店》展示的是乡村客店的纯朴的风俗人情,具有浓郁的乡野气息,豪爽的江湖气。赞颂这纯朴,自然的人性。
在荒僻的小村中,有一个小店,店主夫妇很温良,朴野。他们热情的表情和语言会使你产生一种到家的感受。店里的器具,古朴而又简陋。“一个青生铁的洗脸盆,像一口锅,那会是用过几世的了”,“一把黑泥的宜兴茶壶,尽够一个人喝半天”。而锅里的饭
菜,只在分量上打算:“总得够吃,千里有缘的,无论如何,总不能亏心哪!”住在这里的人,大都是做小生意的,卖鱼的,卖菜的,卖水果的,推车的,挑担的,走江湖的郎中,夜里,大
家凑在一起,谈论一些神仙鬼怪的故事和一些不是新闻的新闻,还有人互相诉说着自己的秘密,第二天,这些人又各自赶自己的路。
《悲哀的玩具》是写自己的孤寂的“童年生活”,并透示出农民的悲苦命运。“我”童年时没有小伙伴,没人和我一起玩,只有一个祖母给我讲故事,唱村歌。父亲在野外忙,母亲在家里忙。父亲老是那么深沉,那么严峻,仿佛历来就不曾看见过他的笑脸,有一个祖母给我一个小麻雀,我当成一个极好的玩具,装在小筐里,可是父亲回来,使将小筐和麻誉一起放到了屋顶上,散文的结尾说:“在当时,确是限着父亲的,现在却不然:反觉地是可怜的。„„从年小困万的污汗去灌溉那些砂土,想从那些砂土里取得一家老幼所需,父亲有着那样的脾气,也是无是可怪的了”。可见,这里反映了在封建宗法农村中农民的性格和命运。
《记问渠君》反映了白色恐怖和炎
凉的社会对善良人的摧残,问渠君,是一个极忠厚,愚讷的人,既受别人的气,又受老婆的气,在同学中间也常常被当作笑料,由于倾家荡产向于革命,27年政逆转后,总是害怕被人检查杀头,在忧郁和贫困中死去。 《桃园杂记》描写自己故乡的挑园及各种各样的桃。写了桃园的美景。有一种田园称歌的情调,也表现了动荡的中国农村的萧条景象。结尾:“我担心今后的桃园会变得冷落。恐怕不会有那么多吆吆喝喝的肩挑贩,河上的帆也将见得稀疏了吧!”这篇散文笔调平和质朴,有些周深人小品文的味道。但又有一定的现实感,这是李广田自己的特色。
《老渡船》刻了一个中国传统农民的性格。他像一只老渡船一样“坚实、稳固”,能承受着生活的风风雨雨“耐苦、耐劳、耐一切屈辱,而无一点怨尤,永被一个叫做‘运’的东西任意渡到这边,又渡到那边”他有一个强悍的妻子,每天吆喝他做各种各样的事,妻子的情
夫也不把他放在眼里,他的儿子是一个裁缝也根本不将他放在眼里。对生活中的这一切。他似乎没有什么感受,只是默默地生存着,没有任何一点改变自己命运的努力。作者对这样老农民,寄以深切的同情,同时,也批判了他的那种不知抗争改变自己命运的精神的弱点。
《柳叶桃》也是写一个不幸的人的悲剧命运。主人公是一个女子,曾经做过戏子,因为相貌出众,被一个姓秦的有钱人娶为妾了,受尽了凌辱。但她只是默默地承受这种痛苦。她唯一的理想就是希望生下一男半女,可是,终于没有什么结果,最后得了精神病而死去。
《山之子》刻画了一个具有坚韧的生活意志的哑巴的形象,他的父亲因为在悬崖上采百合花死去,哥哥也因此死掉,哑巴为了养活全家,继续治着为条通往死亡的土道上攀登着。这里,作者所赞颂的是一种人性的原始生命力量。
总之,李广田的散文多写故乡人事,和自己所熟翻翻悉的事物,具有强
烈的生活气息。泥土气息。在思想方面,体现三十年代民主主义作家的特点,同情劳动人民,并没有清醒的阶级意识,以人道主义精神为主导,发扬人的生命力量。
丰子恺的散文
丰子恺(1898—1975),浙江人。1921年,曾东渡日本学习绘画和音乐。1925年,开始热笔创作。,1927年,丰子恺落发为僧, 依佛门,取法名“婴行”,佛教思想,对丰子恺产生过很土的影响。
丰子恺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华。是著名的漫画家,“漫画”这个词,就是丰子恺最早运用的,而且有音乐才能。他的散文创作亦颇负盛名,主要作品集《缘缘堂随笔》、《车厢社会》、《缘缘常再笔》、《率真集》等。
丰子恺自己说:“我自己明明觉得,我是一个二重人格的人。一方面是一个已近知命之年的,五男四女俱已长大的、虚伪的、冷酷的、实利的老人;另
一方面又是一个天真的、热情的、好奇的、不通的老人;这两种人格,常常在我心中交战”。这也使丰恺散文创作呈现出复杂的面貌。一方面他创作了参与现实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散文,另一方面也有超脱的佛教思想的散文,趣味主义的作品。他的散文,就是这两种倾向的混杂。
同情人民,揭露社会黑暗的罪恶。
《立达五周年纪念感想》,歌颂一个普通校工的勤劳刻苦精神。“立达”是当创丰子恺与人创办的一所中学。中学当时非常艰苦,校工友熟志陸,不仅为教师做饭,买菜,而且要收发信件,敲钟,看守门房,而收入又微薄。文章赞扬说:“青年园友们,试想想看,这种刻苦,谦虚,知足的精神,我们应该如何钦佩!在五周年纪念会的席上,我们应该赠他“立达元勋”的尊号呢”“我在立达五周年纪念节所起的感想,只有这一点对 君的惭愧心。”
《吃瓜子》,以吃瓜子这种生活习
惯,抨击了中国人的不珍惜时间,浪费生命的缺欠。对闲散的少爷,小姐太太们,这样有闲阶级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生活进行讽刺。
《肉腿》写农民们车水抗旱的勤劳和奋争精神,歌颂他们生命力量。并把车水的肉腿和有闲阶级看的舞女的肉腿进行对比,突出农民的勤劳和伟大。
《随感六则》中抨击了将群羊带进屠场的老羊,“我想,这不杀的老羊,原来是该死的羊奸。”
短文两篇
篇三:何其芳散文两篇,赏析训练
短文两篇
备课人:杨红彬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 “名”、“隅”、“尝”等常见文言实词和“于”、“以”、“其”等常见文言虚词。
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严谨的结构和优美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家
乡、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
文言实虚词积累以及课文的理解。
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简洁精练的语言有层次的描写事物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黄鹤楼
一、导入新课
历史上人们将湖北武昌的黄鹤楼,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和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声名益显,岳阳楼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更为人所知。黄鹤楼因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诗使他它名扬四海。但最早写黄鹤楼的却是唐人阎伯理写的《黄鹤楼记》,就是现存最早的一篇一千多年前的关于黄鹤楼的碑记。
二、初读感知,识字正音
请学生课文,注意断句、字音、及
文意的流畅,根据课文写出下列字音及字形。
西南隅( ) 返憩( ) 四闼( )巃嵸( )
井邑( ) 巍峨( ) 坐窥( ) 费祎( )
三、疏通文意
1.请同学独立再次默读课文、对照注释自主疏通文意,划出不确定字词或句子。
2.师生共同梳理文章。请同学翻译文句,明确重点字词的解释,教师补充。
四、设疑自探
用文中的话回答下列问题,并用现代汉语翻译。
1、黄鹤楼地理位置在哪里?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2、黄鹤楼外观怎样?作者描写突出了它的什么特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4、作者对黄鹤楼景物的描写采用
什么顺序?登上黄鹤楼能看到什么景色?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五、解疑合探
明确:1、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 ;费祎尝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2、耸构巍峨,高标巃嵸;高大;夸张
3由外到内;坐窥井邑,俯拍云烟;如临仙境
六质疑再探
在以上的学习中,你还有那些疑问?
预设问题:本文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明确:本文篇幅短小,但内涵丰富。从内容上来看,100余字包揽黄鹤楼概况,内容上有掌故,有景物,有事实,有议论,有感慨,可谓情辞并茂。从语言上来看,多用四字句,且多用对偶修辞,铺陈议论,使文章极具文采。
七、运用拓展
古江南三大名楼,古代诗人多有吟
诵,请尝试完成下列诗句:
岳阳楼: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 。”
滕王阁:王勃的《滕王阁序》:“ ,秋水共长天一色。”
黄鹤楼:(1)崔颢的《黄鹤楼》:“ ,此地空余黄鹤楼。”
八、课堂小结
学习本节课的收获是:文章介绍了黄鹤楼的 位置 、由来以及 黄鹤楼 的外观和 结构 的特点,描述了登临黄鹤楼的 感受 ,突出了黄鹤楼这座名楼的 神秘 色彩 ,表达了作者 赞美 的思想感情。
九、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及文中加点字。
板书设计:黄鹤楼
地理位置—名字由来(仙人相关)—结构特点—登楼观景—观景感受(如临仙境)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于园
一、 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苏州园林甲天下”,苏周园林是江南园林的精品,但除此之外,常州,扬州的园林也名闻遐迩,今天我们到镇江的于园去游玩一番吧!
二、走近作者
张岱,字宗子,改字石公,号陶庵,又自号蝶庵居士。晚明散文家。明亡后,他隐迹山居,在国破家亡之际,回首20年前的繁华靡丽生活,写成《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两书,以抒发他对故国乡土的追恋之情。张岱以散文的成就,被认为是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
三、 初读课文、识字正音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刺( ) 绝壑( )
碧窈( ) 螺蛳( )
奇峰绝壑(hâ) 槛外(jiàn) 深邃( suì) 啾唧(jiū jī)
四、设疑自探
1、于园并非人人都能进去,文中
那一句话可以证明?
2、于园 “奇”在何处?从哪些地方进行了描绘?
3、作者除了介绍磊石奇外,还写了哪一处景致,你喜欢吗?为什么?
4、按什么顺序说明的?结合课文说说。
四、解疑合探
明确:1、非显者刺,门钥不得入
2、奇在磊石;实、空、幽阴深邃
3、水阁
4、由前到后
五、质疑再探
通过以上学习,你还有哪些疑问?
预设问题: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是篇园林小品,抓住于园山石和建筑的特征,营造了富有诗意的意境。
写于园磊石之奇,突出了意境之“实”。后厅旁,一泓池水,池中假山,池面莲花,组合一种空灵的意境。卧房
后的沟壑,状如螺蛳,盘旋而下,意境幽阴深邃。园后水阁一带,小河、灌木丛、鸣禽,基调幽绿,意境幽远。
六、运用拓展
为白羽公园或者时代广场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导游词。
七、课堂小结
《于园》着重介绍了于园 位置及其建筑的 奇特,抒写作者 感受,赞颂了 。
八、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及文中加点字。
板书设计:
于园
磊石三奇:实、空、幽阴深邃
水阁
顺序:由外到内
教学反思:
巍巍中山陵
备课人:李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品味准确、简明、生
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过程与方法:学习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中山先生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学习他的忧国忧民情怀。。
教学重点 :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以及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教学难点:中山陵的特征、环境与中山先生高尚品格的关系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山陵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坐落在南京市东郊钟山南麓,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层层上升,气势宏伟。今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笔墨,去瞻仰一下中山陵。(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文。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圈点批注。 要
求:
1、圈点文中的生字词.
2、勾画出文中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准备提出你心中的疑问或者你认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二.设疑自探:
1.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写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什么关系?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2.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 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与陵园庄严肃穆气氛的形成有何作用?
3.理出说明顺序,精读第7—1l自然段,结合课文完成课后探究的平面图,。
4.本文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哪些?
有何作用?
三.解疑合探
合探要求:
1、小组讨论,交流自探成果。
2、组长带领,人人参与,有序进行,重点解决自探中的疑难问题,达成共识。
3、小组长作好记录,以备展示和点评。
展示评价
教师明确:
1.“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中山陵的巍巍气势衬托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也可以说它是孙中山先生品格和精神的象征。作者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无限敬仰的思想感情。孙中山先生是高山景行,令人仰慕。{何其芳散文两篇,赏析训练}.
2.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如下特点: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
地形的结合,参照了我国古代建筑中若干优秀的传统经验,采用了中轴对称的总平面布局、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达到了表现陵园庄严气氛和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 中山陵的设计将三区名胜联为一体,扩大了东郊风景区的游览范围和内容,因而在总体设计上“值得称道”。
陵园大道及周围栽种的树木浓翠蔽日,莽苍深邃,象征了孙中山先生的博大胸怀和不朽业绩,使人们在未达陵墓之前,就已逐步进入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
3. 本文是按照先总后分、自下而上的顺序介绍中山陵的。这段关于陵园平面布局的总说,
起了提挈下文的作用,使读者对中山陵的主要建筑有了一个概括的了解。
4. ①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
②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平实。但为了生动地表现说明对象的本质特
征,并不排斥适当使用描写的手法。本文写登临平台所见景象即为典型一例。它用语生动,蕴合深情,既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又很好地衬托了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
四.质疑再探
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你又产生了哪些新疑惑或又有了什么新的发现?请大胆的提出来,大家共同来解决。
预设:中国有句古话“叶落归根”也就是人死之后要埋葬在自己的出生地,但孙中山为什么会葬在南京的钟山脚下呢 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
五、拓展训练
阅读基础训练《了解孙中山》,绘制孙中山大事年表。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按照自南向北的顺序瞻仰了南京的中山陵,感受它的巍峨高大和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表达我们对这位革命先行者的追思怀念。
板书设计
巍巍中山陵
南:石牌坊墓道 -陵门-守陵卫士驻所 陵门 -石阶 碑亭
-平台-石阶- 祭殿 -祭堂 -墓室(北)
教后反思:
文笔精华(二)
备课人:王合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一些中外有名建筑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点说明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累优美准确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何其芳散文两篇,赏析训练}.
通过诵读领会语言的准确生动性,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技巧,自己体会、欣赏,边读边点评,作较为深入的赏析。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优美语句,体会作者感情,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天坛》《古罗马斗技场》
教学目标
七年级语文《春》课例分析
篇四:何其芳散文两篇,赏析训练
《春》课例分析
本课是我于9月26日在课改大讲堂上的一节课。这是一篇文情并茂的优美散文,意境优美、构思精巧、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充分展示了大自然春天的美。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有成功也有不足,经专家指点,使我懂得语文教学要教给学生规律性的东西,这符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指导思想。
一、对于教学内容的反思
《春》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前两个单元分别是教会学生感悟人生、珍爱生命,而本单元则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
风光。单元中的每篇课文无一不向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学习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本文却赋予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的赞歌。
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平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在教授这篇文章时,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
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因此,我严格按照教授提出五环教学法来设计教学环节。即:1.单元导入,明确目标。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3.细读课文,品味语言。4.变式练习,拓展提高。5.课堂小结,单元回归。在这五个环节中,单元导入、整体感知和课堂小结及单元回归我都是利用知识树的形式来学习的。在以后的教学中,导入环节除单元导入还要加入学段导入,使导入立体化。
第一个环节:在复习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导入新课。在第一课时完成了整体感知,所以在第二课时边复习提问边出示知识树,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进一步明确。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二个环节:细读课文,品味语言。我结合“研讨与练习”第二大题引导 学生品味语言。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后同组交流再班级汇报交流。对括号里的问题——(1)想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
出来”的情景,你能说出“偷偷地”和“钻”这些词语好在哪里吗?“嫩嫩的,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放在句末有什么好处?(2)春风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是什么感觉?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你觉得还像什么?学生都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补充学生日记中的精彩片段,加深体会。然后学生圈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并有感情地读出来。在这里,我觉得还应该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美感。
第三个环节:归纳概括、深化主题。“作者能够把春描绘得如此之美,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从而受到启发,在写景状物方面做有意识的尝试。“一年之计在于春”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这是对文章主题的深入理解,理
解作者为什么喜爱春天,为什么赋予春天感情和生命。
第四个环节:拓展延伸。
(一)小练笔 “春夏秋冬,走过四季都是诗。请你模仿《春》中写景的方法,根据图片中提供的信息,写一段描写秋天景物的话。”这一环节只留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但是学生表现很好,有一名学生把秋天飘落的叶子比作飞舞的黄蝶,既形象又富有动感。由此,我更加相信,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课堂上要多留给学生表达的时间和展示自我的空间。
(二)交流有关春的诗句。目的是让学生复习积累有关春的诗句,丰富知识储备。在预习的环节要让学生养成搜集相关资料的习惯。
第五个环节:课堂小结,单元回归。在这里,我利用了知识树进行单元回归。首先呈现单元知识树,并对本课进行总结,使学生对本课所学有进一步的理解,同时,在学习本课前有单元导入,
学习结束有单元回归,从形式上首尾呼应,给学生以完整感。
三、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我想,学生掌握了本篇课内容的多少并不是最重要的,在评课过程中,让我受益最大的,在于一句话,那就是语文教学要教给学生规律性的东西。随着每一堂课的学习,让学生逐渐掌握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文体该从哪里入手。让学生逐渐形成自学能力,从而实现一个“由扶到放”的教学目标。在教改过程中,应该积极借鉴、吸收好的做法,并且保留传统教学中成功的做法。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更能体现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附录一:
修改前教案
附录二
修改后教案
七上课文要点
篇五:何其芳散文两篇,赏析训练
七上语文课文要点
1、《在山的那边》
选自《长江文艺》,作者 王家新 ,这是一首 现代诗 ,诗人运用 象征 的手法,取象于群山和大海。用大海比喻
理想 ,用群山比喻 重重困难 ,用爬山比喻 艰苦奋斗 。告诉人们: 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
⑴ 中心:唯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理想。
⑵ 特点:象征手法:大海—理想境界 山——重重困难
⑶ 关键句:
①“隐秘的想望”——小时候想看大海,没有告诉他人。
②“铁青着脸”——拟人,因为看不到海心情沮丧、失望,而山又是青色的,所以感觉山好像在责怪“我”。 ③“种子“——比喻信念。
2、《走一步再走一步》
作者是美国作家 莫顿·亨特 ,本文记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文章却蕴含着一个哲理: 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
⑴ 中心:讲述“我“童年爬山遇险和在父亲帮助下脱险的经历,蕴含的哲理: 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
怎样的困难,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克服,就能取得最终胜利 。
⑵ 思路:遇险——脱险——感悟哲理。
⑶ 特点:A、先叙后议 B、以小见大 C、心理描写细腻。
⑷ 重点:
A、标题含义:无论怎样的困难,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B、“我”为何不能爬上崖顶?——
八年来一直有病,且牢记母亲的训诫(前有伏笔)。
C、最终靠什么从悬崖上下来?——靠的是父亲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
D、这次成功对“我”有何影响?——“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应付一切”或者答中心。 E、父亲为何不抱“我”下来?——虽能使孩子脱险,但不能培养孩子自己应付困难能力。 ⑸ 启发:A、答中心 B、善交朋友 C、教子有方。
3、短文两篇之《蝉》
⑴ 中心:生命不管是短暂还是长久,都要积极面对,好好生活,让人生更要意义。
⑵ 思路:欲扬先抑,揭示蝉的生命意义——被蝉感动,照应开头。
⑶ 特点:先抑后扬
先写蝉的叫声让人烦,次写病蝉的微小、病弱,是抑;
当朋友说到蝉为延续生命而好好活着时,这就上升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
度,为扬。
⑷ 关键句:
A、文眼“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活着”:这是由蝉引发的对生命的感悟,令人精神振奋,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好好活着。
B、末句:作者心灵震动,对蝉有了好感甚至敬意。(“秋风”有颜色?——从视觉来写,让人联想到落叶、枫叶、天空等,言少意丰)
3、短文两篇之《贝壳》
⑴ 中心:要像贝壳一样做事一丝不苟,为这个世界留下令人珍惜的东西。
⑵ 思路:描绘贝壳的色泽和花纹,感叹贝壳的一丝不苟,感叹人生,劝人们也要像贝壳一样一丝不苟。
⑶ 特点:《蝉》与《贝壳》两文都是借弱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感悟,都采用了 托物寓理 的写法(作
者描绘事物的目的,不是为了表现这种事物,而是为了引出一种见解、哲
理){何其芳散文两篇,赏析训练}.
⑷ 关键句:
A、“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一丝不苟呢”——我们的生命比贝壳更长,空间也更大,更应该把事情做好。
B、末句(“固执而又简单的心”)——作者并不梦想有较大成就来博得人们的赞美和崇拜,只想一丝不苟做事情,给世界留下像贝壳一样的东西,让人能看懂她执着爱美的灵魂。“固执”、“简单”乃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着和单纯之意。
4、《紫藤萝瀑布》
选自 《铁箫人语》 ,是女作家 宗璞 的一篇 散文 。这篇文章通过对一树盛开的紫藤萝的驻足观赏,使原先的悲痛和焦虑化为宁静和喜悦。悟到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在闪光的花的河流
上航行。
⑴ 中心:赞美生命的顽强美好,鼓励人们要珍爱生命,积极进取。
⑵ 思路:看花——忆花——悟花
⑶ 重点:
A、如何写花的?
从形、色、味、态(情态),按照整体到局部(一树花---一穗---一串、朵)的顺序,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充分表现了紫藤萝的勃勃生机,展示生命的美好。
B、为何要写过去藤萝的情形?
回忆过去花和人受的苦难是为了和现在花开茂盛作对比,表达了生命是顽强美好的,历史虽有曲折但将前进的含义。
C、点明主旨的句子(中心句):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含义:个体生命有限,但人类生命的长河是永恒的,所以当遭遇不幸时不能老是悲痛,要振奋精神积
极进取。
⑷ 赏析:
①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不见其终极。
将一树花比作瀑布,显得气势非凡,灿烂辉煌。
② 紫色的大条幅上„„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用比喻和拟人生动形象写出花之美丽可爱,富有动感。
③ 每一朵„„像帆„„像要绽开似的。
将花比作帆与船舱,表现花开的样子生机勃勃;比作笑容,更显美好可爱,也抒发愉悦之情。 ④ 紫色的瀑布遮住了„„枝干,„„流向人的心底。
情景交融,既写出藤萝的壮丽,又抒发愉悦心情。
5、《童趣》选自文学家中的“闲情记趣”一章,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
6、《理想》是诗人 流沙河 的一首
现代哲理诗 。这首诗从理想的 历史意义 、 人格意义 和 人生意义三个方面告诉人们: 人生要有理想,只要树立了理想,并为之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 。
7、《短文两篇》中的《行道树》是由台湾女作家所作。这篇文章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文中行道树的形象就是 无私奉献者 的形象。文章运用了
象征、对比 的手法。
《第一次真好》,由台湾女作家 周素珊 所作。文章表达了作者的感悟:
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当然,作者所说的第一次,都是有益身心的第一次。
8、《人生寓言》的作者是。
《白兔和月亮》告诉人们: 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
《落难的王子》通过王子的经历又告诉人们: 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
本文发布于:2024-02-15 14:15: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976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