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漆线雕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更新时间:2024-01-23 05:36:17 阅读: 评论:0

2024年1月23日发(作者:盛中国)

漆线雕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颖 辑

漆线雕工艺在闽南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它萌生于厦门,遍及闽南、台湾,流传至东南亚各地,乃至全球有华人供奉神祗之处往往皆有其踪迹。漆线雕以天然植物漆为主材,配以闽南特有的红砖瓦粉,和成泥状后搓成如各种精细的漆线,通过条、盘、缠、堆、镂、刻等诸多手工工艺技法精雕出金碧辉煌的建筑,栩栩如生的人物以及衣饰花纹等等。过去,漆线雕大都只装饰在漆器、菩萨和戏剧道具上,以民间传统为题材,如龙凤、麒麟、云水、缠技等为多。因为漆线雕应用于神像装饰为多,故民间俗称“装佛”。又因为漆线雕大多金碧辉煌,所以解放后出口东南亚,称“金木雕”。“漆线雕”这个名字是到了1973年才定下了的,是以其最主要的工艺特征来命名。

自清康熙年间漆线雕在闽南民间便广为流传,一些精品成为达官巨贾、大寺大庙的珍爱,后因工艺原始,流程复杂,技法受民间密传之影响,几度濒临失传之险。解放后,漆线雕作为民间手工艺,得到政府的重视。五十年代,厦门成立三个生产合作小组,后转为雕塑生产合作社,社员大部分是同安、马巷、晋江以及龙溪的民间装佛艺人。他们互相交流技艺,风格程式逐渐一致。可惜在“破四旧”及文革中,漆线雕工艺遭受了严重摧残。1972年,政府为了重振工艺美术,恢复了厦门市工艺美术厂,召集漆线雕艺人组成了漆线雕车间,之后又大量招收学徒。1973年,蔡水况首创在瓷盘、瓷瓶上应用漆线雕,漆线雕摆脱以往作为神像的装饰,成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工艺品,大受欢迎。新时期闽南的漆线雕艺术又有许多新的创造和发展,可广泛的运用于装饰、礼品、家居生活用品等领域,作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不仅是日常生活精致的装饰品,而且成为有代表性的出口工艺品,传播到世界各地,政府也将漆线雕作为国际礼品的首选赠送友好人士,在传播中华文化艺术的同时,努力促进中华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加深了彼此的文化交流与情感交融。

一、历史渊源

漆线雕艺术植根闽南文化,其萌生、盛行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闽南民间宗教的兴盛。“闽南多鬼神”,神祗众多且又与民众生活深刻关联,以至家家供奉,促使神佛雕塑行业繁荣发展。明代以来,中国神佛形象的塑造渐成程式化和装饰化的风格,闽南人居家供奉的需要使之走向小型化和重装饰,追求华丽与精致。漆线雕精细、华美、多彩、浮凸等等艺术效果运用在神佛身上的装饰,恰到好处地淘花/文库专用

适应了当时当地闽南人的精神需要和审美取向。就原材料而言,南方盛产樟木,千年不朽,百年余香,是木雕神像的首选木材;闽南水田细腻泥土,是塑造神佛的泥胎;厦门同安特有“白土”细腻兼有粘性,是粉底打磨的最佳原料;此地又广出桐油、盛产青砖,是研粉和泥搓线的上好材料。而且闽南工艺美术历来众彩纷呈,如德化的瓷器雕塑、泉漳的木偶头雕刻以及遍及乡野的石雕、木雕与泥塑等等,无疑为漆线雕艺术的产生和丰富发展,提供了众多的艺术借鉴。良好的物质条件、深厚文化艺术积淀和闽南社会宗教民俗的需求,以及历代能工巧匠的发展创造,成就了漆线雕丰富的艺术内涵,几百年来为人们所喜爱。正是在这种历史、文化、地域背景下漆线雕艺术应运诞生,并不断推广普及。

漆线雕工艺的演变和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漆线雕的起源和发展阶段(明代中晚期)

漆线雕是受宋元时期的线雕工艺特别是沥粉和泥线雕等工艺的启发而产生的。宋元时期就有用堆漆和沥粉雕手法来装饰神像。至明代,还有少量应用堆漆的表现手法,明代早期,使用精细的漆线做装饰还不多见,直到明中晚期,漆线雕工艺逐渐形成,并得到较大的发展。这一阶段的漆线雕主要还是以平面局部造型为主。

2、漆线雕的成熟阶段(明末清初期)

由明末至清初,漆线雕的工艺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制作基本形成规模,并广泛应用于神像衣饰中。还采用漆线及堆漆并用的手法,从而达到浅浮雕的效果。

3、漆线雕的鼎盛阶段(清乾隆、嘉庆、道光时期)

清中叶,漆线雕艺术得到更为深入的发展,其表现手法进一步拓宽,工艺几近登峰造极,技法更为纯熟,粗细线条的运用也更加灵活,并开始采用漆线堆叠的立体手法。加之贴金、配彩,使之达到镂金错彩,美轮美奂的艺术效果。

4、漆线雕的下滑期(晚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清朝末年,随着战争动乱,漆线雕工艺开始走下坡路,无论工艺水平还是漆线质量都不能与明末清初相提并论。民国时期,国家内忧外患战事频仍,漆线雕水平更为低落,好的作品不多。解放初期,厦门市人民政府动员群众移风易俗,宣传破除迷信,并且严禁佛像行业的生产。已没有漆线雕神像作品继续制作。例外的是,由于出口的需要,仅在厦门还有政府允许某些厂家生产。“西竺轩美记”商号就是个体经营漆线金木雕佛像类产品出口东南亚等地区而受到欢迎的。1956年,兴起合作社热,成立厦门雕塑社。此后蔡文沛先生在创作实践中越来越感受到传统佛像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于是他试着塑造历史人物,终于把漆线雕从神佛中解放出来,这又为漆线雕打开了一条新路。1973年,蔡水况先生独树一帜地把传统的各种吉祥纹样独立的成为艺术形象,直接表现在瓷盘、瓷瓶等瓷器上,成功开拓了漆线雕的新产品,三十年来经销不衰。也是在1973年,“漆线雕”成为这种传统工艺的正式命名。

5、新时期的发展与创新

穷则思变,面对漆线雕的濒危,一些艺人开始逐步对漆线雕工艺进行发展与淘花/文库专用

创新。特别是进入新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精神文化需求日增,漆线雕工艺迎来了新的春天,品种不断增加,工艺不断丰富,不仅是日常生活精致的装饰品,馈赠亲友的精美工艺,而且出口到世界各地,并且成为国宾礼品,传播文化与情谊。

二、制作流程

传统的漆线雕艺术制作严格的说应该包括四个方面:雕像、粉底、漆线装饰和妆金填彩。对手工作品的创作设计而言,雕塑是首要的。但就漆线雕艺术的特殊美感而言,漆线装饰的技艺才是关键,因而这道工序成了它的工艺名称,逐渐成了它的产品名。

漆线雕的制作程序:用陈年的砖粉和大漆熟桐油等原料调和。经过反复舂打成像面团一样柔软,又富有韧性的泥团。俗称“漆线土”。再由手工搓成线(可以随意搓粗、搓细,可以搓到比头发还细),称为“漆线”。然后在涂有底漆的原雕塑上用漆线盘、结、绕、堆塑塑造图形。漆线雕的材料大多数是就地取材配制的,每道工序用料都不一样,而且制作原材料的过程相当繁复。

雕刻形体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作品的首要基础。首先要刻粗胚,先用斧头、大凿子削刻出基本形体,要求:关键动态把握准确,大的形体比例正确。其次,刻细胚,根据作品,精雕细凿地修刻出细部,眉眼五官、手指、衣褶,应修刻到对称。喜、怒、慈、悲,各种表情都要通过修刻表现出来。最后来要修光,就是去除不必要的雕刻痕迹。要求存良去疵,使作品更加完美动人,此道工序技术要求最高。然后是粉底。将同安本地一种色泽微黄的泥土(俗称“白土”)和牛骨胶加水熬煮成浓浆,用粉刷均匀涂抹于雕刻好的造型表面。接下来就是最重要的漆线装饰,主要技法是“盘结漆线”,动作有盘、绕、堆、叠等,全部用手工操作,要求操作时屏心静气,曲折弯绕,落点准确。理解形体结构,舒张得当,象写毛笔字一样抑、扬、顿、挫,有转折起伏。线条要求、匀称、连绵、蜿蜒、流畅,塑造形体线条粗细使用得当。连续纹样线条其止须藏头收尾。总之,力求用线条盘绕形体,以浮雕来展现艺术。主要装饰纹样有龙凤纹样、瑞兽纹样、草花纹样、吉祥纹样、几何纹样、服饰装饰等。在这些图纹中,漆线雕的线条运用极其精致。粗线的塑造浑圆饱满,浮突而苍劲;细线则犹如发丝,游行无碍,藏头收尾,不知起止,宛如高古游丝,完美地展现了中华民族对“线”的审美理念。最后是妆金填彩工艺,这道工序大约占整个制作流程的15%工时。用毛笔将中黏度的熟桐油描在盘结好的纹样上,要求油上得越薄越好。待油将干之际,贴上金箔(一万张金箔,规格:4cm4cm,需用50克黄金捶打而成)。待金箔自然干透后再施于色彩。最后用干净的毛笔沾着开水清洗掉残余的金屑。完成工艺流程所耗工时与作品的大小和工艺的复杂程度有关。以常规产品来说,12英寸高的坐姿神像大约需耗工8.5天。由于各道制作工艺的要求,这件产品需历经30天才能完成。

淘花/文库专用

三、艺术特色

漆线雕的工艺特点是:它易于浮凸成型,线条精致流畅,可以随心塑造。图纹式样塑造的高低,粗细,疏密,对比非常完整精致。不仅可用于泥塑、木雕、夹苎雕、脱胎漆器、瓷雕等其他材质的原雕上进行文饰,还可以独立的艺术形式进行漆线雕艺术作品的创作。漆线雕是诸多线雕工艺中最为完美,最为灵活的一种。

漆线雕艺术源于中国雕刻艺术传统。在早期的佛像塑造中就已融合了南北特征,甚至也吸收了藏传佛像的一些特征。具体地看,漆线雕佛像装饰造型有明代德化白瓷雕塑的影响,尤其是它的灵动飘逸的衣表现;在色彩装饰上,特别是各种金线的运用,漆线雕吸收了福州脱胎漆器的一些手法;在人物的面部塑造和粉底工艺,则显示了一些流行于闽南地区的泥塑和傀儡偶人的制作工艺的影响。

漆线雕工艺的第一个特征是线条的艺术表现。这一点它脱胎于沥粉工艺,但在本质上超越之。沥粉是挤压出来的线条。浑圆浮凸,但缺乏弹性,表现力差。漆线就不同了,它的线条弹性、韧性都很好,随意粗细,随心盘结,它具有线条本身的艺术表现力,不只是图案的附庸。而这一点,作为中国艺术的意义是重大的,在中国书画当中,线是独立的生命体,它体现了艺术作品的内在美,漆线雕庶几近之。 继承和发展了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的美学理念:“错彩镂金,雕绘满眼”。在现代漆线雕的作品中,仍然表现出一些从远古流传至今的民间艺雕信息:青铜器中的金银错工艺;楚汉的漆器与丝绸纹样;唐朝金器的华丽文饰;北宋缂丝和定窑瓷器的丰富图案等。线雕所显示出的热闹,活泼,五彩杂陈、金银交错的美,最为中国人民所赞赏,在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也成为最典型的中国美为世界所接受。

汇集的传统图案非常丰富。漆线雕吸收了各个门类艺术的图案,从北方到南方甚至西域、南洋的图案兼容并包,并且都改造为自身适合的形式。漆线雕是以图案美为艺术基础的。

极尽精微。在所有的作品中,都容不得半点的疏忽和率意,每一个局部都严谨处理,精细如发!

四、传承与现状

(一)根植闽南,香飘万里——蔡氏家族与漆线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1、蔡氏漆线雕的承传过程

三百年前,漆线雕的制作基地在同安马巷。同安马巷镇(现属翔安区)是闽南四大古镇之一。马巷镇水陆交通发达,地处厦门、漳州、泉州三市交通咽喉,三百年来漆线雕的制作基地在马巷。蔡氏漆线雕作坊即发展于此。

蔡氏作坊名“西竺轩”,现在有姓名可考的可上溯到第八代蔡伍祥,年代约在嘉道之间,第九代蔡善养,到第十代蔡春福兄弟三人,始分为三家,除老铺外淘花/文库专用

增加“西竺轩美记”和“西竺轩华记”。著名艺人蔡文沛(1911——l975)为第十一代传人,经营“美记”,并将作坊迁至厦门,产品大量出口海外。蔡文沛之子水况先生是蔡氏第十二代传人,为工艺美术大师。他的艺术视野更加开阔,他的作品,小到一个彩蛋,大到丈二金刚,无不精绝。他的作品《还我河山》和《波月洞悟空降妖》作为工艺美术的经典之作被中国工艺美术馆珍藏。l972年,他还将许多漆线雕图案做成独立的装饰艺术品,成为现代漆线雕生产的主流产品,获得了极大的效益。

原来的蔡氏作坊“西竺轩”,解放后数十年来几经变迁,先后名为“雕塑合作社”、“民间工艺厂”、“雕刻工艺厂”、“厦门工艺美术厂”,直到现在的“厦门惟艺漆线雕有限公司”,而蔡氏一门至今仍从事漆线雕的是工艺名人蔡彩羡。

2、蔡氏家族对漆线雕工艺的弘扬与发展

解放后尤其在七十年代以来,蔡文沛与蔡水况父子精研漆线雕工艺,在继承和坚守传统的同时,不断摸索,力求体现新的时代精神,不断发展和创新,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佛像工艺的继承与发展。

漆线雕最初即应用在宗教雕塑上,俗称“装佛”。开设佛店的家庭作坊,各府、县都有,如泉州的“西庄园”,同安的“化西天”,马巷的“西竺轩”等。解放前,有的华侨出国,也带闽南佛像到侨居地。那时候,厦门已有专门经营佛像的商店,并承接南洋商行订货。闽南民间繁复多彩的宗教信仰为漆线雕工艺提供了广阔的施展天地,从佛教到道教,以至民间信仰,有数不胜数的神祗,或华衣彩饰,或祥云缭绕,或凤冠霞帔,或龙飞凤舞,可谓品种繁多,姿态各异,漆线雕的各种传统工艺在佛像的装饰制作上展示得淋漓尽致。神像规格大的高达数米,小的仅有约8公分高,可置于掌中。

蔡家世世代代以漆线雕装饰佛像为业,据说,当时在整个闽南、台湾以及东南亚地区,凡有华人供奉寺庙之处,几乎也都有蔡氏漆线雕,影响之大可见一斑了。到抗战期间,由于日寇入侵,生活困苦,一片凋零。解放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发展手工艺,鼓励艺人创作、生产,因此蔡氏于l951年重操祖业,以个体经营的方式生产佛像,销往东南亚。l956年,成立厦门市雕塑合作社,时有社员26人,其中蔡氏家族成员就有20人。蔡文沛7岁学艺,潜心l5年,掌握了各种复杂的技法。他的作品以做工精妙而深受好评。他对传统的装饰手法如龙凤图案等重新审视,加以修改完善,各种水波、云彩、缠花、卷草在他的手下变化万千,自成一格。他的革新和创造不是抛弃优秀的民间传统,而是凝聚着民间艺术的精华,保存着闽南的艺术风貌。他总结了以前数代艺人的经验,集其大成,开辟了新的天地。他还广收门徒,成为将漆线雕工艺的传承关系扩展到家族以外的第一人,培养了大量的新秀。蔡水况l5岁正式跟父亲学艺,秉承其父的精湛技艺,并且广泛涉猎,艺术视野更加开阔。l981——l983年他受命重塑厦门南普陀寺山门的四大金刚,每尊神像高达4.5米,如此庞大的工程,单是准备工淘花/文库专用

作就耗起大量精力,他为此遍访各地寺庙,广泛收集资料,从中斟酌推敲,数月方定稿。从神像的造型到衣饰的图案,如何在这样巨大的作品上,充分展示漆线雕的各种工艺,使其更具艺术感染力,对于蔡水况和漆线雕工艺,这都是一次新的尝试。从设计到制作,他不避寒暑,不分昼夜,终于四大金刚栩栩如生呈现于人们眼前,引来一片赞许与惊叹。

(2)从神像到人物:情节的引入、造型的突破和材质的创新。

自从漆线雕艺术作为装饰佛像之用,在闽南一带发展已有数百年历史,它的应用范围鲜有超出寺庙之外,所以一切技艺已成定式,难以突破。但是尽管解放初期由于佛像出口,漆线雕保留了一线生机,但是,在随后“破四旧”的浪潮中,漆线雕也毫不例外地受到冲击。艺人们在深感忧心的同时,也开始反思工艺本身,思考如何赋予古老的工艺新的时代精神,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从神像到人像,情节的引入,造型的突破,这是第一步。蔡文沛先生是第一个尝试用漆线技艺精心进行自由艺术创作的人,虽传统烙印甚深,但他已能将古典文学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引进漆线雕中。他摆脱了传统神像的桎梏,为漆线雕工艺开创了更广阔的天地。1965年和蔡水况合作的漆线雕《张飞战马超》算是这方面第一个成功之作。他在内容上一扫冷漠呆滞的传统风貌,取材神话和历史故事,尤其是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塑造了《戚继光》、《郑成功》、《穆桂英》、《岳飞》等神韵流动的英雄形象。代表作《郑成功收复台湾》,主体由郑成功、渔父和一个旗将三人构成,艺人着重刻画人物的内在精神气质,郑成功威严、洒脱的风度,老渔父机智、亲切的表情,无不惟妙惟肖,而作品的技法运用熟稔,细节严谨,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由神佛的程式化的固定形象,到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是一个比较大的变革:由静态的单个人物,到动态的人物、到情节性的人物组合,有一个大的改变,距离老传统已经很远,过去那套相对完整的技艺已经被分解重新组合,旧的形式发展为新的形式,这是漆线雕艺术的生机。而促使这个变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现代艺术的深入;二是文学内容的渗入。”(蔡水况语)

蔡水况的创作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继承和发展。70年代他创作并参加全国、国际工艺美术展的作品有《民族英雄郑成功》、《业余爱好者》和《急诊》等,1985年开始,他立志为漆线雕艺术做一个艺术总结,历经十年,远离尘嚣,创作出十二件作品:《罗成夺魁》、《闹天宫》、《哪吒》、《华容道》、《飞云埔》、《红楼梦》、《波月洞降妖》、《叶公好龙》、《斗神》、《凯旋归》、《还我河山》、《民族英雄郑成功》。这些作品获得过国家金奖4项,银奖4项,其中《波月洞降妖》和《还我河山》两件作品被收藏于中国工艺美术馆。与一般民间艺人不同的是他努力摆脱前人的程式、框套,赋予作品更多的文化内涵。同是英雄,郑成功沉稳、安详,左按剑柄,右扶披风,是胜利的民族英雄的豪迈;而岳飞在“还我河山”的振臂激昂下是精忠不能报国的哀伤;项羽虽力能抗鼎,但更多的是自爱自怜的孔武英气;一般作品塑造花木兰总在“女扮男装”英勇杀敌这点上做文章,蔡先生则还她女儿身,战衣置于一旁,取名“凯旋归”,立意自然高出许多。《红楼梦》中淘花/文库专用

宝玉脚蹭石头缓步出家,而飘带状的青云送黯然伤神的黛玉升天。《闹天宫》的孙猴子一跃而出炼丹炉,驾着腾腾烟雾抡棒追打,没有大的打斗场面就已经威风八面,势逼天宫了。从人物造型、神态流露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从构图上看,人与物的组合一高一低,一大一小,一上一下,虚实相生,神韵流动。而他的另一大贡献就是材质的创新。他认为漆线雕装饰是十分金碧辉煌的,适合它的人物造型也应该是绚丽多姿、轻盈飞动.然而以往所用的泥胎木胚总脱不了厚重沉稳的风格。因此,经过长期思考和反复实验,他将之大漆制成胎的造型,即便是细小的马蹄或轻薄的披风都可以支撑整座雕像。动态的问题解决了,其他一切迎刃而解。天神们战斗的沉酣、孙大圣飞动的英姿、贾宝玉飘忽的梦魂无不完美体现,并无任何牵强之处,作者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创作。

(3)从依附到独立的艺术形式:各种元素的重组与发挥。

1972年,工艺美术人员开始归队.当时还在文革期间,传统的佛像依然严禁生产,漆线雕的优秀工艺眼看着就将随它所依附的胎体一起淘汰。蔡水况决心进行一系列改革尝试,想使这门艺术脱去宗教的外衣而独立存在和发展。他重新审视漆线装佛这一高度完整的工艺,分析它的各个组成元素,在不断的实践中摸索艺术创新的可能。多年的思索和推敲,终于,一个最典型的纹样——龙,成为新的突破口。

龙是漆线雕艺术的典型,几乎没有一个漆线雕艺人不善于做龙的。厦门的漆线雕,其龙的形象可谓集明清以来之大成。有:正龙、侧龙、腾龙、游龙、飞龙、双龙、蟠龙、草龙、菱龙、双龙戏珠、龙凤呈祥、单龙吐水、九鲤化龙……原来漆线的龙是作为神像龙袍的装饰图案,它细致精巧,但也平板拘束。三百年来它随着漆线雕工艺的精进由平面成浮凸,头部由低到高,龙身由平而高低起伏,它的形体和动态,给予漆线雕线条淋漓尽致的表现空间。在蔡大师的揣摩下,龙的艺术形象的表现一步步完善起来。由粗线盘结而成的龙头苍劲、威武,精、气、神俱足。线条盘绕堆叠,将游龙的起伏,转折,游走的体态尽显生动。粗细对比之下,龙的鳞甲、鬃纤毕现。加之洪波涌现,流云卷舒,既极度细腻由极辉煌。在1973年的一年间,他将这个龙的全新意念贯穿在全部作品中,并且设计在瓷盘、花瓶、屏风、薰香炉、甚至蛋壳上都获得成功,这是漆线雕的又一次新生。在1973年的广交会上,漆线雕装饰的花瓶、瓷盘大受欢迎,取得大宗订单。到这时节,应该说是漆线雕艺术命运的转折点了。于是,各种各样的锦绣般的花纹,那些缠花卷草、连环、瑞兽、水云等图案,离开了土木雕像的衣饰表现、佛像的装饰点缀,在大师的手中,变化摇曳,独立呈现,焕发出新的艺术光彩。此后所有的花鸟、山水图案,用漆线技艺都能自由表现了。这开拓了漆线雕工艺制作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这一在漆线雕工艺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创新,为漆线雕的发展和市场的开拓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艺术就是生活——优必德的创新与品牌建设

何谓工艺,是将原材料或半成品加工成产品的工作、方法和技术。既然是产品,也就意味着,它将成为商品,通过市场进入千家万户。只有与生活紧密相关。淘花/文库专用

漆线雕企业才能在市场化的时代中赢得生存与发展。而传统工艺进入现代生活.这既是一道难关,需要摸索与创新,同时在传统与现代的两极当中,不也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与无限的生机吗?精致、优雅、艺术的生活不也是现代人的追求与向往吗?或许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从90年代末起,以经营漆线雕工艺而的厦门优必德公司开始了她们的创业,也迎来了今天蓬勃的发展。

1、工艺的创新与推广

厦门优必德公司创始人沈锦丽女士是一位漆线雕工艺执着的传承者。沈氏家族的先祖在200多年前就与漆艺结下了不解之缘。沈锦丽的曾祖母和爷爷都承袭了家族的手艺。沈锦丽从小继承了家族的手艺,基于弘扬传统工艺的使命感和对漆线雕艺术在现代社会的重新定位,她对漆线雕的创作和市场,有了新的展望与尝试。

(1)拓展了漆线雕的门类,题材、图案更为丰富,材质更为多样。

传统的漆线雕多以各种形态的龙和凤为主,光是龙就分为很多种,有腾龙、祥龙和正龙等,现在,他们不再局限于这类传统的题材,素材大为丰富,漆线雕的生命力也大大地增强了。厦门优必德公司销售经理介绍说:“现在不止做龙,顾客需要什么图案我们都可以做。这个是海沧大桥,还有鼓浪屿,都是有厦门特色的产品。因为很多外地的人来的时候,觉得厦门有很多特色的东西,但都没表现出来。所以我们就想做一些有厦门特色的东西,让外面的客人通过这个来了解厦门。”并且相继研制出了脱胎漆线雕、玉石漆线雕、雕漆漆线雕、金漆雕、漆线画等数个品种,开拓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漆线雕门类,不仅传承发展了传统工艺材料与时代技艺结合,还奇迹般的荟萃了景德镇陶瓷之古雅、福州脱胎漆器之神韵、北京景泰蓝之华彩三大传统工艺特色,被誉为“中国艺宝”,使濒临失传的工艺再现神采,给传统的漆艺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不仅如此,优必德漆线雕还吸取了闽南民间艺人雕琢绣饰的传统技法,将中国民俗艺术、宗教艺术、宫廷艺术中的礼器、祭器、贡品兼收并蓄、镏金饰银,富丽堂皇,极具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堪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科技之结晶,并申请了国家产品专利。如:漆线雕・双龙戏珠、漆胎斑纹地漆线雕、玉胎漆线雕、雕漆棉地漆线雕等一系列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不仅如此,在2003年8月,“优必德”还顺利通过IS09001国际质量认证体系,这在全国的漆艺行业尚属首例。

(2)以漆线雕工艺为中心的漆艺全面开发。

漆工艺是古老华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我国制作和使用漆器,已有七千年历史。远在新石器时代,华夏的先民就已经认识到漆树分泌出的粘性液汁,会自然形成黑色坚膜的特性,最先用它来书写记事。生漆后来又被涂抹在陶质器皿上,起着固器、防潮和装饰的作用。江苏吴江梅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有棕色彩绘陶器,经测定棕色物质为漆。l977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第三文化层中,出土了距今7000年前的木胎朱漆碗。实物证明早在原始社会,长江流域的华夏先民就已经掌握了从水银中提取朱砂的化学工艺,并与加工过的熟漆混合形成了朱漆,这就是漆艺和漆器的开端;战国时期则开启了漆器设色的先河,淘花/文库专用

“漆”也成当时的流行语,还铸造过“漆垣”圆钱。春秋战国后期,漆艺日臻成熟,漆器的华丽、轻巧和便于制作,使青铜器迅速走向衰微。与漆相关的产业链日见繁荣,其中尤以战国时期的楚国最为发达。秦汉、三国时期,漆艺已经处于鼎盛,以漆器为载体的漆绘装饰逐渐演变成能独立表意的漆画艺术。从长沙马王堆汉墓“黑地彩绘漆棺”和安徽马鞍山东吴朱然墓的“彩绘贵族生活图漆盘”,即可见一斑;山西大同石家寨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了“彩绘人物故事漆屏”,其内容是“三纲五常”、“忠孝礼义”。这件作品在艺术上继承了战国和汉代漆画的彩绘传统,出现了色彩渲染及线描的技法,画风与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十分相似。这是今天我们所能见到完全意义上的古代漆画。时至隋唐,漆艺工匠们顺应社会崇尚金银的潮流,大力发展金银平脱,还发明了雕漆和洒金技法。这洒金技法传到日本,便成就了后来的莳绘。隋唐时官员们上朝和社交的制式服饰乌纱帽,即以纱为表,髹以黑漆,故称乌纱帽。宋元两代,由于俄金雕漆等技艺的发展,漆器更加繁荣。宋代名家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长卷里,就画有卖漆器的铺子,可见漆艺、漆器与民生休戚相关。明清两代,中国漆器发展到了全盛时期。

闽省漆艺兴起于南宋,全仰仗宋徽宗对细瓷精漆特别喜好。明代,闽南永春漆篮别具一格,盛水不漏、摔打不破。以竹篾编成篮坯,经裱褙纱布,涂盖油灰,上漆描金,很有地域特色。有手提扁篮、格篮和盛篮之分,是当地民间嫁女的妆奁品;及至清乾隆年间,福州漆艺名家沈绍安恢复并发展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脱胎髹饰工艺,始创沈记脱胎漆器,终成建漆的代表。故宫博物院及世界各地不少博物馆都珍藏着沈记脱胎漆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漆艺家李芝卿在髹饰艺术方面做出了具有创造性的贡献。他总结我国和日本的漆艺技法,创制出百块漆饰样板,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它丰富了福州脱胎漆器的装饰手法,在中国催生了全新的漆工艺品福州磨漆画。

漆画是从漆器装饰艺术中衍生并独立出来的新画种,以天然生漆为主要媒材进行的绘画创作,作品轻巧耐磨极易收藏,有绘画和工艺双重特点;漆的材质和相应的表现技法决定了漆画的个性品质,工艺技法的多样性及材料的丰富性是漆画的优势。漆画向人们传递着深沉宁静、蕴藉含蓄、富丽华贵、朴素高雅的视觉美感,堪称中国文化艺术之瑰宝,极富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正因为有如此漫长和纷繁的漆艺演进史,更由于有无数工匠和艺术家的呕心沥血,才有如此丰富多彩的漆艺。漆艺之美,是材质、技术、艺术、文化等诸元素的综合产物,包括漆器、漆画、漆线雕等诸多分支门类。

而优必德所致力的,正是要将漆线雕工艺的装饰性和线条的表现力与漆器、漆画等各种漆艺相结合,使流传了七千年的古老漆艺,在新纪元的历程中再创辉煌。比方一幅工笔画,人物、山石的轮廓可能是以漆线雕工艺勾勒,而服饰、花鸟图案的色彩浓淡变化则可能采用了磨漆画的技法。这种综合开发的漆艺发挥了各种技艺的艺术表现能力,在一种多层次的展示中,彰显现代艺术的魅力。目前优必德正在筹划中的厦门漆艺博物馆,也正是一个包罗各种漆艺品种,集开发、展示、休闲为一体的漆艺大观园。

淘花/文库专用

2、品牌的建设和市场营销

经过传统手艺人的积极开拓,集中国传统工艺材料与技艺于一体的漆线雕,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这种新艺术品将中国民俗艺术、宗教艺术和各种时尚的元素结合在一起,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但是作为一个手工艺企业,品牌的建设和营销,同工艺的不断创新一样是优必德在市场的大潮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漆线雕艺术的传承出现危机。当时在五通村担任村支书的沈锦丽着急了,她决定当一回抢救漆线雕的志愿者。2000年,她辞掉村支书的工作,一心一意地搞起了漆线雕,从此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厂房很简陋,工人也很少,沈锦丽更是设计、制作、推介一手包。创业伊始,便以“艺优德高”作为企业精神,取名“优必德”,旨在弘扬民族漆艺,传承中华瑰宝。

沈锦丽决定将漆线雕的产品定位锁定在精品、国宾礼品这样的高端产品上,使厦门优必德公司成为专营闽南传统工艺漆线雕、脱胎漆器的知名企业。

经过多年研习不辍,矢志创新,先继开发系列漆线雕种类:优必德漆线雕、金漆雕、漆塑、脱胎漆线雕、雕漆漆线雕、玉石漆线雕等。种类也从传统型发展成现在的国宾礼品、收藏精品、商务礼品、会议礼品、家居装饰等十大系列,使其从传统的礼品市场拓展到现在的旅游、装饰、宗教、生活等领域。

其系列作品多次荣获国内外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被国家领导人选为“国宾礼品”,赢得众多国家元首的赞赏与收藏,被誉为“中国艺宝”,成为礼仪之邦之“形象大使”。本着“传统为宗、漆艺为根、品牌为本、创新为魂”之宗旨,以厦门艺德传统工艺研究所、厦门锦丽漆艺公司、北京漆宝斋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共同组成集开发、产销、展示为一体的漆艺产业。目前,优必德在北京、福建各有分公司,沈阳、大连、青岛、山西、广州、深圳等各大中城市,及台湾、日本、美国等国外市场均有销售网络。并于2003年创立了北京漆宝斋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多年来的齐心协力、共同研发,沈锦丽在沈氏宗亲以及王世裹、乔十光、何豪亮、黄时中等的扶持和关怀下,矢志漆艺的传承与创新,力求提升漆艺及漆线雕的艺术品味和文化含量。作品别开生面,独树一帜。这是工艺创新、体裁创新、艺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结果。部分作品还被国家领导人选为国宾礼品。自2003年以来,优必德公司多次承接国内外重大会议礼品的设计制作,成为“礼仪之邦”之形象大使。如: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维也纳大会礼品,六方会谈会议礼品、三届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的奖杯、中国妇女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特制精品、“全球华侨华人推动中国和平统一大会’莫斯科大会”奖杯的制作、毛泽东诞辰110周年系列纪念精品的承制、2005世界斯诺克北京公开赛冠军奖盘制作、“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维也纳大会”元首礼品等。2004年“优必德・漆线雕”分别荣获第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金奖、“金博士杯”金奖。2004年10月,优必德企业被授予“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十大杰出贡献单位”。2005年,“优必德”被评为“福建省著名商标”。纵观其发展历程,严把质量关,产品准确定位,不断丰富产品品种,积极拓展消费市场;这些是其品牌建设的成功之道。

淘花/文库专用

沈锦丽认为,现在中国的漆艺虽略渐起色,也有着辉煌的过去,但继承下来的太少了,有着深厚历史内涵的文化只被少数人所珍爱,甚至沦为被社会冷落的局面,这种遗憾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过去与未来,这么好的民族工艺怎能濒临埋没?为此,漆艺应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特别是文化产业及旅游文化产业,应大胆的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重视国际交流,促进行业良性发展,解放思想,实行强强联盟,合作这个概念在漆艺创作中是必要的,在漆艺行业的发展中更是可取的。企业与院校合作,各家与企业合作,企业之间联盟,很多的合作方式都会使这个行业快速发展。要重视人才的培养。民族工艺要发展壮大,让更多的人了解,除艺人对工艺的创新,还有一个普及的问题,这就需要靠国家、政府、社会、大众的共同参与,让他们都溶入漆艺的文化当中,提高对传统艺术的认知化,普及民族文化。呼吁我们的院校、企业和名家都应打破传统,培养更多的漆艺人才,并推动评大师活动及评职称的工作,提高漆艺匠师的社会地位,从而让更多的人爱好从事这个行业,从而推动我们整个民族工艺文化的发展,让漆线雕走出中国。

五、存在的问题

1、长期以来对手工艺的忽视造成了闽南手工艺的普遍凋零。在工业化的初期,人们对与手工业的忽视与伤害造成了严重的恶果。厦门的工艺美术品,原有的非常优美生动的彩扎、泥塑、竹编、通花草、珠绣等等,在历届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中为人们所广为称道的工艺品,都经历快速衰败的命运,现在近乎消亡了,漆线雕几乎是其中硕果仅存的一种了,但也面临种种的危机。因此,转变意识,更新观念是目前紧迫的任务。应该认识到,民间工艺是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传统的文化价值和审美心理,是值得珍视、保护和弘扬的文化遗产,是今天我们发展和创造具有中国气派的文化艺术的重要基础。

2、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提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渐多样化,讲究生活质量和情趣成为新的时尚。生活装饰品和工艺品的市场日渐兴盛,这为漆线雕艺术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漆线雕艺术如何贴近生活,把握时代审美观念,与时俱进,继承传统,开拓创新,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而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政府和手工艺企业如何摆正各自的角色定位,创造有利于漆线雕艺术发展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开发新的生命源泉,这些都是值得深思和不懈探索的。

3、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人才是关键,研发是关键。但是如今漆线雕技艺的人员流失是十分严重的,人才危机已经显现。郑坚白说,像蔡水况大师那样的艺术全面手厦门只有一个,现在的漆线雕作品多是几个艺人分工合作、集体创作完成的。许多具备精湛工艺的操作工人相继退休了。而年轻工人尚缺乏长期的锻炼与琢磨,如此繁难复杂的工艺显然也不是一两载工夫就可以急以求成的。由于行业的特殊性,要有美术基础和较长的熟悉工艺的磨炼过程。更何况,从工匠到大师,其间所要求的不仅是技艺的掌握,还需要痴迷与钻研,以及艺术的灵感淘花/文库专用

和创造。为了加强研发,惟艺漆线雕有限公司即使在最艰难的时期也力保研发小组的正常运作,支持年轻人创作作品参加全国、全省的工艺美术比赛,目前又在策划成立蔡氏漆线雕艺术研究所。为了研发,厦门优必德公司,与中央美院合作,成为其实习基地。但是,总体而言,研发与人才的培养仍然是现今漆线雕工艺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

4、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假冒伪劣的漆线雕产品鱼龙混珠,因此品牌与商标的保护、维权以及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还需要法律法规的支持与保护,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感谢蔡水况、、郑坚白、沈锦丽、付琳琳等对本文的支持与帮助。)

(作者系厦门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淘花/文库专用

本文发布于:2024-01-23 05:36: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851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漆线   艺术   工艺   发展   漆艺   装饰   厦门   闽南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