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案【优秀7篇】-最新

更新时间:2024-02-09 10:08:14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9日发(作者:窦梁宾)

二年级数学教案【优秀7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的为您带来的7篇《二年级数学教案》,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一教学目标:

1、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使学生初步学会画角,感知角有大有小,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认角,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3、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数学交流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1、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

2、引导学生画角,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程度有关。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教材第38页主题图,你能找出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吗?

指名学生汇报。

师:你能从图中找出角吗?

指名学生汇报,课件闪动角。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角及各部分名称

(1)出示三角尺,请大家摸一摸三角板,看看有什么发现。(角有尖尖,角的两条边直直的……)

(2)谁来把你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一看?(有学生只摸到角的顶点处)

学生小组内讨论并互相指指看。(学生会指着两条边)

(3)观察对比,知道角的特征。

通过大家的想象和仔细观察,我们得到了许多的角,下面老师请大家再仔细地观察课件的演示,看看这些角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我们把这一点叫做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想想,每个角都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一个顶点,两条边)

我们指角的时候一定要把角的顶点和边准确的指出来。

完成练习:

(1)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2)下面的图形是角的打“√”,不是角的打“×”

2、比一比,感知角的大小

教师演示滑动角,请同学们看老师这里的这个角,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点击课件)

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吸管张得越开,角就越大,吸管合得越拢,角就越小。然后通过课件演示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使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3、学习画角

(1)解决了那么多问题,那你能不能把角画出来呢?老师示范画一画,边画边说:先画一个顶点,从顶点起画一条直直的线,再从顶点起向不同的方向画一条直直的线。

(2)学生尝试画一画,教师巡视,指导。

指明学生说说怎么画的。

(3)师:为了让学生能规范正确地操作,请学生思考两个问题:①画角时除了纸和笔还需要什么;强调直尺。②画角时要画些什么,进一步巩固角的特点。

(4)用课件演示画角的过程,交流画角的顺序:先画顶点再画边。运用动画的方式进一步强调画角时要用直尺。学生说画法,教师随之板演。学生练习画角,找出一些画得比较好的作品展示,给予充分的肯定。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师:设计了数角的检测练习,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接着让学生指一指图中哪里有角。

2、找一找自己身边的物体中哪里有角。学生从自己身边不同的物体表面上找出角,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

四、课堂总结,内化提升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反思谈收获,从而达到内化于心的效果。

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二教学内容:

教材第36~37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通过学生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进一步发展长度观念。

2、在活动中渗透统计的初步知识,利用统计表发展学生收集、整理数据,从统计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3、巩固用各种测量工具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

能力点:

1、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通过实际的测量锻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创新发展的能力。

德育点:

通过比赛,提高学生对测量的兴趣,同时在测量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分工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米尺、长绳、皮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今天就要在这个教室里举行一次测量大比拼,决出一个冠军小组。

测量时我们要注意什么?测量的方法是什么?

二、自主探究:

1、小组合作分别量出1米、2米长的绳子。

比一比哪一小组量的又快又准。

学生动手操作。选出量得最快的小组交流一下量的方法。

量出2米长的绳子,对于不同的方法给予肯定。

师:测量时我们要选择既简单又方便的方法。这样才能又快又好的完成任务。

2、量出课桌的长、宽、高。小组分工合作。

3、分组测量身高、头围、臂长,并填表。

与6~8岁儿童生长发育对照表进行对照。

男生女生

头围(厘米)43~5942~58

身高(厘米)99~13398~132

三、拓展运用:

1、大家还想测什么?自由测量。

2、指导学生测量步长。

3、从你家到学校是多远?怎么测量?如果没有工具又怎么测量?

课后完成测量任务。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 篇三①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两步问题的步骤和方法,了解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②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发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

④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教科书P24的游乐园情境放大图片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寻找数学问题,激发学习的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到游乐园玩吗?你们看,这些小朋友玩得多开心啊!在这个游乐园里,小朋友们参加了哪些活动?

2、引导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图上告诉我们什么信息?你能根据有关的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交流数学问题:学生四人小组活动,交流各自发现的数学问题,并在小组内解决。(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4、质疑:刚刚在小组活动时,老师发现根据两个信息提出的问题,小朋友很快就解决了,可是有一些小朋友根据看木偶戏这一情境提出的问题却难倒了很多小朋友,那到底是什么数学问题呢?一起来看看。

二、探究加、减法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看木偶戏的情境图。

谈话:从图上,你找到了哪些信息?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把三个信息板书出来)

2、四人小组交流讨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1)应该怎样解决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

(2)学生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全班交流,教师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板书出来。

①22+13=35(人)②22-6=16(人)③13-6=7(人)

35-6=29(人)16+13=29(人)22+7=29(人)

④22+13-6=29(人)⑤22-6+13=29(人)

学生说每一种方法的想法。

(4)观察比较,选择自己喜欢的解决方法。

让学生了解前三种是分步列式而后两种是综合式。①和④想法一样,②和⑤想法一样。前三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但想法是不同的。

说说自己喜欢哪一种解决方法,这种方法是什么?(同桌互相交流)

3、小结:你发现今天所解决的问题和以前的问题有什么不同?

三、练一练,进一步巩固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方法。

1、P6第1题。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寻找信息和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集体订正(学生说想法)

2、P7第4题。

(出示表格)了解表格每一栏表示的意思。

求中国队的总分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要先求出什么再求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下面几题,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吗?你能在生活中寻找到这样的两步解决的数学问题来考同学吗?请把这星期寻找到的问题整理到数学银行里。

[课后反思]

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围绕问题的解决采取与之相关的信息,创设开放性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自主地理解、分析数学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解题的思路,初步学习解决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步骤与方法。课堂上老师采用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觉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四课程特点:

1、本节课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闯关游戏,营造愉快欢乐的课堂气氛,从趣味的游戏中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点燃学习数学的兴趣。

2、本节课借助闯关游戏串联知识点,让学生在一个比较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里充分调动出数学学习的主观意识,活跃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和意识,激发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促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和思考中,进行数学知识的深度学习。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9页例3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第三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乘除混合运算、积商之和(差)的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教材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从而真正理解并学会正确使用小括号。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学习兴趣浓厚,尤其对有趣的、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富有兴趣,因此本节课,设计了有趣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闯关游戏激励学生的学习,并设计了符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学习活动。同时,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含有小括号的加减运算,只要做好引导,利用知识迁移,学生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并不难。这一部分内容是进一步学习四则运算的基础,要培养好学生良好的做题习惯和思路。

教学目标:

1、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会计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2、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合理地使用括号,加深对括号的作用的理解。

3、对含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进行脱式计算,通过对比观察让学生感受括号的作用。

4、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培养认真仔细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计算含有小括号的脱式计算题。

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合理地使用括号,加深对括号作用的理解。

突破重难点的策略: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含有小括号的加减运算,但接触并不多,教学中应尽可能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和操作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操作、探究、体验、经历,感悟、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应用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预设用时:5分钟

师:(情境)数学森林里的小动物们无忧无虑地生活着。一天,小猫汤姆突然生病了,猴子医生用超级放大镜仔细检查了她的身体,发现这是病毒搞的鬼!猴子医生说:“这病毒太厉害了,如果我们想要打败它,得去找卫生超人帮忙!”

卫生超人知道情况后,气愤地说:“这病毒太可恶了,我一定要消灭它!不过,我需要找一些小助手来帮忙。”

同学们,你们愿意跟卫生超人一起出发,消灭病毒吗?(愿意!)只有完成下面的考验,才能一起去哦!我们一起来看看,卫生超人的考验是什么?

我会分类。

①10-(5+3)

②7+15÷5

③3×6÷2

④13-5×2

⑤5×(1+8)

⑥12+5-9

师:这些算式可以分成几类?你是怎样分的?

预设:从算式的外形特点来分,②、③、④、⑥没有括号分为一类,①、⑤有括号分为一类。

师:真聪明!没有括号的这些算式还可以怎样分?

预设:把它们再分成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一类,先乘除后加减一类。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把四道算式再细化分成两类,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一类,先乘除后加减一类。

师:你们真会思考!快把掌声送给自己吧!

师:我们再来看含有小括号的两道算式,序号①这题是我们一年级学过的,谁还记得它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

预设:这道算式要先算小括号里的“5+3”。

师:(小结)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我们在一年级已经学过了,知道了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师:我们再来看5×(1+8),这道算式里有乘法、加法,还有小括号,它的运算顺序又是怎样的?

预设:也是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师:这道题到底是不是先算括号里面的?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板书课题:神奇的小括号——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卫生超人:同学们太棒了,我们一起出发去消灭病毒吧!

师:卫生超人带着装有特效药的药箱出发了!病毒听说卫生超人即将过来城堡医治汤姆,让伙伴们在城堡中设下重重关卡刁难卫生超人。

【设计意图:课始把算式进行分类,把学生已经学过的运算顺序进行复习,从分类中找算式的特征,确定算式的运算顺序。由此提出疑问,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同时还含有小括号的算式,是不是也先求括号里面的?从学生已掌握的运算顺序引入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下一环节探究新知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探索运算顺序

预设用时:15分钟

1、创境激疑,引出新知

教学例3第一个算式:把教材中例3的第一道计算题改编成解决问题,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师:(情境)病毒:啊!卫生超人来了!快跑快跑!

卫生超人:病毒哪里跑!

卫生超人立马追了上去,发现,狡猾的病毒居然用了两把锁把门锁上了。

同学们,我们怎样才能把锁打开呢?

咦!上面有小纸条。纸条上写着:(课件出示题目)

一瓶洗手液7元,一个口罩比一瓶洗手液便宜5元,买7个口罩需要多少钱?

师:从题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洗手液一瓶7元,口罩比洗手液便宜5元。要求的问题是:买7个口罩需要多少钱?

师: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先求什么,怎样列式?

预设:先求一个口罩多少钱。因为一个口罩比一瓶洗手液便宜5元,所以用减法计算,列式为:7-5=2(元)。

师:知道一个口罩2元,再求什么,怎样列式?

预设:再求7个口罩多少钱。因为一个口罩2元,买7个口罩要花多少钱,就是求7个2相加,用乘法计算,列式为:7×2=14(元)。

师:刚才我们列的是分步算式,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同桌讨论,尝试在课堂本写出综合算式。教师巡视。

预设1:7×7-5;

预设2:7×(7-5)。

2、互动解疑,学习新知

(1)引导学生讨论:7×(7-5)和7×7-5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预设:这两个算式的数字、运算符号是相同的,但左边算式有小括号,右边算式没有小括号。

(2)加了括号的算式,运算顺序上有什么改变?

预设1:本来是先计算乘法7×7的,加了括号,就变为先算减法7-5。

预设2:小括号改变了运算的顺序。

师生共同总结:小括号有神奇的作用,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

(3)哪一个算式与分步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

同桌间讨论,说一说,教师补充。

师:列综合算式时,要先求一个口罩多少钱,也就是要先计算7减5的差,需要神奇的小括号帮忙。正确的列式为:7×(7-5)。

(4)学生独立计算,表述运算顺序。

师:同学们,前两个课时我们学习了不含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脱式,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脱式大家会吗?拿出课堂本,试试吧!

含有小括号和不含小括号表示的意义不相同。

小括号表示要先计算

不含小括号,要先计算乘法,再计算减法

7×(7-5)

7×7-5

7×2

49-5

14

44

师:脱式计算时,注意在算式下面第一行抄下没有参加计算的数和运算符号,在第二行写出上一行计算的结果。等号要对齐。

师生共同总结: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3、启思导疑,内化新知

师:(情境)哇!左边的锁打开了,赶紧看看右边小纸条写什么。

出示例3第二个算式:

(77-42)÷7

(1)指名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你会算吗?请在课堂本独立计算,同时指名学生板演。

(3)评比交流,教师针对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分析、纠正。

小结: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第49页,例3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用你喜欢的符号把结论画出来,读一遍。

师:我们回到刚才的5×(1+8),先算1+8的和确实是对的。

【设计意图:大胆改编教材,设计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情境,使原本生硬的一道算式活了起来,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感受使用小括号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设计中,由浅入深,层层深入,逐步提高,让学生感受含有小括号和不含小括号的不同,主动探索出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时,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预设用时:15分钟

师:(情境)看!门打开了!卫生超人火速前进。咦!又有一扇门!

1、基础练习:任选其中一组进行独立计算。

(1)画一画:上下两题分别先算什么?在下面划线。

(2)算一算:学生独立计算。

(3)比一比: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小括号起到什么作用?

同桌间讨论,说一说,教师补充。

强调:①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②小括号有神奇的作用,可以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

师:(情境)第二扇门打开了,卫生超人继续前进。啊!这病毒太狡猾了,居然还设置了第三个关卡。同学们,你们有信心通过第三个关卡吗?

2、拓展练习: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教材49页做一做第3题)

算式1:

算式2:

教师指名板演。

算式1:65-5×6=35

算式2:21÷(43-36)=3

预设质疑:为什么算式1不用加小括号,而算式2却要加上小括号呢?

全班交流:什么时候需要加小括号?

通过追问,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算理,弄清楚为什么算式2要加小括号,如果不加小括号结果会怎么样?让学生从列式的意义和计算的结果的不同去分析,从而得出加小括号的必要性。

师:(情境)恭喜同学们!成功通过第三个关卡。我们继续往前追!

啊!狡猾的病毒在这段时间居然召集了许许多多的同伴。

卫生超人:“同学们,我们需要一些洗手液来消灭病毒。你们赶紧去森林里的卫生超市买5瓶洗手液回来吧!”

3、应用练习:解决问题。

(1)

找出题目中有用的数学信息。

(2)题目中隐含了什么信息?(中间问题是什么?)

(3)列综合算式解决这道题。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教师指名板演。最后集体汇报。

师:同学们真是优秀的小助手!在大家的帮助下,卫生超人终于来到汤姆面前,让汤姆把特效药吃下。汤姆渐渐好了起来!掌声送给你们自己!

卫生超人进行卫生教育:想要病毒远离你,一定要做到戴口罩、勤洗手,不去外面到处跑!

【设计意图:①在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在练习中不仅凸显小括号的神奇作用,而且训练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这样既巩固了新知,也为后面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②通过小助手帮助卫生超人买洗手液,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③课堂学习也渗透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四、分享收获,总结升华

预设用时:5分钟

师:今天在帮助卫生超人消灭病毒的同时,你收获了哪些知识?

学生举手发言。

预设1:我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是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

预设2:我学会了含有小括号的混合算式的脱式。

预设3:我知道了含有括号的算式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师:我们回想一下学过的混合运算,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课件出示树形图总结所学过的运算顺序。

师:这节课我们收获满满!收获了知识,就增长了见识,并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去。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再见!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把新知识纳入已经整理过的知识系统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从整体上系统地帮助学生理解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以“树形图”为结尾,前后呼应,融为一体,注意知识结构的系统性。】

板书设计:

神奇的小括号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小括号的作用: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

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7×(7-5)

(77-42)÷7

=7×2

35

÷7

=14(元)

5

答:买7个口罩需要14元。

【设计意图:板书简单清晰,一目了然所学知识。】

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五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进一步感受乘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熟练运用表内乘除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运动会吗?你知道运动会都有些什么比赛项目?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运动会场上看看,你们高兴吗?好,我们出发。(演示课件)

二、探究问题,交流应用。

1、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比赛项目?(指名回答)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指名分别说一说自己的数学问题。

(对于“跳远”和“拔河”两个以文字呈现的问题,尽量放手学生独立解答。而“赛跑”、“数气球”和“买水”三个以图文结合的问题则应视学生的实际反映适当扶放。)

3、师:同学们,你们可真聪明!我们完成了这次运动会的旅程,老师发现你们能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 到“运动会”的各项比赛中,这真是很了不起的本领呢!

三、拓展练习,熟练应用。

1、师:(播放课件,出示“练一练”第1题中左面的小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并结合小松鼠的问题,想一想该怎样解答。

2、师:谁能扮演小松鼠为大家读读问题?(指名读题)想一想要知道“可以平均编几组?”还缺什么条件,这个条件在哪?(指名结合图画说一说)谁能把这道题完整地说一遍?(指名说一说)

学生思考后列出算式,集体交流订正。

3、(出示第1题右面的小题)师:同学们,看这些聪明能干的小猴,他们在做什么?如果3只小猴分成一组表演,那么27只小候可以平均编几组?(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列式计算。)

4、(课件出示24朵花)师:这些花漂亮吗?数一数它们有多少朵?有没有很快就数出来的,说说你的数法。(4个6朵是24朵或6个4朵是24朵等等。)如果把它们扎成花束,你想怎么扎,能扎几束?(生独立思考,动笔写下算式。)

师组织集体交流,将书中出示的问题融合其中做答,列出算式后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算法。(这一环节可能出现有的学生把这些花2朵扎成一束,导致不能用乘法口诀一下计算出来,教师应注意鼓励学生的想法,使学生知道有些算式是不能用乘法口诀一步算出,但也离不开乘法口诀,这样的难题我们以后就会解决了。也可能会出现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也应给予鼓励引导。)

5、师:你们爱玩游戏吗?接下来老师和大家玩一个数学游戏。我说一种动物,你来快速说出它有几条腿,或者我说哪种动物共有几条腿,你快速说出有几只这样的动物,明白吗?

师:1只小鸟----生答2条腿。

师:几只小鸟8条腿----生答4只。怎么知道的?列式计算。

师:几只小鸟有12条腿----生答6只。列式解答。

师:1只青蛙----生答2条腿。

师:几只青蛙6条腿----生答3只。……

四、开放

1、师:星期天,老师带领27名优秀队员去科技馆参观,他们要坐什么样的车去呢,如果这28人都坐小车,请同学们帮助他们计算出需要租几辆请同学们帮住他们设计一个租车方案吧!(演示课件,大车限乘客10人,小车限乘客4人。)

2、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完成。

3、组织集体交流。

4、随机小结。

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六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新课教授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第11页主题图。问: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子。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2、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3、小结。今天学的内容有什么特点?你能给这种算式取个名字吗?板书课题:进位加法。

4、完成练习二第3题学生看图,了解题意。再列竖式计算。学生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

5、总结算法。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引导学生总结: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理解算理。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P14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学生汇报并说明算法。

2、完成P14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订正,指两道题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学生能更为熟练地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板书设计

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七一、情境引入

1、今天是我们的一位好朋友的生日,想知道他是谁吗?

2、(电脑出示:淘气)让我们一起来唱首生日歌吧!听听淘气有什么话要对我们说吧

3、板书课题:生日

二、探究新知

1、统计前的准备活动

(1)今天是几月几日?(10月16日)原来淘气是10月出生的,我们班有谁也是10月份出生的?

(2)你是10月份出生的,那你知道你出生的月份属于什么季节的呢?

指名学生说:你是几月出生的,属于什么季节?

(3)我们来看一看,你们出生的季节刚才你们说对了吗?

出示课件:四个季节的图片(并说明哪几个月是什么季节)

(4)现在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日属于什么季节了吗?给你的同桌说一说,说完后坐直。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

(5)老师要看看谁是亮眼睛,看好了。我们请春季过生的同学举手;请夏季过生的同学举手;请秋季过生的同学举手;请冬季过生的同学举手。猜一猜哪个季节过生日的最多。

(6)大家的说法各不相同,怎样才能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有什么好办法知道?

学生汇报。鼓励学生想出不同的方法(如举手数一数、举不同颜色的卡片、分排站立、画正字等)

2、经历统计活动

(1)6人小组合作统计

师:同学们的办法真多!接下来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做一次调查。那调查应注意什么?来看看小组合作的要求吧!

(幻灯)

(2)小组活动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调查一下,并完成统计图。

(3)全班汇总

师:刚才老师看了同学们在小组的表现,真积极!下面我们一起完成大的统计图好吗?请各小组长汇报你们组的统计结果,说说你们是用什么方法统计的。

(4)验证数据

师:这是刚才大家每个大组调查的结果,老师根据你们的统计绘制出这张班级统计图。请小朋友们先来数一数在春季过生日的有几人?夏季、秋季、冬季过生日的有几人呢?

师:那你们算一算,我们一共统计了多少名同学? 再看一看,今天来这里上课的同学有多少人?说明在统计时有没有多余的?有没有遗漏的?看来,同学们在统计时非常认真。

3、观察统计图,拓展思维

(1)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统计图,现在你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了吗?从图中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呢?

(2)师:谁愿意和老师做朋友?谁能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小组讨论,说出自己的理由。

(3)师:老师也有生日,你们猜猜老师的生日可能在哪个季节呢?生猜。钟老师12月份过

生日,是什么季节呀?(冬季)对了,老师是冬季过生日的,根据统计图我们可以猜测出最有可能的结果,但是这个结果不一定是准确的,就像猜老师的生日一样。

三、拓展应用

1、这个统计图是怎么得来的呀?说一说。

2、在生活当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统计呢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7篇《二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本文发布于:2024-02-09 10:08: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9343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学生   问题   运算   算式   小括号   数学   学习   计算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