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大海的诗句10首

更新时间:2024-02-04 00:51:17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4日发(作者:梅鼎)

描写大海的诗句10首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体裁作文、作文素材、作文指导、好词好句、读后感、观后感、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 adjust

and u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elementary school essays, middle school essays, high

school essays, genre essays, essay materials, essay guidance, good words

and ntences, reading feedback, obrvation feedback,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 stay tuned!

第 1 页

共 10 页

描写大海的诗句10首

中华文明虽然主体是大陆文明,但不乏海洋文化传统。从古老的《山海经》开始,其中的“海”,虽然泛指各种水域,但也包括海洋;到明代郑和下西洋,途径太平洋到印度洋;无不显示了中国人在海洋文化中的存在。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其中对大海的描写也占了相当大的部分。中华诗词中的海洋,有的是风景异域,有的是波澜壮阔,有的是惊天动地,就是没有忧郁悲伤,充分展现了中国人的胸怀。

1.《观沧海》,曹操

三国时期的政治家诗人曹操站在政治家的角度来看大海,有一种四海一统的气势。他的《观沧海》一向是海洋诗歌的典范: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当我还是中学生的时候,读到这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当时没有太多的感觉;这很正常,我生在一个内陆省份,没见过大海,当然也就没有太多感觉。后来上大学,在渤第 2 页

共 10 页

海湾乘船,当我在甲板上,看到阴森森、一望无际的大海,亮而无光的太阳,终于理解了这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大海真的是大,大到吸收了所有直射到海面上的太阳光,让太阳再也没有陆地上的那种多彩夺目的光芒;大海之大,太阳之小,在海面上,太阳也只是其中不起眼的一部分。所以,你脑海里就是那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作为政治家,曹操心若大海,包罗万象,日月星辰尽在其中。

2.《春日望海》,李世民

同为政治家,唐太宗李世民也有海洋诗歌存世;不同于曹操的是,李世民是见海思贤,想起了同样与大海有关系的伟大帝王,其意义昭然若揭。他在《春日望海》中写到:

披襟眺沧海,凭轼玩春芳。

积流横地纪,疏派引天潢。

仙气凝三岭,和风扇八荒。

拂潮云布色,穿浪日舒光。

照岸花分彩,迷云雁断行。

怀卑运深广,持满守灵长。

有形非易测,无源讵可量。

洪涛经变野,翠岛屡成桑。

之罘思汉帝,碣石想秦皇。

霓裳非本意,端拱是图王。

第 3 页

共 10 页

仙气凝三岭,和风扇八荒

在李世民眼中,大海是“积流横地纪,疏派引天潢”,在海上,大海就是世界,向下是在地上横流,向上是接天涌。从大海上过来的“仙气”是“凝三岭”;从大海上吹来的“和风”是“扇八荒”。

在唐太宗眼里,大海是广阔无垠的,“有形”而“非易测”;大海没有发源地,是“无源讵可量”。

站在海边,诗人很自然的想起两个与大海有关,又建立了不世功勋的帝王,因此有“之罘思汉帝,碣石想秦皇”,汉武帝太始三年(前9(4)曾登之罘,秦始皇三十二年 (前28(3)曾至此观海,留有刻石。两代帝王都建立了彪炳历史的功绩,自然值得诗人向往。

3.《望海》,周繇

唐代诗人周繇写出了唐人在大海上的感觉,那是一种“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感觉。普通人在大海上,很容易产生“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想法。但唐人是何等的豪迈,岂会有无所依靠的感觉?诗人在《望海》中写到:

苍茫空泛日,四顾绝人烟。

半浸中华岸,旁通异域船。

岛间应有国,波外恐无天。

欲作乘槎客,翻愁去隔年。

苍茫空泛日,四顾绝人烟

首句,“苍茫空泛日,四顾绝人烟”是直抒胸意,并没有自卑或豪迈的表述。一个“半浸中华岸,旁通异域船”,就显示出大唐应有第 4 页

共 10 页

的豪情,我就是“中华”,一个堂堂的中央大国;往旁通的才是异域,是小国寡民。

“岛间应有国”,显示大唐人虽然自认是中央帝国,但也知道各种岛国的存在;“波外恐无天”,则展现了大海之广阔,唐人的应有气势。

4.《浪淘沙·望海》,纳兰性德

以大海的宽阔,任何人到了海上,一种豪情会油然而生,哪怕他是极度婉约派词人。清代婉约派词人纳兰性德便是这种感觉,他在《浪淘沙·望海》中写到:

蜃阙半模糊,踏浪惊呼。

任将蠡测笑江湖。

沐日光华还浴月,我欲乘桴。

钓得六鳖无。竿拂珊瑚。

桑田清浅问麻姑。

水气浮天天接水,那是蓬壶。

蜃阙半模糊,踏浪惊呼

“沐日光华还浴月”,其豪迈,与魏武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是一样的,大海给人的感觉,就是包罗万象。

词人想乘船出海去“钓得六鳖”,鱼竿轻拂珊瑚,待到沧海变桑田,直接去向麻姑问道。婉约派词人面对大海的豪迈,由此可见。

“水气浮天天接水,那是蓬壶”,水天相接,茫然间,大海就是一切,哪里有蓬莱仙岛?

第 5 页

共 10 页

5.《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苏轼

从宋代开始,中国的海上贸易逐渐兴盛起来,中国人出海的经历也多起来。因此,其间有不少诗人由于各种原因渡海乘船。大文豪苏轼则因为贬谪而数次渡海,在遇赦北还渡海时,他写下了这首《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海上的风雨那是无规律可循,所以诗人说,“苦雨终风”,这其实有两层含义,一是说大海的风雨,二是说,自己人生的风雨。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也是语带双关,一是说海上忽然久雨放晴,二是说自己也是久贬遇赦。原因是什么?“天容海色本澄清”,自己本来就是清白的。

最后,诗人对“九死南荒”都没有悔恨,因为这次远游,特别是海上的经历,是他平生最奇绝的经历。

6.《太平洋遇雨》,梁启超

《太平洋遇雨》是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所写的七言绝句,是在太平洋上遭遇大雨时有感而发的诗篇。全诗用气势磅礴的语言突出了作者心中的大志,展现诗人永不言败的浪漫主义情怀。全诗写到:

一雨纵横亘二洲,浪淘天地入东流。

第 6 页

共 10 页

却余人物淘难尽,又挟风雷作远游。

一雨纵横亘二洲,浪淘天地入东流

“一雨纵横亘二洲”,这只有是在大洋上遇雨才有的感觉,更是一个胸怀世界的奇才才有的豪情。在大洋上,只有天与地,更无其他,所有诗人才有“浪淘天地”的感觉。

“却余人物淘难尽”,戊戌政变后的劫余人物不会被历史浪潮涤荡尽,表达了诗人不因为变法维新运动的失败而退缩的壮志豪情。“又挟风雷作远游”,豪迈,豪情,风云人物,“挟风雷”而来,又“挟风雷”而去,快哉,快哉!

7.《北归昼渡海风便波平尤觉奇绝成五绝句 其一》,李纲

在大海上固然是天气变化无常,但晴天则是大美风景,是在大陆上无法看到的风景。北宋政治家兼诗人李纲就有幸遇到了这种好天气。他在《北归昼渡海风便波平尤觉奇绝成五绝句 其一》中写到:

澄波不动琉璃滑,一望应须万·里馀。

舟行冲激浪花碎,如驭白云游碧虚。

澄波不动琉璃滑,一望应须万·里馀

“澄波不动”,海面像“琉璃”一样光滑;一望万·里,横无涯际。只有行舟才能激起浪花,而浪花瞬间就碎了,感觉船行在白云上一样,我就像在碧空虚无中游览。

那种感觉,是海上航行比较少有能遇到的,海上一般无雨,晴天,也会有风。像这种既晴朗又无风的天气,比较少遇到。所以,诗人也就有“如驭白云游碧虚”的感觉。

第 7 页

共 10 页

8.《出海》,文天祥

南宋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有较多的出海经历,他写的关于大海的诗词也比较多。这首《出海》也写得豪迈、大气:

一团荡漾水晶盘,四畔青天作护阑。

著我扁舟了无碍,分明便作混沦看。

水天一色玉空明,便似乘槎上太清。

我爱东坡南海句,兹游奇绝冠平生。

一团荡漾水晶盘,四畔青天作护阑

中间是一轮圆月,四周是海水荡漾;而青天则作为圆月的护栏。“分明便作混沦看”,月光清亮,一切都看得分明,但四周“极目皆水,水外惟天”,所以,只能“作混沦看”。水天一色,玉宇澄清,这样绝伦的景色,让我产生了“乘槎上太清”的豪情壮志。

最后一句,“我爱东坡南海句,兹游奇绝冠平生”,既表达了与苏轼一样,对大海的喜爱;同时,在人生道路上,也和苏轼一样,豁达且不堕其志。

9.《过东沙山是闽山尽处,同石来次萧给事韵》,汪楫

明末诗人汪楫则独辟磎径,描写出海后,回望起点的风景,那将会是怎样一种感觉呢?诗人在《过东沙山是闽山尽处,同石来次萧给事韵》中写到:

扬帆从此别嶕峣,钲鼓争鸣大旌飘。

蹙浪谁知三老健,跳波真有百灵朝。

砰訇地轴声初转,荡激天河影共摇。

第 8 页

共 10 页

去国回看忽千里,无边蓝水接青霄。

砰訇地轴声初转,荡激天河影共摇

一句,“蹙浪谁知三老健,跳波真有百灵朝”里的“蹙浪”和“跳波”,把大海写得太调皮了。“砰訇地轴声初转,荡激天河影共摇”,调皮归调皮,但威力是惊人的,声音是“砰訇”,像是把地球震动了;而风浪则“荡激天河”,天河的影子和海水一样摇动。

“去国回看忽千里,无边蓝水接青霄”,等一切安定下来,回头看来时路,却是去国忽千里了,满眼是无边的蓝水,蓝水的尽头是青天,哪里还有来时路?

大海就是这样广袤!

10.《海人谣》,王建

这首一首少有描写出海渔民辛苦的诗篇,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深刻的同情和对统治阶级荒淫无度的控诉。唐代诗人王建在《海人谣》中写到:

海人无家海里住,采珠役象为岁赋。

恶波横天山塞路,未央宫中常满库。

恶波横天山塞路

前面说了,海上风雨无常,天气风云变幻莫测,一句“海人无家海里住”,我们就能想象其中的艰辛。后面说明渔民“海里住”的原因,“采珠役象为岁赋”。

“恶波横天山塞路”,这句,进一步描写海上的艰辛,是“恶波横天”,在海上,渔民除了要与海浪搏斗,还会遭遇“山塞路”的窘第 9 页

共 10 页

境,那真是“上天无门”。而充满了鲜明对比的是,“未央宫中常满库”,统治阶级其实不需要那么多的珍珠玉贝的。

真的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第 10 页

共 10 页

本文发布于:2024-02-04 00:51: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8972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大海   诗人   感觉   海洋   渡海   没有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