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9日发(作者:杨采妮)
论余华《许三观卖血记》的叙事特色
[摘 要]《许三观卖血记》是作家余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度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恶浪,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精神却崩溃了。小说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①
[关键词] 白描的写法 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 重复叙事手法 重复的三种分类
余华创作《许三观卖血记》时,受到德国作曲家巴赫和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影响。他说,巴赫的《马太受难曲》是如此庞大的音乐,里面却只有一两支主旋律,“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艺术作品,用非常简洁的东西,却表达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主题。这是我的梦想”。②所以在《许三观卖血记》里,作者仅以第三者旁观的态度,用白描的手法来写小说,小说语言淳朴自然,通俗易懂,人物形象也因此性格迥异,更加丰满,许三观性格的卑微、懦弱、许玉兰的矫情爱夸张、李血头的贪婪和冷酷都是通过各自的语言特点中体现出来的。
《许三观卖血记》故事的发展、时代背景的变化是通过人物对话来推动的,例如在小说的第十八章里一连五个“许三观对许玉兰说……”,短短几段文字却包含了人民公社、大跃进、大炼钢铁、大食堂等几件历史大事。再例如,小说第二十五章里许三观用了一串“为什么……”虽未直接写出时代背景,却通过疑问引导读者去深思,去体会那个时代小人物的各种迷茫,让读者入情入境,感受更深。这是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智慧,在其他小说里并不常见。
除此之外,余华还在《许三观卖血记》中运用了大量的重复修辞手法,重复修辞手法大多运用在诗歌上,运用在小说里让会读者有拖沓、反复之嫌,而余华打破了这种偏见,将重复的修辞手法在文章里运用的畅快淋漓,出神入化。《许三观卖血记》重复的修辞手法归纳起来大致分为三类,不完全重复,完全重复和螺旋式重复。
一、不完全重复:
不完全重复也是《许三观卖血记》重复的艺术风格中一种改良了的重复。这一类的重复灵活些,文字上不一定是完全的拷贝,意思上却没有什么不同,也就是说,形式上的似乎不是重复,内容上却是重复。③
有个很好的例子,《许三观卖血记》里第四章,许玉兰的哭喊生孩子的片段,许玉兰一共生了三个孩子,每次孩子出生,她都会大声叫骂,第一次是因为紧张和缺乏经验,还没到痛的时候已经开始大声叫骂 “许三观!你这个狗娘养的……你跑哪儿去啦……我疼死啦……你跑哪儿去了呀……”通过内容可以看出,许玉兰对许三观的精神依赖;第二次生产时疼痛中不忘了使劲,明显有了生产经验,可还是骂许三观,俗话说“打是亲,骂是爱”,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种撒娇方式;第三次生产,依然是叫喊,但是喊叫的内容已经跟生产无关了,只是利用这个机会骂许三观,这是一种爱情的变化,由激情转化成一种日常的更深层次的情感。作者重复用了许玉兰生产的三个场景,让读者在脑海中想象许玉兰与许三观五年里的成长变化变化,贴近生活,更加真实。五年的光景只由三个生孩子的片段就道尽,一个漂亮的时间跨越,不拖泥带水,写法大胆,文字直白生动,让人忍俊不禁,浮现出很强的画面感。
小说第五章也运用了不完全重复修辞手法,许玉兰听到周围人议论纷纷,心虚的坐在门槛上哭诉,“我前世造了什么孽……”,重复几次,内容大致相同,还有后文中,一乐打破方铁匠儿子的头,方铁匠来讨要医药费,否则就拉走家里的家具,许玉兰又是坐在门槛上哭诉“我前世造了什么孽……”,都是哭诉为什么要重复?作者并不是用这种方式拖沓剧情,而是希望读者能在许玉兰一遍遍的哭诉里感受她的情绪,理解向她这样一个小人物的恐惧和无可奈何。
小说第六章,许三观用要躺在藤榻里享受为由,拒绝帮助许玉兰买米、揪床单、搬箱子,来惩罚许玉兰失身之错,与后面许三观与同厂林芬芳的私情被公开后,许玉兰拒绝做家务,做饭等来报复许三观,所用的惩罚方式和主人公对话语气内容几乎一致。夫妻俩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喜感程度层层攀升,余华没有用言辞来渲染主人公的心理状态,而是一遍一遍用相似的情境,层层影射主人公的情绪状态,反而比用各种形容词堆砌的描写方式感情更为丰富。
二、完全重复
一段文字在文章中几乎原封不动地整体出现两次或数次,其表达的意思基本不变,我们称之为完全重复。④
《许三观卖血记》中这类的重复有多处,有事件意义上的重复,有语言上的重复。比如,许三观每次卖血都有几个步骤,卖血前要先喝很多水,卖血后要去饭馆喝上二两黄酒,吃一盘爆炒猪肝,还不忘嘱咐小二黄酒要温一温。可能“卖血前辈们”教会阿方和根龙的,阿方和根龙又传授给了许三观,大家都这样做,俨然成为了卖血前后的“仪式”,后来许三观又煞有介事的传授给开船的船夫兄弟,作者在这些细节上的重复,用意何在?喝水和喝黄酒吃猪肝都是小人物对生命的一种敬畏,为什么如此敬畏生命还要去卖血呢?实在是苦难生活下为了能活下去的一种无奈。
饥荒之年,许三观用口头烹饪红烧肉给孩子们“解馋”,他先给三乐“做”红烧肉,如何切肉,如何煮熟,如何下油锅炸,在放上酱油、五香、黄酒、水,文火慢炖,红烧肉出锅,吃肉。孩子们馋的直流口水。然后给二乐“做的”也是红烧肉,接着一乐也是红烧肉。文字未变,却重复一遍又一遍,读者并未被这种简单的重复所激怒,反而被情节和淳朴的话语深深吸引,生存的苦难和沉重也被这种简单的重复、幽默乐观的态度化解了不少,余华就是用这种简单的方式向读者娓娓道来那个时代人们所承受的苦难和小人物努力生存的乐观精神。在饥饿的境况下,一家老小只能躺在被窝里用精神幻想美食,本身是件极其残忍和悲苦的事情,却让读者感受到亲人间的温情。
小说前几章有这样的情节,婚后,随着一乐、二乐、三乐的成长,许多认识许三观的人,在二乐的脸上认出了许三观的鼻子,在三乐的脸上认出了许三观的眼睛,可是在一乐的脸上他们看不到来自许三观的影子,他们私下里议论,他们说:一乐这孩子长得一点也不像许三观,一乐这孩子的嘴巴长得像许玉兰,别的什么地方也不像许玉兰。一乐这孩子的妈看来是许玉兰,这孩子的爹是许三观吗?一乐这颗种子是谁播到许玉兰身上的?会不会是何小勇?一乐的眼睛,一乐的鼻子,还有一乐那一对大耳朵,越长越像何小勇,这话初传到许三观的耳朵里,他将信将疑,找来三个儿子依次坐在面前严明真身,得出“一乐不像我没关系,一乐像他的弟弟就行了的结论”,自己用这种阿Q的方式让自己相信,一乐是自己的孩子,但是同样的话一次再一次的传到许三观耳朵里,听得许三观心浮气躁,疑心加重,最终向许玉兰取证。人们的议论絮絮叨叨,有疑问,有猜测,有不解,像一团团乱麻,越来越多,越来越乱,一遍遍在读者耳边叨念,没完没了,像一只苍蝇萦绕耳畔,抓不住也轰不走,让人心烦意乱,火气上升,急于爆发,这种心情恰恰就是许三观当时的心情,作者就是要这样絮絮叨叨的话语,原汁原味的灌进读者的耳朵,刺激读者和主人公一样,将情绪爆发出来。小说中的重复不仅仅是对古老的叙事艺术的简单回归,而是一种蕴含了创新的艺术冒险,它既是一种回归又是一种尝试,既改造了叙事惯用的节奏和逻辑,又为叙事艺术提供了新的可能性。⑤
三、螺旋式重复
在《许三观卖血记》中最重要艺术特色是重复中文字上变化不大,意义却一次比一次深刻,情感一次比一次强烈,类似螺旋的攀升,我们就叫它螺旋式重复。⑥
卖血成为《许三观卖血记》里主要线索,在小说里共出现12次。
许三观第一次卖血,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身子骨够结实;第二次卖血,因为一乐闯了祸,方铁匠把家具都拉走了,心疼九年的家底,才再次卖血赎家具;第三次卖血是与同厂的林芬芳有了私情,为了感激她而去卖血给她买补品;第四次卖血是遇到饥荒之年,一家人吃不饱饭,不得已许三观通过卖血解决一家人生计问题;第五次卖血,是因为一乐和二乐去乡下做知青,他想给孩子们点钱度过苦日子。第六次卖血是为了招待二乐的队长,帮儿子铺平道路;第七次卖血到第十一次卖血是为了给一乐凑足医疗费,一路上三番五次卖血到了上海,第十二次是许三观退休后想为自己卖一次血,但最后一次没有成功,他的血没人要了。小说表面是写小人物通过卖血闯过一个个难关,实则映射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与小人物在生活的汪洋中如何苦苦挣扎。许三观十二次卖血经历,每一次都有不同的原因、不同的场景设置、不同的结果。在这样的重复中,小说的主题得到空前的强化,人物形象也愈加丰满。许三观除了第三次是为了私情,最后一次是为了自己,其他的每次卖血都是为了度过种种苦难,达到活着的根本目的,可以说,许三观这个懦弱,胆小,卑微的小人物被钉在苦难生活的十字架上,逼着他去面对不幸和残酷,并在无计可施的处境下,以生命与之抗衡——卖血,以“卖血”这种自我牺牲的方式来度过苦难,卖血对许三观来说,就是生存下去的唯一方式。
在《许三观卖血记》里,余华用类似无声胜有声的方式,将个体生命的无力与悲哀,小人物的辛酸与伟大,都在小说中获得最大程度的表现。
参考文献
①/doc/,百度百科
②/GB/69360/,《许三观卖血记受了巴赫和乔伊斯影响》,编者 周谷风
③④⑤⑥ /magazine/article/,(余华小说的重复的几种形式,何滢
本文发布于:2024-02-09 07:19: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9325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