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8日发(作者:傅昌旺)
比较分析“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异同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经过几十年众多专家的深入研究与发展,已形成一套比较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而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强,在新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还不太完善,而且也还没有被广大教学系统设计者掌握的情况下,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在一段时间内仍将是教学系统设计的主流。在众多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中,以肯普模式和迪克-柯瑞模式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其包括1 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解决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而问题的鉴别则成为教学设计过程的起点。问题鉴别过程也称学习需要分析。所谓学习需要分析是指找出学习者目前水平与期望学习者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然后分析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确定是否有必要进行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设计是否可行。学习需要分析的结果是提供“差距”有效资料和数据,从而形成教学设计项目的总的目标。2 确定教学步骤与方法。3 达标反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练习,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系统设计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特别是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的广泛应用)以及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被人们所理解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人类的知识不是纯客观的;不是他人传授的而是自己建构的;不是独自形成的而是在与外部环境的交互过程中形成的。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给学生控制和管理自己学习的权利和机会。教学设计者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环境和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学生是学习环境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的辅导者。目前这类教学设计理论的研究重点主要放在对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分析、构造和自主学习策略方面。因此,被称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虽然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系统设计远不象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系统设计那样成熟,但也发展起来了一些相关的模式,多为描述性的或非线性的。义学习环境 这个教学设计的程序分为:(1)一般方法论;(2)
需求评估;(3)目标、任务分析;(4)教学策略开发;(5)媒体选择;(6)评估学生。
例:
《地下森林断想》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本文结构。
2揣摩文章中重要的语句,加深阅读体验。
3学习本文叙事与抒情水乳交融的写作手法。
4领悟“地下森林”坚忍顽强、沉着谦逊的品质。
教学重点:
领悟作品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领悟地下森林顽强、谦逊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活中有许多身残志坚的例子,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位吗?
出示幻灯片──张海迪、海伦·凯勒的照片。
人有身残志坚的例子,在自然界中也有这样让人震撼的例子──地下森林。
二、明确目标
三、整体把握
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划分文章的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1~2)段:文章总起点明森林的特点──奇特,表达作者的感受──惊讶。
第二部分(3~20)段: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艰辛。
第三部分(21~27)段:描写现实作者亲眼看到的地下森林的状貌,突出其自豪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景仰”之情,并揭示出作者悟出的深刻的哲理。
结合朗读内容,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2再次有感情的读课文
试从几方面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
学生讨论发言:
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不怕黑暗,忍受漫长生长历程的煎熬。
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没寡言。
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强大──终究能战胜一切困难,任何时候都不悲伤或消沉。
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作者升华出的深刻主题,可以用课文倒数第二段中的话来回答:“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活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只要忍耐终究能获得转机,获得应有的荣耀和尊敬”。
3研读21段至27段
思考:
①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
(阳光怎样“嫌弃”它?时间又怎样“公正”对待它?“几万年的代价”指什么?)
(阳光的“嫌弃”表现在:“它吝啬地在崖口徘徊,装模作样地点头。它从没有留意过这陷落的大坑,而早已将它遗忘了。即使夏日的正午偶尔有几束光线由于好奇而向谷底窥测,也是斜视着,没有几丝暖意。”阳光通常被视为最公平的,但这里表现出轻忽、冷漠和不公正。时间对地下森林却是另一种态度:给予地下森林的生命从无到有的机会,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时间也拟人化了,必须出爱心。“几万年的代价”是指:一、极言时间之长;二、在漫长的岁月里,生命陷于困顿以至窒息,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所以称为“代价”。)
②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
(试找出恰当的格言警句概括作者受到的“启迪”,并找出一两个事例来印证这一道理。)
(作者在课文的最后明白的说出自己所受到的“启迪”,用的文字较多,不是以格言警句的形式呈现的,现在要求学生用格言警句来概括,可以顺着作者的话去说,也可以根据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体会另作概括,如:置之死地而后生;只要忍耐和努力,终究会获成功;一颗优秀的种子,在然后贫瘠的土地里都能生长„„至于让学生举一两个事例,可以是自然界的,也可以是人类社会的。)
4.拓展延伸
将课文与下面的短文比较一下,想一想:同是写地下森林,表现手法和语言运用上有什么不同特点?由此可以看出文学思维和科学思维、描写和说明有说明不同?
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胡西北约50公里的深山中。
这里是一座死火山,海拔1000米左右。据科学家考察得知,这些火山口由东北向西南分布,在长40公里,宽5公里得狭长地带上共有10个。他们得直径在400只550米之间,深在100米至200米之间。其中以3号火山为最大,直径达550米,深达200米。
火山口底比较平坦,里面暗藏着火山溶洞。溶洞内气温反常,酷热有薄冰,严冬有清泉。
地下森林中蕴藏着丰富资源,有红松、黄花落叶松、紫椴、水曲柳、黄菠萝等名贵木材;有人参、黄芩、三七、五味子等名贵药材;有木耳、榛蘑、蕨菜等名贵山珍。
地下森林中有许多动物,鸟、蛇、兔、鼠等小动物穿行于树林草丛中,马鹿、野猪、黑熊等大动物也时隐时现,连罕见的国家保护动物青羊也经常出没其间。
教师总结:本文虽是咏物的,但是它的意义却远不止于此。我们可以把这里所述写的物当人来读、来理解。所以读这篇散文时,你会惋惜、你会不平、你会激动、你会亢奋、你会敬佩、你会赞叹!正如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地下森林断想》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学习重点:
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
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一、自学
(一)积累、理解字词。
瘠薄( ): 沉湎( ): 孱( )弱:
浩瀚无( ): 愤mèn( ):
(二)通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注意体会作者的感情及其变化。
1、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本文围绕地下森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请你试着从几个方面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提示:用四字成语),并做一些解释。
二、互教
1、导入新课
2、检查自学情况
3.细读课文,思考:那个“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的峡谷,成长为“蔚为壮观的森林”期间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受到了哪些煎熬与不公,又得到了哪些帮助?
4.作者由地下森林升华出一个怎样的主题?
5.作者将丰富的感情贯穿于字里行间,语句“你从哪里飞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那漫长的岁月?”作者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倾注了什么感情?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6.为什么行文结束才正式对地下森林作正面描写?
7、你自己还发现了什么问题?说出来,全组讨论解决。
三、展测
a、课文小结
b、检测训练
1、默写生字词
2、课文的语言很美,究竟美在哪里?请同学们用你的慧眼去发现,用你的心灵去感悟,用你的语言来描述,用你的感情去体验,并用“_______这句话很美,美在_______”的句式作简要的分析,并仿照这些美句造句。
本文发布于:2024-02-08 13:27: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9225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