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水乡信仰,了解顺德文化

更新时间:2024-02-15 11:40:11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15日发(作者:季阳)

探究水乡信仰,了解顺德文化

——顺德信仰考察报告

初二(4)班 罗健君 罗筌瑕

一、背景

民间信仰代表一个丰富的文化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顺德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在晋代至南朝时,佛教文化传入,在唐代,禅宗兴盛,律宗、密宗也受欢迎。顺德与中外佛教交流的桥梁——广州同属广府文化,自然也受到了不少影响。而基督教作为外来宗教的典型,在唐朝、元朝、明末清初以及近代时,曾大规模传入中国。随着传教士的到来与时代的变迁,光绪二十年(1894年),成立顺德基督教会。至民国初年,全县共建立分会18个。本土与外来的宗教信仰,在具有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的顺德的今天,又会是怎样的呢?我们就这个问题,展开调查,进行思考。

二、调查目的

了解家乡人们的信仰,探访特色的民间信仰,欣赏数百年的文物精华;调查外来宗教的文化,形式等,进一步认识家乡的文化状况。作出理性的思考,提出自己的建议与想法,为家乡的明天出一份力,尽一份心。崇尚科学,热爱科学,做一个睿智的顺德人。在调查过程中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

三、调查过程

时间:2008年3月29日~4月5日

地点:容桂东宝直街一带

分工:罗筌瑕负责摄影,拟定大纲;罗健君负责修改,整理资料;我们一起讨论,做调查报告,收集资料,修改雏形的调查报告。

方法:实地考察法,网上资料收集法,参考文献法,采访访问法,摄影法,录音法

程序:1.先讨论,确定课题

2.制定实地考察计划

3.实地考察,摄影,访问,录音,收集第一手资料

4.整理资料,再上网查阅或参考文献

5.拟定调查报告大纲

6.根据大纲进行详细拓展

7.进行修改

8.完成任务

四、调查结果

1、宗教现况

世界现存三大主教,分别为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据我们所知,我们的家乡顺德就有两种,分别是佛教和基督教,还有一种别具地方特色的宗教信仰。

民间信仰

在大街小巷,街头巷尾,我们不难发现,到处都有民间信仰的痕迹。例如:小河边的三源古社,小巷里的石头社,宅旁的观音社,门前的“土地公”以及坐落于民居间的庙社等。在笔者的走访过程中,光在一条旧城区的不足百米的老巷里就已经发现了五、六间类似的庙社。另外又发现了两间最大,最有特色的庙宇,分别是“包公庙”和“真武庙”。

与中国很多地方一样,顺德的民间信仰是其民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主要体现在对祖先崇拜与神灵信仰上。不管是对祖先还是对神灵的祭祀,民众都建在一个特定供奉的地方,如祠堂、寺院、庙宇等。所有的祭祀活动,除了充满神秘的宗教气氛外,还融合了民间社会生活的交易、娱乐、教化等多方面内容,起到了传播传统文化的作用。这些祠堂、寺庙的建筑本身见证了顺德民众的祖先崇拜与神灵信仰的风气。

顺德位于珠三角地区,是著名的水乡明珠,至今许多人保留了许多疍民的原始宗教崇拜,这就包括北帝、观音和天后。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把东南西北中五方与金木水火土五行挂钩,并且有一位天神分管五行中和一行。正好,北方在五行中属水,“北方真武玄天大帝”分管水。而“北方真武玄天大帝”在民间被简称为北帝。因此,作为千年水乡的顺德,从水中获取生存资源,感谢并供奉“北方真武玄天大帝”,当然在情理之中。顺德乡间众多的北帝庙,也就不难理解了。广东处于中国南方,南方属火,按道理应该崇拜南方祝融大帝,但广州府基本上击败北方真武,这种民俗应该起源于疍民。他们生于水,长于水,一直保持对水的敬畏和原始崇拜。其实,也看出了顺德人懂得感恩,对水质朴淳厚的感情。

“吾粤固水国也,民生于咸潮,长于淡汐,所不与鼋鼍蛟蜃同变化,人知赤帝之功,不知黑帝之德。家尸而户祝之,礼虽不合,亦粤人之所以报本者也。”明末学者朱大均指出,珠江三角洲的许多宗教信仰的许多宗教崇拜,完全是“粤人之所以保本也”。所谓“报本”,不过是“不忘本”而已,既铭记水对人的滋润,更铭记水乡的历史之本。顺德更是如此,民间崇拜的神祗众多,但不管是崇拜者还是被崇拜者,都缺乏自成体系的宗教教义,但崇拜者似乎只需要一个吉祥的意念和一个好兆头,似乎与宗教对人类的终极关怀联系不大。很多看起来荒诞不经的地方神祗,却又是如此深入人心。人民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见神拜神,见鬼拜鬼,虽然缺乏高深的宗教哲理,惟求心安而已。

土地庙、北帝庙、天后庙、承载着社会底层群众的希望、信念和祈求,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和变化,形成了顺德独特而丰富的民俗文化遗产。

佛教

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晋后期逐渐盛行,隋唐时期开始中国化;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对古代中国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习产生了较大影响,这也波及到了我们的家乡顺德。

旧志的记载的寺、庵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南汉末期,大良凤山南麓建柳波庵,后易名宝林寺,历经重修扩建,存留至新中国成立后。今日的宝林寺,座落在顺德大良太平山麓。左临德胜河,右瞩旧寨、青云双塔,占地十二万平方米。主体殿堂依山而建筑,拾级而上,三尊宝佛又香樟木雕刻外贴金箔而成,金贴之五百罗汉由能工巧匠雕造。宝林寺是大良最大的寺院之一,寺内分为游(此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览区、虔致区和配套区。宝林寺作为地方首刹,人们视为胜地。现时,寺内每天游客如鲫。每逢佛诞、观音诞及每月农历初一十五,信众香客以及商贾来寺朝拜 者络绎不绝,人海如潮。

宝林寺不仅是一个宗教活动场所,更见证了顺德人文面貌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作为一座比原有建筑更为壮丽的禅林,宝林寺不但成为当今顺德民众的佛门圣地,确实见证了顺德

地方信仰历史的发展过程。宝林寺的由衰转盛过程也充分体现了顺德民众传承历史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清咸丰《顺德县志》记载,清代女性佛教徒增多。不少妇女带发居家奉佛诵经,长年食素。在今天,我们仍能看到身边有不少女性佛教徒,而容桂的慈恩庵较好地反映了当下佛教现状。

就这样,我们从宝林寺与慈恩庵感受到了顺德佛教的现况。

基督教

作为外来的宗教-------基督教近年也蓬勃发展起来。

西方基督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唐、元两朝。基督教传入顺德始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成立顺德基督教会。现时顺德有基督教教堂6间,分布在大良、容桂、勒流、龙江、陈村等镇(街),牧师2人、长老1人、传道9人,信众约1200人。

可见,相对与顺德悠久的文化来说,基督教还是一个外来的“年轻人”

以下我们将以容奇教堂为例,介绍一下教堂的工作人员。

教堂里一般有牧师,传道人和长老等。容奇教会没有牧师,为容奇教会主持信徒洗礼总做的是在大良甲子路教堂任职的廖牧师。继王璟玲传道人后,接手教堂的是王敏传道人。而任职容奇堂的唐细板传道人,来自湖南,到容奇堂已有六、七年了,相信很快就会拥有牧师资格。他现住在教堂,负责打理日常事务。蓝镇妹姊妹和黄赛琼姊妹则协助教会工作

以上就是我们所调查的容奇教堂的基本情况。我想容奇教堂也大致反映了基督教在顺德的概况。

基督教只是天主教的其中一个分支。据明万历《顺德县志》,当时县城东门内已建有天主教堂。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广州天主教公教会兴建桂洲四基玫瑰天主堂。光绪年间,县城东区和四基、龙眼、平步、马齐、里海、南沙、上佳市、水口、黄连等乡村12间天主教堂先后建成,隶属广州教区。天主教徒主要分布在农村,教徒大都祖辈相传,在族内发展。1991年,全县教徒800多人。今有神父1人、修女2人,天主教徒1100人。

但由于天主教为人们认识不多,天主教堂规模也不大,在这里,我们不做深入研究,只为简单介绍。

2、特色与形式

在考察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各式各样的宗教建筑,发现了很多富有特色的宗教文化,也了解了不少宗教形式,下面为读者一一道来。

包公庙:香火缭绕

包公祠,当地人称为包公庙,是为纪念包拯而建的。相比之前所见的路边小庙社,显得更为庄重。在那里,我们了解到,包公庙的历史已经很久远了,现居住在周围的居民也不太清楚它的始建年份,网上的资料也少之又少,历史无从可考。我们采访了一名在庙中工作的貌似50多岁,双鬓霜白的妇女。据了解,包公祠每逢初一、十五才会热闹起来,而正月

时人最多。庙前的宽阔遮雨棚上悬挂着一个又一个的香塔(左图),场面颇为壮观。进庙,迎面可以看到一尊装饰华丽的包公坐像,神情严肃,目不斜视。而两旁是体积小一点的不知名的坐像,墙上一张张写着黑字的红纸,例如:“鲁班先师”,“华佗先师”等。绕过坐像,可以看见一尊更为华丽的包公坐像,身披绫罗绸缎,供奉着水果等食品,可谓“锦衣玉食”。而且“他”身旁还有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和展超等护卫的“陪伴”。无一例外的,这些坐像前都有一个香炉,炉里香灰堆积甚厚,炉上还插着一大把香呢!真可谓“香火缭绕”(右图)。

真武庙:古雅大气

包公祠里的妇女反复提及真武庙的规模大,装横华丽,于是我们匆匆赶到真武庙,果真其然。

真武庙俗称大神庙,供奉的主神是北帝。该庙位于桂洲外村二街范围内,坐西向东,占地约400平方米。据现存文献记录,庙经明万历辛已年(1581)重建,清康熙年间,嘉庆甲戊年(1814)等多次重修,庙内现存《桂洲真武庙碑记》一块,为顺德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庙外外墙高,却显沧桑质朴。墙上有色彩斑斓的图腾和浮雕。屋顶上翘,两龙相对,还有诸神“护驾”。朱红色的大门分上下两页,约有三米多高。通常只开下页,俗说,见帝王要俯首低头,以表敬畏。两边是一幅长对联。门上是极其气派的牌匾,秀气端庄的几个大字——“真武庙”,须站在屋檐下才能看到。庙里分前、中、后三座。前座四大金刚坐镇。四个神像分立两旁,个个盔甲鲜艳,身高丈余,名为风、调、雨、顺四神,号称四大金刚。前座与中座之间的天井两壁都有辉煌的壁雕,均为龙腾虎跃,如意吉祥的图腾。右边还有一个明朝时保留下来的金钟和皮鼓,问说只要善信拜完神就可以鸣钟敲鼓,以讨吉祥。中座规模最大,有三十六元帅威震八方。一个个元帅神态各异,姿态迥乎不同,手中各执兵器,英明神武,英姿飒爽,威风凛凛。中座与后座隔一石池,石池上有一窄桥,曰灯芯桥,又名誓愿桥。言而有信的诚实人从桥上走过是不会出事的,否则„„因而得名。后座便是紫霄殿,里面供奉着一位大人物——“北帝”。北帝的“居室”与包公祠相比,有过之而不及,更为奢华。护卫则被宰相等上官取而代之,还有“肃静”“回避”左右两个竖匾。

慈恩庵:奢华气派

这次的慈恩庵考察由筌瑕一人执行,下面由她以叙事方式汇报考察结果:

星期天下午,我和爸爸特地来到慈恩庵做实地探访。一下车,在外就听见里面在播放经文。此时,抬头看慈恩庵,有三层楼高,两扇大门,好醒目的金漆招牌“慈恩庵”。三楼是“藏经阁”同样是华丽的金漆招牌。慈恩庵外部装修很漂亮,有古色古色却不乏金碧辉煌。

进去后,我同招待那人说明了来意。我们随便参观了一下,但不能照相。大堂里金碧辉煌,几尊大佛熠熠生辉,门口的大牌匾雄奇精致,装潢极其奢华。(真的很漂亮,要多夸张有多夸张!)闻说都是善信捐钱建的。看见一大群人和几个尼姑还有几个和尚在大堂里念经跪拜,他们都没穿鞋子,据说佛门清净之地不能穿鞋。大音响里播着经文歌。接待的人介绍说,这是梁武帝为了救他的爱妃,念了1000次大悲咒,终于让他的爱妃在天安息,而他自己也功泽万世,后人就为他作了此经。接待人还鼓励进门的善信捐钱兴建九云寺佛塔安置已逝方丈的舍利,还介绍说舍利是佛性高的师傅成了佛陀死后,火葬烧出的会发光的东西。我问她见过没,她说见过,怎么样的?她支支吾吾答不出。

有善信捐钱,她就将钱放在红包里,写上善信的名字。此善信带着儿子来,接待人让她儿子去上支香。接待人总鼓励我信佛教,又热情赠我经书,叫我要珍重经书。

这就是我的经历啦。

基督教:活动多样

容奇教会活动形式很多,最常见的是主日崇拜和探访,而弟兄姊妹间成立团契是最富特色的一种形式。例如,诗歌班,主日学,青少年团契,以及研究《圣经》的团契---约翰团契等。这些小小的团契,作用实在很大,又各有特色,各有所长。每每教中的重大节日来临时,如:受难节,复活节,圣诞节等,这些团契就会安排各种节目,让信徒参加,加强了信徒之间交流,增大了属灵的修养,促进了教会的团结。

礼拜天的主日崇拜活动往往安排得井然有序,有条不紊。众信徒一般于8:30分至9:30时到达,晨唱圣诗。于9:30分后开始讲道。而诗班献唱则穿插在讲道中间。背诵《圣经》金句、主祷文,众立唱诗,众信徒祷告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大人们的活动,为了让这种信仰在小孩子们的心里播下种子,在大人们聚会时,小孩则上主日学。在主日学里,有经过

培训的老师专门教授孩子们圣经中的故事,唱儿童诗歌和跳舞等。除此之外,还有星期二晚上的祷告会,星期六晚上的查经聚会以及各团契的聚会等。每逢双月的第二个礼拜天,就会为新加入的弟兄姐妹进行洗礼仪式;而此时,旧信徒就会聚集在一起吃圣餐。所谓圣餐就是一小杯葡萄酒和一小块饼干。由于容奇教堂规模不大,所以没有牧师。待受洗日来临届时,就会请来在大良甲吃圣餐

子路教堂任职的廖牧师,为众新信徒洗礼。

探访,分为两种,一就是教堂里神职人员和部分弟兄姐妹到信徒家探望和访问,二是教、会作为一个单位对另一个单位进行访问。这活动一年到头都有,教会也很重视。前者,主要是通过与神职人员、弟兄姐妹的交谈帮助信徒解决心中的疑问,精神的烦恼和困扰,重塑对生活的信心。有人说:“这好比和三五知己聊天一样愉快!”后者,则是教会里的神职人员和部分弟兄姐妹到像孤儿院、老人院等地方进行探访和慰问。活动完全是以双方自愿为原则,教会毫无干涉信徒生活和窥伺单位活动的意思。有时也有信徒、单位邀请教会进行探访。

提起基督教,不得不想起圣诞节。圣诞节,顾名思义就是“圣灵诞生的日子”教堂是极其重视这个节日的,早在一个多月前就开始筹备。到了圣诞节那天,所有的工作都应尽善尽美。晚上在教堂会有精彩的圣诞晚会,圣诗献唱,圣剧表演,还有游戏等五彩纷呈的节目。平安夜晚上,教会包下酒店的礼堂,信徒们会在教堂的组织下,自费聚餐。聚餐期间既可以看台上的节目,信徒之间也可以自由交流。受难节和复活节也是年中的重头戏,只是活动的规模没有那么盛大。受难节当晚,是以在教堂肃穆祷告为主,相反复活节当然是欢唱诗歌。西方人很重视的感恩节,在中国教会中也得到了重视。

3、采风

要想更加具体地感受到顺德宗教文化,就必须留心这些信仰的表现。它们存在于我们的身边,或者就在你刚刚转过的拐角处,或者就在你每天上学的必经之路上。我们实地考察过程中拍下了很多照片,从中我们可以形象地看到宗教文化是如何渗入顺德人的普通生活中。这里以民间信仰为例,作一个展示。

美寄三

好托源愿了古

望人社

。们内

对的生祝

语活

小巷中不知名的社,奉着一块石头 三源古社外

土地神

——四方清静,五谷丰登

中国古代民间普遍信奉的管理本地区的保护神。

在俗神中地位级别低,是上古农耕经济的基础上产生

的,后被大众世俗化。虽然官方不看重,通常只在城

角村头立一个二三尺高的小庙而已,供品极简单,为

纸烛淆酒,顶多一只雄鸡。然其之普及,充分说明人

们对土地神不论其神位高低的崇拜。

家家户户门口都有土地神

生育神——有求必应,赐予子嗣(送子观音是中国本土的特产,在中国民间神祗中崇拜最盛

通津社

不少人家的门上贴着门神

庙讯

东源社

有些人家门上方用于辟邪的镜

各式各样的社,门上贴着的门神,挂着的镜,庙讯,社讯„„如此种种,我们皆可在旧城小巷中看到。

通过采风的形式,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宗教文化其实离我们不远,关键是要懂得去发现。

4、现象

实地考察采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家乡顺德这颗璀璨的水乡明珠,因为宗教文化的加入而大放异彩。然而,我们也看到了不少令人深思甚至担忧的现象。

例如, 在笔者完成调查,从客运总站回家的路上,遭遇了一个一身尼姑打扮的中年妇女的化缘。她走在去客运总站的必经之路上,向来往的人们化缘。这位尼姑是真是假,笔者当时不敢断定,因此并没有理睬她,然而回家上网查资料时才发现,在当今社会上,常有假尼姑、和尚在路上化缘,甚至诈骗:

当心:假冒和尚化缘行骗 ——[丹阳信息网]

骗子冒充出家人大街化缘 推销开光神符(图)——[腾讯网]

尼姑真假难分辨 街头“化缘”惹人厌 ——[广西电视台]

冒充尼姑骗吃骗喝偷东西 ——[中国徐州网]

“消灾”变戏法 “尼姑”强化缘 ——[海南经济报]

„„

像这样的新闻数不胜数,甚至连顺德宝林寺的网站上也有一份这样的公告:

通 告

近日,一些自称是宝林寺僧人的“出家人”,四处化缘,并派发“贵宾卡”,用各种手法愚弄群众的善心。为此,我寺提醒广大群众。

1、宝林寺自1998年重光以来,从没有派过僧人外出化缘,也没有印制过什么“贵宾卡”。

2、在外化缘的“出家人”,其行为已违反了中国佛教协会的有关规定。

仅此敦促市民切勿相信此类言行,以免招致不必要的损失。如遇同类事件或受到滋扰,请即拨打110报警,也可以向区民族宗教局反映情况。

顺德佛教宝林寺

当然这里只是例举了其中一个现象,还有其它的种种不合理现象,我们总结并做出的简略的分析,请看以下的问题分析

五、问题分析

1、人们的偏见,将信仰与迷信混淆不清,给社会和相关宗教造成不好影响。

其实,这种情况也是难以避免的。近几年来法轮功等邪教对这些合法宗教的冲击甚大。以法轮功为首的邪教的滋长侵蚀群众的心灵,威胁到国家的安危,使人闻之变色,望词生畏。不可避免的,令合法宗教一度受到群众的排斥。这是出于群众的一种防卫心理,乃人之常情的事。另一个原因就是群众对合法宗教认识不深。由于肤浅的认识,使人觉得宗教就邪教,就是异端分子,油然而生的就产生了抵触心理。

2、信徒容易受困于形式,上当受骗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对于民间信仰,信徒们太过于注重形式上的崇拜。我们在真武庙里进行调查时,一位善信提着一袋袋的东西进来了,分别有一只大公鸡,一袋红枣,大蒜和水果等。她首先点了一扎香,然后跪在地上,向着北帝拜完又拜,口中还喃喃自语。后来听说

是拜神语。这样繁复的程序进行了大约半个小时。最后,信徒留下了水果,将其他食物带走了。这让我们觉得有点荒唐。我们分析了一下原因,信徒都是我们父辈或祖父辈的人居多。他们那一代人,与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不多,文化水平不高,认识不深,。尤其是老一辈的人,受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熏陶,科学程度较低,所以特别容易受困于形式,上当受骗。尽管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颁布了《宗教事务条例》对这类形式上的神庙拜神活动稍加约束,但并没有进行坚决的取缔。况且,这些拜神的形式不是一朝一夕变来的,而是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沿袭下来的。要拔除深入民心的几前年的陋根,谈何容易?

3、一些游僧游尼和一些假冒僧尼钻管理空子,利用人们的爱心骗财骗物

如调查结果中提到的,社会上这一类的现象有很多。

尽管国家明确规定,佛教僧尼也就是和尚和尼姑,一般应该生活在国家正式批准开放的寺院内,是不允许在社会上和公共场所四处化缘、行乞的。在汉传佛教地区,以修复名山古刹名义化缘的,都是一种欺骗行为。也就是说,即使这些尼姑有合法手续和证书,只要他们上街从事这样的行为,就丧失了僧人的资格。但是仍有不少老人,又或者是像笔者那样不清楚具体情况的人受骗,造成损失;同时也影响到了合法佛教僧尼的名声,使人们对他们产生不好印象。

4、城市规划与遗产保护的冲突

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宝林寺本来是坐落于大良镇内的凤山南麓,但由于年久失修,加上扩路和修建文化公园等城市改造,顺德政府于1995年5月易地于大良太平山西麓重建。但是,笔者认为,并不是所有的旧宗教场所或者旧城区中的文化遗迹都能得到类似的保护。那么,在消失的文化遗产和都市转型之间的冲突中,应该怎样解决?

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有传统风格的古旧建筑在城市不断扩张的时候不可避免涉及到其处置问题,此时不同的规划理念和利益群体存在着激烈的冲突。有一些遗迹尽管可能历史雄厚,但往往地处政治经济中心,价值非凡,其最终命运无不被拆除或改头换面。不仅如此,这些遗迹在应对环保、城市规划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保护这些遗产也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这使得保护遗产呼声虽然很高,但具体处理时总是一拆了事。

但漫长的历史下来,各种遗迹是如此之多,如果都要保护,城市的发展也就根本无从谈起,在浪费进一步发展机会的同时,又平添一笔保护费用。因此单纯讨论历史文物是如何的重要,或者强调经济发展的迫不及待似乎都不是十分妥当。因为政府在进行旧城区遗迹保护及改造的过程中,必然会大量地挤占财政资金,会压制其它经济部门的发展,如果改造后的社会收益(包括人们精神上的满足感)不能弥补成本,就很有可能成为形象工程,得不偿失。

5、保护文物与传统活动的冲突

在考察真武庙时,当我们问及传统活动时,守门人与那里闲坐的人谈及政府不允许在真武庙前饮灯酒,投花灯时显得很遗憾。而听筌瑕说,在她小时候,也曾经在真武庙那里看过热闹,对这些传统民俗活动很感兴趣。然而这些活动都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为了保护文物单位,是不得在保护范围内存放易燃易爆腐蚀及其他危及文物安全的物品的。于是,当庙宇成为文物保护单位,固然可以得到保护,但人们也失去了在此享受传统民俗活动的乐趣。

六、我们的建议

1. 尊重与思考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讲求民主和自由。所以我国《宪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作为一个合格的中国公民,我们都应遵守《宪法》,理解和尊重宗教信仰自由。但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顺德少年,我们要肩负起构建顺德和谐水乡的重任。所以,就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理性的态度去看待宗教,做一个睿智的顺德人。同时应该充分发挥爱国宗教认识的作用,积极引导顺德宗教与发展和谐水乡相适应。

2.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在急剧变化的当今世社会里,作为顺德人应对自己的优秀文化都应倍加珍惜。宗教也是一块有特色的文化。宗教的产物,例如:辉煌的大佛,精致的寺庙,美妙的壁画和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无不体现着家乡的文明源远流长,顺德人的辛勤和智慧。在宗教中,我们看到了祖先对美好生活的盼望,也看到了“仁义礼爱信道德”,也见证了顺德人知晓感恩,质朴淳厚的情感。这些陶冶人心智的美好东西我们应该取其精华,抛弃糟粕,弘扬水乡精神,在传承的基础上开拓,发展,创新,让顺德宗教以构建和谐水乡为核心与时俱进。顺德政府应该有计划地改善宗教场所的环境,适当地发展宗教旅游业,吸引更多的人来参观。这样既可以把祖先的辛勤和智慧,顺德人的美好品质展现世人,同时可以使宗教的产物得到很好的利用,使顺德的旅游业得到发展,使水乡之珠闪烁着文明的光彩。

3、发展慈善事业

我们认为,宗教从某方面体现了人们的善心,也体现家乡人的美好品质。在这个基础上,宗教可以为慈善事业出一分力。我们设想,寺庙里的香油钱本来是善众们出于积善之心捐的,那么我们可以定期把这些钱送到慈善机构,不仅让善众的爱心得到很好的用途,也可以帮助那些困难的人们。政府也可以在宗教场所发动一些捐助倡议活动,籍此大力来发展慈善事业,通过顺德宗教界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义举,希望社会各界更多地关爱社会,让爱充满水乡,和谐满顺德。

4、倾听人们的心声

我们在考察过程中看到,无论是民间信仰,佛教,还是基督教,都包含了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总之,宗教的产生,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当时下层群众的某些政治经济要求,对社会发展产生过进步的影响。

天灾人祸是难以避免的,人们仅从宗教信仰中得到的精神安慰是不够的。我们以为,政府可以通过宗教途径,鼓励人们积极面对生活,坚强地面对挫折。如果政府能从人们的依托认识到工作的不足,或人们的期望,倾听人们的心声,加把劲,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那就更好了。

5、解决冲突

面对城市规划与遗产保护的冲突,我们认为应该:

在改造遗迹的时候既要考虑到遗迹在历史中的重要性,又要兼顾与当前经济水平的适应性,充分地吸收公众意见,衡量短期和长期改造遗迹的成本与收益。即使真的要开发历史遗产,增强城市文化韵味,还要考虑城市的定位以及个体建筑与城市布局之间的协调。

面对保护文物与传统活动的冲突,我们认为应该:

毕竟文物保护单位是珍贵的历史遗产,一失足成千古恨,我们最好还是以防万一,小心对待,不要在保护范围内进行那些传统活动。然而,顺德乡村间特有的民俗也是活生生的文化,我们应该保留它。那么,政府可以在合适的地方举办各种活动,让人们不至于完全失去这些传统活动。我们很高兴看到,现在容桂的“饮灯酒”民俗活动越来越红火,参加花灯竞

投的人也越来越多。富裕起来的竞投者是为了讨个好意头,更多的是借这个机会回报乡里。各地可以借鉴于此,由官方组织传统活动,既不必担心危害文物,又可以顺应民意,丰富人们的生活。

七、我们的感想

A篇:罗筌瑕

这次活动我的感受很深。

首先是我们大街小巷的走访,角角落落的探究,让我领略了家乡别具特色的一面,体会到了家乡独有的文化风情和作为一颗南国明珠的水乡魅力。实地考察中,我增长了学问和见识,对家乡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历史有了更深入和透彻的了解。

起初,我们也不知到选择什么课题。开始时,我只往大的方面去想,没想到有各种条件的限制。在罗健君的引导下,我们进行积极的讨论,迸溅出了思想的火花,一个有趣的课题就诞生了。最初的提议是去宝林寺和西山庙的,但考虑到他们太具代表性,却不贴近生活,于是放弃了,改为考察身边的庙宇。

星期六放学,我们俩匆匆吃完饭就开始展开了实地考察。在照相的时候,照相机快没电了,只好隔天再去补照;采访的时候,没带笔和纸,只得录下音来,晚上回家做“听力训练”。古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出发前没有做好充足,麻烦自然也不少。由此我学到了,做事要细心,做任何事前都要准备充足,才不至于弄得七零八乱。

在做调查报告期间,我与罗健君也产生了不少意见分歧。资料太多,和各种限制,一度是我们的课题中心得不到明确。我们在QQ上不断讨论、修正。可以说,这篇调查报告是我们反复讨论明确下来的结果,思想迸溅的火花,智慧的结晶。

我们在这过程中反复思考,同时也在不停的学习。不仅学到做报告的技巧,也学到了怎样与人沟通,怎样去观察、看待一件事物。总而言之,我在这其中受益匪浅!

B篇:罗健君

从选题到讨论调查方法,从实地考察到整理编排,我们想了很多,做了很多,也学会了很多。

一开始的选题,我们只想到了考察寺院庙宇、教堂,对比三种不同文化的宗教信仰,加深对顺德文化的认识。然而随着讨论的深入,我们以为从它们的现状延伸到与现实的结合,改进更好。时代变迁,日新月异,宗教信仰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怎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现代化?这是我们需要了解的。而对于外来的宗教,顺德人是否了解,甚至接受呢?此外,在我们走访过真武庙后才了解到的,宗教还对文化艺术的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

对于考察的地方,我们经过考虑,认为一些地方虽然极具代表性,但并不是贴近生活,存在于身边的。它们作为旅游景点,缺少普遍性,毕竟人们并不是经常到那里,不符合我们从身边习以为常的小事关注顺德文化的宗旨。当然,顺德应该还有其他的宗教信仰,我们并没有全面调查,只是选了力所能及的三个作为例子考察。

这一次调查报告我很高兴能与筌瑕合作,并一起走访当地,承蒙她的照顾。并且我从这次考察中感受到了顺德人热情朴实的心,欣赏了顺德的文物精华。希望能有下次合作的机会,继续关注顺德地理,对生活中的地理进行调查与思考。

顺德是一颗如此璀璨的明珠,农业,轻工业,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她的明天,将会让我们骄傲。同时,我们应该关心了解顺德的文化,无论是本土,还是外来的,留心身边的事情,积极思考,出谋献策。

C篇:简单的后记

今天的顺德是历史传统与民俗文化相融合的一个崭新时空。现实的顺德是国人皆知的经济强区,真不愧为“顺德制造,中国骄傲”。这都是顺德民众从千年水乡的弯弯河道悠悠驶来,从500年壮县的蹒跚步履中缓缓走来,甚至是百越后裔在沿海“追耕逐渔”、在珠玑移民改造滩涂建起桑基鱼塘谋取生存空间中慢慢摸索而来。当然,顺德人培育出来的“两家一花”,也是顺德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结出的一种势所必然的硕果。因此,只要对顺德当地的民俗文化有了完整的了解,就清楚顺德不但在经济上异常发达,而且文化发展脉络非常清晰、底蕴十足。此外,多种宗教信仰的存在也说明了顺德文化的兼容性。

今天,我们面对顺德的文化遗产,需要借鉴古人的智慧和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经验,传承文明,开拓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顺德文化,并以之传递顺德精神。

在了解顺德人的信仰文化后,我们对顺德的人文地理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家乡的明天充满希望。尽管在报告过程中我们仍有不足,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我们希望,通过我们自己的思考与分析,这份虽然尚未成熟的报告能带给读者一点收获,共同为家乡的文化建设出一分力,发一分热。

七、附录

1、说明:报告中除注明出处的图片外,其他均为我们实地考察的相片,有少部分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参考了书籍文献。

2、参考文献:

《中国民间俗神》(殷斐然 殷伟 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

《广府文化源流》(龚伯洪 编著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顺德民俗》(顺德文丛系列 叶春生 凌远清 编著 人民出版社)

《千年水乡》(顺德文丛系列 吴志高 著 人民出版社)

网站:顺德志资源

3、 我们的照片

我旁边的老奶奶请我吃供过神的橘子,名曰:平安橘 我在慈恩庵留影

健君与“北帝大老爷”的合影 我与“北帝大老爷”的合影

4、 采访整理

下为调查采访过程中笔者的录音采访整理:

(在包公庙采访香客)

问:平时这里人多不多?

答:多,平时很多,大家觉得灵验。

问:什么时候人最多呢?

答:正月最多人,大多来上柱香。

问:您知道这间庙有多长历史了?

答:很久啦,在我小时候这间庙就在了。

问:我们只知道里面供奉着包公,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答:这里有两座神像,前面那位是供人们请神回家的,后面那位是坐镇庙宇,管理行宫的。

问:庙外有这么多的香塔,是从哪里来的呢?

答:香塔是善众拿来的。几十块钱一个,能点一个月。在香塔中间挂着一张写着那个人名字的红纸。

问:我见您在拜神问卜时反复弄着两块半圆形的木块,那是?

答:哦,那是培窖(音译,笔者没有查到),丢在地上,不同情况有不同的预兆,有阴阳卦之类来区分。

(在真武庙采访守门人)

问:为什么庙门开得比较低呢?

答:门口开得较低,意思是无论什么人,进庙时要弯下身来(拜北帝)。

问:为什么龙舟下有轮子?

答:那是旱龙,端午时拉到路上去。

问:什么时候来的人最多?

答:初一十五最多人来。

问:来的都是些什么人?

答:什么人都有,大人小孩(都来)。

问:我记得以前曾在这里饮灯酒,投花灯,现在还有吗?

答:没有,政府不允许,(没有搞)两年了。

问:这里的香油钱是怎样处理的?维持庙宇的费用由谁来出?你们的生活费呢?

答:香油钱上交政府,政府拨钱维修,也给我们发工资。

本文发布于:2024-02-15 11:40: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975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宗教   文化   人们   信仰   活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