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与文化经典

更新时间:2024-02-08 15:36:38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8日发(作者:苗振宇)

中央民族大学本科生学年论文

中国佛经翻译的阶段以及特点

姓名: 扎西吉

学号:

15039030

年级: 2015级

院系: 藏学研究院

专业: 藏语言文学

课程名称: 翻译与文化经典

课程教师: 宋达

2016年12月14日

中国佛经翻译的阶段以及特点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翻译是对佛经的翻译,这也是中国首次吸取外来文化的开始。佛经的翻译给我们今后的翻译事业有很大影响,而且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文学语言以及相关语法。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纪的古印度,早在公元65年之前就传入了中国。我国的佛经翻译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重要的阶段(草创时期、发展时期、全盛时期、结束时期)。[1]

一草创时期(东汉桓帝公元148年--西晋公元316年)

这个时期大量的佛经开始被翻译成汉文,此阶段的主要翻译高僧有安清大师、支娄迦谶(chen)等。安清大师所翻译的主要是小乘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修行方法,偏向于直译。而支娄迦谶所翻译的都是大乘佛教的教义,为确保原文的真实面目,他的译作大多数是音译。他们翻译的风格是“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辞职多胡音”,“好简略,从文丽”。那时的翻译方式全凭口授,通过听外僧的诵经,一个人把它口译成汉语,另一人或几个人听口译后撰写成汉字,之后再进一步的修改。

这时期的主要译作有《大安般守意经》、《人本欲生经》,《般若道行经》十卷、《般舟三昧经》二卷等。并且很多在后来的佛经翻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期间的佛经翻译特点可以分为四个层

面。第一是,翻译佛经的主要力量是外籍僧人和滑稽胡裔僧人,而

汉族信徒为辅助力量。也就是说外籍僧人主译,汉族信徒为辅。

第二是,译经僧侣对佛教经典抱有虔敬态度,唯恐违背经旨。又因经1 /

7

验不足,缺乏语言学方面的知识,一般都采用直译法。第三是,佛经翻译活动还只是民间私人事业。第四是,作为外来的唯心主义神学,与中国神仙方术相结合。

佛经翻译的起步期和萌芽时期,也正是中国史上的翻译事业的开始时期。

二发展时期(东晋公元317年-隋末公元617年)

从东晋至隋末期间是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时间大约为公元317—617年,也就是中国佛经翻译的发展阶段。十六国时期,佛教盛行。不仅归因于统治者的提倡,也因为常年战事连连,人民流离失所,生活困苦不堪,无力反抗之余,不得不寻求精神寄托。南北朝时期的统治者为了巩固他们的统治,极力扶植佛教,到处兴建寺庙,因此译经事业在这段时期十分兴盛。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释道安,鸠摩罗什,彦宗,真谛等很多著名的译僧。他们的主要译作是:注《般若道行》、《迷迹》、《安般》、《摩河般若》、《妙法莲华》等;著《天竺记》、《西域传》、《大隋西国传》、《辩证论》等;译《弥勒下生经》一卷、《仁王般若经》一卷以及《疏》六卷等。他们几位译僧是最早实践翻译的“信、达、雅”,也是最早实现了翻译的几个重要的标准。且他们的实践对后来的翻译史上有了很大的影响。这期间的翻译高僧们的翻译风格是“五十本,三不易”、“有天然西域之语趣”、首倡“译者署名,以负文责”、佛经翻译要例“十条”和佛经译者“八备”

说精于大乘之说。发展时期的翻译不像草创时期一样,外籍高僧是翻译的主要力量,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中外高僧译者共译的现象。所以2 /

7

在翻译的过程中出现错误的频率减少许多。且在“唯恐是真”的直译基础上提出了适宜中诵习佛经者的意译,使得佛经经典与本土儒学经典完美结合。此时期佛经翻译的事业开始有组织,有顺序的进行。翻译佛经的译者队伍也开始变得庞大。不仅仅只是由高僧翻译。译经场中设有译主、度语、证梵本、笔受、证义、校刊等传译程序,分工精细,制度健全,集体合作。有了相互校斟、译文更为准确。拥有这些特点的佛经翻译时期是佛经翻译快速发展的一个时期。

三全盛时期。(公元618—906年)

此阶段为佛教全盛时期,唐朝统治者加强了思想意识的统治,对儒释道都加以利用。由于佛教倡导的四大皆空的理念,恰好迎合了统治者麻痹人民反抗意志的需要,在唐朝佛经翻译得到各皇帝的鼎力支持。如:武后之崇神秀,明皇之敬金刚智,肃宗之拜神金,代宗之重不空…….这时的译经高僧有玄奘、金刚智、不空、义净等。他们的主要译作是《瑜珈师地论》、《俱舍论》、《大般若经》、《大唐西域记》、《金刚顶经瑜伽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发》一卷、《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身咒本》一卷、《瑜伽念诵法》二卷、《佛为优镇王说王法正论经》一卷、《大方广如来藏经》一卷、《南海寄归内法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等。[1]1且出现在原文下加注说明,订正音译义,介绍产物制度等现象。在语译方面,为区分俗语和雅语,又经常会在意译汉字下标出四声,以求得准确的发音。具有“既需求真,有须喻俗”和“五不翻”这种翻译风格的时期也正是中国史上佛经翻译的全盛时期。隋

1[1]《中国佛典翻译史稿》王铁钧,2006年12月01日,中央编译出版社。

3 /

7

唐时期的佛经翻译跟东汉时期的佛经翻译恰恰相反,这时候翻译的主译不再是外籍僧人,而是本国的僧人译者。外来译者只是起到一点补充和修改的作用。在译经的过程中不是选择性的翻译,而是更有计划性的翻译。且译场制度也变得更为完备,翻译职司也多样化了,多达11种。翻译的佛经也更加忠实于原文,质量与数量大大超过了前期,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翻译高手和著名的翻译家。这一时期佛经翻译空前发展的原因有:第一,翻译方面的人才或翻译高手优于前期。第二,所要翻译的佛经原本完备于前期,原本的来源更为可靠。第三,翻译佛经这一事渐渐从私人的事演变成了国家大事,得到了朝廷政府的大力支持。第四,佛教内部各宗派之间的竞争激烈,使得中国译者翻译方面也同样产生了激烈的竞争。

四结束时期(宋)

宋朝的译经部数和唐代差不多,但大多数属于密教的小部经典,论典的数量极少,影响不大。天禧元年(1017年)统治者发现密教与传统佛教相违逆,随制止新译《频那夜迦经》流行,禁止翻译此类经典,使宋代译经受到极大挫折。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宋太宗重新组织译场,恢复了自唐元和六年(公元811年)中断了100余年的佛经翻译事业。

自宋以后,佛经翻译逐渐减少,但由于雕版印刷技术的广泛应用,佛经的印刷和流通速度得以加快。北宋开宝年间,宋朝官方主持完成了《开宝藏》,这是中国第一部刻本佛教大藏经。

这是期间的译经高僧有法进,天息灾,赞宁等。他们的主要译作4 /

7

为《最胜佛顶陀罗尼经》、《七佛赞呗伽陀》、《圣佛母小字般若波罗密多经》、《大乘圣吉祥持世陀罗尼经》、《四分律行事钞音义指归》三卷、《舍利宝塔传》一卷等。【1】这一时期的翻译特点是归纳以往译经的各种情况,且提出了解决翻译过程中各种矛盾的六种办法,这也是这个时期的译经成就。这一时期的佛经翻译会衰微是有以下几个原因的2首先,由于社会混乱,兵火频繁,世人没有翻译的空闲与心情。那倒也是,生死关头谁还会去翻译呢! 其次是,这期间的印度佛教正处于衰落的时候。其次,僧教倡导转向探究佛理,不重译经。还有由于那时的政治背景,西去取经陆路受阻碍,海路经费昂贵,能承担昂贵经费的译者很少,自然就减少了佛经翻译的数量。最后,佛教寺院的过度发展造成了国家人口发展缓慢,因此就减少了赋税量,更减少了应服兵役徭役人员。

在翻译史上这四个阶段中的佛经翻译都有各自的优点以及翻译成就,也同样有很多不足之处,但这些都为以后对佛经的翻译完善及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佛经在经后来的补充和完善后更加准确,也使得佛经翻译在中国翻译史上的地位更上一层楼。此外,佛经翻译对我国翻译事业及相关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它是我国最初接触的翻译事业,从此我国开始接触外国著作翻译,使中国人对外国的文化历史等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以后我国学者和科学家对外来文化和科技奠定了基础。因此,这也成为我国了解外人的文化与思想的开始,成为我国学习外来优秀文化和先进技术的开始。

2【1】《中国佛典翻译史稿》王铁钧,2006年12月01日,中央编译出版社。

5 /

7

参考文献:

《中国佛典翻译史稿》王铁钧,2006年12月01日,中央编译出版社。

《中国翻译简史》马祖毅,1998年,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中国译学史》陈福康,2010年01月,上海人民出版社。

6 /

7

中央民族大学

本科生期末论文评阅表

学生姓名

论文题目

成绩

扎西吉

年级专业

15级藏语言文学

中国佛经翻译的阶段以及特点

任课教师:

年月日

评语

7 /

7

本文发布于:2024-02-08 15:36: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923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翻译   中国   时期   经典   译经   译者   开始   事业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