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9日发(作者:杨童舒)
《滕王阁序》全文
教学目标:
1.研究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背诵全文。
2.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积累文化知识。
3.体会作者怀才而又自励志节,愤郁不平而又不甘沉沦的复杂情感。教学重难点:
1、注释,疏通文意,体会骈文特点。
2、指导诵读,注意停顿,通过诵读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3、利用句式特点理解实词的义项及虚词的作用。
一、知识背景介绍
1、江南三大名楼
“中国古代四大名楼”
蓬莱阁(山东):直上蓬莱阁,人间第一楼。云山千里目,海岛四时秋。—清·XXX
岳阳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XXX
岳阳楼名联:
一楼XXX,XXX五言绝唱,XXX两字关情,XXX百废俱兴,XXX三过必醉,XXX、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XXX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黄鹤楼名联:
雕栏外滚滚波涛任千古英雄挽不住大江东去
窗户间堂堂日月尽四时凭眺几曾见XXX西来
滕王阁有联赞曰:
洞庭月,XXX,巫山雨,XXX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XXX,XXX记,XXX,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2、介绍作者
XXX生于公元650年或649年,XXX,龙门人(今山西河津人),6岁善文辞,构思无滞,词情英迈。9岁鉴赏力超群,得XXX《汉书》,读而作《指瑕》以正其失。XXX早露,未成年即被XXXXXX赞为神童,并向朝廷表荐,而XXX对策高第,被授朝散郎。到17岁时就做了XXXXXX的王府侍读。
可是,种种进攻却接二连三地向他袭来。大约做王府侍读一年多的时分,他由于“戏为《檄英王鸡》”一文,居然被XXX怒逐出府,这时他很失落,随即出游巴蜀。
到他22岁时,他好容易又得补为虢州参军,可是又因为“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于是,他又犯下死罪,所幸遇上大赦天下才得以免除灾难。可是,他的父亲XXX因此受到牵连,被贬为交趾令(今越南河内)。大约26岁时,XXX前往交趾探望父亲,没想到在渡海时溺水,最后惊悸而死。
XXX的一生,首先叹其英年早逝。其次,他一生多有不得志者,其内心应当是时有不平,或者愤怒悲凉,或者又心存幻想,渴望着自己能够大展鸿图。
3、作序的背景
就在XXX前去交趾探望父亲的途中,适逢九月重阳之日,XXX途经洪州(现在的江西南昌),正赶上洪州都督XXX重建了名楼滕王阁,于阁上欢宴群僚和来宾,借以标榜政绩。
XXX面临那“群贤毕集”的场面怎么能不感慨万千?当时,他孤身作客,内心戚戚,自然是感到压抑而难以兴奋,如果能够让他一吐胸怀,或许他会欣然命笔的。
二、解题
1.介绍“序”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2.介绍“骈文”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三、通读全文。
1、通读课文,把生字找出来,看注释注音。
2、看注释,粗通文意。
3、集体齐读课文。
明确:朗读的停顿关系到语气的准确性,本文是骈文,都是偶句,字数或四或六,也少数七字句。
①四字句的读法有“二二式”。
②六字句的读法大致有五种:“三三式”;“一四式”;“二二二式”;“二四式”;“一二三式”。
③七字句大致有四种读法:“三四式”;“二一四式”;“二三二式”;“二二三式”。
四字句的读法只有一种模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六字句的读法有五种模式:
(1)、孟学士/词宗;访风景/XXX。
(2)、临/子之长洲;穷/屿之萦回。
(3)、XXX之家;谁悲/失路/之人?
(4)、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
(5)、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
七字句读法有四种:
(1)、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
(2)、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
(3)、台隍/枕夷夏/之交;秋水/共长天/一色。
(4)、都督/XXX/之雅望。
4、熟读课文,把握文章结构。
全文是典型的辞赋体结构,可以明显划分为“景”与“情”两大板块:从秋之美景到人之心境的触景生情。
七段紧扣XXX展开。
XXX在《文心雕龙》里早给骈文特性作了总结说:“铺采离文,体物写志”,即写景抒情,借物言志。
根据这样的特点,我们把文章分成两个部分:写景、抒情。该怎么分?1—3段:描写滕王阁美景;
4—7段:抒写人生感概。
四、整体把握全文思路框架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写洪洲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XXX。
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阁”)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山川胜景,如诗如画。
第三部分(4-5):(扣“饯”)写宴会的盛况,表达人生的感慨。写宴会盛况,抒人生感慨。
第四部分(6-7):(扣“别”)述说本人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叹知己难遇,盼举荐提携。
4、详细阐发
第一部分(第1段)。概写洪洲地理风貌,引出加入宴会的人物。‘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写古今之变迁;
‘星分翼轸’四句写空间地势之雄;
‘物华天宝’四句写人物之盛。
接着,‘雄州雾列’呼应‘星分’句,‘俊彩星驰’呼应‘物华’句;‘台隍枕夷夏之交’再承‘星分’,‘宾主尽东南之美’再承‘XXX’。多层渲染,以壮文气。
‘都督XXX’句以下开始具体地写(主宾盛宴)。
第二部分: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山川胜景,如诗如画。
‘潦水尽’二语写秋景;
‘XXX’四语写自己来到滕王阁;
‘层峦’以下八句,写阁在山水之间;
‘披绣闼’以下十句,写阁上眺览所及,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二句为描写秋景名句,展示出一幅鲜明活泼的秋之图景。
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
明确:
①色彩变化之美;②远近错落之美;③上下浑成之美;④虚实相映之美。
一反传统中“XXX”的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第三部分:写宴会盛况,抒人生感慨。
‘遥襟俯畅’以下十句,写介入宴会诸人。
‘穷睇眄于中天’,引出‘天高地迥’二句;‘极娱游于暇日’,引出‘兴尽悲来’二语,于是紧紧相承表达身世之感。
遂引用‘XXX’等四人怀才不遇而失志之典,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垒。
‘所赖君子安贫’以下,用以勉励自己不因处境困窘而改变志节。第四部分:叹知己难遇,盼举荐提携。
‘无路请缨’四句再说自己的遭遇。‘舍簪笏’以下八句,说自己路过滕王阁,把当时的宾主合在一起说;‘杨意不逢’等四句言自己甚愿做诗。‘’呜呼‘以下各句,述作序的旨意,以谦词作结,收束全文。
“XXX”∕“XXX”→反衬自己坚定意志(正用∕反用)
“班超”“宗悫”→表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
“XXX”“XXX”∕“钟期”“流水”→感怀才难用、知己难遇
(解说:在教师示范之后,学生有了一定的方法依据,但在具体操作中仍会遇到种种困难。教师可采取小组讨论、师生质疑解答、点拨、启发等多种方式。但无论如何,教师必须保证让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分析,决不能越俎代庖将答案直接端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对有关文字材料进行’精加工‘,也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因此,教师必须切实抓好这一环节。只要真正理解了,背诵就会迎刃而解。五、赏析情感
1、溢美之辞是本文的一个幌子
在那样的场合,XXX是不可能提起笔来就大发其牢骚的,既有失身份,也不得众宾爱悦。“人情练达即文章”,XXX的前半篇文章主要目的是为了应景,说白一点,就是让大家高兴。XXX人重修滕王阁,至少是为了说明当时的洪州物阜民丰、太平乐业的政治,而集会群英,自然是一种标榜。XXX清楚地了解这种心理,就在文章中大下溢美之辞。“闾阎扑地,XXX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
——人烟繁盛,祥和富庶的景象映入我们的眼帘。
“人杰地灵”、“胜友如云”、“高朋满座”、“雄州雾列”、“俊采星驰”、“腾蛟起凤”
——面对人才辈出,贤士如云的洪州,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百姓乐业,天清气净的风俗画卷。
2、对失意人生的哀叹是文章的本质
文章的原题是《秋天登洪州府滕王阁饯别序》,XXX在本人的美丽文章的枢纽之处用“遥襟甫畅,逸兴遄飞”一语转入对本人心里天下的描画中来。
A、宇宙没有穷尽
“XXX,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稀有。”——据说,XXX曾撰《周易施展》五卷,对历算特别精通,曾作《大唐千岁历》。这两个句子解释他深受术数之学的影响,从而造成他心里的悲凉。B、人生难免失意
“XXX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嗟乎,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孤独无依中的悲凉心境彻底透暴露来。举目无亲,无人了解,这类感受岂止一天两天?
C、壮志难酬的痛苦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有怀投笔”却“无路请缨”,——两句话说尽了壮志难酬的痛苦。
他一方面只能为XXX、XXX、XXX、XXX等人的不得志而叹息,另一方面,又只能以XXX、XXX安慰自己,或者把自己比作涸辙之鱼以强作乐观开朗,或者以“酌贪泉”而仍然能够保持纯正本色来自勉。这是多么无奈和痛苦啊!
不仅如此,他还要把自己的痛苦隐得更深,带着满脸欢笑说自己“喜托龙门”,说XXX某人是自己的知音,“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XXX”,XXX作序,可谓曲尽衷肠。
抒身处顺境而自强振作的情绪
1、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XXX之志。
2、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未晚。
3、酌贪泉而觉爽,XXX辙以犹欢。
表达怀才不遇、愤懑悲凉的豪情
1、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稀有。
2、XXX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3、时运不齐,命途多舛。XXX老,XXX难封。
六、赏析特色——写法探究
(一)、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会在一起
作者带着读者趋名楼,登高阁,览观楼台的绚丽、山川的旷远、市井的繁华、舟楫的众多,粉饰以渔歌、雁声,描画出一幅色彩鲜明、情景融会的丹青。“潦水尽而寒潭清”,清澈的潭水给人清新的感觉。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作者写本人的兴奋心境毫不宣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
(二)、调动了对偶、用典等艺术手段,在精美严整的形式之中,表现了自然变化之趣;抒发自己复杂情感。
1、工整的对偶句式错落,节奏分明。
全文以四六句为主,杂以六四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三字句,二字句,乃至一字句。这些句式,按照表意的需要而交错运用,使节奏明白,内容启承转合。
2、骈俪藻饰,辞采华美。
3、运用典故,简练含蓄(找一下,文中运用了哪些典故)。
加强论证,叙事抒情,而运用的手法却有所不同。有明用,有暗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使课文内容充实,XXX丰富,语言含蓄、典雅而又精练,加强了文章表达效果。
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明确:
①“XXX”“帝阍”“宣室”→报国无门,济世无路
②“XXX”“XXX”∕“XXX”“XXX”→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明用)
③“XXX”(穷…老…)→不因年华易逝、处境窘迫而自暴自弃④“贪泉”“涸辙”→身处顺境,犹乐观舒怀(暗用)
⑤“北海”“东隅”→不甘沉沦
⑥“XXX”∕“XXX”→反衬本人坚定意志(正用∕反用)
⑦“终军”→表示请缨无路
⑧“班超”“宗悫”→表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
本文发布于:2024-02-09 20:58: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940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