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6日发(作者:弘瑜)
从《永州八记》看柳宗元的山水散文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 人,故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散文成就极 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各体兼长:论说文雄深雅健; 讽刺小品精悍犀利;杂记峻洁精奇;序、书、碑志等亦别具 特色。诗歌创作也有其独特风格。比较而言,柳宗元的散文 成就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高于诗歌的。“柳宗元散文更著名 的是他的山水游记。这类作品,往往在景物描写之中,抒写 了他的不幸遭际和他对于现实的不满。他描写山水之乐,一 方面借以得到精神安慰,同时也曲折地表现了他对丑恶的现 实的抗议。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文笔清新秀美,富有诗情画 意。《永州八记》是他的代表作。”(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 学史》第二册151--152页)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期间所写的一组 山水游记,具体篇目为:《始得西山宴游记》、《钻?a潭记》、
《钻?a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 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前四篇创作时间为元和 四年,即公元809年;后四篇创作时间为元和七年,即公元
812年。其实,柳宗元在元和八年,即公元813年创作的《游 黄溪记》一文,也可算作与《永州八记》为一组的山水记。 但依一般习惯,
并不将其包括在内,故只能称“八记”,而 不称“九记”。本文亦不将《游黄溪记》列入“八记”的讨 论范围之中。
《永州八记》中的八篇文章,以《始得西山宴游记》开 始,以《小石城山记》结束,首尾呼应,前后连贯,是一组 文章,一个整体。但它们又各自成篇,各有侧重。林纾曾指 出: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每一篇必有一篇中之主人翁,不能 谓其漫记山水也”。
大体来说,《永州八记》各篇的写作重点如下: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第一篇,作 者着重写西山高峻和气势阔大。所要着力描绘的只是西山
“不与培?V为类”的高峻特立气彖。对其余内容则用概括语
句,轻轻带过,而集中笔墨来描绘西山:“攀援而登,箕踞 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呀然 洼然,若埋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 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要写西山高峻特立,却全从对 面着墨,极写在西山顶上居高临下,极目远望时所见到的阔 大雄远的景象。虽不直写西山之高峻特立,而其状貌已然可 见。“悠悠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作者追求个人心 灵与山水神气契合交融的体验和情怀跃然纸上。
《钻?a潭记》是《永州八记》第二篇。文章紧扣“钻?a”
二字,着重写溪水,描写潭的成因、形状。“有树环焉,有
泉悬焉。”“有声?I然。”这美丽的景色犹如一幅有声有色的山 水画,令人心旷神怡。然而文章不惟摹写之细,更
以动静相 接,激扬与徐缓互现,而使文势流转多变。“孰使予乐居夷 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以满含激情的反问句作结,点 出胸中郁闷,以寄情山水自娱,看似恬淡而实是激愤。
《钻?a潭西小丘记》为《永州八记》第三篇。文章重写
丘。抓住了小丘的“异”,描绘了满布丘上的嶙峋奇石:写 出了石头数量之多,石头状态之奇,“其石之突怒偃蹇,负 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化静为动,传达了奇石 的情感。总之,“文章对丘上奇石的描写最为传神,无生命 的石头被作者写得既有生命,又有灵性。全文感情起伏跌宕, 有发现奇山异石的惊喜,有铲除秽草恶木使秀美山水得见天 日得欢畅,有而对自然美景得沉醉,有怀才不遇沦落天涯得 悲痛,又有寓深刻得哲理于生动得形象之中。”(吕伯涛先生 语)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为《永州八记》第四篇。着重描 摹潭的近旁及水中优美的景色。作者“写水,写树木,写岩 石,写游鱼,无论写动态或静态,都生动细致,精美异常。” (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册152页)而写潭中游 鱼一段尤为精彩,采用白描写法,非常传神。作者不写水, 只写游鱼,而清澄明澈的潭水已粼粼映眼。真可谓融“绘形、 绘神、绘影、绘色”为一炉。
《袁家渴记》为《永州八记》第五篇。文章着重写溪水 中的小山。因为袁家渴是一条可以泛舟的西流水,景物繁富, 于山
容水态之外,也兼写了草木、花卉等。不过,重在写山。
“有小山出水中,山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 多岩洞,其下多砾石。其树多枫、?境⑹?楠、?F、榴、樟、 柚,草则兰芷,又有异卉、类合欢而蔓生,?B?P水石。”这 段文字文笔雅洁,体察精细入微,描写得也穷微尽妙。特别 是写风一段文字,十分巧妙地将上面所记的一切统统纳入风 中,收到水上,如文中所写:“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 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香气,冲涛旋瀨,退贮溪谷,摇?r
蔵蕤,与时推移。”这些描写,达到了 “以一风统众景”的 独特境界。
《石渠记》为《永州八记》第六篇。文章着重写石渠流 程中渠水的岀没变化,极为新鲜罕见。写景生动细腻,“风 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四句,“最为传 神,写出了光和声的速度不同而造成的视觉与听觉上的差别, 读之兴味最浓。”(吕伯涛先生语)
《石涧记》为《永州八记》第七篇。文章着重写石态水
容,写涧中石和树的特色。描绘了石涧溪石的千姿百态,清 流激湍,翠羽成荫,景色美丽宜人,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 钟情山水的情怀。文中所写石涧很有特点:“亘石为底,达 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阖奥。水平布石上,流 若织文,响若操琴。”连用六个“若”字,比喻形象生动, 比喻之外、,又生联想。这段文字,使石涧的奇妙一下就显 出情味来,这情味又是何等的悠然、清丽、明朗!
《小石城山记》是《永州八记》最后一篇。描绘天然构 成的小石城,文章不以意境取胜,叙述简洁。前半部分描写 小石城山酷似城池,其形状、布局仿佛有意建造,景象奇特。 后半部分借景抒情,感叹之辞令人颇感兴趣:“噫!吾疑造 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 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故劳而无用,神者 倘不使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
S: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作者以似是而非语收束全文,足见心 潮之起伏,愤懑之无限。这样写,真令人浮想联翩:上天根 本没有什么造物主,而人间却有多少不平事啊!
经过以上简要分析,我们似乎可以对柳宗元《永州八记》 得岀这样的认识:《永州八记》不愧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 表作品,那秀美清新的文笔,富有浓郁诗情画意的意境,“清 莹秀澈,锵鸣金石”的语言,可谓作者极善于画山绣水,且 独具风格。
我国的山水文学起源很早,可谓源远流长。但真正的山 水记应该起于东汉而盛于南北朝。刘大杰在论述南北朝的文 学趋势时指岀:“政治黑暗与社会紊乱,使得那些在政治上 受压迫的和受佛教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发生对于现实的厌 恶和对于自然界的向往,由此,避世隐居之风,和对于山水 风物的依恋和描摹,渐渐地在文学内出现了。这在晋代已开 其端。庐山诸道人的《游石门诗
序》和孙绰的《天台山赋》, 在刻划山水,描写自然上,表现了细致的技巧,而成为写景 的佳构。”这类作品,以写山水为主,和过去诗文中略以山 水为衬托的写法大不相同。当时一些文人的书信记述了山川 胜景,如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和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等书信即是。
先看南北朝时期齐代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 阳欲颓,沉鳞竞曜。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 能与其奇者。
本文发布于:2024-01-26 02:24: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8804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