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8日发(作者:朱淑贞)
生命的思考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感激生命、热爱生命的清情怀;
树立正确的生命道德观念,增强生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能力目标
培养对生命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理解生命有时尽,生命有接续。
3、知识目标
懂得生命来之不易,生命是独特的、不可逆的和短暂的;
了解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
理解个体生命与他人、社会、人类的关系,明确自己生命的使命。
【教学重难点】
重点:懂得生命来之不易,生命是独特的、不可逆的和短暂的。
难点:了解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理解个体生命与他人、社会、人类的关系,明确自己生命的使命。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活动1:运用你的经验P88----说说你所知道的“最长的生命”。
教师提问:我们的生命可以永恒吗?如果不可以,为什么 ?如果可以,它将会怎么实现?
教师提示:可以从多角度思考,如个体生命、家族生命、民族生命等。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开启本节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个体生命、家族生命、民族生命等角度对“生命可以永恒吗”进行思考和探问,激发对生命话题的探究兴趣,并未本框的教学奠定基础。
探究新知
一、生命有时尽
活动2:探究与分享P89----生命故事感悟
活动问题:你或你身边的人有“蒙难”的经历吗?回忆并分享。/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分享情况适当分享自己的“蒙难”经历(怀孕生孩子经历)。
展示知识点:1.生命来之不易。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每个人的生命是在无数的偶然中产生的,我们是幸运的。
设计意图:通过教材“生命故事感悟”的“探究与分享”活动,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成长中的“蒙难”经历与感受,以体验生命的来之不易。这种亲历性的体验式教学法能够引领学生从被动听别人的故事到真正走进自己的生命历程,在真切的生活回忆中引发自我体验和感悟,从而逐步学会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
教师过渡:生命中有些“蒙难”经历,我们能幸运地跨过去,然而,有些时候却不能幸免。下面视频中的主角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请观看视频。
活动3:观看视频(青年漫画家熊顿与“肿瘤君”抗争、乐观面对死亡的真实故事)
活动问题:小组讨论----“生命可以预知吗?我们能抗拒死亡吗?”
展示知识点:2.生命是短暂的、不可逆的;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归属,
我们无法抗拒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
设计意图:采用情景讨论法,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真实、典型、有代表性的社会信息和学生生活信息,创设典型的问题情境,以近年很具影响力的电影《滚蛋吧!肿瘤君》为切入点,再现青年漫画家熊顿与“肿瘤君”抗争、乐观面对死亡的真实故事,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深入讨论,促使学生反思及对生命的短暂和不可预知有更深刻的体验和理解,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过充实且有意义的生活,培养感激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怀。
教师过渡:熊顿是独生女,很多像她一样的失独家庭,为了弥补失去孩子的痛,会挑战身体极限去追生另一个孩子,然而后来的孩子尽管能在精神上弥补这份痛,却无法完全代替失去的人。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
活动4:阅读P90相关链接----“手掌中的生命秘密”。
教师补充:除了指纹,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还有个人独有的生命密码,如胎记、痣或者各自独特的性格、气质等等。
展示知识点:3.生命是独特的。每个人有不同的人生道路,每个人的生命都不可替代。
设计意图:通过“手掌中的生命秘密”的相关链接,激发学生探究生命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秘密,每个人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二、生命有接续
活动5:调查访谈----“你在父辈、祖辈哪里继承了什么?”“你的家风是什么,对家庭发展有什么影响?”(学生间互相访谈)
设计意图:“在生命的接续中,人类生命不断发展,人类的精神文明也不断积累和丰富”这是本课教学难点之一,运用调差访谈的的方式,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很自然地理解每个人既在身体上接续祖先的生命,也在精神上不断继承和创造人类的精神文明成果,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活动6:观看视频----民俗传承
展示知识点:1.个体生命实现了人类生命的接续。2.生命的接续,不仅仅是在身体上接续祖先的生命,也在精神上不断继承和创造人类的文明成果。
设计意图:用视频补充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生命在精神上的接续。
活动7:朗读----P92阅读感悟“季羡林人生感悟”(播放背景音乐—天空之城)
教师提问:在人类社会发展链条中,你将扮演哪一环?
在家里,我的身份?我的使命?在学校里,我的身份?我的使命?在社会中,我的身份,我的使命?
教师总结:纵观人类的发展历程,正是每一代人都勇于担当责任,完成使命,让自己成为生命链条中坚固的一环,环环相扣,人类才能发展,文明才能传承,生命才有接续。亦如刚刚视频中龙狮的传承,一代又一代个体生命的更替实现了人类生命的接续。我们要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一个位置,担当一份使命。
展示知识点:3.在人类生命的接续中个,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一个位置,
担当一份使命。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自己的使命与家族的传承、家乡的建设、祖国的繁荣、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
【教学板书】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知识、能力、特长、习惯、气质、品格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能力得不到长足发展,更谈不上社会实践、创新能力、人文素养等,因此,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本质和内涵,在学校管理、课堂教学、校园活动、社会实践、自我提升等方面,我们就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平台,不断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提高核心素养要放眼宽广的社会生活
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个学生个人成长,走向社会和融入世界必不可缺
的共同素养。我们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就必然要使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形成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重点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读、多思、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在各种环境和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真正的提高。中学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课堂上的学习仅仅是学习的一部分,学校、家庭、社会、生活、自然、实践等都是学习的对象,如运用对比手法进行写作练习时,可以将人的渺小与自然界的伟大进行对比;可以将高山的景色与平原的景色一年四季的不同进行对比描写;还可以将城市的繁华与乡村的荒凉进行对比,这样学生的写作就灵活了,可任意扩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也就不再受课堂的限制了。
二、提高核心素养一定要把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起来。
对于字和词我们要让学生把这些基础知识掌握准确、牢固,知道字词的读音和意思;下一步才有可能认真的品味鉴赏课文优美的句段,才有可能感受理解文章的精髓和主旨,如果你连字词都经常搞错,错别字满篇,怎么可能领略到文章的意境;我们不但要打好学习语文的基础,还要走进自然,深入社会,亲自实践,认真思考,进而才有可能写出自己独到的认识和观点,闭门造车、生搬硬套、依葫芦画瓢写作文都是不可取的,又怎么能可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品。
三、提高核心素养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听说读写,在课外也要学会积极主动的运用听说读写,如户外的广告语、宣传标语;机关的文化建设、发展内涵等,都涉及到语文,可以说语文的功能无处不在,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把学生当成堆积知识的容器,更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让学生形成一种独立生活的能力,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认识、判断、适应这个世界,会正确的选择自己独特的人生道路,树立起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语文教育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我们一定要抓好课堂教学,组织并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更关键的是要将课堂教学与家庭、社会、自然、生活恰当的融合在一起。调动学生学习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课堂的主人,进而达到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我相信,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共同愿望。
《师说》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 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阅读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2、 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 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
1、 学习课文第二段,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设想:
1、 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三维目标。
2、教学方法:自主预习法、激情诵读法、问题探究法、分析讨论法、点拨启发法、、拓展延伸法。要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认真思考,质疑问难,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多媒体展示】
通过课件出示一些重点字词,来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出示内容见教案后附件部分)
二、情境导入
教师由视频《程门立雪》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出示课题】
三、作者简介、解题
1、作者简介
【多媒体展示】
三个关键词:唐宋八大家 古文运动 韩潮苏海
【点拨】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① 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②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③ “韩潮苏海” 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2、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比“论”要自由一些。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
四、文本内容研习探究
1、朗诵点拨
(1)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2)教师简要点拨朗读时的注意事项
注意读准字音,适当停顿;注意课文第二段的语气重音变化,要读出韩愈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充沛的特点,读准作者蕴含的感情。
2、共同研习课文内容
(1)设疑讨论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研习课文,从课文中找答案,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在研讨的过程中感受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要抒发的情感)
【多媒体展示问题】
【问题一】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信息?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明确】“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十七岁小伙子的。
【问题二】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
【明确】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
① 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② 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 能行古道
【教师点拨】
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其它的,为何只选择了李蟠?“学于余”,我们说向韩愈这样一个文坛领袖学习应该是求之不得的事,韩愈有必要为他写文章吗?所以说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
【问题三】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之道,古人从师之道是什么?课文体现在哪里?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三两段,相互讨论完成答案,教师总结明确)
【明确】古人从师之道--古之学者必有师且无常师
【点拨分析】
课文的一、三两段中韩愈谈到了古人的从师之道,可以总结它的核心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古代的知识渊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正如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同时古代的圣人不仅向老师学习,还“无常师”,向各种人甚至一些远不如他的人请教和学习 ,自然让我们想到了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且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问题四】古人如此的注重从师学习,那么择师的原则是什么?(原文语言回答)
【明确】择师的原则:
①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点拨分析】
韩愈阐述古人从师之道,其真正的意图是引出对择师原则和标准的阐述,作者认为择师的原则是不分高低贵贱,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存在老师,同时,作者打破传统观念,认为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强,学生也不一定比老师差,只要他有我比不上的地方,他就是做我的老师,详细地展现了择师的原则。
【延伸小结】
以上是古人的从师之道,也是韩愈对于从师的观点,许许多多的成功者正是得益于这种古道,才成就了他们的辉煌,相信这对于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所启发的。
【问题五】前面说过,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二段,讨论明确)
【明确】
①社会风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
②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总结表格如下:
对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观点
1 “今众人” “耻学于师” “愚益愚”
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古圣人” “从师而问” “圣益圣”
2 于其子 择师而教之 小 学
于其身 耻师 大 遗
3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
【点拨分析】
作者在课文的第二段给我们展示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并通过三组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此段中韩愈用了大量强烈语气的句子,来表明了自己的对“耻学于师”这一社会风气的不满和痛心,如:“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等,朗读时注意语气。
(2)引导学生体味收获,教师小结课文内容
全文通过对师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无情批判。我们深切体会到作者那因“师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的同时,也为这位伟大文豪非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所倾倒。
五、思绪拓展
【问题设计】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
【点拨】这个问题可以从韩愈《师说》一文当时的现实意义及长远影响来谈,学生可以展开思维,拓展想象空间。
【明确】可以说,韩愈的文章还送给以下的两种人:
① 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再读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想我们就不难理解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种社会风气造成的忧心如焚是远远超过李蟠个人勤学好问带给自己的喜悦的。(再读课文最后一段)
② 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
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经典。同学们,反思自己吧,让中华名族的美德在我们身上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六、作业布置
1、 背诵全文
2、 试说说作者的观点在当时有哪些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什么借鉴作用。
【附录】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的意思
古之学者必有师(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无贵无贱( )
今之众人( ) 师道之不传也矣( )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
则耻师焉( ) 或师焉,或不焉( ) 小学而大遗( )
士大夫之族( ) 吾从而师之( )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作《师说》以贻之( )
●解释下列多义词的义项
(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 ③或师焉,或不焉(
②吾师道也( ) ④吾从而师之 ( )
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⑥十年春,齐师伐我( )
(2)之:①择师而教之( ) ③古之学者( )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
⑤句读之不知( ) ⑥蚓无爪牙之利( )
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3)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③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④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
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
(4)于: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
③不拘于时,学于余( )( )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
)
本文发布于:2024-02-08 18:33: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925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