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8日发(作者:梅根)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范文内容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内容一:物流管理中GIS技术的运用
GIS对商品从供应商到消费者整个物流过程的进行有着重要的作用。GIS具有强大的地理空间信息分析和处理能力,在对各种信息加工处理的基础上能够对商品的运行状态、物流中心选址、车辆运输调度等方面进行管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物流的管理效率,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文章对GIS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具体分析。
一、GIS技术概述
(一)GIS技术的含义。GIS是一个空间信息的决策系统,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对应的空间数据进行获取、分析、处理和存储等,从而为用户提供研究和决策需要的信息。GIS被广泛的应用在资源调查、环境评估、交通运输等领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资源的共享为GIS技术发展提供了保障,也促进了其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二)GIS技术的特征。首先,GIS因其能够对多种地理空间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具有动态性和空间性的双重属性;其次,GIS技术一般以科学研究和进行合理决策为主要应用目标,能够在对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为科学研究和企业决策提供高质量的信息资源支持;最后,GIS技术能够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对地理信息进行模拟仿真。
二、GIS技术对现代物流发展的意义
(一)降低物流成本。物流企业的运作平台得到了发展,但一些企业的物流运输成本仍然很高,主要原因是小范围内的搞物流配送加重了远距离、大运输量的运输成本。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企业之间的共同配送,通过共同配送中心的建立对企业共用的物流资源进行整合,从而提升物流车辆的实际承载效率。而共同配送的进行需要对货物的配送时间、路径等进行规划,GIS技术的应用能够将货物配送地、配送路径、配送要求等信息进行集中化的视觉展示,从而为企业的共同配送选址提供决策指导。
(二)实现物流增值业务。物流的增值业务能够满足客户的不同需要,是现阶段物流管理中的重要业务内容之一。这种业务主要包括便利服务、加快反应速度的服务以及降低成本的服务等。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增值业务的开发
成为物流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客户对物流管理的各个环节也提出了不同的个性化需要,增值服务能够满足这些不同的个性化需要。GIS技术的应用能够对运行车辆的地理位置信息进行掌握,及时对配送中客户产生的配送服务需求进行满足,从而全面提升物流增值服务的水平。
(三)实现小批量、多频次的物流配送。用户对物流配送的个性化需求导致小批量、多频次的物流配送成为现阶段物流配送的主流。这种配送方式一方面能够满足零售企业的销售需求;另一方面给配送企业带来了较高额度的配送成本,不利于物流企业的稳定发展以及经济效益的获得。因此,应用GIS技术能够为客户提供可视的配送车辆地理位置信息,从而提升多频次配送的效率,节约企业的物流配送成本。
三、GIS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一)利用GIS技术进行物流中心的选址。物流中心的选址是物流投资决策中的重要影响因素,选址的好坏对物流系统的构建以及能够获得最大化的物流效益产生直接影响。但物流中心的选址容易受车辆、交通、区域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导致不管在何地建立物流中心,物流系统的总体发展和经济获益情况都会受到影响,甚至发生改变。GIS技术能够在对地理位置信息分析的基础上,为物流中心的选址提供优化的指导。在物流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国内外很多专家提供了多种基于GIS技术的模型算法,从不同的角度对物流中心的选址进行了研究。经过专业人士的不断努力和研究探索发现,现阶段的物流中心选址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运输规划法、遗传算法、动态规划法等。与此同时,有专家结合GIS网络分析的特点,将影响物流运输服务质量和成本的各种因素进行整合,提出了一种最优的分析模型GDSS。这个模型的优势在于一旦确定了地理位置的相关因素,物流配送人员就能根据自身哪怕有限的物流中心选址理论知识来进行物流配送地址的选择。
(二)利用GIS技术进行车辆运输配送调度管理。物流配送环节是物流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在这个阶段会消耗企业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资源。但现阶段的物流配送中人工决策模式效率较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物流企业的配送发展。GIS技术的应用能够通过提供大量的空间信息来对配送环节中的问题进行解决,从而为企业车辆的调度和物流配送路线的选择提供优化的解决策略,提升企业决
策的科学性和技术性。有专业人士研究出了集合全球定位系统、全球移动通信系统以及地理信息定位系统于一体的急救车辆导航管理信息系统。这种系统能够向进行物流配送的人员提供一个带有数据机构的具体实施曲线道路网,从而帮助物流配送人员找到一个最短的配送路径,提升物流配送效率。另外,还有专业人士在地理信息定位系统的开发商研究出了一种专注于物流运输策略的运输方法。这种运输方法能够让物流配送人员根据地理定位来了解该地区的生物能源,从而对潜在站点进行确定,绘制一种具有最佳生物能源的地点,并在对其进行网络分析的同时,节省物流运输的时间和成本,提高物流运输的效率。
(三)利用GIS技术优化物流系统的集成。物流管理的进行需要对来自各方面系统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可见,信息贯穿在整个物流活动管理过程中,是现代物流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物流管理中的信息来源较为广泛、涉及的信息内容较多,且具有动态性强的特点。因此,对物流管理中信息的分析和处理存在一定的困难,一旦处理分析不当就会影响对信息资源的利用,不利于物流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GIS技术的应用能够优化对各种信息的处理,并对物流系统的集成进行优化。有专业人员将空间信息技术集成到了物流收配系统的数据结构中,对数据采集设备和数据库的管理系统进行了优化,提升了对物流系统的集成管理操作。还有专业人士在GIS技术的基础上研究出了一个通过集成网络实现的优化算法,根据一些先进的开放性技术标准优化了车辆路径选择系统,从根本上避免了传统物流集成系统的手工流程,节省了流程中的加工成本,减少了物流运输中的交通拥挤问题。
四、总结
GIS技术以其自身的优势,在物流运输中心位置的选址、车辆运输配送调度以及物流系统集成优化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在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的同时,有效的节约了物流企业的运输成本,节省了物流运输管理的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我国物流运输管理的稳定、健康发展。但现阶段的物流管理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对其系统性能的研究较为浅薄,对跨平台系统的优化需要进一步深入等。因此,对于GIS技术在未来物流管理中的发展还要实现其标准化、集成化以及网络化的发展。要在充分吸收、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对物流管理中GIS技术的应用方法和技巧进行规范的研究,同时要继续在物流管理GIS技术的
应用中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基于GIS技术的现代物流管理稳定、健康发展。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内容二:校企合作物流管理现状分析
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的桥梁。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双方可以共享资源、优势互补、优化课程结构、使理论与实践一致,促进学生就业,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近年来高职物流专业与企业开展了一些校企合作的实践,但效果未达预期。本文以武汉某高职物流专业为例,了解目前物流专业校企合作的情况。
1某高职物流专业合作企业情况
武汉某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为2022年全国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本专业近几年来在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方面投入了相当资金和精力,成立了校企合作管委会和物流专业共建委员会。稳定合作的校企合作企业有10家,包括九州通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招商局物流集团有限公司(武汉)、武汉大道物流有限公司、中百生鲜物流配送中心等武汉市知名企业。学校与合作企业通过认知实习、去企业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实习、教师挂职锻炼、为企业设计流程方案、相互培训、订单培养、接收毕业生等方式开展合作交流。
2校企合作情况分析
校企合作是三方主体:学校、企业、学生。我们针对三个主体各下发了调查问卷:校企合作情况调查表(企业版)、校企合作情况调查表(教师版)、校企合作情况调查表(在校学生卷)。企业版主要下发几个合作企业,教师版下发武汉市若干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师和实训指导老师,在校学生卷调查了该校大二学生,原因是考虑到大三正在顶岗实习,下发问卷回收率太低。该校物流专业大二学生有普通班和订单培养班,订单培养班学生对校企合作真实情况更为了解。共下发调查问卷企业版11份、教师版10份、在校学生版170份,全部回收。考虑到调查问卷卷面内容的局限性,在校企合作情况分析时,我们还对该校部分物流专业共建委员会进行了访谈。
企业眼中的校企合作
在10家合作企业中中有1家企业与学校互派员工相互兼职;70%的企业曾接受教师挂职锻炼;30%的企业每年会派1~2名专家来校做报告,做报告次数每年
1~2次。没有企业在学校设立奖学金;有两家企业为学校捐赠了物流系统软件;校企合作成果有一家企业形成了策划方案,其他企业都是通过接受学生实习、就业等形式实现合作的。企业对我校实习生的表现整体基本满意,但仍有改善空间。企业人员普遍认为学生对专业领域的通识解读能力较差,吃苦能力有待提高,综合素养需继续培养。
学生眼中的校企合作
有关个人素质
在企业最需要员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一题中,100%学生都勾选了吃苦耐劳精神,说明学生很清楚企业对员工基本素养的需求。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选项超过90%,专业技能选项%,积极进取精神选项占58%,良好的仪表举止选项勾选者最少。而关于你还欠缺那些素质一提,43%的同学选择了专业技能、50%的同学选择自主学习意识、39%的同学选择了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有关校企合作对个人的影响
去企业实习,能胜任的工作内容一项上,91%的学生选择辅助性工作,79%的学生选择其他一线类工作。校企合作能解决你的问题一项,提升专业技能、提升职业操守、增强自主学习和团队意识三个选项都有超过50%的学生勾选,说明学生认为校企合作可以提升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学生认为,校企合作提供了一个提升自身素质、积累实习经验、拓宽人脉、巩固专业知识、了解社会需求的平台,这五个选项都超过了50%的勾选率。在企业提供怎样的条件,你更愿意参加校企合作一题中,按照勾选率高低,依次是专业素质培养、与社会接触平台、拓宽人际交往范围、较为满意的薪酬,说明学生还是更注重专业素质和与社会接触交流。学生眼中的合作企业关于校企合作中企业给学生带来的优势,超过70%的同学选择了实习条件和指导有保障和学科专业对口。关于校企合作的局限性,85%学生认为企业是在使用廉价劳动力,37%学生认为对学生不公平,39%学生认为还是可以学习到有用的东西,另有35%的学生认为校企合作的局限性是正常现象,企业不想增加成本与风险,但超过85%的学生表示不会由于校企合作的局限性就拒绝参加校企合作活动。
教师眼中的校企合作
调查问卷下发给武汉市物流专业教师,并做相应的访问调研。根据问卷回收
整理和访谈结果显示,各高职院校物流专业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校企合作,合作企业一般在5家以下,合作企业多为品牌企业,年营业额500万元以上的有中百集团、武昌量贩、顺丰速递等大企业,说明越是大中型企业越注重校企合作事务。合作关系中,学校为企业提供顶岗实习生以及少数提供企业员工培训。教师认为校企合作的主要特征是学校办企业、企业冠名班、联合培养培训、长期稳定接收毕业生(按勾选票数多少排列)。目前,影响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包括缺乏政策引导、企业利益得不到保证、缺乏合作机制、学校缺乏主动性、缺乏交流平台,大多数教师对这几项因素都勾选了,说明这几项因素都在制约着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此外,学校的教学计划和企业的用工计划不一致,也是影响校企合作成功的因素。
3校企合作中的若干问题
校企合作不深入
从调查结果来看,校企合作双方互派员工兼职几乎没有,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做法仅有一所学校长期坚持执行,企业派专家来学校做报告没有形成规范,学校每年会请不同企业的经理人员给学生做报告,而之后的合作很难深入。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师很少参与到企业流程设计、物流规划等项目,在企业任职的物流专业教师屈指可数。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一般都是遣送毕业生、顶岗实习,一起进行产学研工作的几乎没有,合作成效也很难体现。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效果不明显,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经营存在脱节现象。
校企合作没有体制机制保障
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学校校企合作机制建设单薄,很少有学校成立校企合作专门机构,如校企合作管理委员会或者专业共建委员会,个别学校有,但管委会或专业共建委员会运行流于形式,通常是成立时开一次大会,讨论一下,后续合作难以跟进。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其中成员都是兼职,各自在企业或学校都有相应的岗位,忙于应酬日常事务,对合作事务关注度不够。而校企合作也没有硬性规定要做到何种程度,才算合作成功,这种情况下,使校企双方合作浅尝辄止,难以深入。
缺少校企合作沟通机制和平台
校企合作沟通包括合作前的沟通和合作过程中的沟通。合作前缺少校企互相
认识彼此的专业平台,目前对于物流专业很少有这样的平台让校企双方能相互选择,了解确定是否合作。确实有一些行业协会牵头成立了若干专业的职教集团,职教集团内聚集了行业内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校,但显然职教集团的作用还不太突出,对于物流专业来讲,多数学校没有参与到职教集团中。少数参与到了其中,也只是每年开一次会,或几年一次会,集团鲜少组织内部成员进行合作交流。合作过程中的沟通,是为了更有效处理校企合作业务,使后续的合作工作能顺利开展。毕竟在合作的过程中,校企双方都有着不同的出发点和合作目标,对于学生的要求、对于课程的要求、对于合作时间都有各自的要求,摩擦频现,这需要有一个稳定的、长期运营的沟通平台,在该平台双方共享信息、共同讨论、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合作中,校企双方并没有形成及时有效的沟通机制。在对教师的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处理校企合作的相关问题的主要的解决方式是向领导或同事求助,只有少部分的教师会主动联系企业解决。而对于企业的调查显示,%的受访者称没有和教师就校企合作的某些问题进行过沟通的经历,%的受访者和教师进行过沟通,%的受访者认为想要沟通却时间上难以协调而最终没有沟通。
校企合作缺少政策支持
国家这几年以来关于职业教育下发了很多文件,中高职一体化教育、高职教育改革发展、产学研一体化等方面都有涉及,也有校企合作方面的,如要求建立和完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体制与机制,组织高职院校开展政、企、校合作共建,探索产学融合、合作共赢的校企合作机制,初步形成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但没有鼓励和支持校企合作具体运营的细则,缺少了细则,宏观方面的政策指导落地太难。像欧美一些国家,细则已出台,提供实习机会或短期工作机会或与学校深入合作的企业,可以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等。
4校企难以深入合作的原因分析
企业经营目标与学校教学目标难以一致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标的社会团体,而学校是提供公共服务的公益性组织。若合作无利可图,企业极可能放弃合作,若仅仅使学生充当企业的廉价劳动力,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难以实现,在双方利弊的博弈中,很多校企合作团体因没有协调成功而解体。
政策支持和扶持力度小
在对学生和教师的调查问卷中,70%以上的教师和学生都认为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没有积极性,且财政方面支持校企合作力度很小。在对高校物流专业教师的访谈中,多数被访者表示合作企业都是学校教师在找,合作模式也是教师和企业协商,学校对合作过程中的支持不太到位。学生去顶岗实习的企业,往往需要派车去学校接学生,或者给学生提供住宿场所。
缺少专人负责校企合作事务
校企合作本身就是动态的、复杂的。在合作过程中也会出现种种问题,及时协调沟通是解决问题继续合作的关键,但目前高校中没有专门的校企合作部门和人员设置,合作事务更多的就交给了专业老师和专业负责人,相当于额外给老师们加了任务,又没有任何支持和激励机制,合作过程中需要学校、企业、学生三方沟通的事务非常多非常磨人,时间一长,大家都对合作不太积极了,校企关系淡化在所难免。
校企合作成果缺少量化考核评价标准
校企合作过程复杂繁琐,合作成效也没有量化标准来衡量。多数学校仅仅以校企合作协议来考核评价,没有深入了解校企合作协议的执行力度和实践情况,有的学校甚至没有校企合作方面的评价。对校企合作开展较好的典型案例没有鼓励宣传,也没有对不开展校企合作企业的院校进行引导和鞭策。没有量化考核标准,合作开展好坏一个样,这样就会打消学校企业开展合作的积极性。
本文发布于:2024-02-08 00:31: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9148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