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5日发(作者:李修贤)
沈从文《边城》文学赏析
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是一部杰作,它的艺术独创性主要在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顶峰之作,它巩固、发展和深化了乡土抒情模式;继鲁迅的《阿Q正传》之后重塑了中国形象。
沈从文《边城》文学赏析
摘要:沈从文,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其创作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1934年10月生活出版社出版的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边城》通过展现自然美、民风美和人物美的画面以及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的人们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凉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进而让我们近距离地感受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边城、风情美、人物美、人性美、人生理想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支撑起他所构筑的湘西世界的柱石。矗立的白塔,古朴的吊脚楼,翠绿的河水,高耸的青山,一位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构成了一幅秀丽的山水画。既让人想起陶渊明笔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园,又让人联想到马致远“小桥流水人家”般的悠闲恬淡。然而,沈从文要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有这样和谐的田园牧歌的生活还有重塑民族品格的忧伤。
沈从文为这篇小说写体积是就声明:“我写这本书只预备给一些本身已离开学校或始终就无从接近学校,还认识些中国文字,置身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以及说谎造谣消息所达不到的那种职务上,在那个社会里生活而且极关心全个民族在空间与时间下所有的好处与坏处的人去看。”他希望小说的读者是有理性的,应该是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之处与目前堕落之处,和在那里很寂寞的.人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
《边城》是理想世界中的美丽湘西地域的风俗画。正如沈从文说
“我要表现的事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1]因此小说用前三章描绘了湘西的山水风景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在那里有能看清河底石子颜色的水流,有长满翠绿竹子的小山,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人们住在桃杏花掩盖的房屋内。在那里有端午节的赛龙舟、捉鸭子比赛,有络绎不绝的商人和水手,还有青年男女的对唱。不仅渲染出了湘西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为这些朴实、善良的人们的成长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生存背景。
这里最引人注目的是理想的人物和古朴的湘西风情的有机结合和自然交融。所以有了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晒得黑黑的、因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澈如水晶的翠翠。她是个年幼的小女孩,因为她喜欢独自低着头学小羊叫,学母牛叫,或采把野花戴在头上扮新娘子;她是个懂事孝顺的好孩子,因为她总是力所能及的帮爷爷洗衣、做饭、渡船;她是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因为她时不时望着天空想心事,执着的追求爱情,守着渡船,深情地等着那个用歌声把她的灵魂浮起来的年轻人,可是“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文中的外公虽年过古稀却被这自然地山水养育得依旧健壮,他的一生奉献给了渡船,他一直在默默的帮助别人,不收取任何回报,还帮路人准备茶水和烟叶,他的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品质,当然这样一副好心肠也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
沈从文将人物美和人情美表现到每一位边城的子民身上。作者在《边城·题记》中说“他们是真正的、诚美的,生活有些方面极为伟大,有些方面又极为平凡,性格有些方面极为美丽,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我动手写他们时,为了使其更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更老老实实地写下去。”所以在小说中有慷慨大方、乐于助人的船总顺顺,即使他认为翠翠与大儿子的死密切相关,但在她无依无靠的情况下,仍愿意将她带到家中;有热诚质朴的杨马兵,他取代了爷爷,承担起了他认为自己应尽的责任;有豁达大度的哥哥天保,在明知自己的歌声不如弟弟的情况下也欣然“应战”,在了解到弟弟的心事后,选择成全弟弟,外出闯滩,却遇难;有为爱痴狂的“岳云”傩送,为了翠翠可以不要碾坊只要渡船,但却因哥哥的死悲痛不已,最终选择了离开;
“甚至在那里即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的绅士还更可信任。”沈从文一再将其中的人物和景物进行“理想化”处理,为了加强抒情性,沈从文还善于象征,白塔的坍塌象征着古老湘西的终结,白塔的重修象征着新的人际关系的重造,而从整体上看,翠翠爱情的波折和无望也象征了人类的生存环境,他这样做也是因为他想引起理性的读者们对中国社会的关心。
当时的社会正是那个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衣冠社会”,他发现那些本不该为人们所追求的东西已经入侵到质朴、勤俭的农村,他想通过这种“理想化”的表现重塑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为民族文化重新注入美德和活力,让我们的社会不再一天天堕落下去。
但是沈从文深知理想的人生形式只存在于“理想”之中,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许多人只看到了人物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忽视了“不悖于人性”,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内容具有理想的特点却并没有完全的理想化,其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现实自为自在的人生形式——自然。沈从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结尾,虽然是意料之外的变奏,但却符合现实中的悲剧,也体现了人的生命的脆弱。这种现实不仅体现在结尾中,在文章里,因大哥天保的死,顺顺一家对翠翠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既是导致悲剧结局的原因也体现了美好人物的阴暗面,以及长期受封建宗法思想的影响,也最终导致顺顺一家介意二儿子傩送与翠翠在一起。尽管沈从文花大量笔墨展现理想中的人性美,尽管他也想让翠翠最后有一个好的结局,但是在封建思想和金钱势力下爱情不能打败现实,人也无法打败现实,从而演出了一场不知归期的悲剧,这也是作者不愿看到的却又无法避免的现实。
结束语
沈从文通过描写湘西边地特有的民俗风情,山水风光,构成其理想的人生形态。沈从文先生的作品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正于先生所言:“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理解人。”《边城》渗透了悲伤色彩,却并没有削弱作品的魅力,作者也借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抒发心中的种种压抑与感慨。而读罢全文,有种来自内心深处
的感动,无形之中牵动了我感受社会风情的种种变迁。读者丛先生作品中接触带了另外一种人生,从而乐意更深刻的理解人生。而《边城》无疑使其中给予读者丰富精神享受的优秀作品之一。
湘西的世界,心灵的家园。
[注释]
[1]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11卷[M]。香港:花城出版社,三联出版社,1984:43
参考文献:
[1]《中国现当代文学史》(1917—1997)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A]
[2]《阅读与欣赏》1999年第3期[A]
[3]《沈从文资料研究》[C]
[4]《沈从文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凌宇著[C]
本文发布于:2024-02-05 13:31: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900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