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8日发(作者:梅纯一)
析《平凡的世界》的情感与道德
指导老师:XXXXXX 作者:XXXXXX
内容摘要: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全景式地展现了西北城乡交叉地带的社会生活巨大变迁。他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描写了普通人的平凡生活,在对亲情、友情、爱情等美好情感的描绘和表达的同时,透露出作者浓郁的传统儒家道德观念。本文主要通过对作者的人生、创作历程及孙少平等主要人物的剖析,浅析蕴藏其中的情感与道德因素。
关键词:路遥 平凡的世界 情感 道德
路遥,陕西省清涧县人,1949出生于贫困农家。1980年,路遥发表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全国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人生》。1988年路遥的沥血之作《平凡的世界》问世,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也是路遥所获的最重的文学奖项。1992年积劳成疾,英年早逝。
路遥曾谈到{1}“我在稿纸上的劳动和父亲在土地上的劳动本质上是一致的。”正是带着这种严峻而幸福的创作态度和对黄土地深切的眷恋,他开始了历时四年艰巨的创作工作,的的确确是一次带着脚镣的奔跑。而这奔跑, 正是基于作者自己真实的农村生活经历与对农村现状及对农村青年前途的焦灼,从而醺染着作者心底浓浓的个人情感。加之当时所谓现实主义创作已过时的说法与当时曾有人质疑路遥在其作品《人生》获得巨大成功之后能否有所突破,路遥对这些问题认真思索之后,毅然退出热闹喧嚣的圈子,开始了近乎苦行僧般艰苦的创作,历时四年《平凡的世界》顺利完成。之所以要简要地介绍路遥的个人生平和创作历程,是因为像路遥这样的本色作家,其作品几乎从未脱离他个人的人生经历和他几十年生存的土地——陕北农村,尤其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历程与道德倾向,几乎都脱胎于他本身的情感体验与传统儒家道德思想。{2}“作家的作品,每每为时代留下影子;时代的影子,又往往替作家的作品圈定了一定的范围,文坛上经历越久的作家,他的作品反映的这一规律也越鲜明。”因此,我们只有了解路遥,才能对他的作品作出相对客观的剖析。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全景式地反映1975年——1985年这十年间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全书共分为三部分。作者在广阔背景上,以陕北黄土高原双水村孙、田、金三姓人家的父、子两代人为重点描写对象,表现了农村青年探索人生道路的艰辛与挣扎的经历;并以此为中心,辐射到石节镇、原西县、黄原地区及西安等城市人的命运浮沉.路遥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陕北人,在这十年间的社会风云和时代风貌史诗般的画卷中,始终洋溢着对陕北的热爱,对土地有着深厚而诚挚的情愫,对无数在历史浪花中转眼湮灭的平凡百姓的观照。这不是立足于水草丰茂的彼岸的一声喟叹,亦不是诗人骚客忧民之忧的一声叹息,而是路遥本身就是山野边兀自开放的黄花,生于斯、眠于斯。在凝重的行文中作者与书中人物同悲同喜,他自身的传统道德思想也于大量的细节中渗透出来。出于对《平凡的世界》的喜爱以及对路遥的尊重,我决定以他的作品为素材撰写毕业论文。在路遥的作品中,众多平凡人物情感上的真诚通过对友情、亲情、爱情的描写一一表现出来,并且都体现出了对传统儒家道德思想如“孝”、“悌”、“仁”、“信”、“恕”的依从及对自身道德完善的倾向,这是他的作品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原因。我拟以《平凡的世界》的情感与道德为对象,试作浅析。
一 于平凡中处处可见深情
路遥怀着深厚而澎湃的激情,用现实主义创作的方法把自己的创作情感融入到作品中,细腻而真诚地展现了平凡世界中的友情、亲情和爱情。《平凡的世界》投入了作者炽热的主观感情,并引起了读者强烈的共鸣。正如路茗茗曾谈到{3}“我知道父亲是如此深爱这片土地,深爱一切生命。.....他毕生致力于用手中的笔赞美人性,讴歌土地,悲悯人生,平实无华地揭示着社会底层那平凡而又坚韧的生存状态。”他凝眸之处正是双河村那些寻常屋檐下老百姓的花好月圆与世俗安稳,在他的笔触之下那些平常百姓身上所体现出的情感魅力正是作者所看重的作品所强调的。情之所至,一草一木皆著其色彩;感之深切,一花一鸟亦有泪如倾。描写的既不是帝王将相的攻城掠地,也不是才子佳人的浅吟低唱,只是截取了陕北黄土地上一些平凡人们的普通生活。这平凡中又处处流露出作家对黄土地对生活对劳动的热爱,尤其是对友情亲情爱情的珍视。所以,{4}“《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具有内在魅力和激情的现实主义力作。”
在言及《平凡的世界》时,评论家与普通读者的评论可谓众说纷纭,毁誉参半。毫无疑问的是无数普通读者正是被它淳厚的情感力量所打动。在路遥的手记中,他数次表露这一心迹:他极其渴望一种温暖,渴望一种亲情。而这温暖正是《平凡的世界》所呈现的。路遥自始至终视自己为农民的儿子,他的感情与农民的感情水乳交融,不可分割。因此,他才能真实写出那个时代农民的生活状态和感情世界。《平凡的世界》对现实关系中各式各样人的理解,体现出一种宽阔地包容各种人物的存在方式和价值观念。他不否定任何一个人,因为理解所以慈悲。{5}“故事可以编,但生活不可以编;编选的故事再生动也很难动人,而生活的真情实感哪怕未成曲调也会使人心醉神迷。”平凡而真实的生活赋予了作品大量细腻生动的内容,在这内容中处处可见的是真诚的亲情、友情、爱情。这些情愫像一片汪洋肆意的海洋,巨涌起伏,浪花飞溅,或徐或缓沿着时光流淌而来,交汇、撞击、回旋、宕荡、融合成最平凡而真切的情感世界。安妮宝贝曾在《清醒纪》中写道:付出感情的书,就会被感情收藏。而《平凡的世界》正是如此一部付出了情感也被读者以情感珍藏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展现了超越世俗的爱情、亲密无间的友情、血浓于水的亲情,这些情感在生活中都是弥足珍贵的,因而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同时它也折射出了当下社会里人们对真情的缺席而表现出的不满与困惑,激起我们对人间真情的呼唤,对美好道德的皈依。
孙少平,出生于一个穷苦的农村家庭。贫贱卑微的处境与温馨的亲情、艰辛的劳动与心灵的挣扎、命运的坎坷与不息的追寻让这一形象丰润起来。他是激情飞扬的,有着对生命的不息追问与虽九死而不悔的求索精神,让他呈现出理想主义的光芒与对生命的热情。他是温情脉脉的,对家人对友人对爱人终究怀着悲悯而真诚的感情。他是悲情苍凉的,学生时代的黑面馍,毕业后外出给人背石头,最后在矿井里重复难苦的劳作。而悲凉的况味与渺茫的希望充满了他的一生。正是这种种繁复的景况与情愫使这一人物鲜活起来,交织在他身上镌刻成路遥所要的表达的深情厚意。{6}“贫穷不是罪过,寒酸并不低贱,落魄依然纯真。这正是作品主人公那种心灵的诗意,也包含着生活的真理,那么你只有明白了作家对贫穷的这种诗意的态度,你才理解路遥的作品。”作品中人物身上所折射出的这种纯真情感透过现实主义的细节、平实的语言温暖了无数的读者心底的那一抹轻柔。在文章的开始,破败的乡村、风雪交加的天气、衣衫褴褛的孙少平、一无所有的家、肮脏的粗布衣裳、只有袜腰的袜子、没有鞋带的旧黄胶鞋、又黑又硬的高梁面馍、同学无情的嘲笑、最要命的是可怜的自尊和无法满足的饥饿。这一幕也正是无数农村学子的真实写照,只能如少平一般在落寞中品味自己当下的困境。而路遥本身也是如此挣扎,他一生都在思索沉重的人生,坦然面对岁月的沧桑,也听凭自己满腔的激情去奋斗。路遥在沉思,孙少平也在思索。思索人生的真与伪,是与非;
思索人情的冷漠与温暖。虽然物质上的极度贫乏,却观照出黄土地上这些平凡人们身上所具有的美好品质。村支书的女儿润叶每次回村总会带上些礼物去看看少平一家。甚至还去看望田二和他的傻儿子。而这份质朴的人性美早已在繁华中流失了多少?孙少安致富后并没有忘记乡里乡亲,即使有些人曾伤害过自己,反而尽可能地帮助他们。少安后来还无偿为乡里修建小学,这种至真至诚的举措,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任何一个时代的读者都需要的,具有激荡人心的伟大力量。
或许友情正像苦难天幕下稀薄的阳光,温暖着平凡的人们,也温暖着每一位读者。苦难也让孙少平不断寻找,不断徘徊,不停追寻人生的真谛与人性的内涵。或许这正如巨型风车之于堂诘柯德,人间炼狱之于但丁。越是险阻、越是挣扎、也越如俗世间的悲剧感染着在人生路上依旧垂泪唏嘘的心灵,恍如我们一直同行,有你我他、有路遥、也有孙少平和金波。一路相陪的友情总是平淡似水,于平淡中不经意透出温暖。少不更事的孙少平和金波从小一起玩耍一起学习。作者写友情主要围绕着主人公孙少平与金波等农村少年来展开的。金波的父亲出门在外,少平少安兄弟便常常帮金波家做些力气活。上初中时,为了省钱省粮孙少平总是和金波共用一辆自行车,一起上学一起回家。少年的友谊总是这样简简单单,也纯纯净净。上高中时,金波还把自己不多的白面票塞给缺衣少食的少平。而少安与润叶儿时也是如此,相互帮助相互关心,因为都是黄土地的儿女,都是平平凡凡的农家子弟。随着时间的流逝,儿时的伙伴也慢慢离散而去,各有各的天地,各有各的命运,但依然在心里记得着那些渐行渐远的朋友,那些渐渐如烟湮灭的往事。当揽工汉孙少平突然出现在东关邮政局时,城里人金波又惊又喜。两个分开已久的好朋友促膝长谈,推心置腹,既感叹人世的困难,也思索未来的生活,这友谊就像烟雾一般萦绕开来,既淡,亦浓。而当孙少平走投无路,身无分文的时候,第一个想起的还是金波这个老朋友。站在东关桥头,夕阳如血。两个年青人轻轻抱了抱,只为重逢的喜悦。仍然是金波首先为少平弄吃的,然后两人默默穿过繁华的城市。一路慢慢走,最后坐在河岸边上凝视遥远的星空和密集灯火的街市。路遥相信虽然这两个来自农村的青年,满怀心事,各有悲欢,但他们之间的友谊正是君子之交淡如水,朴素而可贵的。他们不追问也不探求,却像从来不曾分开一样,彼此理解,彼此尊重。金波把自己的心事埋藏得很深,但仍然渴望和少平聊一聊。他们之间就是这样,不经意提起了话题,就将那些往事慢慢道出。金波谈起了遥远的姑娘,谈起了那远去的爱情,而少平就安静地听。他们之间的友情是真诚的,像路遥笔下的许多小人物一样,重情重义,义无反顾,或许这正是路遥所渴望的温暖与情感。正是因为普通,因为真实,因为{7}“在地球这小小的村落里,我们正在同受煎熬”所以更能引起读者的情感上的共鸣与心里的感动。
而亲情在《平凡的世界》中更是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如孙玉厚将自己吆喝牲口所得的钱供弟弟孙玉亭念书,之后让出祖窖借钱借粮为他办婚事,以至于自己欠下债务。少安为了家人十三岁就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起早贪黑,不辞辛苦.秀莲对少安的入微体贴、孙玉厚对女儿兰花的关爱、少平对妹妹兰香的物质与精神支持、润生对姐姐和姐夫发自内心的关心等等,都在平淡而略带凝重中一一呈现,流淌出人性中至情至性的一面,缓慢而温柔地道出烟火尘世残酷之外的温馨。亲情的维系在中国农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亲情是人们美好生活的源泉。无论经历什么风雨,亲情都是经得起考验的,亲情也是毫无保留的宽容与奉献。无论是父母儿女之情、还是兄弟姐妹之情,都是作者高度重视并且赞美的,并且写出了这种亲情是人世间最值得信赖的情感归处。例如书中孙少安夫妇与孙少安父母之间的亲情。山西姑娘秀莲是一个好妻子,她非常爱她的丈夫,为了少安她吃什么苦都不在乎。为了自己的幸福,她可以不要彩礼,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嫁到孙家后,她任劳任怨,非常能干。可是
她又是典型的农村小女人,一心只顾着自己的小家,有一些自私的想法和行为,而较少关心自己的公公婆婆。孙少安这时的地位则非常尴尬,一方面是深深爱着自己的妻子,另一方面又是养育自己的父母,都是自己的亲人又该怎样相处呢?孙玉厚夫妇这时候则显示出了天下做父母的伟大来,只要子女们过得好,他们就是再苦再累也值得,父母对子女从来不会计较得失。对于秀莲他们没有半句怨言,做婆婆的反而处处维护秀莲。即使他们分家了,但也是剪不断理还乱血浓于水的亲情,孙少安的孩子虎虎经常要爷爷奶奶帮着照顾,分家并不彻底,孙玉厚仍然为儿女们奉献,少安夫妇当然也不时地关心两位老人。故事的高潮出现在少安的砖窑破产之后,父母的没有任何理由任何要求的支持对少安夫妇最终渡过难关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同时,共患难的亲情也再次唤醒了那埋藏在中国朴实农民中的朴素善良,当少安的砖厂越来越好之后,这一家人的亲情关系也越来越深厚了。
书中诸多让人感怀的人物又相互相遇与交汇,彼此契合与冲突,从而演绎出丰姿多彩的爱情。爱情这条情感线索一直贯穿整部作品。路遥所描写的没有山盟与海誓,也没有花间与月下,有的只是平实的爱情,或者这才是生活本来的面目。作者认为爱情应该真正建立在现实生活坚实的基础上,否则,它就是在活生生的生活之树上盛开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路遥也是如此安排主人翁的爱情历程的。如果说郝红梅之于少平只是一段青涩的回忆,那么田晓霞则是心灵相通的爱人,也是少平情感与心灵中不可缺少的。田晓霞和孙少平是高中同学.学生时代建立的友谊随着时间的转移慢慢远去了.当少平在黄原揽工时意外相遇,这时的晓霞穿着米色风衣,微笑着站在人群里看着他,从这之后他们开始了感情的交流。虽然在两人之间的现实差距是巨大的,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真心相爱。他们之间的爱情闪烁着浪漫的青春激情,是不受世俗干扰的理想式爱情,这情感像山涧的清泉林间的清风打动了年轻的心灵,体现了作者在爱情观上的情感至上倾向。但作者也无从知晓他们的未来,这爱情在俗世间是难以长存的,是同现实的世俗生活有着强烈冲突的。所以少平也不只一次感叹到他与晓霞之间的距离实在是太远了。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人物流露出的悲观情绪。路遥绝然不允许自己笔下的人物违背内心真实的情感,无论少平还是晓霞都是独立自主而且有情有义的人,都不会为了现实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初衷。所以最后田晓霞为了救一名儿童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作者宁愿牺牲田晓霞以成全完整而真正的爱情。鲁迅先生谈到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事物打碎了给人看,而路遥正是借他们的爱情悲剧将故事推向了高潮,也将人物的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如果说少平与晓霞的爱情折射出路遥心里理想爱情观面对现实生活必然要碰壁的话,那么润生与红梅的爱情则是立足于现实生活平平实实的爱情,或许这更像生活中的爱情,没有刻意的拔高,也没有夸张的激情。家庭成分不好的郝红梅在学生时代曾经想通过姻婚改变命运,但现实是残酷的。她最后只能在农村草草地结婚生子,婚后不久男人死了,扔下孩子。而润生家境殷实,有一分不错的工作。润生和红梅相逢后从感慨到可怜,从怜惜到相爱,润生不顾家人反对娶了红梅,两人过上了平静而幸福的生活。关于爱情,作者即便非常推崇理想的爱情,但仍然更看好现实主义的情感。或者这便是最后孙少平拒绝金秀而选择惠英嫂的原因吧。
二、浓郁的传统道德思想
路遥作为一位陕北土生土长的作家,毫无疑问他个人的生活经历及道德修养不可避免地受到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与传统道德的影响。路遥小说的道德意蕴来自作家的传统道德意识和特定历史时期的现实生活,正是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契合中,孕育出的传统道德依从倾向及道德完善倾向。从他的《人生》、《黄叶在秋风中飘落》等作品中我们隐约可见。而在
《平凡的世界》中也不例外地鲜明地烙上了作家自己儒家传统伦理道德的印痕。作品中许多地方正是有意无意传达出来这种道德观念。中国传统道德思想中一直占重要地位的是儒家思想.儒家重王道,要求以德服人,以仁爱治天下,以义正人。主张修身的根本是“孝”、“悌”这种亲情的培养。虽然这道德看似无形无象,无声无嗅,却是真实永恒的存在,在作品中是有迹可寻。在《平凡的世界》中众多的人物正是生活在沉淀着几千年深厚历史传统的土地上,因此他们也在时光的洪流中遵从那些传统道德并传承下去。路遥总是通过对他们及其家庭,表现出普通百姓对传统道德-------如“孝”、“悌”、“仁”、“恕”、“信”等等的依从及主要人物发自内在的道德完善倾向。.而道德的依从和完善无疑更让作品中的人物不仅栩栩如生,而且闪耀着人性的的光辉。路遥赋予这些在生活底层人们善良、勤劳、勇敢、厚道的特质。面对人生各式各样的苦难与艰辛,他们正如千百年以来普通的劳动者一样平静地面对坦然地承受。路遥也肯定了他们尊老爱幼、助人为乐、以诚待人等传统美德。尤其是作品中对农村家庭的描绘,他们父慈子孝、长幼有序、团结友爱、诚信明礼等等,正是传统道德的生动践行,从而构建了一个温馨而传统的平凡世界。
夜里劳动了一天的孙少平躺在没有门窗的角落里入迷地看书。黑暗中听到被包工头胡永州欺负的小女孩小翠低低的哭泣。而作为胡永州手下的揽工汉孙少平自身尚在生存线上挣扎,作者在《平凡的世界》中这样描写道:“孙少平每天竭尽全力,首先是为了赚回那两块五毛钱,他要用这钱来维持一个漂泊者的起码生活。更重要的是,他要有这钱帮助年迈的老人和供养妹妹上学。他在工地上拼命干活,以此证明他是一个好小工.。”这样的一个小工面对包工头的胡作非为时,他内心的道德力量不容许他视而不见,即便小翠只是一与他毫无关系的做饭小工。是生存还是毁灭呢?生存的卑微并没有让孙少平失掉做人应有的个人道德,他没有哈姆莱德式无谓的犹豫也没有功利主义者事不关已的冷漠。内心的正义感与道德上的坚定性需要他挺身而出,。而“仁”正是传统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或许在他人眼中完全是多管闲事,但在他身上生存的压力让位于道德的力量。翌日悲愤的少平挥拳将包老工头打倒在地,把自己的工钱给了小翠,送她离开,而自己再一次沦落成不名一文,只好站在东关大桥头等待雇主,直至饿得头晕目眩。这一小小的事件并非偶然为之,在此之前孙少平曾解救侯玉英与郝红梅。他展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恕”、“仁”。.即便郝红梅的移情别恋和侯玉英在铁锨事件上曾对少平造成过伤害。孙少平的做法不仅让当事人震惊,同样也震撼我们的心灵。这恰恰体现出孙少平在道德完善的倾向,在郝红梅移情顾养民时,他也难过,但他从顾养民身上领悟到“在最平常的事情中都可以显示出一个人人格的伟大来” 从那以后他就没有放弃过自我道德上的完善。正是如此,他才能够保持完全平和淡定的心境对待这两个曾经带给他巨大创痛的人。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充分表露出作者潜在的道德观念促使笔下的人物在道德上要倾向于更完善,如托尔斯泰一生都在寻求道德的完美.。
再如李向前与润叶。少年时代的润叶和孙少安青梅竹马,彼此心中埋下了朦胧的爱情种子。当少安囿于现实结婚后,她也并没有因此而答应李向前的求婚。因得知二爸的处境不好并被徐老汉误导不情愿嫁给李向前后,她也并没有和他同房,仍然在心底苦苦地坚守着自己青春时的恋情。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中对爱情的忠贞观念在她身上得到极至的体现。她身上寄寓了作者理想的爱情观念------坚贞。而李向前虽然得不到润叶,但他仍然对润叶及其家人非常好。对润叶几乎百依百顺、孝顺润叶的父母、教润叶的弟弟润生开车、仍然把自己当作这个家的女婿。这也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人。在他身上充分体现出宽容、善良、质朴的传统道德。其实他的内心十分痛苦,并常常借酒浇愁,以致有一次酒后开车失去了双腿。这时他甚至为了给润叶幸福的生活,他打算离婚,牺牲自己成全润叶。或许这正是:夫仁者,己欲立而
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当李向前双腿残废后,润叶的心震憾了,她设身处地地为向前感到难过。当坚贞的爱情和做人的道德发生冲突时,她毅然选择了后者。不能不说这实在是一个无奈但心甘情愿的举动。她主动担负起做妻子的责任照顾李向前,历经了情感上的兜兜转转,终于生活在一起了。虽然谈不上美满,但终究是一个完整的家。润叶像亲人一样照顾他,尊重他,使向前获得了重新生活和自力更生的愿望。正是在这种自我牺牲和献身的道德回归中,润叶觉得自己的生命也获得了充实和升华,她也更加淡然而从容地看待现实生活。孝顺公婆、顾照向前、呵护儿子,在这样平实的过程中,润叶感到了幸福,两人的情感更深了。这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更像亲情,深厚而淳朴。
而孙老汉一家子本身就像陕北黄土高坡上千千万万传统家庭的剪影与浓缩。他们遵守传统的道德观念,要求家庭成员的尊老爱幼、父慈子孝、和睦团结;也要求社会成员诚实守信、仁爱有礼、推已及人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最传统的道德要求,也是路遥在作品中不经意道出的。如孙玉厚对孙玉亭。无论孙玉亭这个积极分子怎么不堪,作为兄长的孙玉厚从始至终一直关心弟弟。送他上学、借钱娶妻对他而言都是自然而然的,并没有因此抱怨什么。而从孙玉厚老两口,到兰花的两个孩子,都特别尊重家里的老人-----孙少平瘫痪在床的老祖母。无论日子怎么苦,白面馒头是要给老人吃的。或许这实在不算什么事情,但在一家人心里老人是应当放在重要地位的。路遥正是通过这许多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去构建自己温情脉脉的道德世界。孙少安从十三岁起就开始劳动,承担起家庭重任。不是为自己,只是为了支撑起破败的家,他时时记得自己为人子、为人兄、为人父的责任。孙少平在外打工,无论自己如何衣衫褴缕、朝不保夕,总是保证及时给妹妹兰香寄去生活费。孙玉厚一家如此,千百户平常百姓也是如此,中华民族千万年来也是如此。这些注重孝悌、仁爱诚实的道德传统并且会继续传承下去,如滚滚江河奔腾远去。
带着特有的黄土高原气息,路遥从陕北高原向我们走来。他一生都生活在底层挣扎着奋斗着,手中的笔从不停歇直至生命落下幕来。他的笔触从真实的生活环境中撷取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形象,他们的身上清晰可见作者乃至千千万万普通百性所有的善良、勤劳、坚忍、宽恕、仁爱、孝悌的美德,以及由人物道德不断完善所呈见的人格力量和情感力量,这即是路遥对传统的体会和追求.。这种个人道德观念体现在作品中充满了浓郁的传统气息,缓缓地道出昨日与今昔、孝与悌、仁与信、勇与恕。
三 结语:生命的回响。
路遥作为一位陕西本土作家,他的一生充满了苦难,因而他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生活过的土地和黄土地上的人们。正如他在《平凡的世界》的卷首写道:谨以此书献给我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他始终视自己为农民中的一员,以缠绕纠结的故乡情结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他时刻关注着脚下苍凉而辽阔的土地和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纯朴善良的人们,故其写作素材基本来自农村。他将农村生活的体验与自己生命的苦难内化为艺术的源泉,把陕北农村作为一个盘桓在他心里永恒绵远的诗意象征去表达,以其奔放的激情道出不平凡的真情。所以在《平凡的世界》中随处清晰可见乡村的炊烟、溪流、雾岚、鸡犬、阡陌、农人、村屋.........在这些熟悉的画卷后面的正是路遥生命的回响---------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他将自己的一腔碧血与焦虑忧思凝于笔端,深情外化为作品中简朴而率真的亲情、友情和爱情以及人们对亲情友情爱情的追求。路遥在对自己心中情感的殿堂的细细描摹时,并没有仅仅沉溺于情感的表达,而是于真情处将人物的道德品质得以显露,得以升华,使情感与道德这看似相悖的二者融为一体。
路遥自身的生命历程表现为一个不断超越自身的过程.。从1970年的小学教师到1976年的陕西作协编辑,从1980年的《惊心动魄的一幕》到1988年《平凡的世界》完成。这并不仅仅是时间的流逝与创作的过程,更是作家心灵的历程。作为一名“土著”作家,他主要受到的是农民的影响,作为农民的儿子,他深深地爱着他的故乡,接受和传承着传统道德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他更是关注世界胸襟开阔的人,他尊重传统道德,但又并没囿于其中,他也渴望着更为完美更为高尚的道德品格。表现在作品中,其人物与事件都是放在传统道德的环境中的,大多数人物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也是传统“孝”、“悌”、“信”、“仁”,行为也是合乎传统道德准则的。而主要人物的身上或多或少有着作者的影子和作者理想中的形象,他们身上不仅有着对传统道德的皈依,也有着时代赋予的自我道德完善的特质。道德的完美与细腻的情感让这平凡的世界更让人眷恋,让人们更加珍惜平凡的人生。
参考文献:
{1}{5} 《早晨从中午开始》路遥
{2} 《时代的影子》马国平 《书屋》2000-7
{3}《瞭望父亲精神的一扇窗口——写在路遥文学纪念馆开馆时》 路茗茗 2007-11
本文发布于:2024-02-08 06:33: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9184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